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动蜂鸣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2168发布日期:2018-12-05 19:34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振动蜂鸣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电陶瓷产品,特别涉及一种振动蜂鸣片。



背景技术:

振动蜂鸣片利用压电陶瓷压电效应进行工作,它因为具有功耗低、可靠性高、耐恶劣的工作环境、不易受电磁干扰等优点,故而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机器设备、车辆防盗、家居安防等工作领域。

现有的振动蜂鸣片的结构是将压电陶瓷片粘贴在金属基片上面(一般是铜片或者不锈钢片),压电陶瓷片的两个表面印刷有银浆作为电极材料。当高频交流电信号加载到振动蜂鸣片上的2个电极(银面电极和金属基片电极)时,压电陶瓷片因为压电效应而产生相应有规律的几何形变,带动金属基片震动。在振动蜂鸣片在制作成蜂鸣器时,需要在压电陶瓷片表面以及金属基片上焊接引线,通过引线将振动蜂鸣片上的两个电极引出蜂鸣器盒体。

如图5所示,传统的压电陶瓷片2与金属基片1的尺寸大小相差不大,造成在金属基片1顶面焊接引线不便,引线与金属基片1顶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引线与金属基片1连接不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振动蜂鸣片,具有方便引线与金属基片连接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振动蜂鸣片,包括金属基片和胶合在金属基片上的压电陶瓷片,所述金属基片沿其长度方向的任意一端一体延伸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中部形成有焊接引线的焊接区域,所述焊接区域呈方形且位于连接部靠近压电陶瓷片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和焊接区域的设置,增大了金属基片的面积,使引线在焊接时更加方便,同时使引线与金属基片连接更加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焊接区域的边长为金属基片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设计能够使焊接区域保持在金属基片的中央,而不易偏向两侧,从而使引线与金属基片连接更加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焊接区域为开设在连接部上的容纳焊点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周向设有向容纳槽的槽底倾斜的引导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锡焊的方式对引线进行焊接,通过引导面的设置,便于焊点成型,降低焊点虚焊等不良情况发生的机率,提高了引线与连接部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压电陶瓷片远离金属基片的一侧设有容置焊点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周向设有向容置槽的槽底倾斜的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锡焊的方式对引线进行焊接,通过斜面的设置,便于焊点成型,降低焊点虚焊等不良情况发生的机率,提高了引线与压电陶瓷片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为金属基片的长度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的长度过大时,会造成金属基片原材料的使用量上升,提高生产成本;连接部的长度过小时,焊接区域的面积会减小,达不到焊接方便,使引线与金属基片焊接更牢固的目的。将连接部的长度设为金属基片的长度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既能在保证焊接区域面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金属基片原材料的使用,从而达到效益与质量的平衡。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一体延伸有供引线穿入的引线部,所述引线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个引线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振动蜂鸣片焊接好引线后,可以将引线穿入引线孔,在对振动蜂鸣片堆料时不易使引脚相互缠绕,无需人工将缠绕在一起的振动蜂鸣片分离,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靠近压电陶瓷片的一侧开设有引线放置槽,所述引线放置槽与容纳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振动蜂鸣片安装时,可以将引线嵌入引线放置槽,在振动蜂鸣片工作时,引线的焊点不易因振动而发生松脱,减少了压电蜂鸣器因焊点松脱而失效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基片的宽度大于压电陶瓷片的宽度,所述金属基片的外沿与压电陶瓷片的外沿的间距为0.1毫米至0.25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基片的宽度大于压电陶瓷的宽度,使金属基片能够更好地承载压电陶瓷片,使压电陶瓷片能够完全胶合在金属基片上,在压电陶瓷发生振动时,压电陶瓷片与金属基片不易发生脱胶,提高了振动蜂鸣片的使用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基片为铜片或不锈钢片,所述金属基片、连接部以及引线部形成一个平面,所述平面的四个角点呈圆弧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过渡的设计方式,使平面的四个角点处不易被磨损,降低平面的四个角点处产生崩裂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振动蜂鸣片的整体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压电陶瓷片包括压电陶瓷层、涂覆在压电陶瓷层顶面和底面的导电层;

所述导电层由银浆制成,所述压电陶瓷层的宽度大于导电层的宽度,所述导电层的外沿与压电陶瓷层的外沿的间距为0.2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层的外沿与压电陶瓷层的外沿的间距为0.2毫米,能够使压电陶瓷层顶面和底面的导电层保持绝缘,防止压电陶瓷层顶面和底面因短路而失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连接部和焊接区域的独特设计,达到了使引线在焊接时更加方便,同时使引线与金属基片连接更加牢固的效果。

