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747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是用于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能量器件。与电灯泡相比,LED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较低的功耗和较长的寿命。随着这些优点被众人所知,使用LED的照明设备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使用LED的照明设备通常分为直接式照明设备和间接式照明设备。直接式照明设备在不改变光的路径的情况下发射由LED发出的光。间接式照明设备通过利用折射装置等改变光的路径来发射由LED发出的光。与直接式照明设备相比,间接式照明设备将LED发出的强光减弱到一定程度,并保护使用者的眼睛。

发明内容
一个实施例是一种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吸热构件,该吸热构件包括收容凹部和一个表面;发光模块,该发光模块设置在吸热构件的所述一个表面上,并且该发光模块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多个光源,其中,所述基板包括通孔和多个过孔;电源控制器,该电源控制器包括电极针,该电极针穿过所述过孔而电连接到发光模块;以及绝缘内壳,所述电源控制器收容在该绝缘内壳中,并且该绝缘内壳设置在吸热构件的收容凹部中, 其中,所述光源包括发光器件。


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布置结构和实施例,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图1是示出照明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照明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照明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发光模块的透视图;图5是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发光模块的视图;图6和图7是用于描述多个图1所示的发光模块的布置结构的视图;图8是用于描述图4所示的发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视图;图9是用于描述图2所示的内壳和插座的联接关系的视图;图IOa至图IOh是用于描述图2所示的照明装置的组装过程的视图;图11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透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照明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13是图11所示的照明装置的截面图;以及图14是用于描述图12所示的照明装置的发光模块和吸热构件的联接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便于描述和清楚起见,每一层的尺寸或厚度可能被夸大、省略或示意性地示出。每个部件的尺寸可不必表示其实际尺寸。应当理解,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它可以直接位于该另一个元件上/下,并且/或也可以存在有一个或多个居间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上”或 “下”时,基于该元件,可以包括“在该元件下”和“在该元件上”。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实施例。图1是示出照明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照明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照明装置的截面图。图4是图1所示的发光模块的透视图。参考图1至图4,照明装置100可以包括外罩110、发光模块130、吸热构件140、电源控制器150以及内壳160。外罩110包围发光模块130并保护所述发光模块130免受外部冲击。外罩110还把通过发光模块130生成的光分散到照明装置100的前方或后方(顶部或底部)。吸热构件140把由于照明装置100的驱动而从发光模块130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吸热构件140通过与发光模块130尽可能多地表面接触来提高散热效率。这里,吸热构件140可以利用粘结剂联接到发光模块130。另外,推荐使用例如螺钉的紧固装置120b 来将吸热构件140和发光模块130彼此联接。电源控制器150收容在内壳160中,内壳160又被吸热构件140收容。在下文中,将重点关注照明装置100的构成来详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 100。〈外罩〉外罩110具有带有开口 “G1”的灯泡形状。外罩110的内表面可以涂覆有乳白色颜料。该颜料可以包括扩散材料,从而,通过外罩110的光能够在外罩110的整个内表面上扩散。外罩110可以由玻璃形成。然而,玻璃容易因为重量或外部冲击而损坏。因此,可以使用塑料、聚丙烯(PP)以及聚乙烯(PE)等作为外罩110的材料。这里,也可以使用具有优异的耐光性、优异的耐热性以及优异的耐冲击属性的聚碳酸酯(PC)等来作为外罩110的材料。〈发光模块〉发光模块130可以包括基板131以及设置在基板131上的光源单元133。基板131具有四边形形状,并且对基板130的形状没有限制。然而,如实施例所示, 当基板131具有四边形形状时,基板130在其中心部分具有通孔131a并在其角部具有过孔 131b。当多个基板131设置在如吸热构件140的一个表面的特定表面上时,过孔131b能够用作布线路径或用作用于电连接相邻基板的连接器。基板131可以通过在绝缘体上印刷电路图案而形成并且可以包括例如普通印刷电路板(PCB)、金属芯PCB、柔性PCB以及陶瓷PCB等等。这里,基板131可以是载芯片板 (COB),其允许未经封装的LED芯片直接结合于其上。COB型基板包括陶瓷材料,以获得针对由于驱动照明装置100而产生的热量的耐热性和绝缘性。基板131也可以由能够有效反射光的材料形成,或者基板131的表面可以具有能够有效反射光的颜色,例如白色和银色等。多个光源单元133可以设置在基板131上。光源单元133可以包括发光器件133_1 和透镜133-3。多个发光器件133-1可以设置在基板131的一侧。