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4699发布日期:2023-03-17 23:3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有机发光二极管(英文全称: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一种利用有机半导体材料在电流驱动下产生可逆变色来实现多彩显示的光电技术。oled具有轻薄、高亮度、主动发光、能耗低、大视角、快速响应、可柔性、工作温度范围宽、电压需求低、省电效率高、反应快、构造简单、成本低、几乎无穷高的对比度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新一代显示技术。
3.随着oled显示面板应用于折叠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中大尺寸产品,触控技术也需要进行适配。外挂式的触控技术中,触控层与阴极之间的间距大约为140微米,电容负载大约为200pf。dot(英文全称:direct on cell touch)技术是一种直接将触控层制作于封装层上的触控技术。dot技术中的触控层与阴极之间的间距大约为15微米,电容负载大约为900pf。相较于外挂式触控技术,dot技术存在电容的充电时间rc变长,触控性能欠佳等问题,进而导致dot技术在中大尺寸产品上使用已经成为瓶颈。
4.为了在中大尺寸产品上使用dot技术,一般采用2t2r(两组tx走线,两组rx走线)以降低rc。采用两组rx相对于一组rx而言,可以将rc降低至1/4rc。
5.但是,目前的2t2r走线会需要从产品的下边框拉出一组rx走线,从产品的上边框拉出另一组rx走线,上边框的一组rx会占用上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的位置,导致产品的上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的宽度变大,不利于产品的窄边框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能够现有技术中采用2t2r技术降低rc时存在的边框尺寸较大,无法满足窄边框设计需求等问题。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区和包围所述显示区的边框区;所述边框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区和第二边框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遮挡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以及所述遮挡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走线,所述第一触控走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框区,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框区;触控层,设置于所述遮挡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以及多个第一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一一对应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框区;每一所述第一触控引线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端,每一所述第一触控引线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第一端。
8.进一步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层,设置于所述遮挡层与所述触控层之间;以及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与所述触控层之间;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框区;每一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第二端电连接至
所述第二触控引线。
9.进一步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器件;每一所述薄膜晶体管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遮挡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有源层;所述遮挡层还包括对应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与所述基板之间的遮挡单元;所述遮挡单元包括:多个第一遮挡单元,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多个第二遮挡单元,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遮挡单元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不重叠。
11.进一步的,每一所述薄膜晶体管器件还包括:源漏极层,源漏极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上;所述源漏极层包括相互间隔的源极、漏极以及导电单元;所述第一触控走线通过第二过孔电连接至所述导电单元,所述导电单元通过第三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控引线。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过孔自所述导电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的表面贯穿至所述第一触控走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表面。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孔自所述触控层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的表面贯穿至所述第一触控走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表面。
14.进一步的,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一一对应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框区;每一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二端。
15.进一步的,所述边框区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框区和第四边框区,所述第三边框区和所述第四边框区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框区与所述第二边框区之间;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绝缘设置;多个第三触控走线,其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第一端,且设置于所述第三边框区,且延伸至所述第二边框区;以及多个第四触控走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第二端,且设置于所述第四边框区,且延伸至所述第二边框区。
1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本发明所述的显示面板。
17.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的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触控引线的第一端,第一触控引线的第二端电连接至第一触控走线的第一端,第一触控走线的第二端电连接至第二触控引线,本发明将与遮挡单元同层设置的第一触控走线自第一边框区延伸至第二边框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触控走线占用第一边框区、第三边框区和第四边框区绕至第二边框区而言,可以降低第一边框区、第三边框区以及第四边框区的宽度,进而满足用户对于窄边框设计的需求。