2.由于连接部的长度为金属基片的长度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独特设计,既能在保证焊接区域面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金属基片原材料的使用,从而达到效益与质量平衡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金属基片与压电陶瓷片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金属基片、连接部与引线部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部用于体现容纳槽的结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部用于体现容置槽的结构放大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金属基片与压电陶瓷片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金属基片;11、连接部;111、容纳槽;1111、引导面;112、引线放置槽;2、压电陶瓷片;21、容置槽;211、斜面;12、引线部;121、引线孔;23、压电陶瓷层;24、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振动蜂鸣片,如图1所示,包括金属基片1和胶合在金属基片1上的压电陶瓷片2。压电陶瓷片2包括压电陶瓷层23、涂覆在压电陶瓷层23顶面和底面的导电层24,导电层24由银浆制成,压电陶瓷层23的宽度大于导电层24的宽度,导电层24的外沿与压电陶瓷层23的外沿的间距为0.2毫米。导电层24的外沿与压电陶瓷层23的外沿的间距为0.2毫米,能够使压电陶瓷层23顶面和底面的导电层24保持绝缘,防止压电陶瓷层23顶面和底面因短路而失效。

如图2所示,金属基片1的宽度大于压电陶瓷片2的宽度,金属基片1的外沿与压电陶瓷片2的外沿的间距为0.1毫米至0.25毫米。金属基片1的宽度大于压电陶瓷的宽度,使金属基片1能够更好地承载压电陶瓷片2,使压电陶瓷片2能够完全胶合在金属基片1上,在压电陶瓷发生振动时,压电陶瓷片2与金属基片1不易发生脱胶,提高了振动蜂鸣片的使用稳定性。

如图2所示,金属基片1沿其长度方向的任意一端一体延伸有连接部11,连接部11中部形成有焊接引线的焊接区域,焊接区域呈方形且位于连接部11靠近压电陶瓷片2的一侧。焊接区域的边长为金属基片1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连接部11和焊接区域的设置,增大了金属基片1的面积,使引线在焊接时更加方便,同时使引线与金属基片1连接更加牢固。

如图2所示,连接部11的长度过大时,会造成金属基片1原材料的使用量上升,提高生产成本;连接部11的长度过小时,焊接区域的面积会减小,达不到焊接方便,使引线与金属基片1焊接更牢固的目的。因此,将连接部11的长度设为金属基片1的长度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既能在保证焊接区域面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金属基片1原材料的使用,从而达到效益与质量的平衡。

如图3所示,焊接区域为开设在连接部11上的容纳焊点的容纳槽111,容纳槽111周向设有向容纳槽111的槽底倾斜的引导面1111。采用锡焊的方式对引线进行焊接,通过引导面1111的设置,便于焊点成型,降低焊点虚焊等不良情况发生的机率,提高了引线与连接部11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4所示,压电陶瓷片2远离金属基片1的一侧设有容置焊点的容置槽21,容置槽21周向设有向容置槽21的槽底倾斜的斜面211。采用锡焊的方式对引线进行焊接,通过斜面211的设置,便于焊点成型,降低焊点虚焊等不良情况发生的机率,提高了引线与压电陶瓷片2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振动蜂鸣片的生产过程中,振动蜂鸣片会产生堆料,使振动蜂鸣片的引线互相缠绕,在人工分离时,如果操作不当,容易使焊点发生松脱而导致接触不良。因此,在连接部11一体延伸有供引线穿入的引线部12,引线部12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个引线孔121。在振动蜂鸣片焊接好引线后,可以将引线穿入引线孔121,在对振动蜂鸣片堆料时不易使引脚相互缠绕,无需人工将缠绕在一起的振动蜂鸣片分离,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3所示,连接部11靠近压电陶瓷片2(参见图2)的一侧开设有引线放置槽112,引线放置槽112与容纳槽111连通。在振动蜂鸣片安装时,可以将引线嵌入引线放置槽112,在振动蜂鸣片工作时,引线的焊点不易因振动而发生松脱,减少了压电蜂鸣器因焊点松脱而失效的情况发生。

如图2所示,金属基片1为铜片或不锈钢片,金属基片1、连接部11以及引线部12形成一个平面,平面的四个角点呈圆弧过渡。圆弧过渡的设计方式,使平面的四个角点处不易被磨损,降低平面的四个角点处产生崩裂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振动蜂鸣片的整体质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