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阴极射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623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彩色阴极射线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彩色阴极射线管,特别涉及为了增加荫罩的弯曲表面支撑强度以使荫罩能够抗冲撞而围绕荫罩有效区域形成半腐蚀线的彩色阴极射线管。
在彩色阴极射线管的工作期间,从锥体2的颈部15内的电子枪14发射的电子束6按照施加于阴极射线管的正电压轰击屏盘1内表面上形成的荧光面4。其中,在电子束6到达荧光面之前,通过偏转系统5使电子束6向上、下、左、右偏转,来形成图像。还有具有2极、4极和6极的磁铁10,磁铁10用于校正电子束6的行进路径以使它们正确地轰击荧光面的预定部位,从而防止色纯劣化。
普通阴极射线管因其内部为高真空度状态因而受外部冲撞容易爆裂。为了防止该问题,将防爆带11固定到屏盘1的裙边上,使高真空状态的阴极射线管的应力分散,确保抗冲撞能力。
可是,在普通阴极射线管中,需要使通过荫罩电子束通孔的红、绿和蓝电子束准确地着屏于三色荧光面上,以在荧光屏上显示高清晰的图像。这也要求屏盘有效区域与荫罩有效区域的内侧之间的间隙(q值)维持在预定的可接受的范围内。
对于近来的彩色阴极射线管,为了改进可视性已提出了平面屏盘。这种平面屏盘具有仍为平面的外表面和其曲率小于常规彩色阴极射线管有效区域的曲率的内表面。这要求用于具有其有效区域为平面的屏盘的彩色阴极射线管的荫罩具有较小的曲率,于是导致荫罩有效区域的弯曲表面支撑强度降低。一般来说,当用于彩色阴极射线管的荫罩受到预定强度以上的冲撞时会局部变形,从而导致色纯劣化。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彩色阴极射线管,包括屏盘和荫罩,屏盘具有形成于其内表面上的荧光面,荫罩与屏盘具有预定距离地形成于屏盘内侧,其中荫罩具有其中形成电子束通孔的有效区域和包围有效区域的非有效区域,在荫罩的非有效区域形成至少一条半腐蚀线。
半腐蚀线可朝荫罩的较短边、较长边和角部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延伸形成,或在弯折部分与附着到框架的荫罩裙边部分之间形成。
半腐蚀线可形成在非有效区域的两侧表面的每一个表面上。最好,在这种情况下,半腐蚀线交错地形成在非有效区域的两侧表面上。
半腐蚀线具有包围有效区域的矩形形状。半腐蚀线角部的曲率半径最好为0.8-3mm。
半腐蚀线最好应用于平面彩色阴极射线管的荫罩,其外表面大致为平面而其内表面具有预定的曲率。
最好,在有效区域与半腐蚀线之间的距离为100-200μm,半腐蚀线的宽度为50-100μm,有至少两条半腐蚀线,在两条半腐蚀线之间的距离为100-150μm,以及半腐蚀线的腐蚀深度为15-45μm。
图6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7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8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9表示图8实施例的半腐蚀线在荫罩厚度方向被切割时半腐蚀线的结构;

图10表示图8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半腐蚀线的改进结构;和图11表示图8实施例的另一个改进例。
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荫罩的结构。该荫罩具有其中形成多个电子束通过的通孔的有效区域100、和包围有效区域的非有效区域200。在非有效区域200,把按照本发明的两条半腐蚀线设置为包围有效区域100的矩形。半腐蚀线的曲率半径R在荫罩的角部最好为0.8-3mm。当曲率半径过大时,在荫罩模制时有效区域可能变形。另一方面,当矩形半腐蚀线的曲率半径太小时,按照腐蚀工艺的半腐蚀线的制备难以控制。最好,半腐蚀线形成在与荧光面相背的荫罩表面上,即,在朝向电子枪侧的表面上,以防止荫罩模制期间荫罩变形或维持支撑强度。当然,也可以在朝向荧光面的表面上形成半腐蚀线。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形成在荫罩角部的半腐蚀线。即使当半腐蚀线仅形成于角部,但在阴极射线管坠落引起的冲撞的情况下,因变形力集中在角部,因而也可以获得充分的效果。其中,为了获得优选的效果,形成于角部的半腐蚀线的长度(1)被设置为相应于荫罩有效区域的较长边的一半(11)的60%以上或较短边的一半(12)的60%以上。
参照图5,最好,在有效区域100与半腐蚀线之间的距离(a)为100-200μm,半腐蚀线的宽度(b1和b2)为50-100μm,两条半腐蚀线之间的距离(c)为100-150μm,该范围相应于荫罩的厚度至该厚度的两倍的范围。此外,半腐蚀线的深度(d)最好设计在15μm至45μm的范围,相应于荫罩厚度的10-35%。当半腐蚀线的深度低于荫罩厚度的10%时,冲撞吸收效果变差。另一方面,如果半腐蚀线的厚度在荫罩厚度的35%以上,那么在荫罩模制时很有可能产生破裂。
即使在荫罩的较长边、较短边和角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两条半腐蚀线,或形成三条以上的半腐蚀线,也可获得上述本发明欲获得的效果。
图6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使荫罩非有效区域200的用于连接到框架的一部分弯折,以具有裙边。其中,可在其上连接框架的部分与弯折部分之间形成半腐蚀线。
图7表示半腐蚀线形成于非有效区域双侧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为了维持机械强度,这些半腐蚀线应该交错地形成。
