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系统及其组合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83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升降系统及其组合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系统及其组合单元,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对于所欲 吊挂的物件进行定位、安装或拆除的升降系统及其組合单元。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高桅杆灯具所占用的面积较小、所需设定的照明范围广泛 且平均高度甚高。为便利于工作人员的维修作业的进行,相关的升降装置 需可以将灯具用的灯座降低至工作人员的高度为佳。然而,在风力较强或经验不佳的工作人员的操作下,灯座是无法平稳 地升高至既定的锁固点,并且当灯座即将到达锁固点时亦容易产生歪斜、 偏移等状况,造成卡榫无法正确插入锁固点,如此将可能造成灯座的歪斜、 不当的悬挂或甚至会有坠落情况的发生。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单元,可相对于一第一基面进行定位。 本发明的组合单元包括一第一装置与一第二装置。第一装置包括一第一本 体,并且第一本体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装置包括 一第一元件,并且第一元件用以带动第一本体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 移动。第一元件包括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一接触部,其中,第一元件的第 一连接部枢接于第一本体,并且第一元件的第一接触部是以可分离方式接 触于第一基面。当第一元件带动第一本体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于第一基面;当第一元件带动第一本体由第二位置移动至 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于第一基面。第一元件可为一悬 臂杆件。第二装置更可包括一第二元件,第二元件包括一第二连接部与一第二 接触部,其中,第二元件的第二连接部枢接于第一本体,第二元件的第二 接触部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第一基面。第二元件可为一悬臂杆件。第二 元件于实质上平行于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可连接于第一元件。第二装置更可包括一第二元件与一第三元件,其中,第二元件包括一 第二连接部与一第二接触部,第二元件的第二连接部枢接于第一本体,第二元件的第二接触部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第一基面,第三元件设置于第 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二元件可为一悬臂杆件。第二元件于实质上平 行于第一元件。第一元件、第二元件与第三元件构成一双摇杆机构。本发明的組合单元更可包括一 第三装置,第三装置连接于第二装置, 第三装置用以带动第一本体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三装置可 包括一缆绳,缆绳连接于第二装置的第一元件。第三装置可包括一缆绳与 一马达,缆绳连接于第二装置的第一元件,马达用以驱动缆绳,如此以带 动第 一装置的第 一 本体于第 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本发明的組合单元更可包括多个第二装置,这些第二装置是以相互间隔方式设置于第一装置。第二装置的数量为3。另外,本发明亦提供了一种升降系统,通过升降系统以对于所欲吊挂 的物件(例如灯具)进行定位、安装或拆除。本发明的升降系统包括一基座、 一定位元件与一组合单元。基座包括 一第一基面与一第二基面,其中,第二基面包括至少一第一段部与至少一 第二段部。定位元件可于一第一参考位置与一第一既定位置之间移动。组合单元连接于定位元件。组合单元包括一第一装置与一第二装置。第一装 置包括一第一本体。第二装置包括一第一元件,并且第一元件包括一第一 连接部与一第一接触部,其中,第一元件的第一连接部枢接于第一本体, 第一元件的第一接触部是以远离第一连接部的方式进行延伸,并且第一元 件的第一接触部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基座的第一基面。当定位元件由第 一 参考位置移动至第 一 既定位置时,定位元件是沿着 第 一段部移动而定位于第 一段部与第二段部之间,并且第 一元件的第 一接 触部接触于基座的第一基面。当定位元件由第一既定位置移动朝向第一参 考位置时,定位元件是自第一段部与第二段部之间离开,并且定位元件依 序沿着第二段部与第 一段部进行移动,并且第 一元件的第 一接触部接触于 基座的第一基面。第一元件可为一悬臂杆件。第二装置更可包括一第二元件,第二元件包括一第二连接部与一第二
