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052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将半导体发光组件用作光源的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代替白炽灯泡(filament bulb),将寿命长且耗电少的半导体发光组件即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用作光源的照明器具已实现商品化。例如存在如下的照明器具,该照明器具在圆盘状的基板上呈同心状且以等间隔而安装有多个表面安装器件(Surface MountDevice, SMD)类型的LED。另外,存在使用发光模块(module)的照明器具,该发光模块是在基板上,使用板载芯片(Chip on Board, COB)技术来将多个LED芯片安装为矩阵状而成。近年来,逐渐要求如上所述的照明器具实现大光量化。但是,在使用SMD类型的 LED的照明器具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非常多的SMD类型的LED,从而使照明器具变大。另外, 在使用发光模块的照明器具的情况下,虽易于实现大光量化,但当仅利用一个发光模块来实现大光量化时,发光模块发出的热会集中于一个部位,从而散热性变差。为了改善该情况,必须增大散热面积,从而使照明器具变大。如此,存在实现大光量化时使照明器具变大的问题。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照明器具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 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照明器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小形且大光量的照明器具。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包括器具本体、以及多个发光模块。在器具本体的一个面上形成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发光模块配置于器具本体的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并且以在器具本体的一个面的中央部形成空间(Space)的方式而沿着环状来配置。将半导体发光组件安装于发光模块的基板的一个面,并且将配线用的连接器(connector)配置于空间侧的位置。根据所述构成的照明器具,可提供一种小形且大光量的照明器具。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图2是将所述照明器具的一部分予以切开的侧视图。图3是将发光模块配置于所述照明器具的器具本体的状态的底视图。图4 (a)、图4 (b)表示所述照明器具的反射体,图4 (a)是将反射体安装于器具本体的状态的底视图,图4(b)是反射体的剖面图。图5是所述照明器具的平面图。图6是将所述照明器具的一部分予以切开的底视图。图7(a)、图7(b)模式性地表示所述照明器具的发光模块,图7 (a)是正视图,图 7(b)是剖面图。图8是所述照明器具的设置状态的剖面图。图9(a)、图9(b)是比较例的照明器具的相对于图4 (a)、图4 (b)的图,图9(a)是以将框构件以及外罩构件予以拆除的状态来表示的底视图,图9(b)是反射体的剖面图。图10(a)、图10(b)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图10(a)是剖面图,图10(b)是将一部分予以放大的剖面图。图11 (a)、图11(b)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图11 (a)是表示第一例的剖面图,图11(b)是表示第二例的剖面图。图12(a) 图12(c)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实验数据,图12 (a)是表示实验条件的说明图,图12(b)是表示角度与BCD平均亮度的关系的图表,图12(c)是表示开口直径与亮度的关系的图表。图13 (a)、图13(b)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实验数据,图13 (a)是筒灯的配光曲线图,图13(b)是表示屋内者对阶差不同的反射体进行目视时的角度差的说明图。10 ;照明器具11顶棚构件
Ila,埋入孔12器具本体
13 ;发光模块14反射体
15 ;透光性外罩15a 支撑脚
16 ;反射框17 安装弹簧
18 ;电源单元21 基板部
22 ;筒部23 收容部
24 ;开口部25 发光模块配置部
25a里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b 开口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
