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智能降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9382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智能降噪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噪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智能降噪器。



背景技术:

现实生活中的降噪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物体震动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通过在墙体内填充隔音材料(如玻璃纤维隔音棉等)或者采用增强环境密封度(例如在门窗接缝处采用密封胶条等)来隔绝噪音;上述方法由于工程量较大,且只能隔绝环境空间以外的噪音,空间内的噪音还是无法进行控制与管理(比如在密闭空间内由人或电器设备产生的噪音);另一种是通过佩戴隔音耳塞或者主动式降噪耳机进行降噪,上述办法并未能实现管理范围空间内的噪音传播,且个人佩戴耳塞时间过长会出现耳朵胀痛,耳膜炎等问题。同时,在一个空间内,噪音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空间外部,一类来自空间内部,现有降噪产品只能被动隔绝空间内部、外部噪音,无法实现对噪音的主动消除,且无法根据噪音的强度智能降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智能降噪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智能降噪器,包括外壳及位于外壳内的电路板,电路板上方设置有锂电池,外壳壳体上设置有电源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微控制器、扬声器、震动发生器、震动传感器、USB蓝牙音乐模块、拾音器,所述的震动传感器、USB蓝牙音乐模块、拾音器分别用于获取外界震动信号、音频信号及噪音信号三路信号,所述震动信号经过信号放大电路及反相器后、所述音频信号经过信号放大电路及音量控制模块后、所述噪音信号经信号放大电路及反相器后,三路信号进入模式切换电路,所述模式切换电路在微控制器控制下对输入的三路信号择一进行输出,输出的信号经过数字功率放大器后,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的继电器进入扬声器或者震动发生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拾音器和USB蓝牙音乐模块获取的信号经处理后,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的继电器输入到扬声器;所述的震动传感器获取的信号经处理后,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的继电器输入到震动发生器。

进一步的,所述模式切换电路为多路选择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壳上部呈梯形,上部中央设置有扬声器开口;所述拾音器为两个,外壳上部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拾音器开口,电源开关设置于外壳上部的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壳下部为平面,便于放置。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下部还设置有TPE材质的固定胶布,安装时便于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根据声波的传播原理,通过产生反向震动波以达到抑制噪音传播的效果。当噪音来自空间外部时,可通过将该降噪器固定于噪音传播介质上,例如窗户玻璃上,外界噪音传入时,引起玻璃震动,降噪器的震动传感器感知震动信号并采集反相后,由微控制器控制震动产生器产生一个相位相反、大小相等的震动信号,用于抵消外界噪音;给予同样的道理,用于室内降噪时,实时采集噪音信号并产生相位相反、大小相等的声音信号,并经扬声器发出,用于抵消噪音。还设置有USB蓝牙音乐模块,用于接受外部音乐播放信号,并经扬声器播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图;

1、外壳;2、电源开关;3、扬声器;4、拾音器;5、固定胶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解释,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实施例。

如图1-2所示结构如下: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智能降噪器,包括外壳及位于外壳内的电路板,电路板上方设置有锂电池,外壳壳体上设置有电源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微控制器、扬声器、震动发生器、震动传感器、USB蓝牙音乐模块、拾音器,所述的震动传感器、USB蓝牙音乐模块、拾音器分别用于获取外界震动信号、音频信号及噪音信号三路信号,所述震动信号经过信号放大电路及反相器后、所述音频信号经过信号放大电路及音量控制模块后、所述噪音信号经信号放大电路及反相器后,三路信号进入模式切换电路,所述模式切换电路在微控制器控制下对输入的三路信号择一进行输出,输出的信号经过数字功率放大器后,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的继电器进入扬声器或者震动发生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拾音器和USB蓝牙音乐模块获取的信号经处理后,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的继电器输入到扬声器;所述的震动传感器获取的信号经处理后,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的继电器输入到震动发生器。

进一步的,所述模式切换电路为多路选择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壳上部呈梯形,上部中央设置有扬声器开口;所述拾音器为两个,外壳上部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拾音器开口,电源开关设置于外壳上部的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壳下部为平面,便于放置。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下部还设置有TPE材质的固定胶布,安装时便于固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集合两种方式的降噪方式,可以实现根据外界噪音智能调整降噪强度,效果优异,且体积小巧,便于安装,同时还集成音乐播放功能,进一步拓展了系统的多功能性。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