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2635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集成灯管,具体涉及一种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正逐步走向家居和商业照明,应用非常广泛。单个 发光二极管在照明的应用中,存在亮度小等问题。而LED集成灯管则能够克服亮度不足的 问题,因此LED集成灯管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现有技术的LED集成灯管包括壳体及LED集成芯片电路块,LED集成芯片电路块 由印刷电路板及设于其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集成芯片电路块设于壳体内,所述壳体由 底座和透明盖组成,LED集成芯片电路块设于底座和透明盖配合形成的空腔内,发光二极管 向着透明盖。 此种结构的LED集成灯管,由于其光线直接由透明壳出射,会造成光线较为剌眼, 而且多个发光二极管所形成的多束光线会造成不均匀,出现暗影,影响照明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出光均匀、避免出现眩光或 暗影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包括壳 体及设于壳体内的LED集成芯片电路块,该壳体内还设有一能将侧面入射光转换为正面导 出均匀光的导光组件,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位于导光组件侧面,该导光组件的正面作为 灯管出光面。经过导光组件转换的侧入射光,能够有效解决光线不均匀的现象,避免出现眩 光或暗影现象。 具体地,该导光组件包括透光层、设于透光层一面的增透层及设于透光层另一面 的波浪状反射层,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位于透光层侧面,由LED集成芯片电路块发射的光 进入透光层,经波浪状结构层反射后,通过透光层由增透层射出。 该增透层表面具有多个呈周期性排布的凹凸结构,且每个周期凹凸结构的宽度为 0. 2 4mm之间。该波浪状反射层具有至少一个全反射弧面结构。 为了增强波浪状反射层的反射效果,该波浪状反射层的表面还涂覆有反射膜。 具体地,该壳体呈一矩形框架结构,其包括底部及设于底部上相对的两侧部,底部 上的另外两侧为开口,该两侧部及底部形成容纳导光组件的空间,两侧部的内壁对应设有 用于容纳LED集成芯片电路块的凹部及与导光组件上的凹位配合固定的梯状结构,上述两 侧开口分别用于安装有侧盖及接线端,接线端与LED集成芯片电路块电连接。通过上述结 构,LED集成芯片电路块及导光组件能紧凑地设置于壳体内,有效减少成品的体积,提高空 间利用率。 该侧部及底部为一体成型的散热结构,该侧部及底部为内外两层结构,其中,内层 为导热片,外层为散热片。本方案能充分利用壳体结构,将其本身设计为散热结构,能在快速散发LED集成芯片电路块的热量的同时,减少部件的使用,降低成本而且减小产品体积。[0012] 为了增强导光组件的导光效果,避免光线从壳体背面泄露,该导光组件与底部之间还设有一反光板。 具体地,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包括印刷电路板及设于其上的多个LED芯片,接线端为一通用电插口 。由于本方案采用了通用电插口 ,灯管可与各种灯座配合使用,使用非常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灯具,例如台灯、壁灯、吸顶灯、栅栏灯或日常照明灯,尤其适用于台灯。 该壳体或LED集成芯片电路块呈条状形、环形或方形结构。[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通过侧入射光及导光组件,能有效将LED光线均匀射出,避免出现眩光或者暗影等现象,有效提高照明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0018] 图2为导光组件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及图2所示, 一种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包括壳体1及设于壳体1内的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该壳体1内还设有一能将侧面入射光转换为正面导出均匀光的导光组件3,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位于导光组件3侧面,该导光组件3的正面作为灯管出光面。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发出的光线由导光组件侧面入射,经导光组件3导向后由正面射出,由于光线不是直接出射,能够有效解决光线不均匀的现象,避免出现眩光或暗影现象。[0021] 具体地,该导光组件3包括透光层4、设于透光层4 一面的增透层5及设于透光层4另一面的波浪状反射层6,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位于透光层4侧面,由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发射的光进入透光层4,经波浪状结构层6反射后,通过透光层4由增透层5射出。[0022] 该增透层5表面具有多个呈周期性排布的凹凸结构,且每个周期凹凸结构的宽度为0. 2 4mm之间,其优选宽度为0. 2 1mm之间。光线经过增透层5时,受呈周期性排布的凹凸结构的折射及衍射作用,光线能均匀能从增透层5表面发射出来。[0023] 该波浪状反射层6具有至少一个全反射弧面结构。本实施例中,该全反射弧面结构的数量为一个或三个。光线射向波浪状反射层6时,在其全反射弧面结构的作用下,大量的光线均能够返回至透光层4。 本实用新型为了增强波浪状反射层6的反射效果,该波浪状反射层6的表面还涂覆有反射膜13。 具体地,该壳体1呈一矩形框架结构,其包括底部7及设于底部7上相对的两侧部8,底部7上的另外两侧为开口,该两侧部8及底部7形成容纳导光组件3的空间,两侧部8的内壁对应设有用于容纳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的凹部9及与导光组件3上的凹位10配合固定的梯状结构11,上述两侧开口分别用于安装有侧盖15及接线端14,接线端14与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及导光组件3能紧凑地设置于壳体l内,有效减少成品的体积,提高空间利用率。