26 ;凹陷部27 突起
28、46、53、61 螺钉29 空间
30 ;配线孔31 散热片
32 ;安装弹簧安装部34 基板
35 ;:LED组件36 包围部
37 ;荧光体层38 连接器
39 ;槽部40 电线
41 ;电线外罩42 表面部
43、43a、43b 反射筒部45 凸台
44 反射面 47 基板按压部47a:凸缘部51 反射面部h 垂直距离r 水平距离
48 缺口部 52 缘部
hl、h2、h3 高度尺寸tl 阶差尺寸/阶差α、β1、β2:角度
R 观测距离 X-X 光轴 α 1 配光角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照明器具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 详细说明如后。参照图1至图8来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照明器具10是筒灯(down light),该照明器具10埋入地设置在设置于顶棚板等的顶棚构件11的埋入孔Ila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照明器具10包括器具本体12、配置于该器具本体12的一面侧即下表面的多个发光模块13、配置于这些发光模块13的下侧且安装于器具本体12的反射体14、安装在该反射体14的下侧的透光性外罩(cover) 15、将反射体14及透光性外罩 15的周围予以覆盖且安装于器具本体12的反射框16、以及安装于器具本体12的外侧面的多个安装弹簧17。而且,所述照明器具10包括配置在顶棚构件11上且将点灯电源供给至发光模块13的电源单元18。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兼作为将发光模块13发出的热予以释放的散热构件,器具本体12由导热性以及散热性优异的例如铝铸模(aluminiumdie cast)等的金属或陶瓷 (ceramics)等的材料所形成。器具本体12包括圆形的基板部21,以从该基板部21的周边部向下方扩开地形成开口的方式而形成有圆筒状的筒部22,在该筒部22的内侧形成有收容着发光模块13或反射体14等的收容部23,在该收容部23的下表面即器具本体的下表面形成有开口部24。再者,在本实例中,器具本体12的开口部M的直径尺寸约为135mm。在基板部21的下表面的周边部,沿着圆周方向而以等间隔排列形成有配置着发光模块13的多个例如六个发光模块配置部25。针对这些发光模块配置部25中,每隔一个发光模块配置部25的三个里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a、与其它每隔一个发光模块配置部25 的三个开口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b,沿着高度方向设置有阶差。即,里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 设置成比开口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b更靠上侧,即,从开口部M观察时设置在里侧,开口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 设置成比里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 更靠下侧,即,从开口部M观察时设置在近前侧。里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 是借由形成于基板部21的下表面的凹陷部26来形成。发光模块配置部25a、2^形成为平坦的面,凹陷部沈的凹陷尺寸即阶差tl的尺寸是与发光模块13的基板的厚度尺寸相同,例如形成为5mm。在各发光模块配置部25的外径侧,突出设置有作为对发光模块13进行定位的定位部的一对突起27,在内径侧形成有利用螺钉28来对发光模块13进行固定的未图示的一对发光模块安装用螺纹孔。再者,各发光模块安装用螺纹孔被设置成由相邻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所共享,因此,螺钉观的数量与发光模块13的数量同为六个。在基板部2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S卩,在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25之间的中央部形成有空间29。在基板部21的中央部形成有与空间四连通的配线孔30,在基板部21的上侧呈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散热片31。在筒部22的周围,设置有安装着各安装弹簧17的多个安装弹簧安装部32。另外,各发光模块13包括被共享且利用导热性优异的例如铝等的金属或陶瓷等的材料而大致形成为矩形状的基板34,在该基板34的一个面即表面,排列成矩阵状地安装有作为多个半导体发光组件的LED组件35。