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离子节能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1719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负离子节能灯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设备,尤其是一种替代型灯管。
技术背景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目前采用人工方法产生负离子,释放到周围的 空气中,净化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在电器设备领域得到发展应用,但尚没有报道在灯管中, 现有的节能灯等观众安装负离子发生器一般都与电路板一起置于支架里面,而由于负离子 发生器是在高压条件下工作的,在支架内同时设置负离子发生器和电路板会造成发热量 大,散热慢的问题,从而影响整个节能灯管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负离子T5高效节能灯装置,结构简单,热量堆积少的负离子 节能灯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它包括一支架和负离子发生器、支架两端设有灯头,灯头上安装灯管,支架内安装 电子节能灯电路板,其特征是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设于至少一灯头中,负离子发生器与节能 灯电路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对灯管聚光的反光片。 优选地,所述支架上位于灯管外边装有防尘罩。 优选地,节能灯电路由整流滤波电路、触发电路、震荡电路、LC串联谐振电路组成, LC串联谐振电路输出高频交变电压使灯管燃亮。 优选地,灯管是T5直管灯。 本发明结构简单,具有与普通T8转T5节能灯相同的结构,负离子发生器与灯管 结合一体,结构紧凑,电路连接方便,在可以有效释放负离子,负离子有效杀灭细菌,消除烟 雾。在照明的同时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达到日擦火能够净化空气,环保的目的的同时, 将负离子发生器与电路板分散设于不同的位置,减少了热量的堆积,散热容易,延长了产品 的使用寿命。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负离子节能灯管装置,本实施例具有普通T8转T5电子节能灯的外 形,可直接代替普通的T8灯管。它包括一支架1和负离子发生器2、支架1两端设有灯头3,灯头3上安装灯管4,支架1内安装电子节能灯电路板5,所述负离子发生器2设于至少 一灯头3中,负离子发生器2与节能灯电路板5连接,所述支架1上设有用于对灯管聚光的 反光片6,所述支架1上位于灯管4外边装有防尘罩7。 电子镇流器电路及负离子发生器电路如图2所示,220V交流电经Dl-D4整流,C1、 C2滤波输出约300V直流电压,该直流电压经Rl 、 R2对C6充电,当C6两端电压超过DB 3的 转折电压(约32V)时DB3导通,给Q2管提供基极提供一个窄电流脉冲使Q2首先导通,此 时电流流经的路径经过T-灯丝-C8-灯丝-电感L2-Ta-Q2-地,同时给C3充电。由于脉冲 变压器T1的线圈Tb,Ta和反向线圈Tc的感应耦合作用,Tc产生的感应电压将使Ql导通, 而Ta上的电压将使Q2截止,故C8又通过L2-Q2形成放电回路,如此反复循环Ql、 Q2轮流 导通与截止。在两个半桥中点之间形成交变的方波电压,此交变电压经过启动电容C8、电 感L2的串联谐振作用,其电流变为接近正弦波,并在C8两端产生了一个很高的电压,从而 将灯管起辉点亮。同时C9-C13、D17-D24倍压整流输出负高压至放电针放电电离空气产生 负氧离子以净化空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 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负离子节能灯管,包括一支架和负离子发生器、支架两端设有灯头,灯头上安装灯管,支架内安装电子节能灯电路板,其特征是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设于至少一灯头中,负离子发生器与节能灯电路板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离子节能灯管,其特征是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对灯管聚光 的反光片。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离子节能灯管,其特征是所述支架上位于灯管外边装有防尘罩。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送的负离子节能灯管,其特征是节能灯电路由整流滤波电路、触发电路、震荡电路、LC串联谐振电路组成,LC串联谐振电路输出高频交变电压使灯管燃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离子节能灯管,其特征是灯管是T5直管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尤其是一种替代型灯管。包括一支架和负离子发生器、支架两端设有灯头,灯头上安装灯管,支架内安装电子节能灯电路板,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设于至少一灯头中,负离子发生器与节能灯电路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具有与普通T8转T5节能灯相同的结构,负离子发生器与灯管结合一体,结构紧凑,电路连接方便,在可以有效释放负离子,负离子有效杀灭细菌,消除烟雾。在照明的同时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达到日擦火能够净化空气,环保的目的的同时,将负离子发生器与电路板分散设于不同的位置,减少了热量的堆积,散热容易,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21V15/02GK201539844SQ20092023849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4日
发明者李永昌 申请人:李永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