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调变音民族管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9576阅读:9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调变音民族管乐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乐器,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变调变音的民族管乐器。
传统的民族管乐器,如管子、笛子、筒筲等,未设置十二平均律各音位,使用时靠人工气息控制变音,一般不够准确,而且也只有极少数很有经验者才可掌握,也有一些仿西洋管乐改制的民族管乐器,虽然可以变调变音,但其外观及演奏音响上,均失去了民族管乐器特有的风格技巧,结合复杂、成本很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变调变音的民族管乐器,该乐器在外形及结构上基本不改变民族管乐器的结构。
为完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变调变音民族管乐器,具有一个传统管乐体1,其特殊之处在于,该管乐体上开有一个变音孔2,变音孔2之上设置一个音孔盖3,音调控制杆4的前端与音孔盖相连,尾端设置一个手柄5,音调控制杆4通过两个安装环7安装在管乐体1上,在音调控制杆上设有一复位控制装置。
上述技术解决方案中的复位控制装置可以是一个复位控制销钉6或复位控制扭簧8。
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民族管乐器中的管子、笛子和筒筲等。它的优点是在基本未改变传统民族管乐器的结构、外形及演奏音响等风格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变调变音;只需通过一个手指的控制即可达到变调的目的,操作简便、易于一般民族管乐器的使用者掌握;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附图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该第一个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
图1,该例是一个民族管乐器中所使用的管子,其管乐体1上设有一个变音孔2,该变音孔2的外口之上设置一个音孔盖3,该音孔盖3与一个音调控制杆4相连,音调控制杆4通过两个安装环7安装在管乐体1上,其尾端设有一个手柄5,在音调控制杆4的一侧还设有一个安装在管乐体1上的复位控制销钉6。
参见图2,复位控制销钉6的钉盖紧压音调控制杆4的一侧,这样就使音调控制杆4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扭矩,以便于音孔盖3能够在放开手柄5后紧闭在变音孔2的外口之上。
参见图3,该例中的复位控制装置是一个设在音调控制杆4上的复位控制扭簧8,该扭簧的一端连接在管乐体1上,另一端连接在音调控制杆4上,它对音调控制杆也可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扭矩。
使用时用手指按下手柄5,则音调控制杆4将顺时针旋转一个小角度,音孔盖3打开,一部分气流从变音孔2中流出,使整体音位提高小二度,松开则反之,如此一按一松即可实现变调变音的目的。也可通过手柄5将音孔盖3连同音调控制杆4一起轻轻向乐器上方推动,使音孔盖3离开变音孔2的外口,或者将其拉回再盖上变音孔2来变调变音。
权利要求1.一种变调变音民族管乐器,具有一个传统管乐体(1),其特征在于该管乐体上开有一个变音孔(2),变音孔(2)的外口之上设置一个音孔盖(3),音调控制杆(4)的前端与音孔盖相连,尾端设置一个手柄(5),音调控制杆(4)通过两个安装环(7)安装在管乐体(1)上,在音凋控制杆上设有一复位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调变音民族管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控制装置是一个复位控制扭簧(8)或复位控制销钉(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变调变音的民族管乐器,主要解决已有民族管乐器靠人工气息变音不易掌握和变音变调不够准确的缺点。它由传统民族管乐体、开在管乐体上的变音孔、音孔盖、音调控制杆等组成,所述音调控制杆通过两个安装环安装在管乐体上,其前端与音孔盖相连,后端设有一个手柄,在音调控制杆上还设置一个复位控制装置,通过按下或松开手柄使变音孔打开或关闭,从而实现变调变音的目的,可用于民族管乐器中的管子、笛子及筒箫等。
文档编号G10D7/00GK2179619SQ9420163
公开日1994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1994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4年1月22日
发明者刘磊 申请人:刘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