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手风琴贝斯机键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9519阅读:1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手风琴贝斯机键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手风琴贝斯机键钮结构,属于电子手风琴贝斯机领域。



背景技术:

手风琴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传入我国并很快得到普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钢琴、古筝和吉它等乐器的异军突起,使手风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学习人数大幅减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兴起来的电子类乐器的音色多样,表现力丰富,迅速占领了生源和乐器市场,另外,如今的各种乐器学习都向低龄化发展,而传统手风琴的笨重,让家长和小孩望而却步。

面对传统手风琴遇到的困境,电子手风琴应运而生,其因重量轻而使得更多人,特别是低龄儿童可以来选择学习手风琴。电子手风琴(又称MIDI手风琴)使用脉冲编码调制器(PCM)采样音源并将其数字化后存入存储器。当演奏者按下某一琴键时,CPU芯片对该琴键所对应的音源进行回放来完成演奏。而演奏音量大小则通过电子手风琴内的风压传感器来感知风箱进行控制。从实际演奏来看,演奏者在拉、压风箱时,电子手风琴可以做到与传统手风琴一样的出音效果。

但是,我国出现的电子手风琴均为国外进口。国外制造的电子手风琴价格昂贵,而且贝斯机的键钮在按压灵敏度、弹奏感受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另外,对于电子手风琴的贝斯机来说,其虽与传统手风琴的贝斯机长相相似但实质不同,因此无法将传统手风琴的贝斯机原封不动地用于电子手风琴中。

由此可见,如何设计出一种电子手风琴的贝斯机键钮来替代与解决传统手风琴贝斯机键钮存在的制造工艺繁琐,装配复杂,大量金属器件导致的重量过重等问题,是我国自行制造生产电子手风琴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手风琴贝斯机键钮结构,其结构简洁、实用,按压稳定可靠,触键感觉好,大幅减轻了手风琴重量,且制造工艺简单,组装与维修便捷,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手风琴贝斯机键钮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规则排列的若干键钮,键钮安装在由键板、支撑固定架和电路板形成的矩形体封闭空间内并露出,其中:各键钮的顶部从键板的相应键孔中伸出,各键钮的底部与相应导电弹性钮连接,各导电弹性钮通过固定板安装在电路板上;所述导电弹性钮在所述键钮受到按压的下压作用下向下运动,以与所述电路板接触而产生导通信号。

所述键钮包括键帽,键帽顶部从所述键板的所述键孔中伸出,键帽底部的帽边受所述键板的限位而始终位于所述封闭空间内,键帽底部与套筒顶部连接,套筒底部安装有顶杆,顶杆位于套筒内的部分与键帽顶部内壁之间设置有弹簧,顶杆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可相对于套筒做伸出与缩回运动。

所述键帽的所述帽边朝向所述键板的一面上设有毛毡垫。

所述导电弹性钮为导电硅胶钮。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硅胶钮包括弹性主体,弹性主体底部设有固定圆边,弹性主体的外顶部设有凹槽型连接座而内顶部设有导电硅橡胶片,其中:所述导电硅胶钮通过固定圆边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键钮底部插入所述导电硅胶钮的连接座内并固定,所述导电硅胶钮的导电硅橡胶片与所述电路板上的相应感应触点相对;所述导电硅胶钮在所述键钮下压作用下向下运动,以使导电硅橡胶片与所述电路板上的相应感应触点接触。

所述电路板包括矩阵式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去掉了传统手风琴贝斯机复杂的金属结构,将传统手风琴相同音之间的机械联动关系改为各键钮基于电路控制的独立工作方式,大幅减轻了手风琴整体重量。

2、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与导电弹性钮,特别是导电硅胶钮两者的复合弹力设计,使键钮的触键感觉如同传统手风琴的机械键钮的触感。

3、本实用新型通过键帽、套筒、弹簧和顶杆的联动结构设计,确保了键钮受按压过程中的上下运动稳定性和可靠性,键钮不会发生偏移,触键感觉好。

4、本实用新型中导电弹性钮,特别是导电硅胶钮的设计大大提升了按压灵敏度和触键感觉。

5、本实用新型中毛毡垫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弹奏过程中出现的机械碰撞声,大大降低噪音,提升了弹奏触感。