借由形成于基板34的配线图案(pattern)与线结合(wire bonding)来以可供电的方式将多个LED组件35予以连接。以将多个LED 组件35的周围予以包围的方式而形成有提状的包围部36,在该包围部36的内侧形成有荧光体层37,该荧光体层37进行覆盖,以对多个LED组件35进行密封。即,发光模块13由 COB (Chip On Board)模块构成。而且,例如,LED组件35发出蓝色光,荧光体层37是将含有如下的荧光体的硅树脂涂布或填充在包围部36的内侧而形成,所述荧光体由LED组件35 发出的蓝色光所激发且主要发出黄色光。因此,从荧光体层37的表面发出蓝色光与黄色光经混色而成的白色系的光,该荧光体层37的表面成为发光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面的大小约为15mm见方。在基板34的表面,安装有与多个LED组件35形成电连接的配线用的连接器38。 多个连接器连接于各发光模块13的连接器38,从而可将点灯电源从电源单元18供给至各发光模块,所述多个连接器安装在来自经由配线孔30而绕入至器具本体12内的电源单元 18的电缆(cable)的前端。在基板34的四个角落,形成有大致呈半圆状的槽部39。而且,为了将发光模块13配置于器具本体12,首先,将三个发光模块13配置于里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a,然后,将剩余的三个发光模块13配置于开口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b。此时,关于发光模块13的方向,连接器38朝向器具本体12的中央部的空间四侧。 另外,也可使导热薄片、或导热性良好的硅树脂以及环氧树脂等介于发光模块13与各发光模块配置部25a、2 之间。将各发光模块13配置于各发光模块配置部25a、25b,借此,位于器具本体12的外径侧的各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的各槽部39嵌入且定位于各发光模块配置部25a、25b的各突起27,并且从器具本体12的开口部M观察,位于器具本体12的内径侧的发光模块13 的基板34的端部与相邻的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的端部重叠,这些重叠的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的槽部39配置在与设置于器具本体12的发光模块安装用螺纹孔大致同心的圆上。 螺钉观经由重叠的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的槽部39而螺固在设置于器具本体12的发光模块安装用螺纹孔中,利用该螺钉观来将重叠的两个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配置成一起而暂时固定于器具本体12的状态。而且,配置于器具本体12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的多个发光模块13是以在基板部 2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即,在多个发光模块13之间的中央部形成空间四的方式,沿着圆周方向而配置为环状。
如图3所示,电线40的连接器40a连接于所述发光模块13的连接器38。再者,在图 3中仅表示连接于一个发光模块13的连接器38的电线40,省略了其它电线40。电线40利用多个发光模块13之间的中央部的空间29而连接于发光模块13,并且从配线孔30抽出至器具本体12的外部。如图8所示,电线40连接于电源单元18的输出端子。再者,六个发光模块13 中的每三个发光模块13串联地连接着,并且串联地连接的发光模块13进一步并联地连接着, 实现线束化以能够容易地对电线40进行布线。再者,图5的符号41是将配线孔30予以堵塞的电线外暮在该电线外罩41与配线孔30的端部之间夹入保持着电线40的中间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总光通量(total flux)为10001m的光输出的六个发光模块13,将这些发光模块13每隔60°而等间隔地配置于器具本体12,实现照明器具10 所需的总光通量为60001m的光输出。另外,如图1、图2图4 (a)、以及图4 (b)所示,反射体14例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等的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从圆板状的表面部42、及该表面部42的上表面周边部起,与配置于器具本体12的各发光模块13的位置相对应地突出设置有多个反射筒部43。这些反射筒部43是以向下侧的开口部M扩开并倾斜的方式而形成为大致圆锥筒状,在这些反射筒部43的内表面,形成有使来自LED组件35的光向下方的照射方向反射的反射面44。该反射面44的上端侧的前端部的内径尺寸大于发光模块13的包围部36的外径尺寸,在发光模块13的包围部36的周围,相对向地配置有反射面44。