接触部,其中,第二元件的第二连接部枢接于第一本体,第二元件的第二 接触部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基座的第一基面。第二元件可为一悬臂杆件。 第二元件于实质上平行于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可连接于第一元件。第二装置更可包栝一第二元件与一第三元件,其中,第二元件包栝一 第二连接部与一第二接触部,第二元件的第二连接部枢接于第一本体,第 二元件的第二接触部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基座的第一基面,第三元件设 置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二元件可为一悬臂杆件。第二元件于实 质上平行于第一元件。第一元件、第二元件与第三元件构成一双摇杆机构。组合单元更可包括一第三装置,第三装置连接于第二装置,第三装置 用以带动第一本体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三装置可包括一缆 绳,缆绳连接于第二装置的第一元件。此外,第三装置可包括一缆绳与一 马达,缆绳连接于第二装置的第一元件,马达用以驱动缆绳,如此以带动 第一装置的第一本体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组合单元包括多个第二装置,这些第二装置是以相互间隔方式设置于第一装置。第二装置的数量可为3。第二基面更可包括至少一 定位段部,定位段部位于第 一段部与第二段 部之间。定位段部可为形成第 一 段部与第二段部之间的 一 凹槽。第二基面更可包括至少一定位段部与至少一第三段部,定位段部位于 第一段部与第二段部之间,第三段部位于第一段部与第二段部之间。第二 基面的第一段部、定位段部、第二段部与第三段部共同构成一连续封闭型 曲面。如此一来,通过升降系统便可容易地对于所欲吊挂的物件进行定位与 安^/拆除。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 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一升降系统E1的立体图,其中,升降系统E1包括一 基座B、 一定位元件Tl与一組合单元Ml,并且组合单元M1包括一第一 装置l、 一第二装置2与一第三装置3;图2A为图1的升降系统E1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组合单元M1的第 一装置1处于一第一位置hl;图2B为图1的升降系统E1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组合单元M1的第一装置1处于一第二位置h2;图2C为图1的升降系统E1的局部侧视图,其中,定位元件T1处于一第一既定位置h3;以及图3为定位元件T1的相关移动路径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第 一装置11~第一本体110 中空部1100 内側壁12~第二本体121 第一枢接部122 第二枢接部2 第二装置21 第一元件211 第一连接部212 第一接触部22 第二元件221 第二连接部222 第二接触部23 第三元件230 Y型构件2300~U型开口231 第一轴部232~第二轴部3 第三装置a-a 线段B 基座b01 第一基面b02 第二基面 b-l 第一部件b-2 第二部件b20 定位段部b21 第一段部b22 第二段部b23 第三段部b-3 第三部件dl 方向d2 方向El 升降系统h01 第一参考位置h02 第二参考位置h03 第三参考位置hl 第一位置h2 第二位置h3 第一既定位置Ml 組合单元R 导引区r01 圆孤端部r02 圆弧端部rl 第一导引部r2 第二导引部r3 第三导引部Tl 定^f立元件W' 部分重量Z 区域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一升降系统E1。升降系统E1包括一基座B、 一定位 元件T1与一组合单元Ml,其中,組合单元M1可沿着一方向dl或另一方 向d2进行相对于基座B的上、下的移动,并且方向dl与方向d2互为相反
的方向。组合单元M1包括一第一装置1、 一第二装置2与一第三装置3,其中,第二装置2设置于第一装置1之上,并且第三装置3连接于第二装置2。在 本实施例中,組合羊元M1所包括的第二装置2的数量为3,并且这些第二 装置2之间是以相互等间隔方式设置于第 一 装置1 。定位元件T1连接于组合单元M1,利用定位元件T1以相对于基座B 的方式对于组合单元M1进行不同位置之间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元 件T1为一圆柱体构件。图2A、图2B、图2C为图1的升降系统E1的沿着一线段a-a进行局部 剖面下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示意图,其中,图2A表示組合单元M1的第一 装置1处于一第一位置hl,图2B表示组合单元M1的第一装置1处于一第 二位置h2,图2C表示定位元件T1处于一第一既定位置h3。第一位置hl、 第二位置h2分别表示组合单元M1的第一装置1在移动过程中的任意不同 的两高度位置,而第一既定位置h3则表示定位元件Tl处于一被定位状态 下的一定位位置。