图8表示本发明的改进的实施例,其中形成有延伸到荫罩的长边和短边的多个半腐蚀线。与图3的实施例类似,最好,在有效区域100与半腐蚀线之间的距离为100-200μm,半腐蚀线的宽度为50-100μm,半腐蚀线之间的距离为100-150μm,各半腐蚀线的深度设计在15μm至45μm的范围。
图9表示从荫罩厚度方向切割时的图8所示半腐蚀线的局部剖面图。图10表示与图6的实施例类似的半腐蚀线形成于弯折部分与荫罩裙边部分的框架连接部分之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半腐蚀线朝向屏盘延伸,与半腐蚀线垂直于屏盘延伸的图6的实施例不同。
图11表示与图7所示实施例类似的在非有效区域200的两侧形成半腐蚀线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这种情况下,半腐蚀线与荫罩表面平行地延伸。
当本发明的半腐蚀线用于其外表面为大致平面和其内表面为曲面的平面彩色阴极射线管的荫罩时,可以有效地改善一般具有弱弯曲表面支撑强度的平面荫罩的变向(hauling)。
如上所述,形成于非有效区域200的半腐蚀线可吸收通过框架施加到荫罩的冲撞,从而提高荫罩的弯曲表面支撑强度,防止变向。
本发明人进行了使用具有本发明的半腐蚀线的荫罩的17″CDT和使用普通荫罩的常规17″CDT的坠落实验。下列表1表示实验结果。
表1

表1中所示的值对应于改变高度进行样品坠落实验所获得的样品冲击值。这些值表示极限值(因地心引力产生的力),低于该值,冲撞也不会使荫罩变形。换言之,在超过极限值的情况下,色纯改变。这些极限值越大,荫罩的弯曲表面支撑强度就越高。因此,当荫罩具有较大的极限值时便可抗冲撞。根据表1所示的结果可以确认,采用本发明半腐蚀线的样品具有比常规产品极限值高大约4G(地心引力)的较高极限值。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采用本发明产品的抗坠落试验比常规彩色阴极射线管更令人满意。并且,即使当其材料与常规管子的一样时,也可增加荫罩的支撑强度。此外,本发明改善了阴极射线管的变向能力(hauling)。
尽管已展示和说明了包括优选实施例的具体实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可进行各种修改而不会脱离由权利要求唯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彩色阴极射线管,包括屏盘和荫罩,屏盘具有形成于其内表面上的荧光面,荫罩与屏盘具有预定距离地形成于屏盘内侧,其中所述荫罩具有其中形成电子束通孔的有效区域和包围所述有效区域的非有效区域,在荫罩的非有效区域形成至少一条半腐蚀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在荫罩的与荧光面相背的表面上形成半腐蚀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形成半腐蚀线,使其在荫罩的较短边、较长边和角部的至少一个上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使非有效区域弯折,以具有连接到框架的裙边,和在弯折部分与连接到框架的裙边部分之间设置半腐蚀线。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在荫罩的非有效区域的两侧表面的每一个表面上形成半腐蚀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在所述两侧表面上交错地形成半腐蚀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半腐蚀线具有包围有效区域的矩形形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屏盘是其外表面大致为平面和其内表面具有预定曲率的平面型屏盘。
9.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在有效区域与半腐蚀线之间的距离为100-200μm。
10.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半腐蚀线的宽度为50-100μm。
11.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有至少两条半腐蚀线,在两条半腐蚀线之间的距离相应于从荫罩的厚度至该厚度两倍的值。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半腐蚀线之间的距离为100-150μm。
13.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半腐蚀线的腐蚀深度相应于荫罩厚度的10-35%的值。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半腐蚀线的腐蚀深度为15-45μm。
15.如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半腐蚀线的角部的曲率半径为0.8-3mm。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包围荫罩角部的半腐蚀线的长度(1)为荫罩有效区域的较长边(11)的一半的60%以上或较短边(12)的一半的60%以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包括屏盘和荫罩的彩色阴极射线管,其中该屏盘具有形成于其内表面上的荧光面,荫罩与屏盘具有预定距离地设置于屏盘内侧,所述荫罩具有形成电子束通孔的有效区域和包括有效区域的非有效区域,在荫罩的非有效区域部分形成至少一条半腐蚀线。因此,因阴极射线管振动引起的冲撞被吸收,而不会传递列荫罩,可提高荫罩的弯曲表面支撑强度。
文档编号H01J29/07GK1360330SQ0112321
公开日2002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22日
发明者赵显植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