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提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80564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提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乐器,特别涉及一种大提琴。

背景技术:
大提琴上常用的拉弦板,通常只有并排设置的几个固定琴弦的孔位,不能对琴弦的松紧或长度进行调节,琴弦的音色不能改变,且不同材质的琴弦发音也不同,弦音比较单一,而拉弦板又不能调节弦音的音色,大提琴的演奏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便于调整和稳定各弦位音色的大提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大提琴,包括琴箱和琴弦,在所述琴箱正面为发音主振板,所述发音主振板的中部设有琴码,所述琴码上设有四个弦槽,在该琴码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音孔,在所述琴箱的下端设有拉弦板,所述拉弦板位于琴码的正下方,在所述拉弦板上等距设有四排弦位,四排所述弦位从左往右依次为C弦位、G弦位、D弦位和A弦位,所述C弦位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两个调节槽和两个调节孔,所述G弦位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一个调节槽和两个调节孔,所述D弦位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一个调节槽和两个调节孔,所述A弦位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两个调节孔,每个所述调节槽的上端均设为圆孔结构,该圆孔结构的直径与调节孔的直径一致;每个所述弦位的正面都穿设有调节螺母,每个该弦位的反面均设有调节座,所述调节座与对应位置的调节螺母连接固定,每个所述调节座的上端均冒出对应位置弦位的正面,所述琴弦穿设过对应位置的弦槽(31),并与对应位置的调节座固定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在琴码的下方设置一个拉弦板,在拉弦板上设置四排弦位,四个弦位分别为C弦位、G弦位、D弦位和A弦位,每个弦位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按需要设置有相匹配的调节孔和调节槽,C弦位为四个基本音级所构成的,对应的琴弦最柔软,不易发音,故设有两个调节孔和两个调节槽,以满足多级调控的需要;G和D弦位为两音位,音频较低,由于低音位的调幅较小,故在两个弦位上只设有两个调节孔和一个调节槽;A弦位的音高,加上琴弦的张力大,音色较为有力,音色调整的几率不大,故只设有两个调节孔,调节孔内均设有调节螺母,每个调节螺母带动对应位置的调节座,使调节座放松或拉紧琴弦,改变弦长和琴弦的张力,以得到所需要的音色,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适用范围广。为了便于调节琴弦的长度和琴弦的张力,作为优选,每个所述调节座均由固定块和调节块组成,所述调节块为“L”形,所述调节螺母的螺纹端与固定块的下端螺接固定,该螺纹端的底部端面与调节块的水平段抵接,所述调节块的交角处与固定块的上端铰接固定,所述A弦位的调节块水平段伸出拉弦板,其余三个所述调节块竖直段的伸出端均冒出对应位置调节槽的正面,每个所述调节块的竖直段均设有定弦座,所述定弦座与琴弦固定连接。由于C弦位的琴弦较粗,琴弦的张力较好,为了得到多级调控的音调,作为优选,所述C弦位中两个调节孔之间以及两个调节槽之间的中心距均为15mm;靠下的一个所述调节槽的圆孔结构与相邻调节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1mm。为了保持G弦位的低音,作为优选,所述G弦位中调节槽的圆孔结构与相邻调节孔之间的中心距为15mm;两个调节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1mm。为了保持D弦位的低音,作为优选,所述D弦位中调节槽的圆孔结构与相邻调节孔之间的中心距为15mm;两个调节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1mm.为了稳定A弦位的音色,作为优选,所述A弦位中两个调节孔之间的中心距为15mm。为了便于旋转调节螺母,作为优选,所述调节孔的直径为6mm。为了美观以及便于握持,同时,利于高音频的发声,作为优选,所述琴箱外形的上部为编钟式样,所述编钟式样上端的左、右两侧为圆弧状,该琴箱的下部为楚鼎式样。为了达到较好的共振效果,实现更好的物理声学指标,所述琴箱的正面采用泡桐木板材制成。为了便于音频在琴箱内振动前后的传入和传出,并保证音律的稳定,作为优选,两个所述音孔均为拐子纹的样式,每个所述音孔的两端和中部均设有方角槽状结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拉弦板的弦位上对应设置调节孔和调节槽,调整琴弦弦长和张力,以达到调整和稳定各弦位音色的作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适用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B处放大图。