6、本实用新型的制造工艺简单,组装与维修便捷,成本低。

7、本实用新型中的大多部件采用塑料注塑一体成型,极大降低了成本且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是电路板的一较佳实例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手风琴贝斯机键钮结构包括规则排列的若干键钮30,所有键钮30可根据传统手风琴的要求排列成若干行×若干列,例如图1所示阵列,键钮30安装在由键板11、支撑固定架12和电路板20形成的矩形体封闭空间内并露出,也就是说,键板11作为顶板,电路板20作为底板,而支撑固定架12作为边框,以形成容置键钮30的矩形壳,其中:各键钮30的顶部从键板11的相应键孔中伸出露于外部,各键钮30的底部与相应导电弹性钮连接,各导电弹性钮通过固定板40安装在电路板20上;导电弹性钮在键钮30受到演奏者按压的下压作用下向下运动,以与电路板20接触而产生导通信号。

在实际设计中,如图2,键钮30包括键帽31,键帽31顶部从键板11的键孔中伸出,键帽31底部的帽边311受键板11的限位而始终位于封闭空间内,键帽31底部与套筒32顶部连接,套筒32底部安装有顶杆34,顶杆34位于套筒32内的部分与键帽31顶部内壁之间设置有弹簧33,顶杆34在弹簧33的弹力作用下可相对于套筒32做伸出与缩回运动。

如图2,键帽31的帽边311底部可设有用于与套筒32固定连接的连接环36。

如图2,键帽31的帽边311朝向键板11的一面上可设有用于减小机械碰撞噪音的毛毡垫35。

如图2,在实际设计中,顶杆34包括始终处于套筒32内的杆座341,杆座341的直径与套筒32内径相适配,杆座341连接有可伸出套筒32的直杆342,直杆342底部与导电弹性钮相连。

在实际设计中,较佳地,导电弹性钮选用导电硅胶钮50。

如图2,导电硅胶钮50包括弹性主体51,弹性主体51底部设有固定圆边54,弹性主体51的外顶部设有凹槽型连接座52而内顶部设有导电硅橡胶片53,其中:导电硅胶钮50通过固定圆边54固定在电路板20上,键钮30底部的直杆342底部插入导电硅胶钮50的连接座52内并固定,导电硅胶钮50的导电硅橡胶片53与电路板20上的相应感应触点相对;导电硅胶钮50在键钮30下压作用下向下运动,以使其导电硅橡胶片53与电路板20上的相应感应触点接触。

在实际设计中,导电硅胶钮50的按压距离可设计为1.5mm。

需要提及的是,本实用新型利用了弹簧33和导电硅胶钮50两者的复合弹力,具体地,弹簧33的弹力大于导电硅胶钮50的弹力,导电硅胶钮50的回弹力大于键钮30的重量。当然,导电硅胶钮50的回弹力能够满足键钮30回弹就行,而不用太大,不然在按下键钮30后,会出现明显的停顿感。

在实际设计中,电路板20可包括矩阵式电路。如图3,图中示出了实际实施中所采用的一个矩阵电路的较佳实施例。

在实际使用中,电路板20用于与电子发声设备相连,电路板20的导通用来触发电子发声设备发出正确的声音。在本实用新型中,电路板20的构成可各种各样,不受局限,其为本领域的熟知技术,故不在这里详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键帽31、套筒32、顶杆34可由塑料注塑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当演奏者按压某一键帽31时,套筒32、弹簧33随之向下运动,于是弹簧33产生弹力,抵顶顶杆34一起向下运动,进而导电硅胶钮50在顶杆34下压作用下也向下运动。当键帽31被下压1.5mm时,导电硅胶钮50上的导电硅橡胶片53便与电路板20上的相应感应触点接触,以触发电路板20上的矩阵式电路而产生导通信号,进而控制电子手风琴的电子发声设备发出此键钮30对应的声音。而当演奏者继续下压键帽31时,键帽31的向下运动仅受弹簧33限制,弹簧33的弹力支撑使演奏者可持续感受到良好的触键感觉。这种按压效果达到了传统手风琴的压力要求,如同传统手风琴的机械键钮的触键感觉一般。

当演奏者松开键帽31后,在导电硅胶钮50回弹以及弹簧33反弹的作用下,键帽31、套筒32、顶杆34一起向上运动,直至键帽31的帽边311被键板11挡住时停止,此时导电硅胶钮50的导电硅橡胶片53与电路板20上的相应感应触点分离,电子手风琴的电子发声设备停止发出此键钮30对应的声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洁、实用,按压稳定可靠,触键感觉好,大幅减轻了手风琴重量,且制造工艺简单,组装与维修便捷,成本低。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