S卩,反射面44的上端侧的前端部位于比发光模块13的发光面即荧光体层37的表面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反射面44设置至与包围部36的周面相对向的位置为止。再者,至少对表面部42的下表面或反射面44实施使镜面或白色面等的反射效率提高的反射面处理。从表面部42的上表面起,突出设置有多个凸台(boss) 45,从器具本体12的基板部 21的上方插通的螺钉46螺固于该凸台45,以使反射体14靠近器具本体12的方式而牢固地进行固定。借此,各反射筒部43的上端侧的前端部抵接于各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并挤压于器具本体12的各发光模块配置部25。即,各反射筒部43的上端侧的前端部形成为多个基板按压部47,在所述各基板按压部47与器具本体12的各发光模块配置部25之间,夹入保持着各发光模块13。基板按压部47在发光模块13的包围部36的周围抵接于基板34。在发光模块13 的包围部36的周围,在基板34上安装有连接器38,因此,在基板按压部47上形成着用以避免干涉连接器38的缺口部48。再者,如图4 (b)所示,与配置于里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a的发光模块13相对应的反射筒部43的高度尺寸hl,形成得比与配置于开口侧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 的发光模块 13相对应的反射筒部43的高度尺寸h2高出如下的尺寸,该尺寸为发光模块配置部2 与发光模块配置部25b的阶差尺寸tl (hl-h2 = tl)。所述反射体14的反射筒部43对应于每个发光模块13而设置,借此,可将光的配光角设定为规定的角度。即,如图4(b)所示,LED组件35中的配光角α 是根据个别的反射筒部43的高度与开口尺寸来设定。在本实例的情况下,可将作为目标的筒灯的配光角设定为约60° (α =约30° )的中间角配光。作为比较例,在图9(a)、图9(b)中表示使用有一个大发光模块13的照明器具10。 再者,在表示比较例的图9 (a)、图9 (b)中,对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比较例中,为了设定配光角为60°的中间角配光,必须使反射筒部43 的高度为比本实施方式的高度尺寸hi更高的高度尺寸h3(hl < h3),反射体14变大,特别是高度尺寸变大,无法实现照明器具10的小形化。如此,对发光模块13进行分割并分散地配设,借此,可使对配光角进行控制的反射体14的高度降低,从而可抑制照明器具10的大形化。另外,透光性外罩15为具有光透射性以及光扩散性的丙烯酸树脂或玻璃 (glass),且形成为将反射体14的整个表面侧予以覆盖的大小的圆板状,该透光性外罩15 借由未图示的安装构造而可装脱地安装于反射体14。另外,反射框16例如为金属或合成树脂,且形成为圆筒状,该反射框16包括反射面部51,沿着器具本体12的收容部23的内壁面而配置;以及缘部52,抵接于顶棚构件11 的下表面,与安装弹簧17之间保持着顶棚构件11,并且将埋入孔Ila予以覆盖。反射面部 51的上端侧利用螺钉53而安装于器具本体12。对反射面部51实施有使镜面或白色面等的反射效率提高的反射面处理。另外,安装弹簧17例如使用板弹簧,该安装弹簧17的一端安装于器具本体12的安装弹簧安装部32,另一端向侧方突出至器具本体12。而且,如图8所示,使各安装弹簧17 以沿着器具本体12的侧面的方式而发生弹性变形,将器具本体12从下方插入至顶棚构件 11的埋入孔11a,借此,利用相对于各安装弹簧17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力,各安装弹簧17 向侧方展开并抵接于顶棚构件11的上表面,以提拉该器具本体12,使该器具本体12保持为如下的状态,即,在与抵接于顶棚构件11的下表面的反射框16的缘部52之间夹持于顶棚构件11。另外,如图8所示,经由配线孔30而抽出至器具本体12的外部的来自发光模块13 的电线40连接于电源单元18的输出端子。而且,对于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照明器具10而言,将点灯电源从电源单元18供给至各发光模块13,借此,各发光模块13的LED组件35点灯,从荧光体层37的表面的发光面放出光。该放出的光的一部分直接射向透光性外罩15,一部分被反射面44反射而射向透光性外罩15,接着通过透光性外罩15并从开口部M向下方照射。此时,使用六个具有单个总光通量为10001m的光输出的发光模块13,以筒灯所需的总光通量为60001m的光输出来进行照明。同时,六个发光模块13是以在这些发光模块 13之间的中央部形成空间四的方式,呈环状且大致均等地分散并配设,因此,可使光均等地向周围放射。另外,可借由反射体14的个别的反射筒部43来将各发光模块13的光控制为所需的配光角。另外,因各发光模块13的LED组件35点灯而产生的热被热传导至基板34,接着从该基板34热传导至器具本体12,然后从该器具本体12的包含散热片31的外表面散热至空气中。