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纠正手法的鼓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1603阅读:7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纠正手法的鼓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演奏乐器领域,具体属于一种能纠正手法的鼓棒。



背景技术:

一般初学架子鼓的学员,在握持传统鼓棒时,多半握法不正确,要么握在鼓棒前面一点,或者后面一点,要么就是大拇指不是和食指相对应的握鼓棒,在敲鼓的时候,不正确的手型也会导致鼓棒脱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纠正手法的鼓棒,能有效防止鼓棒在手里前后滑动,导致鼓棒脱手影响演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能纠正手法的鼓棒,它包括前端击头和棒体,棒体包括延长部和握持端,所述在握持端的上段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中设有第一限位环,在第一环形凹槽下方设有第二凹槽,在握持端的底段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二限位环,第二凹槽的槽体表面为弧形面。

上述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为橡胶环。

上述第一凹槽、第三凹槽两个端面的距离为80mm-100mm。

上述第二凹槽的两个端面的距离为16mm-20mm。

上述第一凹槽有1个,第三凹槽至少有2个,多个第三凹槽之间等间距排列。

采用上述结构,能带来如下技术效果:

鼓手握鼓棒时大拇指和食指很自然的握住凹槽部位,不用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去叮嘱怎么正确的握住鼓棒;而且,因为鼓棒的凹槽的前端和鼓棒的尾端装有限位环,所以鼓手在敲鼓的时候,鼓棒不会因为前后滑动而影响演奏质量;同时,因为鼓棒的凹槽的前端和鼓棒的尾端装有限位环,可以有效防止鼓棒滑落。

采用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为橡胶环的结构,能使限位环很方便的在鼓棒上移动;

采用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有多个的结构,通过限位环与不同位置的凹槽配合,能满足各种不同大小手型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能纠正手法的鼓棒,它包括前端击头1和棒体,棒体包括延长部2和握持端3,所述在握持端3的上段设有第一凹槽4,第一凹槽4中设有第一限位环5,在第一环形凹槽4下方设有第二凹槽6,在握持端3的底段设有第三凹槽7,第三凹槽7内设有第二限位环,第二凹槽6的槽体表面为弧形面。

如图2所示,第一限位环5和第二限位环为橡胶环。

所述第一凹槽4、第三凹槽7两个端面的距离为80mm-100mm。

所述第二凹槽6的两个端面的距离为16mm-20mm。

所述上述第一凹槽有1个,第三凹槽至少有2个,多个第三凹槽之间等间距排列。

采用上述结构,使用时,鼓手握鼓棒时大拇指和食指很自然的握住凹槽部位,不用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去叮嘱怎么正确的握住鼓棒;而且,因为鼓棒的凹槽的前端和鼓棒的尾端装有限位环,所以鼓手在敲鼓的时候,鼓棒不会因为前后滑动而影响演奏质量;同时,因为鼓棒的凹槽的前端和鼓棒的尾端装有限位环,可以有效防止鼓棒滑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