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1296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吉他用颤音装置的弦乐器用弦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电吉他能够产生被称作颤音效果的特殊声音效果,在这种颤音中,通过使用颤音装置反复地快速改变弦的张力而使音乐间隔微微地增加或降低(例如,参见日本未审查实用新案申请,第一出版物No.Hei2-119300、和日本已审查实用新型出版物No.Sho 63-44864、以及Sho 63-33242)。
颤音装置包括琴马基部,该琴马基部以可在吉他本体上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吉他本体上;以及多个琴马鞍,琴马鞍对应于各弦设置在琴马基部上。每根弦的一端固定到各琴马鞍上,而另一端缠绕在设置于吉他弦轴箱(head)(琴颈端部)的琴栓(旋转螺钉)上。将弦固定到琴马鞍上的大多数方法是紧固方法,即利用螺栓把夹紧件连接至琴马鞍上,再把弦牢固地紧固到琴马鞍。换句话说,利用琴马鞍和夹紧件把弦紧固在位(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公报第一出版物No.7-56558和No.2003-114683)。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一出版物No.7-56558中公开的用于吉他的颤音装置采用了与上述的一种传统紧固方式类似的紧固方式。鞍部件部件设置在琴马板(琴马基部)上,用于夹紧的弦板(block)安装至鞍部件,弦的端部插至夹紧弦板和鞍部件之间,而且使用螺栓将夹紧弦板牢固地紧固至鞍部件,由此把弦夹紧至鞍部件。
在上述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一出版物No.2003-114683中公开的颤音装置中,在基板上设置琴鞍连接件,从而使其沿弦轴箱侧和琴尾(tail)侧方向被可移动地调整,琴鞍安装在琴鞍连接件上,从而使鞍可上下自由转动,而且夹持垫设置在琴鞍之上。弦的端部插入在夹持垫和琴鞍之间,而且使用螺栓将夹持垫紧固地固定至琴鞍,从而将弦固定至琴鞍。
将参考图7至9详细说明采用紧固方法的这种类型的传统颤音装置。图7是应用在吉他中的颤音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8是沿图7的线VIII-VIII剖开的横截面视图,其中吉他的前表面示出在上侧中,而其后表面示出在下侧中,图9是颤音装置的透视图。
在图7至9中,电吉他的本体1形成有存储凹陷2,该存储凹陷适用于容纳颤音装置3的一些组成部件。多根(六根)弦沿本体1被夹住。
颤音装置3包括琴马基部5、六个琴马鞍6,每个琴马鞍6设置在琴马基部5上,以保持每根弦4的一端。每个夹持件7将每根弦4的一端紧固地固定至琴马鞍6。琴马基部5具有颤音臂8,该颤音臂8从其前面的高音弦侧(图7中的上侧,以下称之为“高音侧”)突出并设置在本体1上,从而盖住存储凹陷2。一对支点部9的被成形为刀边状、并形成在琴马基部5的弦轴箱侧(图7中的左侧)的高音侧端和低音弦侧(图7中的下侧,以下可称之为“低音侧”)端。一对支点销11从本体1的前侧突出,以对应于各自的支点部9被定位。支点部9通过朝向弦轴箱侧的平衡弹簧12的弹力S和弹簧4的张力T分别被挤压地连接支点销11。平衡弹簧12安置在存储凹陷2中,其弦轴箱侧的端部与设置在存储凹陷2的内壁中的金属安装件13互锁,而其琴尾侧(图7和8中的向右侧)的端部连接至琴马基部5的底端。因此,在支点部9作为转动支点或枢轴时,琴马基部5接收弹簧4的逆时针(如图8所示)转动动量为M1的张力T、以及弹簧12的顺时针转动动量为M2(M1=M2)的弹力S,将琴马基部5保持在通常几乎水平的平坦状态。
六个琴鞍连接件14通过螺栓被固定在与各自的弦4相对应琴马基部5的前表面的弦轴箱侧的端部。每个琴鞍连接件14都设有用于向弦轴箱侧和琴尾侧方向(弦4的张紧方向)滑动的弦长调整螺钉24,如后面所述。琴马鞍6通过旋转轴16在琴马鞍6的弦轴箱侧连接至琴鞍连接件14,从而能够朝前后方向自由转动。