关于所述散热作用,由于使六个发光模块13呈环状且大致均等地分散并配设于器具本体12,因此,发光模块13产生的热不会集中于器具本体12的中央部,而是大致均等地分散于整个器具本体12,所以可效率良好地从器具本体12散热。同时,也从固定于器具本体12的反射框16散热。借由所述散热作用,可充分有效果地使各发光模块13产生的热释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用六个具有单个总光通量为10001m的光输出的发光模块13,来实现筒灯器具所需的总光通量为60001m的光输出,从而可提供小形且大光量的照明器具10。借由设为将分割的多个发光模块13分散地配设于器具本体12的构成,可使光大致均等地向周围放射,并且可将发光模块13中产生的热予以分散并使该热向器具本体12 侧进行热传导。发光模块13所产生的热不会集中于器具本体12的中央部,而是大致均等地分散于整个器具本体12,因此,可效率良好地从器具本体12散热。另外,借由分散地配设发光模块13,可使对配光角进行控制的反射体14的高度降低。借由所述作用效果,可不使器具大形化而获得必需的散热性与规定的配旋光性能,借此,可提供小形且大光量的照明器具10。另外,多个发光模块13是以在所述多个发光模块13之间的中央部形成空间四的方式而呈环状地配设着,在所述发光模块13中,在中央部的空间四侧配置有配线用的连接器38,因此,可使来自各发光模块13的光均等地向周围放射,并且可利用中央部的空间四来将电线40连接于多个发光模块13的连接器38,从而无需特别的配线空间。因此,可提供小形且大光量的照明器具10。另外,由于将多个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的一部分重叠地配设,因此,可有效率地在器具本体12内的有限的空间内配设多个发光模块13,从而可提供更小形且更大光量的照明器具10。而且,设置于反射体14的各基板按压部47可抵接于各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并夹入保持在该基板34与器具本体12的各发光模块配置部25之间,因此,无需利用多个螺钉来将各发光模块13安装于器具本体12,可削减零件数,使组装作业性提高。S卩,只要使用数量与发光模块13相同的用于暂时固定的螺钉观即可,另外,该螺钉观并非不可或缺,即使可不使用该螺钉观,也可确实地将所述发光模块13夹入保持于反射体14与器具本体12 之间。另外,反射体14的各反射面44设置至与各发光模块13的包围部36的周面相对向的位置为止,因此,可抑制光向发光模块13的周围泄漏,从而可提高利用反射体14来使来自发光模块13的光出射时的光出射效率。另外,反射体14的各基板按压部47在各发光模块13的包围部36的周围抵接于基板34,因此,可使安装有包围部36的内侧的LED组件35的基板34的部分确实地密接于器具本体12,从而可使从基板34向器具本体12的导热性提高。另外,由于在反射体14的各基板按压部47设置有缺口部48,因此,可避免干涉配置于各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的连接器38,同时可确实地将基板34夹入保持在反射体14 与器具本体12之间。另外,在器具本体12的相邻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之间形成有阶差,且能够以从器具本体12的开口部M侧观察时,各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彼此重叠的方式,将各发光模块 13的基板34配置于所述相邻的各发光模块配置部25,因此,可将更多的发光模块13配置于器具本体12的有限的范围内而使明亮度提高,并且可借由设置阶差来确保相邻的发光模块13的绝缘距离。即,可一方面借由设置阶差来确保相邻的发光模块13的绝缘距离,一方面将更多的发光模块13配置于器具本体12的有限的范围内而使明亮度提高。
而且,可利用螺钉观来将相邻的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的彼此重叠的部分一起暂时固定于器具本体12,因此,可削减必需的螺钉观的数量。此外,借由在反射体14的相邻的各反射面44以及相邻的各基板按压部47之间形成阶差,借此,可对应于器具本体12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的阶差。接着,参照图10(a)、图10(b)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反射体14的基板按压部47在发光模块13的包围部36的整个周围抵接于基板 34。在此情况下,连接器38配置于基板按压部47的外侧的不发生干涉的位置。反射体14的基板按压部47在发光模块13的包围部36的整个周围抵接于基板 34,可将该基板34均等地挤压于器具本体12,从而可使从基板34向器具本体12的导热性提尚。另外,可将多个支撑脚1 一体地设置于透光性外罩15的周边部,利用这些支撑脚1 来将透光性外罩15安装于反射体14。