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筒可调式竹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0096阅读:6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卧筒可调式竹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乐器技术领域。
流行在缅甸、柬埔寨一带的竹琴(原名巴德拉)是许多竹制音板共同吊在一个箱式共鸣器上,因为这个共鸣器只能和它相近似频率的竹板发生共鸣,所以这种箱式共鸣器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回音箱的作用,特别是高音区和低音区音量小,音色单薄。流行在现代舞台上的木琴是采用金属共鸣筒吊挂的方式解决音板的共鸣问题。因为共鸣筒是吊挂在音板下面,只有共鸣筒顶端开放的一头和音板发生感应共鸣,所以没有全部发挥共鸣筒的作用。上述的竹琴和木琴的音板调音是通过改变音板的长短来控制,即锯短音板,频率就高,挖掉音板的中间部分,频率就低。我国北方温差变化大,调来调去音板就废掉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出一种充分发挥共鸣筒作用且具有清脆、纯净音色的乐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设计出一种不伤害音板的情况下能调音的乐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卧筒可调式竹琴把竹制共鸣筒横卧在音板的下面,整个共鸣筒都在音板的下面,整个共鸣筒都在音板振动的感应之下,因而充分发挥了共鸣筒的作用,它的音量超过了原来的竹琴和木琴。再加上竹子特有的清脆、纯净的音色。本实用新型具备了很好的声音品质。本实用新型在音板的两端设立了调音点,采用改变调音点重量的办法调整音板频率,即加重两端调音点频率就低,减轻调音点频率就升高,这样不伤害音板的调音方法可使音板长期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如下一种卧筒可调式竹琴,它由底托1、音板2、共鸣筒3、小支架4组成,共鸣筒3放在音板2下面,共鸣筒和音板横卧在由小支架隔成的底托竖板上。每块音板的背面的两端开有一个朝下的小孔5,镶嵌有调音块6,每个共鸣筒上面的一端开有一个不穿透的半球形的小坑7。调音块的材料为(1)502胶水加碱的凝固物;(2)蜂蜡加铁粉或石粉;(3)火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一)发音部件是竹子,所以音色清脆、纯净。
(二)因为采用卧式共鸣筒音量增大,音色丰满。
(三)结构紧凑、体积小,便于携带。
(四)与木琴珍贵的红木相比,竹板的价格只有红木的百分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A剖面图;图3为共鸣筒剖视图。
权利要求1.卧筒可调式竹琴,其特征在于它由底托1、音板2、共鸣筒3、小支架4组成,共鸣筒3放在音板2下面,共鸣筒和音板横卧在由小支架隔成的底托竖板上,每块音板的背面的两端开有一个朝下的小孔5,镶嵌有调音块6,每个共鸣筒上面的一端开有一个不穿透的半球形的小坑7。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筒可调式竹琴,其特征在于调音块的材料为(1)502胶水加碱的凝固物;(2)蜂蜡加铁粉或石粉;(3)火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乐器领域。它由底托1、音板2、共鸣筒3、小支架4组成,共鸣筒3放在音板2下面,共鸣筒和音板横卧在由小支架隔成的底托竖板上,每块音板的背面的两端开有一个朝下的小孔5,镶嵌有调音块6,每个共鸣筒上面的一端开有一个不穿透的半球形的小坑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发音部件是竹子,音色清脆、纯净。因为采用卧式共鸣筒音量增大,音色丰满。结构紧凑、体积小,便于携带。与木琴珍贵的红木相比,竹板的价格只有红木的百分之一。
文档编号G10D13/08GK2266773SQ9622283
公开日1997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30日
发明者王培录 申请人:东方歌舞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