18.本发明的第二触控走线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框区,且电连接至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二端,本发明的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组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一组触控走线而言,可以降低rc,提升触控性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图。
20.图1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的a-a截面示意图;
22.图3是本发明的遮挡层的平面示意图;
23.图4是图1中的b-b截面示意图;
24.图5是图1中的c-c截面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0、显示面板;
ꢀꢀꢀꢀꢀꢀꢀꢀꢀꢀꢀꢀꢀꢀꢀꢀꢀꢀꢀꢀꢀꢀꢀ
101、显示区;
27.102、边框区;
ꢀꢀꢀꢀꢀꢀꢀꢀꢀꢀꢀꢀꢀꢀꢀꢀꢀꢀꢀꢀꢀꢀꢀꢀꢀ
1021、第一边框区;
28.1022、第二边框区;1023、第三边框区;
29.1024、第四边框区;
30.1、基板;2、遮挡层;
31.3、阻挡层;4、缓冲层;
32.5、薄膜晶体管层;6、第一平坦层;
33.7、第一导电层; 8、第二平坦层;
34.9、发光层; 10、封装层;
35.11、触控层;12、第一过孔;
36.13、第二过孔;
37.21、第一触控走线;
ꢀꢀꢀꢀꢀꢀꢀꢀꢀꢀꢀꢀꢀꢀꢀꢀꢀꢀ
22、遮挡单元;
38.221、第一遮挡单元;
ꢀꢀꢀꢀꢀꢀꢀꢀꢀꢀꢀꢀꢀꢀꢀꢀꢀ
222、第二遮挡单元;
39.51、薄膜晶体管器件;
ꢀꢀꢀꢀꢀꢀꢀꢀꢀꢀꢀꢀꢀꢀꢀꢀ
511、有源层;
40.512、第一栅极绝缘层;513、第一栅极;
41.514、第二栅极绝缘层;515、第二栅极;
42.516、层间绝缘层;517、源漏极层;
43.5171、源极;
ꢀꢀꢀꢀꢀꢀꢀꢀꢀꢀꢀꢀꢀꢀꢀꢀꢀꢀꢀꢀꢀꢀꢀꢀ
5172、漏极;
44.5173、导电单元;
ꢀꢀꢀꢀꢀꢀꢀꢀꢀꢀꢀꢀꢀꢀꢀꢀꢀꢀꢀꢀ
71、第二触控引线;
45.111、第一触控电极;
ꢀꢀꢀꢀꢀꢀꢀꢀꢀꢀꢀꢀꢀꢀꢀꢀꢀ
112、第一触控引线;
46.113、第二触控走线;
ꢀꢀꢀꢀꢀꢀꢀꢀꢀꢀꢀꢀꢀꢀꢀꢀꢀ
114、第二触控电极;
47.115、第三触控走线;
ꢀꢀꢀꢀꢀꢀꢀꢀꢀꢀꢀꢀꢀꢀꢀꢀꢀ
116、第四触控走线。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以举例证明本发明可以实施,使得本发明公开的技术内容更加清楚,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容易理解如何实施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下文实施例的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49.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附图中的方向,本文所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而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0.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发明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
51.实施例1
52.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
53.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01和包围所述显示区101的边框区102。所述边框区102包括:第一边框区1021、第二边框区1022、第三边框区1023和第四边框区1024。其中,第一边框区1021和第二边框区1022相对设置,第三边框区1023和第四边框区10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边框区1023和所述第四边框区1024均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区1021与所述第二边框区1022之间。
54.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遮挡层2、阻挡层3、缓冲层4、薄膜晶体管层5、第一平坦层6、第一导电层7、第二平坦层8、发光层9、封装层10以及触控层11。
55.其中,基板1的材质包括玻璃、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本实施例中,基板1的材质为聚酰亚胺,由此基板1具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可以有效保护显示面板100。
56.如图3所示,遮挡层2设置于所述基板1上。遮挡层2包括:多个第一触控走线21以及遮挡单元22。
57.其中,第一触控走线21沿着第一方向m延伸,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框区1021,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框区1022。
58.其中,遮挡单元22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内的薄膜晶体管器件的有源层对应设置。遮挡单元22屏蔽基板1内部的正负离子的电荷中心不重合形成的电场和不同膜层的界面处形成的电场,避免该电场对有源层的工作特性受到影响,避免出现显示残像现象和esd炸伤现象。其中,所述遮挡单元22包括:多个第一遮挡单元221以及多个第二遮挡单元222。第一遮挡单元221沿着所述第一方向m延伸;多个第二遮挡单元222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m相交的第二方向n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m与第二方向n相互垂直。
59.其中,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在所述基板1上的投影与所述遮挡单元22在所述基板1上的投影不重叠。换句话而言,第一触控走线21与遮挡单元22相互间隔且绝缘。
60.其中,阻挡层3设置于所述遮挡层2上。
61.其中,缓冲层4设置于所述阻挡层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缓冲层4主要是起缓冲作用,其材质可为siox或sinx或sinox或sinx与siox的组合结构等。
62.其中,薄膜晶体管层5设置于所述缓冲层4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薄膜晶体管层5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器件51。
63.如图2所示,每一所述薄膜晶体管器件51包括:有源层511、第一栅极绝缘层512、第一栅极513、第二栅极绝缘层514、第二栅极515、层间绝缘层516以及源漏极层517。
64.其中,第一栅极绝缘层512设置于所述有源层511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且延伸覆盖于所述缓冲层4上。第一栅极绝缘层512主要用于防止所述有源层511与所述第一栅极513之间接触发生短路现象。第一栅极绝缘层512的材质可为siox或sinx或al2o3或sinx及siox的组合结构或siox、sinx及siox的组合结构等。
65.其中,第一栅极513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512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第一栅
极513的材质可为mo或mo和al的组合结构或mo和cu的组合结构或mo、cu及izo的组合结构或izo、cu及izo的组合结构或mo、cu及ito的组合结构或ni、cu及ni的组合结构或motini、cu及motini的组合结构或nicr、cu及nicr的组合结构或cunb等。