接着,参照图11(a)、图11(b)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相对于器具本体12的发光模块13、反射体14以及反射框 16的安装构造表示为图11(a)的第一例、与图11(b)的第二例。如图11(a)所示,在第一例中,使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密接于器具本体12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使反射框16密接于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并使从反射体14起突出设置的凸缘部Ha密接于反射框16。接着,利用螺钉61来一体地且牢固地对所述凸缘部14a、 反射框16、基板34以及器具本体12进行固定。根据所述构成,可将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以及反射框16夹入于反射体14与器具本体12之间,而且,可效率良好地将发光模块13的热传递至反射框16,从而可使散热性提高。另外,由于夹入而固定着全部的零件,因此,密接性也提高,而且,热震性以及组装性也提高。如图11(b)所示,在第二例中,使反射框16密接于器具本体12的上表面侧,使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密接于器具本体12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并使从反射体14起突出设置的凸缘部Ha密接于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接着,利用螺钉61来一体且牢固地对所述凸缘部47a、基板34、器具本体12以及反射框16进行固定。根据所述构成,可将发光模块13的基板34以及反射框16夹入于反射体14与器具本体12之间,而且,可效率良好地将发光模块13的热传递至反射框16,从而可使散热性提高。另外,由于夹入而固定着全部的零件,因此,密接性也提高,而且,热震性以及组装性也提高。如此,对于图11(a)、图11(b)所示的构成而言,此种照明器具10今后会因进一步实现高输出化而以更高的密度来安装发光模块13的LED组件35,从而必须更有效果地进行散热,可有效果地将发光模块13的热传导至反射框16并实现有效果的散热作用的构成。接着,参照图12(a) 图12(c)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小形且大光量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求出如何来对反射体14的开口面积进行设定,该反射体14的开口面积可在抑制眩光(glare)的同时,获得规定的中间角配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可设置于顶棚构件11的直径约为150mm的埋入孔Ila的照明器具10,设定成器具的总光通量为40001m以上,且配光角为60°的中间角配光。而且, 将反射体14的合计的开口面积设定于4000mm2 6000mm2的范围。具体而言,将反射体14 的六个反射筒部43的出射侧的开口直径设定于29. 5mm 36mm的范围。该构成的照明器具10可在抑制眩光的同时,获得规定的中间角配光。例如,对于包括六个总光通量为8001m的发光模块13达到48001m,器具的总光通量为44001 m,配光角为60°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而言,为了利用反射体14来实现60° 的配光角,反射体14需要具有接近于镜面的反射特性,但易于产生眩光。根据图12(b)所示的数据,水平观察时的BCD平均亮度(整个照明器具的平均亮度)在铅垂角为55°时,最小约为20000cd/m2。对于照明器具10而言,例如在使用遮光角为30°的挡板(baffle)的情况下,铅垂角为60°以上的光被遮挡,但无法遮挡铅垂角为55°的光,易于产生眩光。再者,图12(a)是表示实验条件的图,图12(b)所示的数据是表示角度α与BCD平均亮度的关系的图表(背景亮度为50[cd/m2])。因此,对于器具的总光通量为40001m,配光角为60°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而言,使反射体14的反射筒部43的开口直径发生变化,对铅垂角为55°时的亮度值进行测定。将该测定的结果表示于图12(c)的图表。已知当铅垂角为55°时,为了使亮度为 20000cd/m2以下,只要使反射筒部43的开口直径约为29. 5mm以上即可。因此,已知优选使反射体14的合计的开口面积为4000mm2以上。另一方面,可设置于顶棚构件11的直径约为150mm的埋入孔Ila的照明器具10中所使用的反射体14的直径为120mm左右。六个反射筒部43可收纳于所述反射体14中,反射筒部43的最大开口直径为36mm左右。因此,反射体14的合计的开口面积优选为6000mm2 以下。因此,借由将反射体14的合计的开口面积设定于4000mm2 6000mm2的范围,可在抑制眩光的同时,获得规定的中间角配光。