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降噪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833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电站降噪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环保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变电站降噪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以特高压为代表的电力工程建设迅猛推进,变电站已成为电力输送的核心枢纽。近些年来,很多变电站离居民生活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很近,变电站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变压器作为变电站的主要噪声源,降低变压器的辐射噪声,控制噪声向四周空间传播是最为直接高效的措施。变压器振动及噪声的根源主要是铁心硅钢片的磁致伸缩和负载电流引起的线圈绕组振动,噪声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中低频段,所以常采用声屏障对噪声进行吸收阻隔。

一般而言,变压器常用的降噪装置主要是反射型声屏障,例如:钢板声屏障,该类声屏障是单纯的通过反射声波来阻隔噪声,阻隔噪声的途径较为单一,导致降噪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变电站降噪的装置,旨在解决变电站现有降噪装置降噪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变电站降噪的装置,该复合声装置包括:支架;吸声体,连接于所述支架;隔声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且与所述吸声体并列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所述隔声体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隔声本体,且各所述隔声本体均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隔声体上还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与各所述隔声本体均连接,用于调节各所述隔声本体与所述支架之间的角度。

进一步地,上述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每个所述隔声本体均包括:阻尼体和包设在所述阻尼体外部的壳体。

进一步地,上述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所述吸声体包括:两块并列设置的连接板和连接于两块所述连接板之间的至少两块侧板;其中,两块所述连接板和各块所述侧板围设成一腔体;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隔声体并列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两块所述连接板中的至少一块开设有通孔。

进一步地,上述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所述通孔在所述连接板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上述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本体和第一底座;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本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底座相连接,所述隔声体和所述吸声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撑本体和第二底座;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本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底座相连接,所述隔声体和所述吸声体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所述支架还包括:顶板和底板;其中,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置于所述隔声体和所述吸声体的上方和下方,且分别与所述隔声体和所述吸声体相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和所述第二支撑本体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隔声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

本发明中,通过角度可调节的吸声体对噪声辐射中的中低频噪声进行吸收,通过吸声体对中低频噪声进行进一步的阻隔,隔声体和吸声体组合使用,对中低频噪声充分吸收,增强了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电站降噪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电站降噪的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隔声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电站降噪的装置中,吸声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见图1和图2,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电站降噪的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复合声装置包括:支架3、隔声体1、吸声体2和拉杆4。

其中,吸声体2连接于支架3。具体地,吸声体2可以为钢板,吸声体2可以可拆卸地连接于支架3中。

隔声体1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架3且与吸声体2并列设置。具体地,隔声体1可以为板状结构,隔声体1可以通过转轴与支架3相连接。隔声体1可以与吸声体2平行设置于支架3,其中,吸声体2设置在隔声体1的后侧(相对于图1所示位置而言)。

支架3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本体31和第一底座32。其中,第一支撑本体31的下端(相对于图1所示位置而言)与第一底座32相连接,隔声体1和吸声体2的第一端(图1中所述的右端)均与第一支撑本体31相连接。优选地,支架3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本体36和第二底座37;其中,第二支撑本体36的下端与第二底座37相连接,隔声体1和吸声体2的第二端(图1中所述的左端)均与第二支撑本体36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本体31和第二支撑本体36为相同的结构,第一底座32和第二底座37为相同的结构。具体地,第一支撑本体31和第二支撑体36可以为H型钢柱,第一底座32和第二底座37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一底座32和第二底座37的两端可以焊接于H型钢柱上。隔声体1和吸声体2的两个侧面均与支架3相连接,增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安装时,将吸声体2、隔声体1分别安装于支架3中,两者整体组成一个模块,再根据变电站中电气设备的安装高度将上述模块进行拼接,以组成不同高度和宽度的复合声屏障,最后将复合声屏障安装在变压器类设备上靠近噪声源的位置。

使用时,可以根据变电站中电力设备的噪声来源,调节隔声体1的角度方向,使其能正对噪声源以对中低频段噪声进行阻隔吸收,部分未被阻隔吸收的中低频噪声经过设置在隔声体1后侧的吸声体2时被反射回去或者在吸声体2中产生衰减。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角度可调节的隔声体1对噪声辐射中的中低频噪声进行阻隔,通过吸声体2对中低频噪声进行进一步的吸收,隔声体1和吸声体2组合使用,对中低频噪声充分吸收,加强了降噪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隔声体1可以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隔声本体11,且各隔声本体11均与支架3转动连接。具体地,隔声本体11可以为长条形,隔声本体11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形、长条形等。各个隔声本体11可以等距平行设置在支架3中并可拆卸地转动连接于支架3。