图3表示根据图2C的区域Z中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当定位元件T1 位于第一既定位置h3时,则表示定位元件Tl位于定位位置,亦即,组合 单元M1处于一定位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升降系统E1为一种应用在高桅杆灯具的吊挂装置,由 此以可将所欲吊挂的物件(例如灯具)(但未图标)经由组合单元Ml进行定 位、安装或拆除,并且利用定位元件T1可对于设置于组合单元M1的第一 装置1上的灯具进行定位。由图l、图3可知,基座B为一似T型构件,并且基座B包括有一第 一部件b-l、 一第二部件b-2与一第三部件b-3。第一部件b-l为一柱状构件 (例如电线杆),并且于第一部件b-l的外部具有一第一基面b01。第二部 件b-2为设置于第一部件b-l的顶部的一盘状构件。第三部件b-3为设置于 第二部件b-2的一定位用构件,并且于第三部件b-3包括一似U型导引区R 与一第二基面b02。导引区R包括一第一导引部rl、 一第二导引部r2与一 第三导引部r3,其中,第一导引部rl与第二导引部r2连接于第三导引部r3 而构成了似U型的外观。第二基面b02为导引区R的第一导引部rl、第二 导引部r2与第三导引部r3的外部的一特定曲面。第二基面b02包括一定位
段部b20、 一第一段部b21、 一第二段部b22与一第三段部b23,其中,定 位段部b20位于第一段部b21与第二段部b22之间,第三段部b23位于第 一段部b21与第二段部b22之间,并且定位元件T1是以可分离方式定位于 第 一段部b21与第二段部b22之间的定位段部b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部b21、第二段部b22与第三段部b23为具有曲 型状的倾面,定位段部b20为形成第一段部b21与第二段部b22之间的一 曲型凹槽(recess),并且第二基面b02的第一段部b21 、定位段部b20、第二 段部b22与第三段部b23共同构成一连续封闭型曲面。組合单元M1的第一装置1用以做为一灯座,由此以对于灯具等物件 进行定位。第一装置l包括一第一本体ll与多个第二本体12。第一本体ll 为具有一中空部110的环状构件。在第二装置2、第三装置3的作用下,基 座B的第一部件b-l是可容纳于第一本体ll的中空部IIO,并且使得基座B 的第一基面b01与第一本体ll的中空部110的内侧壁IIOO之间不会相互接 触。多个第二本体12的数目是相对于第二装置2的数目与位置而设置于第 一本体ll之上。第二本体12为一似T型构件,并且在第二本体12具有相 互间隔的一第一枢接部121与一第二枢接部122。第二装置2包括一第一元件21、 一第二元件22与一第三元件23。第 一元件21包括一第一连接部211与一第一接触部212,其中,第一连接部 211枢接于第二本体12的第一枢接部121,第一接触部212是以远离第一 连接部211的方式进行延伸,并且第一接触部212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 基座B的第一基面bOl,如此以构成了一悬臂杆件。第二元件22包括一第 二连接部221与一第二接触部222,其中,第二连接部221枢接于第一本体 11的第二枢接部122,第二接触部222是以远离第二连接部221的方式进 行延伸,并且第二接触部222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基座B的第一基面b01, 如此以构成了另一悬臂杆件。第三元件23枢接设置于第一元件21与第二 元件22之间的一Y型构件,并且定位元件T1是以凸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三 元件23之上。第三元件23包括一Y型本体230、 一第一轴部231与一第二 轴部232。定位元件T1是以凸出于Y型本体230的外表面。Y型本体230 包括一U型开口 2300,其中,Y型本体230经由U型开口 2300跨置于第 二本体12之上,第一轴部231与第二轴部232之间是以相互间隔且通过U 型开口 2300的方式而设置于Y型本体230,并且第一轴部231与第二轴部232分别枢接于第二装置2的第一元件21、第二元件22。由此可知,第二 装置2的第一元件21依序地枢接于第二本体12的第一枢接部121、第三元 件23的第一轴部231,并且第二装置2的第二元件22依序地枢接于第二本 体12的第二枢接部122、第三元件23的第二轴部232。在可移动的第三元件23的带动作用下与第一装置1的第二本体12的限制作用下,相互平行 的第一元件21、第二元件22与第一装置1的第二本体12共同构成了一双 摇杆机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元件21、第二元件22为具有相同结构的两 杆件。第三装置3为连接于第二装置2的第三元件23的一Y型本体230的一 动力装置,通过第三装置3以驱动第一本体ll于第一位置hl与第二位置 h2之间移动。第三装置3包括一缆绳31、 一马达32与一导轮組33。马达 32设置于基座B的第一部件b-l之上,导轮组33设置于基座B的第二部件 b-2之上。缆绳31经由导轮组33而连接于第二装置2的第一元件21,马达 32用以驱动缆绳31,如此以带动第一装置1的第一本体11于第一位置hl 与第二位置h2之间移动。因此,在各第二装置2的第一元件21与第二元件22、第三装置3的缆 绳31的共同操作下,第一装置1的第一本体1的内側壁面110与基座B 的第一部件b-l的第一基面b01之间保持一既定距离且确保第一装置1的第 一本体11保持在一既定状态(例如水平状态),并且在第三装置3的缆绳 31的驱动作用下,第一装置1的第一本体]1可于第一位置hl与第二位置 h2之间进行往复移动。