此特别对于如下的小形且大光量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而言,可特别有效地抑制眩光的产生,该照明器具10使用有六个具有单个总光通量为10001 m的光输出的发光模块13,以实现筒灯器具所需的总光通量为60001m的光输出。在以往的此种筒灯形的器具中,埋入孔Ila的直径为150mm,总光通量为20001m左右, 但若将器具予以高输出化而使总光通量为40001m以上,则存在易于产生眩光的问题,为了抑制眩光,则设为所述的构成时极其有效果。接着,参照图13(a)、图13(b)来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小形且大光量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而言, 使反射体14的六个反射筒部43中的一部分沿着光轴x-x方向而移位,借此来在获得规定的中间角配光的同时抑制眩光。具体而言,如图13(b)所示,使反射体14的六个反射筒部43中的三个反射筒部 43b与其它三个反射筒部43a沿着光轴X-X方向移动阶差tl。图13(a)中表示中间角配光为60°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的配光例,当出射角处于30° 50°附近时,亮度的斜度大。另外,如图13(b)所示,在顶棚高度为2. !的情况下,从出射角处于50°附近的屋内者对照明器具10进行观察,高度不同的反射筒部43a、 43b的角度产生约0.5°的差(角度β2-β10.5° )。在图13(a)的配光例中,若将出射角处于50°附近时的0.5°的差换算为亮度,则该亮度为10% 15%。即,例如,当使反射体 14的六个反射筒部43中的三个反射筒部4 与其它三个反射筒部43a沿着光轴χ-χ方向移动阶差t 1时,光轴x-x方向的亮度降低5% 7%。因此,借由使反射体14的六个反射筒部43中的一部分沿着光轴x-x方向移位,可在获得规定的中间角配光的同时抑制眩光。此特别对于如第一实施方式般使用有六个发光模块13的小形且大光量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而言,可特别有效果地抑制眩光的产生。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埋入孔Ila的直径约为150mm,器具的总光通量为20001m以上的小形且大光量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求出如何对发光部的发光面积进行设定,该发光部的发光面积可不使该照明器具10大形化而获得必需的散热性与规定的配光,且可获得作为目标的总光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所示,将六个发光模块13的发光面的合计的发光面积相对于器具本体1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设定于4. 25% 15%的范围。若发光面积再扩大,则器具本体12也需要更多的用以散热的面积,特别是器具本体12的高度变大而无法实现小形化,另外,难以获得适当的配光角。而且,若发光面积再缩小,则难以获得作为目标的总光通量。因此,在考虑到所述要素的情况下,较佳为4. 25% 15%的范围,更佳为4. 5% 15% 的范围。借此,可不使器具的总光通量为20001m以上的小形且大光量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 10大形化而获得必需的散热性与规定的配光,并可获得作为目标的总光通量。以如下方式来求出发光面积相对于所述器具本体1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150mm的埋入孔1 Ia用的照明器具10的开口部M的直径约设为104mm左右,开口面积约设为8491mm2。以往的总光通量约为20001m左右的LED筒灯的光源例如使用有26 个约4. 2mm的SMD类型的LED。在此情况下,合计的发光面积约为360mm2,相对于所述开口面积的比例约为4.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可实现直至约60001m 约90001m为止的总光通量,一个发光模块13的发光面约为15mm见方,使用六个该发光模块13而产生的合计的发光面积约为1350mm2。当器具本体12的开口部M的直径为108mm,且开口面积为 9156mm2时,六个发光模块13的合计的发光面积相对于器具本体1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约为 15%。再者,若以埋入孔Ila的直径为基准来考虑,则在150mm的埋入孔Ila用的照明器具10的情况下,光的出射侧的开口端为135mm左右,因此,在此情况下,六个发光模块13的合计的发光面积相对于开口面积的比例的最佳范围为2. 5% 9. 5%。