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3237发布日期:2019-10-08 20:4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乐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



背景技术:

三弦又称“弦子”,三弦因张有三弦而得名,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在南方少数民族分布较广乐器。三弦具有三根弦,琴杆长且无品,皮膜振动发音。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风俗影响,三弦历来有多种形制,大致可归为大、中、小三种三弦。琴腔通常为椭圆形、圆形、方形、八边形等,有的两面蒙皮,有的单面蒙皮,侧抱于怀演奏。三弦的音色粗犷、豪放,既可以独奏,也可以用于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乐器改良家和三弦演奏家对三弦进行了改良与定型,在弹奏上取得很大成功,走向了三弦专业化。

随着人们对乐器的进一步需求和深挖,一些艺人发现可以将二胡中的弓杆和弓毛与三弦的琴弦进行组合演奏,即通过弓毛内置于三弦的第一、第二弦之间(弓杆的弓毛设置在外琴弦与中琴弦之间),用拉二胡方法拉奏的琴弦,形成了“三弦二胡”,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但是只能用一、二弦,第三弦闲置,音域较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旨在解决演奏音域窄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包括呈C字形的本体,所述本体开口侧的中部设置有振动传递部,所述振动传递部与所述本体中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本体两端连线与所述本体中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本体背离所述振动传递部的一侧依次开设有第一支撑槽、第二支撑槽和第三支撑槽,所述第二支撑槽位于所述本体的中部,所述第一支撑槽和所述第三支撑槽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支撑槽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槽和所述第三支撑槽对称分布于所述振动传递部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振动传递部与所述本体之间为圆弧形过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支撑槽以及所述第三支撑槽均为圆弧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三弦琴组件,包括三弦琴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所述三弦琴包括有弦轴、琴头、琴杆以及琴腔,所述琴头与所述琴腔之间还依次设置有第一琴弦、第二琴弦以及第三琴弦,所述振动传递部抵接于所述琴腔,所述第一琴弦卡合于所述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琴弦卡合于所述第二支撑槽,所述第三琴弦卡合于所述第三支撑槽,还包括有弓杆和弓毛,所述弓毛的两端均与所述弓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琴腔包括腔前端和腔后端,所述琴杆包括杆前端和杆后端,所述腔前端与所述第一琴弦、所述第二琴弦和所述第三琴弦的一端连接,所述腔后端与所述杆前端连接,所述杆后端与所述琴头连接,正对于所述腔后端和所述杆前端连接处的所述第二琴弦部分与所述腔后端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与所述杆前端之间的最小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到所述腔前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本体到所述腔后端之间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琴腔上还设置有副撑马,所述副撑马上依次开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琴弦、所述第二琴弦和所述第三琴弦的槽,所述腔前端、所述副撑马、所述本体以及所述腔后端共线,所述副撑马到所述腔前端之间的距离、所述副撑马到所述本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本体到所述腔后端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支撑三弦琴的琴弦的时候,首先由于本体两端的连线与本体中部之间的距离是小于振动传递部到本体中部之间的最大距离的,所以本体实际是通过振动传递部抵触在琴腔上的,同时由于本体是C字形的,因此当振动传递部抵触到琴腔表面后,将琴腔放平后就会出现第二琴弦高于第一琴弦和第三琴弦的状态,如此弓杆和弓毛就能够作用于第一琴弦、第二琴弦或第三琴弦中的任一条,加宽了演奏音域;

不仅如此,在当前的一些民族乐器演奏过程中,由于有些音域无法通过拉三弦琴演奏出来,因此还会同时使用到西方的乐器大提琴,但在使用到该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支撑三弦琴的琴弦后,就能够加宽演奏音域,并通过加宽的音域代替西方的大提琴,如此可以使得演奏的时候,所使用的全都是本国的民族乐器,加大民族乐器的发扬力度。同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后,既可以通过三弦琴进行拨弹演奏,也可以进行拉弦演奏,拓宽了三弦琴的演奏形式。