安装时,将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 设于侧部8的凹部9,再将导光组件3的凹位10对准侧部8的梯状结构ll,并顺着梯状结 构11推进壳体1空间内,最好安装上侧盖15及接线端14,完成装配。 上述结构中,侧部8的高度与导光组件3的厚度相当,故安装完后的灯具的出光面 与侧部8顶端相平。 该侧部8及底部7为一体成型的散热结构,该侧部8及底部7为内外两层结构,其 中,内层为导热片,外层为散热片。本方案能充分利用壳体结构,将其本身设计为散热结构, 能在快速散发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的热量的同时,减少部件的使用,降低成本而且减小产 品体积。 为了增强导光组件3的导光效果,避免光线从壳体背面泄露,该导光组件3与底部 7之间还设有一反光板12。 具体地,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包括印刷电路板21及设于其上的多个LED芯片 22,接线端14为一通用电插口 。由于本方案采用了通用电插口 ,灯管可与各种灯座配合使 用,使用非常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灯具,例如台灯、壁灯、吸顶灯、栅栏灯或日常照明灯, 尤其适用于台灯。 该壳体1或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呈条状形、环形或方形结构,满足各种不同的设 计需求。
权利要求一种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包括壳体(1)及设于壳体(1)内的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其特征在于该壳体(1)内还设有一能将侧面入射光转换为正面导出均匀光的导光组件(3),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位于导光组件(3)侧面,该导光组件(3)的正面作为灯管出光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组件(3)包括透光层(4)、设于透光层(4) 一面的增透层(5)及设于透光层(4)另一面的波浪状反射层(6),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位于透光层(4)侧面,由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发射的光进入透光层,经波浪状结构层(6)反射后,通过透光层(4)由增透层(5)射出。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其特征在于该增透层(5)表面具有多个呈周期性排布的凹凸结构,且每个周期凹凸结构的宽度为0. 2 4mm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其特征在于该波浪状反射层(6)具有至少一个全反射弧面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其特征在于该波浪状反射层(6)的表面还涂覆有反射膜(13)。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其特征在于该壳体(1)呈一矩形框架结构,其包括底部(7)、设于底部(7)上相对的两侧部(S),底部(7)上的另外两侧均为开口,该两侧部(8)及底部(7)形成容纳导光组件(3)的空间,两侧部(8)的内壁对应设有用于容纳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的凹部(9)及与导光组件(3)上的凹位(10)配合固定的梯状结构(ll),上述两侧开口分别安装有侧盖(15)及接线端(14),接线端(14)与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电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其特征在于该侧部(8)及底部(7)为一体成型的散热结构,该侧部(8)及底部(7)为内外两层结构,其中,内层为导热片,外层为散热片。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组件(3)与底部(7)之间还设有一反光板(12)。
9. 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其特征在于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包括印刷电路板(21)及设于其上的多个LED芯片(22),接线端(14)为一通用电插口。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其特征在于该壳体(1)或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呈条状形、环形或方形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光式的LED集成灯管,包括壳体(1)及设于壳体(1)内的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该壳体(1)内还设有一能将侧面入射光转换为正面导出均匀光的导光组件(3),该LED集成芯片电路块(2)位于导光组件(3)侧面,该导光组件(3)的正面作为灯管出光面。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将LED光线均匀射出,避免出现眩光或者暗影等现象,有效提高照明效果。
文档编号F21S2/00GK201531828SQ20092026692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8日
发明者陈少藩 申请人:陈少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