用于容纳夹持件7的开口17设置在琴马鞍6的前表面的中心。用于插入弦4的管部18从琴马鞍6的后表面中心向下延伸。管部18的内侧连接至开孔17,而管部18锁住通过其后表面或底表面固定在弦4端部的球端19。
夹持件7结合在琴马鞍6中的开口17中,从而他们可前后滑动(沿弦轴箱侧和琴尾侧方向)。锁定拴20向前移动每个夹持件7,将弦4牢固地紧固到开口17的弦轴箱侧的壁上。锁定销20为六角形的孔安装拴,与螺栓15的形状相同,而且每个锁定拴通过L形扳手21紧固或松开。
微调各根弦4的张力的弦调整螺钉23安装至琴马基部5的琴尾侧端的前面,而且弦调整螺钉23的底端或者后端直接接触锁定拴20的前面。当弦调整螺钉23紧固以向下挤压锁定拴20时,琴马鞍6沿顺时针方向(如图8所示)绕旋转轴16转动。这样通过将他们拉向琴尾侧而增加弦4的张力。相反,当弦调整螺栓23放松时,弦4的张力使琴马鞍6逆时针方向转动,降低弦4的张力。
弦长调整螺钉24安装在琴马基部5琴尾侧端的后面,而且通过使他们沿弦轴箱侧和琴尾侧方向移动而可移动地调整琴鞍连接件14。由于弦长调整螺钉24设置成为了调整具有不同厚度的弦4的实际弦长(稍微长于逻辑弦长)。调整螺钉24可转动地连接至琴马基部5的琴尾侧,而且其弦轴箱侧拧入设置在琴鞍连接件14的琴尾侧端的螺丝孔中。因此,当一个弦长调整螺钉24转动,以通过将其移动至弦轴箱侧方向而调整琴鞍连接件14,琴马鞍6也与琴鞍连接件14一起移动至相同的方向,调整弦4的实际弦长。顺便提及,当使用弦长调整螺钉24调整琴马鞍6的位置时,螺栓15预先松开,以使琴鞍连接件14相当于琴马基部5自由滑动。
具有上述组成的颤音装置3通过利用琴拨或者手指拨动弦4、而且使用颤音臂8重复地使琴马基部5与作为其枢轴的支点销11快速地枢轴式移动而获得被称为颤音效果的特殊声音效果。这种操作反复改变弦4的长度,换句话说,改变弦4的张力,从而微微地增加或者降低音乐间隔。
但是,由于上述的传统颤音装置通过使用螺栓紧固夹持件而将弦固定至琴马鞍,因此每次更换琴弦必须通过使用诸如L形扳手之类的合适工具使螺栓松动并随后再次紧固。
特别是,由于上述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一出版物No.7-56558和2003-114683中公开的颤音装置使用用于紧固弦端部的附近区域的夹持件,因此必须通过使用钳子等预先剪断弦的端部,除去它们的环形球端部,以防止球端部变成障碍。
而且,图7至9所示的传统颤音装置具有外观不美观的缺点,这是因为用于把琴鞍连接件14固定至琴马基部5的螺栓15暴露在琴鞍连接件14的前面的缘故。

发明内容
已经实现了本发明以克服上述缺点,而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其采用使用杆状部件代替螺栓和夹持件的紧固方式,并通过手动杠杆操作使弦被可靠地固定,而不需要诸如扳手之类的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包括安装在吉他本体上的琴马基部;固定至琴马基部的多个琴鞍连接件;以及连接至琴鞍连接件并且固定各根弦的一端的多个琴马鞍。弦支撑部安装至琴马鞍并支撑弦端部的附近区域。凸轮杆或者挤压部件安装至弦支撑部,以与其接触并与其分开。当凸轮杆或者挤压部件接触弦支撑部时,就压住弦端部的附近区域并将弦固定至弦支撑部。
凸轮杆可安装至琴马鞍,从而进行枢轴式移动而且沿弦的纵向方向前后移动,并且通过挤压装置向前挤压。
用于设置凸轮杆的杆连接孔可被设置在琴马鞍中,将琴鞍连接件固定至琴马基部的固定部件被设置在琴马鞍的杆连接孔内部或者之下。