由图3所示的定位元件T1的移动路径图可知,当定位元件T1受到第 三装置3的缆绳31的驱动之下,定位元件T1沿着方向dl移动而接触于第 二基面b02的第一段部b21时,在此将定位元件T1接触于第二基面b02的 第一段部b21的位置限定为一第一参考位置h01。当藉由第三装置3的缆绳31的持续对于定位元件T1进行驱动时,定 位元件Tl便沿着第 一段部b21移动而通过了第 一导引部rl的圓弧端部r01, 并且在定位元件Tl所连接的第一装置1与多个第二装置2的部分重量W' 的作用下,定位元件T1便被导引至第一段部b21与第二段部b22之间的定 位段部b20,此时第一元件21的第一接触部212、第二元件22的第二接触 部222保持接触于第 一基面b01 。 当第三装置3的缆绳31停止对于定位元件T1进行驱动时,定位元件Tl便可被定位于第一段部b21与第二段部b22之间的定位段部b20,于此 将位于第一段部b21与第二段部b22之间的定位段部b20的定位元件T1的 位置限定为第一既定位置h3。换言之,当第三装置3的缆绳31停止对于定 位元件Tl进行驱动且定位元件Tl定位于第一段部b21与第二段部b22之 间的定位段部b20时,也就是组合单元M1的第一装置1处于一定位状态, 此时第一元件21的第一接触部212、第二元件22的第二接触部222仍保持 接触于第一基面b01。当通过第三装置3的缆绳31的对于位在第一段部b21与第二段部b22 之间的定位段部b20进行再次驱动时,定位元件Tl沿着方向dl而离开了 定位段部b20且沿着第二段部b22移动而通过了第二导引部r2的圆弧端部 r02。在此将定位元件Tl接触于第二导引部r2的圓弧端部r02的位置限定 为一第二参考位置h02。在定位元件T1所连接的第一装置1与多个第二装 置2的部分重量W,的作用下,定位元件Tl便被导引至第三段部b23且沿 着第三段部b23进行沿着方向d2的向下移动,此时第一元件21的第一接 触部212、第二元件22之第二接触部222仍保持接触于第一基面b01。在适当地调整第三装置3的缆绳31的驱动力量之下,沿着第三段部b23 移动的定位元件T1便可完全地自第三部件b-3的第二基面b02进行脱离, 于此将定位元件T1完全自第三部件b-3的第二基面b02进行脱离的位置限 定为一第三参考位置h03。在相对于第三部件b-3的第二基面b02之下,第 二参考位置h02为定位元件T1的可达到的最高位置,而第三参考位置h03 为定位元件T1的可达到的最低位置。简而言之,不论是定位元件T1接触于第三部件b-3的第二基面b02的 前、后,或是定位元件T1沿着第三部件b-3的第二基面b02进行接触移动, 第一元件21的第一接触部212、第二元件22的第二接触部222始终保持接 触于第一基面b01,由此以确保第一装置1的第一本体11保持在既定状态。如此一来,通过升降系统E1便可容易地对于所:欲吊挂的灯具等物件进 行定位、安装或拆除。虽然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任何熟悉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更动与润 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升降系统,包括一基座,包括一第一基面与一第二基面,其中,该第二基面包括至少一第一段部与至少一第二段部;一定位元件,可于一第一参考位置与一第一既定位置之间移动;以及一组合单元,连接于该定位元件,该组合单元包括一第一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以及一第二装置,包括一第一元件,该第一元件包括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一接触部,其中,该第一元件的该第一连接部枢接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一元件的该第一接触部是以远离该第一连接部的方式进行延伸,并且该第一元件的该第一接触部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该第一基面;当该定位元件由该第一参考位置移动至该第一既定位置时,该定位元件是沿着该第一段部移动而定位于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间,并且该第一元件的该第一接触部接触于该第一基面;当该定位元件由该第一既定位置移动朝向该第一参考位置时,该定位元件是自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间离开,并且该定位元件依序沿着该第二段部与该第一段部进行移动,并且该第一元件的该第一接触部接触于该第一基面。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一元件包括一悬臂杆件。