同时,由于第一琴弦、第二琴弦和第三琴弦振动后,都是分别通过本体和震动传递部将振动传导到琴腔上的,而振动传递部是直接贴合在琴腔表面上的,如此琴腔的振动与振动之间是相互没有干扰的,可以使得琴腔发出的声音较为还原和真实,保持原有的音色,尤其适用在独奏或者安静的环境中;同时通过将本体设置在合适的位置,比如琴腔的正中间,如此琴腔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可以更为优质;不仅如此,由于本体的两端是分布在振动传递部两侧的,如此本体的宽度就是大于振动传递部宽度的,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减小振动传递部与琴腔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中、小三种三弦琴中,尤其是适用于小的三弦琴中(也可以使用在中、大两种三弦琴中),面积较小的振动传递部减小了琴腔表面被覆盖的面积的比例,使得琴腔能够正常的振动。

更进一步的,由于振动传递部是单点的形式抵触在琴膜上的,因此当琴弦通过振动传递部将振动传导到琴膜上后,与振动传递部接触的琴膜处的每次振动都是分开进行的,即单独每次琴膜发出的声音都没有与另外的声音之间产生干扰,使得演奏时的声音更为圆润,还原度更高,声音向外的传递也更为均匀。

同时,当琴腔所处的环境中湿度较高时,比如沿海城市或者在雨季等情况下,琴腔上的琴膜会由于湿度较大而显得相对松,此时本体通过单点支撑的振动传递部抵触到琴腔的琴膜上,由于在琴弦与琴膜之间夹入了本体和振动传递部,如此琴弦能够通过本体和振动传递部施加给琴膜一个张力,并使得琴膜能够保持一个张紧的状态,琴膜的声音也可以正常的发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实施例一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弦琴组件实施例一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弦琴组件实施例二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本体;2、振动传递部;3、第一支撑槽;4、第二支撑槽;5、第三支撑槽;6、弦轴;7、琴头;8、琴杆;9、琴腔;10、第一琴弦;11、第二琴弦;12、第三琴弦;13、弓杆;14、弓毛;15、腔前端;16、腔后端;17、杆前端;18、杆后端;19、副撑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实施例1

一种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如图1所示,包括呈C字形的本体1,所述本体1开口侧的中部设置有振动传递部2,所述振动传递部2与所述本体1中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本体1两端连线与所述本体1中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本体1背离所述振动传递部2的一侧依次开设有第一支撑槽3、第二支撑槽4和第三支撑槽5,所述第二支撑槽4位于所述本体1的中部,所述第一支撑槽3和所述第三支撑槽5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支撑槽4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槽3和所述第三支撑槽5对称分布于所述振动传递部2的两侧。

所述振动传递部2与所述本体1之间为圆弧形过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槽3、所述第二支撑槽4以及所述第三支撑槽5均为圆弧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三弦琴组件,如图2所示,包括三弦琴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所述三弦琴包括有弦轴6、琴头7、琴杆8以及琴腔9,所述琴头7与所述琴腔9之间还依次设置有第一琴弦10、第二琴弦11以及第三琴弦12,所述振动传递部2抵接于所述琴腔9,所述第一琴弦10卡合于所述第一支撑槽3,所述第二琴弦11卡合于所述第二支撑槽4,所述第三琴弦12卡合于所述第三支撑槽5,还包括有弓杆13和弓毛14,所述弓毛14的两端均与所述弓杆13连接。

所述琴腔9包括腔前端15和腔后端16,所述琴杆8包括杆前端17和杆后端18,所述腔前端15与所述第一琴弦10、所述第二琴弦11和所述第三琴弦12的一端连接,所述腔后端16与所述杆前端17连接,所述杆后端18与所述琴头7连接,正对于所述腔后端16和所述杆前端17连接处的所述第二琴弦11部分与所述腔后端16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与所述杆前端17之间的最小距离,这样弓毛14在拉动琴弦的时候,就能够加大琴杆8与琴腔9之间的间距,减小了弓毛14与琴杆8之间发生作用的概率,便于弓毛14进行拉。所述本体1到所述腔前端15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本体1到所述腔后端16之间的距离相等,即转动传递部抵触在琴腔9琴膜的正中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当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支撑三弦琴的琴弦的时候,首先由于本体1两端的连线与本体1中部之间的距离是小于振动传递部2到本体1中部之间的最大距离的,所以本体1实际是通过振动传递部2抵触在琴腔9上的,同时由于本体1是C字形的,因此当振动传递部2抵触到琴腔9表面后,将琴腔9放平后就会出现第二琴弦11高于第一琴弦10和第三琴弦12的状态,如此弓杆13和弓毛14就能够作用于第一琴弦10、第二琴弦11或第三琴弦12中的任一条,加宽了演奏音域。