图1的平面示意图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电吉他的颤音装置中的弦固定装置;图2的正视图表示图1中所示的颤音装置;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剖开的横截面视图;图4、5和6的横截面视图表示将弦固定至图1至3所示的颤音装置的过程;图7的平面示意图表示传统的颤音装置;图8是沿图7的线VIII-VIII剖开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图9的透视图表示图7所示的传统颤音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与传统装置中的组成部件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而且可以省略对其解释。
参照图1和2,颤音装置30包括琴马基部31,该琴马基部31设置在电吉他的主体1上,以能够与作为其支点的一对支点销11一起上下枢轴式移动。支点销11设置在主体1的低音弦侧和高音弦侧,以与形成在琴马基部31的弦轴箱侧(图1中的右侧)边缘上的刀边支轴部分9接触。
琴马基部31包括板状基体31A、三个支脚31B,该支脚31B在后部方向上(图2中的向下方向)延伸、并在垂直于弦4纵向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在基体31A的后表面的中心以基本上相等的间隔设置基本彼此平行。支脚31B的每个后端部通过连接件31C连接在一起,该连接件31C与平衡弹簧12连接(参见图3)。如图2最佳所示,基体31A弯曲,以形成与吉他主体1的表面几乎相同的凸面。颤音臂8在基体31A的前面支撑在高音弦侧,同时其自由端在弦轴箱侧方向上弯曲。六个琴鞍安装件32沿与弦4相对应的基体31A的宽度方向设置,并通过各自的螺栓15被固定,以在弦轴箱侧方向和琴尾侧方向(图1的左侧)上进行可移动的调整。螺栓15在其用于拧紧的头部形成有六边形螺丝孔。
六组两种类型的长孔35和36和六个螺丝孔37沿宽度方向在基体31A的前面上以间隔形成,从而可被设置在各自的琴鞍连接件32之下。长孔35和36在弦4的纵向方向上以规则间隔形成。螺丝孔37形成在各个长孔35和36之间的位置。形成在弦轴箱侧上的长孔35都具有相同的长度。但是,低音弦侧上的长孔35的位置逐渐偏向琴尾侧,从而使设置在最低音弦侧上的长孔35位于最琴尾侧,而设置在最高音弦侧上的长孔35位于最弦轴箱侧。类似地,设置在更低音弦侧的上的长孔35位于更加琴尾部侧。这种结构能够使低音弦的有效弦长长于高音弦的有效弦长。琴尾侧的长孔36在最低音弦侧最短,随着位置沿高音弦侧的方向逐渐变长,而且在最高音弦侧最长。螺栓15从前面拧入长孔35和36之间的螺丝孔37,以将琴鞍连接件32连接至基体31A上。
用于调整螺钉23的螺钉连接件40形成为从基体31A的琴尾侧端部突出。螺钉连接件40包括一对低音侧和高音侧支脚40A和40B,它们在基体31A的琴尾侧端部上一起向上对角地突向高音侧边和低音侧边。螺钉连接件40还包括用于连接支脚40A和40B的连接板40C。连接板40C相对于基体31A的平面以预定角度倾斜,从而使其琴尾侧端低于其弦轴箱侧端。六个螺丝孔41穿过连接板40C形成,各个调整螺钉23拧入这些螺丝孔中。调整螺钉23的顶部突出至连接板40C之下。
如图3所示,平衡弹簧12的琴尾侧端平行连接至琴马基部31的连接件31C。平衡弹簧12的弦轴箱侧的端部分别连接至金属配件13(类似于图8所示的部件),该金属配件在主体1的弦轴箱侧设置在存储凹陷2的内壁上,以与弦4一起相对支点销11与形成在琴马基部31上的刀边状支点部9挤压接触。平衡弹簧12的总弹力与弦4的总张力平衡,从而使颤音装置,即琴马基部31,通常被保持在图3所示的几乎水平的状态中。在此实施例中,四个平衡弹簧12连接在连接件31C上,并用于平衡弹簧4的总张力。
