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雁足及古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1602阅读:4632来源:国知局
古琴雁足及古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乐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古琴雁足及古琴。



背景技术: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古琴的琴弦安装,是分琴头和琴尾两端,将琴弦架设在琴面的上方。琴头部分,由蝇头、岳山、绒扣、琴轸等部件共同完成,并可以微调琴弦的松紧程度从而达到调音的功能。琴尾这端,由龙龈和雁足来完成。龙龈是安装在琴尾的一块硬木;雁足是安装在古琴底板上的两个小柱子,垂直于底板,用来固定琴弦的尾端。琴弦架设在龙龈上,并贴着琴尾绕到琴的底面,缠绕在雁足上。古琴有7根琴弦,1-4弦缠在一个雁足上,5-7弦缠在另一个雁足上。

琴弦安装,通常叫做“上弦”。具体的步骤是这样的:将琴弦的前端打一个蝴蝶结(称作“蝇头”)。将蝇头和绒扣、轸子连接好,并将蝇头置于岳山上的合适位置,琴头这一端就初步安装好了。

将琴弦的尾端拉紧,置于龙龈上的合适位置,并将琴弦绕到琴的底面。此时弹响琴弦,试听音高,通过调整用手拉弦的力量来调整音高,将弦的音高调整到一定的水平范围后,将琴弦的尾端缠绕在雁足上并绑好。

然后用琴轸微调弦的音高,使之达到精确的音高标准。采用现有技术的雁足结构的古琴在安装琴弦时具有以下不便之处:

1、费力,琴弦的张力很大,上弦需要较大的力量,女人和小孩一般难以胜任。

2、上弦需要经验和技巧,非制作或维修古琴的专业人员一般难以胜任。上弦时,要将琴弦拉紧到合适的程度,这需要力气和经验;拉紧到合适程度后,要将弦缠绕在雁足上,缠绕时用力的方向需要改变,但用力的大小不能变化,否则就会使琴弦的张力改变,上好的弦很可能超出琴轸可以微调的范围,这样就是上弦失败,必须拆下来重新上。

3、琴弦在雁足这端,只能固定而不能调节,所以必须一次上好,如果不合适就必须拆下来重上。

4、琴弦在雁足上缠绕时,互相叠压,压在下面的弦如果需要重上,上面的弦也就必须拆下来重上,非常麻烦,带来很多繁复的劳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琴雁足,该古琴雁足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雁足上弦费力、不易调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古琴,在琴体底面固定有古琴雁足,更便于琴弦调节安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古琴雁足,包括:底座、支撑轴、绕弦装置、琴弦调节机构;

所述支撑轴垂直固装在所述底座上;

多个所述绕弦装置自下至上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支撑轴上;

所述琴弦调节机构安装在底座上,且与所述绕弦装置连接,用以调整所述绕弦装置的转动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绕弦装置包括绕弦柱、上转盘和下转盘;

所述上转盘、下转盘分别固接于所述绕弦柱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绕弦柱中部设有贯穿于所述上转盘、下转盘的用于穿过支撑轴的通孔;

所述上转盘和下转盘中任一个的外缘设有轮齿;

所述绕弦柱的外壁上设置有连接孔或钩状槽,用以连接琴弦。

进一步的,所述琴弦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柱、棘爪和扭簧;

所述支撑柱垂直固装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棘爪的数量与所述绕弦装置的数量相同,各个棘爪自下至上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并且,各个棘爪分别与相对应的绕弦装置中的上转盘或下转盘上的轮齿相卡接,以对绕弦装置限位;

并且,各个棘爪与支撑柱之间通过扭簧连接,以使棘爪能够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琴弦调节机构包括定位轴;

所述上转盘和下转盘上沿周向方向同轴设置有多个限位孔,

所述底座上对应支撑轴的周向方向设置有多个定位孔,

所述定位轴能够依次穿过各个所述绕弦装置中的上转盘和下转盘上的限位孔、以及底座上的定位孔,以实现对绕弦装置的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琴弦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架、螺杆、把手;

所述支撑架固装在底座上;

所述支撑架上自下至上通过轴承安装有多根螺杆,各根所述螺杆分别与相对应的绕弦装置中的上转盘或下转盘上的轮齿啮合连接;