不仅如此,在当前的一些民族乐器演奏过程中,由于有些音域无法通过拉三弦琴演奏出来,因此还会同时使用到西方的乐器大提琴,但在使用到该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支撑三弦琴的琴弦后,就能够加宽演奏音域,并通过加宽的音域代替西方的大提琴,如此可以使得演奏的时候,所使用的全都是本国的民族乐器,加大民族乐器的发扬力度。同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三弦琴的单点传递弦支撑马后,既可以通过三弦琴进行拨弹演奏,也可以进行拉弦演奏,拓宽了三弦琴的演奏形式。

同时,由于第一琴弦10、第二琴弦11和第三琴弦12振动后,都是分别通过本体1和震动传递部将振动传导到琴腔9上的,而振动传递部2是直接贴合在琴腔9表面上的,如此琴腔9的振动与振动之间是相互没有干扰的,可以使得琴腔9发出的声音较为还原和真实,保持原有的音色,尤其适用在独奏或者安静的环境中;同时通过将本体1设置在合适的位置,比如琴腔9的正中间,如此琴腔9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可以更为优质;不仅如此,由于本体1的两端是分布在振动传递部2两侧的,如此本体1的宽度就是大于振动传递部2宽度的,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减小振动传递部2与琴腔9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中小三种三弦琴中,尤其是适用于小的三弦琴中(也可以使用在中大两种三弦琴中),面积较小的振动传递部2减小了琴腔9表面被覆盖的面积的比例,使得琴腔9能够正常的振动。

更进一步的,由于振动传递部2是单点的形式抵触在琴膜上的,因此当琴弦通过振动传递部2将振动传导到琴膜上后,与振动传递部2接触的琴膜处的每次振动都是分开进行的,即单独每次琴膜发出的声音都没有与另外的声音之间产生干扰,使得演奏时的声音更为圆润,还原度更高,声音向外的传递也更为均匀。

同时,当琴腔9所处的环境中湿度较高时,比如沿海城市或者在雨季等情况下,琴腔9上的琴膜会由于湿度较大而显得相对松,此时本体1通过单点支撑的振动传递部2抵触到琴腔9的琴膜上,由于在琴弦与琴膜之间夹入了本体1和振动传递部2,如此琴弦能够通过本体1和振动传递部2施加给琴膜一个张力,并使得琴膜能够保持一个张紧的状态,琴膜的声音也可以正常的发出。

在支撑琴弦的时候,由于第一支撑槽3、第二支撑槽4和第三支撑槽5都是圆弧形的,而同时第一琴弦10、第二琴弦11和第三琴弦12都是圆柱形的,因此每个支撑槽都可以较为稳定的与琴弦之间贴合,同时也可以增大对琴弦支撑的面积,防止了琴弦发生断裂。

振动传递部2与本体1之间是圆弧形过渡连接的,如此当第一琴弦10或第三琴弦12将振动通过本体1传递到振动传递部2上时,可以较好的将振动作用力分散,防止了振动传递部2与本体1之间产生过大的相互应力,提高了二者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2

一种三弦琴组件,如图3和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琴腔9上还设置有副撑马19,所述副撑马19上依次开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琴弦10、所述第二琴弦11和所述第三琴弦12的槽,所述腔前端15、所述副撑马19、所述本体1以及所述腔后端16共线,所述副撑马19到所述腔前端15之间的距离、所述副撑马19到所述本体1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本体1到所述腔后端16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通过副撑马19和本体1同时对琴弦进行支撑,并且副撑马19和本体1分别位于琴腔9长度方向上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处,如此本体1更为靠近腔后端16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将琴弦撑起;其中本体1将琴弦撑起后,本体1处的第二琴弦11与第一琴弦10和第三琴弦12之间的高度差更大,然后依次减小,本体1更靠近腔后端16可以使得弓毛14更方便的区别作用到不同的琴弦上,同时又不影响到琴膜的正常振动发声。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