琴鞍连接件32具有在弦4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长板形状,而且其中心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长孔45。一对相对的侧臂46A和46B在每个琴鞍连接件32的弦轴箱侧端的两侧一起突出,而连接件47从每个琴鞍连接件32的琴尾侧端在后表面方向(图3中的向下方向)上延伸。旋转轴50在琴鞍连接件32的弦轴箱侧端上的一对侧壁46A和46B之间延伸,并允许琴马鞍42的琴尾侧端在图3所示的向下和向上方向上枢轴式旋转。连接件47从前面侧插入琴马基部31中的长孔36并从琴马基部31突出至后面侧。连接件47通过弦长调整螺钉24连接至连接件54,连接件54通过弯曲基体31A的琴尾侧端而形成。弦长调整螺钉24从琴尾侧插入设置在基体31A的连接件54中的通孔,从而在其内自由转动,而且在其弦轴箱侧端拧入设置在琴鞍连接件32的连接件47中的螺丝孔中。因此,每个琴鞍连接件32都可通过松动各螺栓15并转动各弦长调整螺钉24而移动并且相当于基体31A可移动地调整至弦轴箱侧或者琴尾侧方向。如上所述,琴鞍连接件32的位置进一步安置到更靠近低音弦侧的琴尾侧,和进一步至更靠近高音弦侧的弦轴箱侧,这是由于图1所示的琴马基部31中的各自长孔35的偏离位置的缘故。
每个琴马鞍42都包括鞍体42A、管部42B和挤压部42C,其中鞍体42A呈长斜角(angular-headed)管状并沿弦4的纵向延伸,管部42B从鞍体42A的弦轴箱侧端的后面沿后表面方向(图3中的向下方向)延伸,而挤压部42C从鞍体42A的琴尾侧端向琴尾侧延伸。鞍体42A的中心具有通过前和后表面打开的杆连接孔60。用于支撑弦4的弦支撑部64形成在比杆连接孔60更靠近弦轴箱侧的部分中。弦支撑部64的横截面为圆形(即具有圆柱形状),并设置在琴鞍连接件32的左右侧壁46A和46B之间。弦支撑部64由旋转轴50支撑,从而绕旋转轴50转动或者移动。杆连接孔50还用做弦抽出孔,弦4从琴马鞍42穿过该孔达到前面侧。
管部42B从琴鞍连接件32的后表面沿后表面方向延伸,从而使其中心孔61与杆连接孔60连接。这样,管部42B的中心孔61连续到琴鞍连接件32的长孔45和琴马基部31的长孔35,并从基体31A在图3中向下延伸。弦4从后表面侧插入中心孔61,并通过在管部42B的后端或底端的开孔处连接至弦4的端部的球端19所制动。
琴马鞍42的挤压部42C沿琴尾侧方向延伸,以被设置在琴马本体31的螺钉连接部40之下,同时其琴尾侧端面向连接板40C。挤压部42C利用板簧62压住弦调整螺钉23的顶端。板簧62的弦轴箱侧端通过螺纹连接被固定至琴马基部31的连接件54,而且其琴尾侧端压住挤压部42C的后表面,从而使琴马鞍42在图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绕轴50施加旋转力。
凸轮杆66设置在琴马鞍42中的杆连接孔60中,用于将弦4紧固地固定至弦支撑部64。旋转轴67形成在凸轮杆66的弦轴箱侧端并支撑凸轮杆66,从而使凸轮杆在前表面和后表面方向(图3中的向下和向上方向)绕轴67转动。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形成在凸轮杆66的弦轴箱侧端的凸轮部66A推动弦4,以将弦4固定到弦支撑部64。凸轮部66A具有与凸轮杆66的纵向方向几乎成直角的垂直面、以及R面,该R面具有适当的曲率半径,以将垂直面的前端连续至凸轮杆66的前端。凸轮杆66的琴尾侧端66B形成允许该杆可用手容易操纵的控制部。凸轮杆66的后端66B从杆连接孔60突出并延伸到鞍体42A的琴尾侧。
转动轴67形成在凸轮杆66上,而且其轴端被支撑在长孔68中,该长孔68形成在琴马鞍42鞍体42A的左右侧壁46A和46B中,并沿弦轴箱侧和琴尾侧方向(参见图4)延伸。凸轮杆66由此可相对于琴马鞍42在由长孔68允许的范围内沿弦轴箱侧和琴尾侧方向移动。将琴鞍连接件32固定至琴马基部31的螺栓15的头部设置在杆连接孔60的内部或者之下。
弹簧70作为用于沿弦轴箱侧方向挤压凸轮杆66的部件被连接至琴马鞍42。通过将弹簧线形成从侧部看去时为倒Ω形的形状,弹簧70呈现出C形的弹性变形部70a,两个从弹性变形部70a的两侧延伸的直线部70b和70c,和C形夹持部70d和70e,所述C形夹持部70d和70e弯曲以在直线部70b和70c顶端部沿相反方向彼此相对(参见图4)。由于在半径挤压方向上使弹性变形部70a变形,弹簧70以下述方式连接至琴马鞍42,即其弦轴箱侧夹持部70d从琴尾侧相对旋转轴67挤压,而且其琴尾侧夹持部70e从弦轴箱侧相对支撑销71挤压,从而通过旋转轴67沿弦轴箱侧方向挤压凸轮杆66。支撑销71相对于转动轴67在琴尾方向设置,并从琴马鞍42的鞍体42A的内壁突出。