根据以上的结果,对于器具的总光通量为20001m以上的小形且大光量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可求出如下的发光部的发光面积,该发光部的发光面积可不使所述照明器具10大形化而获得必需的散热性与规定的配光,且获得作为目标的总光通量。此特别对于如第一实施方式般使用有六个发光模块13的小形且大光量的筒灯形的照明器具10而言特别有效果。再者,发光模块13的半导体发光组件不限于LED组件,也可使用电致发光 (Electroluminescence,EL)组件、半导体激光器(laser)等。另外,发光模块13不限于在基板上安装有多个LED组件的COB (Chip On Board)模块,也可为在基板上安装有搭载着一个LED芯片的附带连接端子的SMD (Surface Mount Device)封装(package)的模块。当将多个发光模块13的一部分重叠地配设于器具本体12时,较佳为使不发光的基板34的部分重叠,以不使发光模块13的发光部分重叠,但也可在不对发旋光性能产生影响的范围内,使发光部分的一部分重叠。反射体14的基板按压部47可设置成兼用作形成反射面44的部分,也可设置在与形成反射面44的部分不同的部位。对于器具本体12的发光模块配置部25的阶差而言,例如其高度可在相邻的方向上交替地有所不同,也可沿着一个方向依次变低或变高。另外,电源单元18是以另外设置的方式而构成,但也可设置于器具本体12,从而构成一体形的照明器具10。另外,照明器具不限应用于筒灯,也可应用于聚光灯(spot light)。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器具本体,在一个面上形成有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以及多个发光模块,在基板的一个面上安装有半导体发光组件,所述基板的另一个面配置于所述器具本体的所述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并且以在所述器具本体的一个面的中央部形成空间的方式而沿着环状来配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上,在所述空间侧的位置配置有配线用的连接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所述多个发光模块将一部分予以重叠地配设于所述器具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包括反射体,该反射体安装于所述器具本体的一个面侧,且具有对来自所述多个发光模块的半导体发光组件的光进行反射的多个反射面,所述多个发光模块在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上安装有多个半导体发光组件,以将所述多个半导体发光组件的周围予以包围的方式而突出地形成有包围部,并且在该包围部的内侧形成有将所述多个半导体发光组件予以覆盖的荧光体层,所述反射体的多个反射面设置至与所述多个发光模块的包围部的周面相对向的位置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所述反射体包括多个基板按压部,所述多个基板按压部抵接于所述多个发光模块的基板的一个面,且保持在所述多个发光模块的基板的一个面与所述器具本体的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之间,所述反射体的多个基板按压部在所述多个发光模块的包围部的周围抵接于所述基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在所述反射体的多个基板按压部形成有缺口部,该缺口部避免干涉配置于所述多个发光模块的基板的一个面的连接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在所述器具本体的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形成有阶差,在所述反射体的相邻的多个反射面以及相邻的多个基板按压部,形成有与所述器具本体的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的阶差相对应的阶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照明器具,其包括器具本体以及多个发光模块。在器具本体的一个面上形成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发光模块配置于器具本体的多个发光模块配置部,并且以在器具本体的一个面的中央部形成空间的方式而沿着环状来配置。将半导体发光组件安装于发光模块的基板的一个面,并且将配线用的连接器配置于空间侧的位置。
文档编号F21V7/00GK102168816SQ20111004694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6日
发明者小宫山重利, 小川光三, 森山严与, 樋口一斋, 神代真一 申请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