所述把手安装在螺杆穿出于支撑架外侧的一端,用以驱动螺杆带动绕弦装置旋转,进而调整所述绕弦装置的转动位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穿线柱,其固装在底座上,所述第一穿线柱上设有第一穿线孔,各根琴弦分别穿过第一穿线孔并缠绕在各个绕弦装置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穿线柱,所述第二穿线柱固装在位于支撑轴和第一穿线柱之间的底座上,第二穿线柱上自下至上设有多个穿线孔,并且,各个穿线孔与各个所述绕弦装置中的绕弦柱的高度相对应,由所述第一穿线柱上第一穿线孔穿过的各根琴弦分别穿过第二穿线柱上的各个穿线孔并缠绕在相对应的绕弦装置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雁足帽,所述雁足帽能够通过插接方式安装在琴弦调节机构和支撑轴的上端。

进一步的,还包括裹布,所述裹布缠绕在支撑轴、绕弦装置、琴弦调节机构的外围,以使古琴雁足形成柱体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古琴,该古琴包括琴体以及如上所述的古琴雁足,所述琴体的底面设有插槽,所述古琴雁足通过底座插装在插槽内,用以对各根琴弦进行固定。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古琴雁足,包括底座、支撑轴、绕弦装置、琴弦调节机构;支撑轴垂直固装在所述底座上;多个绕弦装置自下至上可转动地套装在支撑轴上;琴弦调节机构安装在底座上,且与绕弦装置连接,用以调整绕弦装置的转动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古琴雁足,使琴弦的安装和调节都变得十分简单、方便。并且,能够对于7根琴弦分别独立控制,避免了过去传统方法中的相互叠压、干扰,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古琴,包括琴体以及如上所述的古琴雁足,因此,具有古琴雁足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古琴雁足中的采取方式一的琴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绕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古琴雁足中的采取方式二的琴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绕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古琴雁足中的采取方式三的琴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绕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古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2-支撑轴;3-绕弦装置;4-琴弦调节机构;5-第一穿线柱;6-第二穿线柱;7-雁足帽;31-绕弦柱;32-上转盘;33-下转盘;34-轮齿;35-限位孔;41-支撑柱;42-棘爪;43-扭簧;44-定位轴;45-支撑架;46-螺杆;51-第一穿线孔;61-穿线孔;100-琴体;200-古琴雁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至图6;

本实施提供了一种古琴雁足,包括:底座1、支撑轴2、绕弦装置3、琴弦调节机构4。

底座1可以优选设置为长方体或圆柱体状。

支撑轴2垂直固装在底座1上。

多个绕弦装置3自下至上可转动地套装在支撑轴2上,绕弦装置3用以对琴弦通过缠绕方式进行固定和调节。

琴弦调节机构4安装在底座1上,且与绕弦装置3连接,用以调整绕弦装置3的转动位置。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绕弦装置3,包括:绕弦柱31、上转盘32和下转盘33;

上转盘32、下转盘33分别固接于绕弦柱31的上端和下端,整体形成“工”字形结构,绕弦柱31中部设有贯穿于上转盘32、下转盘33的用于穿过支撑轴2的通孔;

上转盘32和下转盘33中任一个的外缘设有轮齿34(图中以上转盘32上设置轮齿34为例);

绕弦柱31的外壁上设置有连接孔或钩状槽,用以连接琴弦。

由于古琴的具有7根琴弦,因此,本实施例中,支撑轴2上的绕弦装置3的数量采用3个或者4个,在古琴上共安装两个雁足,与传统古琴的外形相对应,其中一个雁足设置3个绕弦装置3,另一个设置4个绕弦装置3。

各个绕弦装置3自下至上相间隔地套装在支撑轴2上,其中,绕弦装置3中的绕弦柱31中部的通孔可以采用轴承与支撑轴2转动连接。

本实施中的琴弦调节机构4共有三种结构形式,用以调整绕弦装置3的转动位置。

方式一

请参照图1和图2,该方式的琴弦调节机构4包括支撑柱41、棘爪42和扭簧43;

支撑柱41垂直固装在底座1上,且该支撑柱41位于支撑轴2的一侧。

棘爪42的数量与绕弦装置3的数量相同,采用3个或者4个,各个棘爪42自下至上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撑柱41上,并且,各个棘爪42分别与相对应的绕弦装置3中的上转盘32或下转盘33上的轮齿34相卡接,构成棘轮机构,以对绕弦装置3进行限位;

扭簧43的数量与棘爪42相同,各个扭簧43套装在支撑柱41上,并且,各个棘爪42与支撑柱41之间通过扭簧43连接,以使棘爪42能够复位,使用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工具分别带动上转盘32或下转盘33旋转,以对琴弦进行拉紧,棘爪42能够对上转盘32或下转盘33上进行限位,避免上转盘32或下转盘33反向旋转而使琴弦产生松动。

方式二

请参照图3和图4,该方式的琴弦调节机构4包括定位轴44;