如图3所示,当凸轮杆66的凸轮部66A通过弹簧70的弹力紧密地将弦4固定至琴马鞍42的弦支撑部64时,凸轮部66A压住弦4的挤压点P高于转动轴67的中心高度。采用这种方式使压住弦4的挤压点P高于转动轴67中心可使具有挤压点P的逆时针转动力作为作用在凸轮杆66上的转动中心。这就使凸轮杆66被保持在稳定状态,而且可靠地拉紧弦4。在此状态下,凸轮杆66的控制部66B与琴马鞍42的后壁75的前表面直接接触。在拉紧弦4的同时,琴马鞍42的后壁75用做限制凸轮杆66逆时针转动并将其保持在几乎水平状态的阻挡件。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颤音装置30中,每根弦4的一端通过凸轮杆66紧固地固定至各琴马鞍42的弦支撑部64,同时其另一端缠绕在弦轴箱上的未示出的琴栓(转动螺钉)上,弦轴箱设置于电吉他琴颈端部的端部,从而固定住弦4。
当连接弦4时,凸轮杆66被向上拉,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直到处于几乎垂直的位置,如图4所示。当凸轮杆66拉起时,凸轮部66A处于比旋转轴67的位置更低的位置而且通过弹簧70推动管部42B的内壁面的顶端,使控制部66B的位置高于旋转轴67的位置。在此状态下,由于凸轮杆66被弹簧70沿弦轴箱侧方向挤压,因此如果没有被操纵就不会向后转动到水平状态(图3)。
由于凸轮杆66处于几乎垂直的状态,弦4的自由端(连接球端19的相对端)从管部42B的下部或者后部开口插入并穿过中心孔61、并在其弦轴箱侧部分从琴马鞍42的杆连接孔60抽出。从开口60抽出的弦4的自由端被进一步拉起,直到弦4的球端19接触管部42B的底部或者后部开口。图4示出了这种状态。
如图5所示,通过杆连接孔60突出的弦4随后在弦支撑部64并与弦支撑部64一起弯向弦轴箱侧。
当手动转动凸轮杆66或者如图6所示沿逆时针方向下拉,凸轮部66A逐渐上移而且向上与弦4摩擦。当凸轮杆66转动并拉回如图3所示的几乎水平状态时,凸轮部66A的挤压点P移动高于旋转轴67的中心。在此状态下,凸轮杆66利用弹簧70的弹力将弦4紧固到弦支撑部64,从而使弦4的端部固定至琴马鞍42。弦4的自由端随后围绕弦轴箱上的弦轴进行缠绕并紧固到预定的张力。
固定于颤音装置30和弦轴之间的弹簧4的张力通过手动转动调整螺钉23而被微调。当调整螺钉23沿紧固方向转动时,调整螺钉23在图3中向下挤压琴马鞍42的挤压部42C。结果,琴马鞍42在图3中绕旋转轴50逆时针方向枢轴转动,从而沿琴尾侧方向拉动弦4。这样操作增加了弦4的张力并且将其音调调整到更高的音节。相反,当调整螺钉23沿松动方向旋转时,其通过板簧62的弹力沿顺时针方向枢轴移动琴马鞍42,从而降低弦4的张力。弦4由此被调音至较低的音节。
为调整弦4的实际弦长,凸轮杆66预先在顺时针方向旋转或者拉起以在基本垂直的状态中释放对弦4的压力。杆连接孔60中的螺栓15采用L形的扳手等被松动,以允许琴鞍连接件32相对于琴马基部31在弦轴箱侧和琴尾侧方向上移动。弦长调整螺钉24随后转动,以与弦4一起沿弦4的纵向方向移动,从而调整弦4的实际弦长。调整之后,琴鞍连接件32通过再次紧固螺栓15而被固定至琴马接触31,而且凸轮杆66返回其初始水平状态,以将弦4固定至琴马鞍42。
由于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颤音装置30使用用于将弦4的端部紧固和固定至琴马鞍42的凸轮杆66,不需要用于将弦4紧固到弦固定装置或从弦固定装置释放的额外工具。可用手操作凸轮杆66,而且由此能够容易且快速地连接和替换弦4。
由于将琴鞍连接件32固定至琴马基部31的螺栓15设置在琴马鞍42内的杆连接孔60中,因此从外面几乎观察不到这些螺栓,而且也不会损害颤音装置30的外观。
当弦4如图3所示状态中通过凸轮杆66固定到琴马鞍42的弦支撑部64时,凸轮部66A挤压弦4的挤压点P高于用于支撑凸轮杆66可枢轴移动的旋转轴67。由于沿弦轴箱侧方向的弹力分量作用在凸轮杆66上,以在对角向上方向作用,因此凸轮杆66被保持在稳定状态中。