3. 如权利要求1所迷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装置更包括一第二元 件,该第二元件包括一第二连接部与一第二接触部,其中,该第二元件的 该第二连接部枢接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二元件的该第二接触部是以可分离 方式接触于该第一基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迷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元件包括一悬臂杆件。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元件于实质上平行于 该第一元件。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元件连接于该第一元件。
7. 如权利要求1所迷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装置更包括一第二元 件与一第三元件,其中,该第二元件包括一第二连接部与一第二接触部, 该第二元件的该第二连接部枢接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二元件的该第二接触部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该第一基面,该第三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元件与该 第二元件之间。
8. 如权利要求7所迷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元件包栝一悬臂杆件。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元件于实质上平行于 该第一元件。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一元件、该第二元件与 该第三元件构成 一 双摇4干机构。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组合单元更包括一第三装 置,该第三装置连接于该第二装置,该第三装置用以带动该第一本体于一 第 一位置与 一 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三装置包括一缆绳, 该缆绳连接于该第二装置的该第一元件。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三装置包括一缆绳与 一马达,该缆绳连接于该第二装置的该第一元件,该马达用以驱动该缆绳, 如此以带动该第 一 装置的该第 一 本体于该第 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之间移 动。
1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組合单元更包括多个第二 装置,该等第二装置是以相互间隔方式设置于该第一装置。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等第二装置的数量为3。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基面更包括至少一 定位段部,该定位段部位于该第 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间。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定位段部为形成该第一 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间的 一 凹槽。
1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基面更包括至少一 定位段部与至少一第三段部,该定位段部位于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 间,该第三段部位于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间。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升降系统,其中,该第二基面的该第一段部、 该定位段部、该第二段部与该第三段部共同构成一连续封闭型曲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升降系统,包括一基座、一定位元件与一组合单元。基座包括一第一基面与一第二基面,其中,第二基面包括至少一第一段部与至少一第二段部。定位元件可于一第一参考位置与一第一既定位置之间移动。组合单元连接于定位元件。组合单元包括一第一装置与一第二装置。第一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第二装置包括一第一元件,并且第一元件包括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一接触部,其中,第一元件的第一连接部枢接于第一本体,第一元件的第一接触部是以远离第一连接部的方式进行延伸,并且第一元件的第一接触部是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基座的第一基面。
文档编号F21V21/22GK101210666SQ20061017175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9日
发明者林正彦, 毛彦杰, 谢其懋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