66.其中,第二栅极绝缘层514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513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且延伸覆盖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512上。第二栅极绝缘层514主要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栅极513与所述第二栅极515之间接触发生短路现象。第二栅极绝缘层514的材质可为siox或sinx或al2o3或sinx及siox的组合结构或siox、sinx及siox的组合结构等。
67.其中,第二栅极515设置于第二栅极绝缘层514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第二栅极515用于与第一栅极513耦合形成存储电容cst。第二栅极515的材质可为mo或mo和al的组合结构或mo和cu的组合结构或mo、cu及izo的组合结构或izo、cu及izo的组合结构或mo、cu及ito的组合结构或ni、cu及ni的组合结构或motini、cu及motini的组合结构或nicr、cu及nicr的组合结构或cunb等。
68.其中,层间绝缘层516设置于所述第二栅极515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且延伸覆盖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514上。层间绝缘层516的材质可为siox或sinx或sinox等。
69.其中,源漏极层517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516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所述源漏极层517包括相互间隔的源极5171、漏极5172以及导电单元5173。其中,源极5171和漏极5172分别电连接于所述有源层511的两端。
70.其中,第一平坦层6覆盖于所述源漏极层517上。所述第一平坦层6的材质可为siox或sinx或sinox或sinx与siox的组合结构等。
71.其中,第一导电层7设置于所述第一平坦层6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层7包括多个第二触控引线71。第二触控引线71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框区1022。
72.其中,第二平坦层8覆盖于所述第一导电层7上。所述第二平坦层8的材质可为siox或sinx或sinox或sinx与siox的组合结构等。
73.其中,发光层9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层8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所述发光层9包括:阳极(图未示)、发光单元(图未示)以及阴极(图未示)等膜层结构。
74.其中,封装层10设置于所述发光层9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其中,封装层10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图未示)、有机封装层(图未示)、第二无机封装层(图未示)等膜层结构。
75.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触控层11设置于所述封装层10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触控层1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多个第一触控引线112、多个第二触控走线113、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4、多个第三触控走线115以及多个第四触控走线116。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11为接收电极,第二触控电极114为发送电极。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11可以为发送电极,第二触控电极114为接收电极。
76.其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m延伸,且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1。
77.其中,多个第一触控引线112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1一一对应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框区1021。
78.其中,多个第二触控走线113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1一一对应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框区1022。其中,每一所述第二触控走线113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1的第二端。
79.其中,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4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m相交的第二方向n延伸,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1绝缘设置。
80.其中,多个第三触控走线115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14的第一端,且设置于所述第三边框区1023,且延伸至所述第二边框区1022。
81.其中,多个第四触控走线116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14的第二端,且设置于所述第四边框区1024,且延伸至所述第二边框区1022。
82.其中,每一所述第一触控引线11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1的第一端,每一所述第一触控引线112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过孔12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的第一端。
83.其中,第一过孔12自所述触控层11靠近所述基板1的一侧的表面贯穿至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的表面。
84.其中,每一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控引线71。具体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过孔13电连接至所述导电单元5173,所述导电单元5173通过第三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控引线71。
85.其中,第二过孔13自所述导电单元5173靠近所述基板1的一侧的表面贯穿至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的表面。
86.本发明的第一触控电极111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触控引线112的第一端,第一触控引线112的第二端电连接至第一触控走线21的第一端,第一触控走线21的第二端电连接至第二触控引线71,本发明将与遮挡单元22同层设置的第一触控走线21自第一边框区1021延伸至第二边框区1022,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触控走线21占用第一边框区1021、第三边框区1023和第四边框区1024绕至第二边框区1022而言,可以降低第一边框区1021、第三边框区1023以及第四边框区1024的宽度,进而满足用户对于窄边框设计的需求。
87.本发明的第二触控走线113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框区1022,且电连接至第一触控电极111的第二端,本发明的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113组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一组触控走线而言,可以降低rc,提升触控性能。
88.进一步的,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