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混合音效的新型沙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4011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混合音效的新型沙锤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乐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混合音效的新型沙锤。



背景技术:

沙锤属于摇奏体鸣乐器,将响石设置在锤头内,上下摇动时,响石撞击锤头的内壁而发声。现有的沙锤存在品种和音色较为单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沙锤,通过响石和彩虹圈的共同作用,产生混合音效,能给人们带去独特的乐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制造一种具有混合音效的新型沙锤,包括外圆筒、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的外径与外圆筒的外径相同,所述外圆筒的上部和下部的外径端分别设有上环状凸台和下环状凸台,上盖和下盖分别盖合在上环状凸台上和下环状凸台上并采用无影胶胶粘固定。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所述外圆筒内设有内圆筒,所述内圆筒的轴线与外圆筒的轴线相同,内圆筒的长度尺寸大于外圆筒的长度尺寸。

所述的内圆筒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插入上盖内对应的上环状凹槽内和下盖内对应的下环状凹槽内并采用无影胶胶粘固定,呈拉伸状态的彩虹圈套设在内圆筒的外径端上,所述彩虹圈能在外圆筒内上下灵活移动,复数粒的响石设置在内圆筒内。

所述的彩虹圈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上连接条和下端向下延伸形成的下连接条分别插入上盖的左内侧的上方形槽内和下盖的右内侧的下方形槽内并采用无影胶胶粘固定。

所述的外圆筒、上盖、下盖和内圆筒的材质为透明硬质塑料。

上下摇动时,由于响石撞击内圆筒的内壁,彩虹圈与外圆筒的内壁之间相互刮擦以及彩虹圈的上下圈之间相互撞击而发声,共同形成与现有的沙锤明显不同的混合音效。

由于外圆筒、上盖、下盖和内圆筒的材质为透明硬质塑料,且相关部位采用无影胶胶粘固定,在演奏过程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本发明独特的音效,还能欣赏到彩虹圈上下窜动的绚丽的色彩,有利于活跃舞台的气氛。

本发明通过响石和彩虹圈的共同作用,产生混合音效,能给人们带去独特的乐感。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的A-A剖视图。

图中1-上连接条,2-上方形槽,3-上环状凹槽,4-上盖,5-上环状凸台,6-外圆筒,7-内圆筒,8-彩虹圈,9-下环状凸台,10-下连接条,11-下方形槽,12-下盖,13-下环状凹槽,14-响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设计制造一种具有混合音效的新型沙锤,包括外圆筒6、上盖4和下盖12,上盖4和下盖12的外径与外圆筒6的外径相同,外圆筒6的上部和下部的外径端分别设有上环状凸台5和下环状凸台9,上盖4和下盖12分别盖合在上环状凸台5上和下环状凸台9上并采用无影胶胶粘固定。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外圆筒6内设有内圆筒7,内圆筒7的轴线与外圆筒6的轴线相同,内圆筒7的长度尺寸大于外圆筒6的长度尺寸。

内圆筒7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插入上盖4内对应的上环状凹槽3内和下盖12内对应的下环状凹槽13内并采用无影胶胶粘固定,呈拉伸状态的彩虹圈8套设在内圆筒7的外径端上,彩虹圈8能在外圆筒6内上下灵活移动,复数粒的响石设置在内圆筒7内。

彩虹圈8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上连接条1和下端向下延伸形成的下连接条10分别插入上盖4的左内侧的上方形槽2内和下盖12的右内侧的下方形槽11内并采用无影胶胶粘固定。

外圆筒6、上盖4、下盖12和内圆筒7的材质为透明硬质塑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