图3为图1的A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由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由琴箱1和琴弦2等组成,所述琴箱1外形的上部为编钟式样,所述编钟式样上端的左、右两侧为圆弧状,该琴箱1的下部为楚鼎式样;所述琴箱1的正面为发音主振板11,所述发音主振板11采用泡桐木板材制成,在所述发音主振板11的中部设有琴码3,所述琴码3上设有四个弦槽31,在该琴码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音孔6,两个所述音孔6均为拐子纹的样式,每个所述音孔6的两端和中部均设有方角槽状结构;在所述琴箱1的下端设有拉弦板4,所述拉弦板4位于琴码3的正下方。在所述拉弦板4上等距设有四排弦位,四排所述弦位从左往右依次为C弦位、G弦位、D弦位和A弦位,所述C弦位、G弦位和D弦位上均设有调节孔52和调节槽53,每个所述调节槽53的上端均设为圆孔结构,该圆孔结构的直径与调节孔52的直径均为6mm,各调音位的具体情况为:所述C弦位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两个调节槽53和两个调节孔52,两个所述调节孔52之间以及两个所述调节槽53之间的中心距均为15mm;靠下的一个所述调节槽53的圆孔结构与相邻调节孔52之间的中心距为21mm;所述G弦位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一个调节槽53和两个调节孔52,所述调节槽53的圆孔结构与相邻调节孔52之间的中心距为15mm;两个调节孔52之间的中心距为21mm;所述D弦位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一个调节槽53和两个调节孔52,所述D弦位中调节槽53的圆孔结构与相邻调节孔52之间的中心距为15mm;两个调节孔52之间的中心距为21mm;所述A弦位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两个调节孔52,所述A弦位中两个调节孔52之间的中心距为15mm。每个所述调节座均由固定块54和调节块55组成,所述调节块55为“L”形,所述调节螺母51的螺纹端与固定块54的下端螺接固定,该螺纹端的底部端面与调节块55的水平段抵接,所述调节块55的交角处与固定块54的上端弹性铰接固定,所述A弦位的调节块55水平段伸出拉弦板4,其余三个所述调节块55竖直段的伸出端均冒出对应位置调节槽53的正面,每个所述调节块55的竖直段均设有定弦座56,所述定弦座56与琴弦2固定连接。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到图2所示,在琴码3的下方设置一个拉弦板4,在拉弦板4上设置四排弦位,四个调音位分别为C弦位、G弦位、D弦位和A弦位,每个弦位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按需要设置有相匹配的调节孔52和调节槽53,C弦位为四个基本音级所构成的,对应的琴弦最柔软,不易发音,故设有两个调节孔52和两个调节槽53,以满足多级调控的需要;G和D弦位为低音位,音频较低,由于低音位的调幅较小,故在两个音调位上只设有两个调节孔52和一个调节槽53;A弦位的音高,加上琴弦的音频较为有力,音频调整的几率不大,故只设有两个调节孔52。具体操作时,如图3所示,以C弦位为例,在C弦位对应位置最下端的调节孔52内穿设有一个调节螺母51,调节螺母51的螺纹端与固定块54的下端螺接固定,该螺纹端的底部穿设过螺接位置并与调节块55的水平段抵接,扭动调节螺母51向发音主振板11的方向移动时,调节块55水平段的非交角端沿顺时针方向向发音主振板11的方向移动,同时,由于调节块55的交角处与固定块54的上端弹性铰接固定,调节块55竖直段的伸出端也沿顺时针方向冒出靠下位调节槽53的正面,调节块55竖直段上的定弦座56向下拉长琴弦2以作音率调整;反之,扭动调节螺母51向远离向发音主振板11的方向移动时,调节块55水平段的非交角端沿逆时针方向向远离发音主振板11的方向移动,同时,调节块55竖直段的伸出端也沿逆时针方向向靠下位调节槽53的槽内回移,琴弦2的长度缩短,张力减弱,调整音率后固定琴弦2。如图1到图3所示,G弦位和D弦位也按上述C弦位的方法调整,所述A弦位没有调节槽53,A弦位上对应调节块55的水平段则是伸出拉弦板4的上端,该位置的调节块55竖直段冒出拉弦板4的正面,由于A弦位的琴弦张力大,稍微调整就会改变频率,故在A弦位不设置调节槽53,调整琴弦2的操作原理同上述C弦位的操作;另外,由于琴箱1正面的发音主振板11选用泡桐木板材,音频共振效果好,两个拐子纹音孔6上的方形槽的槽口纤维平顺,从琴箱1里传出的音频更稳定。根据大提琴的型号和规格,以及琴弦2的实际情况,调节螺母51、固定块54以及调节块55竖直段所对应的调节槽53都可以调整,以便消除不同音频在共振情况下所产生的狼音,本实施例不具有唯一性。本发明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作赘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