隔声体1上还设置有拉杆4,拉杆4与各隔声本体11均连接,用于调节各隔声本体11与支架3之间的角度。拉杆4可以与各个隔声本体11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当拉动拉杆4时,各隔声本体11会随着拉杆4的运动而相对支架3发生转动,各隔声体1转动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拉杆4调节隔声本体11的角度,以使各个隔声本体11相互搭接,以达到最好的降噪效果;此外,各个隔声本体11与支架3可拆卸连接,更换检修较为方便。

参见图3,上述实施例中,每个隔声本体11均包括:阻尼体111和包设在阻尼体111外部的壳体112。具体地,阻尼体111可以为粘弹性阻尼材料,具体实施时,隔声本体11可以由1mm-2mm的双层镀锌薄板组成,薄板中间为1mm-2mm的粘弹性阻尼材料夹层。粘弹性阻尼材料可以由橡胶等多种阻尼材料复合而成,只要能起到降噪的效果即可,本实施例对阻尼体的具体材料不做任何限定。壳体112可以为钢板,以提高机械强度。阻尼体111可以通过胶粘剂粘结于壳体112中。当中低频噪声通过隔声本体11时,会引起壳体112产生振动,阻尼体111将该振动能耗散掉。

可以看出,在隔声本体11中设置阻尼体,可以将中低频噪声的波动能量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消耗掉,进一步增强了隔声体1的阻隔吸声效果。

参见图4,上述实施例中,吸声体2包括:两块并列设置的连接板21和连接于两块连接板21之间的至少两块侧板22。其中,连接板21与隔声体1并列设置,即:连接板21可以平行设置于隔声体1的后侧。具体地,连接板21和侧板22可以为具有较强防腐蚀效果的镀锌钢板。两块连接板21和各块侧板22围设成一腔体,该腔体的厚度可以为50mm。

具体实施时,当中低频噪声入射到连接板21时,连接板21在声波形成的共振腔体的激发下而振动,使连接板发生弯曲变形进而耗散声波能量。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两块连接板21和侧板22围设的腔体一起组成共振吸声结构,将中低频噪声能量逐渐消耗掉并阻止声波的传播;此外,吸声体2构造简单且耐高温,可以适用于高速气流、高温或潮湿等特殊环境中。

上述实施例中,两块连接板21中的至少一块开设有通孔211。具体地,可以在一块连接板21上开设通孔211,也可以在两块板上开设通孔211,一般地,在位于前侧(靠近隔声体1)的连接板21上开设通孔211,连接板21可以为厚度为1mm的钢板;位于后侧(远离隔声体1)的连接板21为无孔钢板,无孔钢板的厚度也可以为1mm。通孔211可以为微型孔,微型孔的直径一般小于1mm,例如,0.8mm。优选地,通孔211在连接板21上均匀分布。例如,穿孔率可以为2%。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环境中噪声的频率范围来选择通孔211的分布密度,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

可以看出,通过连接板21上通孔211的气体形成喷注,与两块连接板21的腔口之间产生摩擦,以消耗中低频噪声的声波能量。

上述各实施例中,支架3还包括:顶板33和底板34。其中,顶板33和底板34分别置于隔声体1和吸声体2的上方和下方(相对于图1所示位置而言),且分别与隔声体1和吸声体2相连接。顶板33和底板3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本体31和第二支撑本体36相连接。具体地,隔声体1和吸声体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于顶板33和底板34,顶板33和底板34可以对隔声体1和吸声体2进行更好地固定,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涉及的“上方”“下方”指的是相对于图1所示结构的方位而言。

上述各实施例中,支架3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杆35和第二连接杆(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连接杆35和第二连接杆均置于顶板33和底板34之间,第一连接杆35靠近隔声体1的第二端设置,第二连接杆靠近隔声体1的第一端设置,第一连接杆35的两端分别与顶板33和底板34的第一端(图1中所示的左端)相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顶板33和底板34的第二端(图1中所示的右端)相连接;隔声体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35和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35和第二连接杆为相同的结构。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由于增设了第一连接杆35和第二连接杆,可以使隔声体1更为稳固地连接于第一支撑本体31与第二支撑本体36之间,进而增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隔声体1对噪声辐射中的中低频噪声进行吸收,通过吸声体2对中低频噪声进行进一步的阻隔,隔声体1和吸声体2组合使用,增强了降噪效果。此外,可以根据变电站实际环境需求进行拼装,组装成不同高度及宽度的复合声屏障,安装简单,且便于检修及维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