上转盘32和下转盘33上沿周向方向同轴设置有多个限位孔35,

底座1上对应支撑轴2的周向方向设置有多个定位孔,

定位轴44的数量与绕弦装置3的数量相同,定位轴44能够依次穿过各个绕弦装置3中的上转盘32和下转盘33上的限位孔35、以及底座1上的定位孔,以实现对绕弦装置3的限位。

以三个绕弦装置为例,使用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工具先带动最下端的绕弦装置3的上转盘32或下转盘33旋转,以对琴弦进行拉紧,在琴弦拉紧到位后,利用定位轴44依次穿过最下端的绕弦装置3中的上转盘32和下转盘33上的限位孔35、以及底座1上的定位孔,以实现对该绕弦装置3的限位;

然后再通过相应工具带动位于中间位置的绕弦装置3的上转盘32或下转盘33旋转,利用定位轴44依次穿过中间位置和最下端的绕弦装置3中的上转盘32和下转盘33上的限位孔35、以及底座1上的定位孔,以实现对该绕弦装置3的限位;

最后,再通过相应工具带动位于上端位置的绕弦装置3的上转盘32或下转盘33旋转,利用定位轴44依次自上至下穿过所有绕弦装置3中的上转盘32和下转盘33上的限位孔35、以及底座1上的定位孔,以实现对该绕弦装置3的限位。

方式三

请参照图5和图6,该方式的琴弦调节机构4包括支撑架45、螺杆46、把手;

支撑架45固装在底座1上;支撑架45具有两个侧板,

支撑架45中的侧板上自下至上通过轴承横向安装有多根螺杆46,各根螺杆46分别与相对应的绕弦装置3中的上转盘32或下转盘33上的轮齿34啮合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中的轮齿可以采取棘齿的形式,在方式三中由于采用螺杆驱动,因此轮齿采用与螺杆相配合的轮齿。

把手安装在螺杆46穿出于支撑架45外侧的一端,用以驱动螺杆46带动绕弦装置3旋转,进而调整绕弦装置3的转动位置,以实现对各根琴弦的松紧度的调节。

上述三种方式的琴弦调节机构4均能够对绕弦装置3进行限位,进而对琴弦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以满足使用需求。

优选地,本实施提供的古琴雁足还包括第一穿线柱5,其固装在底座1上,第一穿线柱5上设有第一穿线孔51,各根琴弦分别穿过第一穿线孔51,绕后再缠绕在各个相对应的绕弦装置3上。第一穿线柱5的长度设置较短,最好是贴近于琴体的表面,以使琴弦能够贴近琴体表面引入第一穿线柱上的第一穿线孔。

优选地,本实施提供的古琴雁足还包括第二穿线柱6,第二穿线柱6固装在位于支撑轴2和第一穿线柱5之间的底座1上,第二穿线柱6上自下至上设有多个穿线孔61,并且,各个穿线孔61与各个绕弦装置3中的绕弦柱31的高度相对应,由第一穿线柱5上第一穿线孔51穿过的各根琴弦分别穿过第二穿线柱6上的各个穿线孔61并缠绕在相对应的绕弦装置3上。

第二穿线柱6的作用是将各根琴弦进行分离,避免在调节过程中产生相互干扰,影响调节精度。

优选地,本实施提供的古琴雁足还包括雁足帽7,所述雁足帽7能够通过插接方式安装在琴弦调节机构4和支撑轴2的上端。

优选地,本实施提供的古琴雁足还包括裹布,该裹布缠绕在支撑轴2、绕弦装置3、琴弦调节机构4的外围,以使古琴雁足形成柱体状,与传统古琴雁足的外形相对应,保留了传统古琴的古典美感。

采用上述结构的古琴雁足,具有如下优点:

1、琴弦调节机构4和绕弦装置3采用了机械传动方式,使古琴的上弦过程变得简单、省力,使得普通的使用者也可以轻松完成上弦,不再依赖于专业人员。

2、由于采用了机械传动方式,使得琴弦在雁足上既可以固定,又可以调节,使琴弦的安装和调节都变得十分简单、方便。

3、7根琴弦分别独立控制,避免了过去传统方法中的相互叠压、干扰,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4、保留了传统古琴雁足的外观,在改善雁足功能的同时,保留了雁足的古典美感,尊重了传统的文化。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古琴,该古琴包括琴体100以及如上所述的古琴雁足200,琴体100的底面设有两个插槽,两个古琴雁足200通过底座插装在插槽内,用以对各根琴弦进行固定,其中,一个古琴雁足上设置3个绕弦装置,另一个古琴雁足上设置4个绕弦装置,共组成7个绕弦装置,以对7根琴弦分别进行调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