当作用在弦4上的压力如图4所示的状态释放,即凸轮部66A移动低于转动轴67时,顺时针的旋转力作用在凸轮杆66上,由此相对弦挤压凸轮部66A。凸轮杆66因此可稳定地保持在这种状态中。
虽然上述实施例说明了把凸轮杆66用做挤压弦的部件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挤压部件的结构,而且挤压部件只需是通过枢轴移动而接触、挤压弦并从弦移开的部件。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用手操作凸轮杆等,而不需额外的工具,并且因此能够使弦可靠地固定至琴马鞍。
虽然说明并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可以理解这是本发明的实例,而且并不认为是限制。另外,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或保护范围,可以作出省略、替代和其它改进。因此,本发明并不认为由上述说明书进行限定,而是只由随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弦乐器的本体上的琴马基部;固定至所述琴马基部的多个琴鞍连接件;分别连接至所述琴鞍连接件的多个琴马鞍,每个所述琴马鞍保持弦的一端;弦支撑部,所述弦支撑部形成在每个所述琴马鞍上,以支撑所述弦的所述一端的邻近区域;以及凸轮杆,所述凸轮杆设置在面向所述弦支撑部的一部分上并相对于所述弦支撑部处于挤压位置或释放位置,当所述凸轮杆处于所述挤压位置时,所述凸轮杆将所述弦的所述一端的所述邻近区域固定至所述弦支撑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其中所述凸轮杆被固定至所述琴马鞍,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弦支撑部枢轴移动和滑动移动,并进一步包括把所述凸轮杆压向所述弦支撑部的弹性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其中所述琴马鞍形成有用于定位所述凸轮杆的杆连接孔,而且将所述琴鞍连接件固定至所述琴马基部的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杆连接孔之内。
4.一种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弦乐器的主体上的琴马基部;固定至所述琴马基部的多个琴鞍连接件;分别连接至所述琴鞍连接件的多个琴马鞍,每个所述琴马鞍保持弦的一端;弦支撑部,所述弦支撑部形成在每个所述琴马鞍上,以支撑所述弦的所述一端的邻近区域;以及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设置在面向所述弦支撑部的部位上并通过绕转动轴枢轴移动而相对于所述弦支撑部处于挤压位置或释放位置,当所述挤压部件处于所述挤压位置时,所述挤压部件将所述弦的所述一端的邻近区域固定至所述弦支撑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弦乐器的弦固定装置在与弦相对应的琴马基部的顶部表面上设置多个琴鞍连接件,并将这些琴鞍连接件固定至琴马基部,从而使其可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被调整。琴马鞍连接至每个琴鞍连接件,以便上下转动。弦插入通过琴马鞍中的管部,并被杆连接孔引至琴马鞍之上;弦向前弯曲至弦支撑部。凸轮杆插入琴马鞍的杆连接孔,以便自由转动,而且弹簧向前挤压凸轮杆。凸轮杆的凸轮部推动弹簧并通过将其紧固至弦支撑部而将其固定。
文档编号G10D1/08GK1670813SQ20051005630
公开日2005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9日
发明者水口清 申请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