发光器件133_1可以是发射蓝色、红色或绿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或者可以是发射UV光的发光二极管芯片。而且,发光器件133-1的发光二极管可以为水平型或竖直型。发光二极管可以发射蓝色、红色或绿色光。透镜133-3设置在基板131上,从而覆盖发光器件133_1。透镜133_3能够调整从发光器件133-1发射的光的取向角或方向。透镜133-3具有半球形形状。透镜133-3的内部可以完全填充有例如硅树脂或者环氧树脂的透光树脂而没有空余的空间。该透光树脂可以整体或者部分地包括分散的荧光材料。这里,当发光器件133-1是蓝色发光二极管时,包括在透镜133-3的透光树脂中的荧光材料可以包括从由石榴石基材料(YAG、TAG)、硅酸盐基材料、氮化物基材料以及氮氧化物基材料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任一个。尽管通过允许透光树脂仅包括黄色荧光材料来产生自然光(白光),但该透光树脂还可以包括绿色荧光材料或红色荧光材料,以便提高显色性指数并减少色温。当透镜133-3的透光树脂混合有很多种荧光材料时,荧光材料的颜色的添加比例可以形成为使得绿色荧光材料比红色荧光材料使用得更多,并且黄色荧光材料比绿色荧光材料使用得更多。石榴石基材料、硅酸盐基材料以及氮氧化物基材料可以用作黄色荧光材料。硅酸盐基材料以及氮氧化物基材料可以用作绿色荧光材料。氮化物基材料可以用作红色荧光材料。透镜133-3不仅可以通过将荧光材料与透光树脂混合来形成,而且可以通过堆叠包括红色、绿色以及黄色荧光材料的多个层来形成。图5是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发光模块130的视图。参考图1和5,基板131可以包括通孔131a和过孔131b。通孔131a可以位于基板131的中心,而过孔131b可以位于基板131的每个角部中。通孔131a可以用作用于布置光源单元133的基准,或者当基板131联接到吸热构件140时,通孔131a可以用作紧固装置120b (例如螺钉)从中穿过的孔。当多个基板设置在吸热构件140上时,过孔131b 能够用作布线路径或者用作用于电连接相邻基板的连接器。多个光源单元133可以设置在形成于基板131的中心处的通孔131a的上、下、左和右侧。多个光源单元133可以相对于通孔131a彼此对称地设置。这里,尽管光源单元 133能够以各种形式设置在基板131上,但为了提高从光源单元133发射的光的均勻特性, 推荐的是,这些光源单元133应相对于通孔131a对称地设置。从光源单元133的中心到形成于基板131的中心处的通孔131a的中心的距离 “dl”大于从光源单元133的中心到基板131的边缘的距离“d2”。这旨在提高从光源模块130发射的光的均勻特性。如果“dl”小于“d2”,则由于从发光模块130发射的光整体集中在发光模块130的中心部分上,光的均勻特性会大大劣化。图6和图7是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多个发光模块的布置结构的视图。参考图6和图7,两个发光模块的基板设置成彼此相邻。在这两个发光模块中,从第一发光模块的光源单元的中心到第一发光模块(即,放置于图6左侧的发光模块且放置在图7上侧的发光模块)的通孔的中心的距离“D”与从第一发光模块的光源单元的中心到第二发光模块(即,放置于图6右侧的发光模块且放置于图7下侧的发光模块)的光源单元的中心的距离“D”相同。因此,从两个相邻发光模块130产生的光能够保持均勻特性,就像是从一个发光模块130产生的光。关于多个光源单元133,从基板131的端部到多个光源单元133的端部的距离 “d3”可以彼此相同。图8是用于描述图4所示的发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视图。参考图8,与图5所示的发光模块130类似,发光模块130’包括基板131和光源单元133。能够用上文的描述来替代图8所示的光源单元133和基板131的描述。图8所示的光源模块130’的光源单元133和过孔131b的布置与图5所示的发光模块130的光源单元133和过孔131b不同。图8所示的发光模块130’的过孔131b布置在形成于基板131的中心处的通孔 131a的上、下、左和右侧。光源单元133布置在基板131的每个角部中。<吸热构件>吸热构件140包括收容凹部140a,电源控制器150和内壳160插入到该收容凹部 140a 中。吸热构件140可以包括其上设置发光模块130的一个表面“P”。该一个表面“P” 可以如图所示地为平坦的,或者可以弯曲成具有预定曲率。该一个表面“P”也可以如图所示地是圆形的或者可以是多边形或椭圆形的。该一个表面“ρ”可以包括用于将至少一个发光模块130安放于其内的安放凹部 141-1。该一个表面“P”也可以包括第一孔141a、第二孔141b以及第三孔141c。诸如第一螺钉120a的第一紧固装置120a插入到第一孔141a中,然后第一螺钉 120a插入到形成于内壳160的内表面中的紧固孔160a中,从而将吸热构件140联接到内壳 160。已经穿过形成于发光模块130的中心处的通孔131a的、诸如第二螺钉120b的第二紧固装置120b插入到第二孔141b中,从而将吸热构件140联接到发光模块130。因此, 从发光模块130产生的热量有效传递到吸热构件140。结果,能够提高散热特性。电源控制器150的电极针150a穿过第三孔141c。已经穿过第三孔141c的电极针 150a可以插入到发光模块130的过孔131b中。吸热构件140可以包括上部分141和下部分143。上部分141可以具有圆柱形形状。圆柱形上部分141可以具有其上设置有发光模块130的一个表面“P”。下部分143可以具有圆柱形形状。圆柱形下部分143从圆柱形上部分141延伸。圆柱形下部分143的直径沿着穿过所述一个表面“P”的中心的中心轴线“A”向下减小。圆柱形上部分141的所述一个表面“P”的面积或圆柱形上部分141的高度可以根据发光模块130的总体积或根据电源控制器150的整个长度而改变。翼片141-2可以设置在吸热构件140的侧表面上。具体地,多个翼片141_2可以在圆柱形上部分141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圆柱形上部分141的侧表面上。多个翼片141-2 可以沿着圆柱形上部分141的表面呈放射状地设置。多个翼片141-2增大了圆柱形上部分 141的表面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这里,虽然在附图中、仅在圆柱形上部分141上形成多个翼片141-2,但也可以在圆柱形下部分143的表面上形成多个翼片141-2。例如,多个翼片 141-2可以形成为从圆柱形上部分141的表面延伸到圆柱形下部分143的表面。吸热构件140由具有优异散热效率的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对吸热构件140 的材料没有限制。例如,吸热构件140的材料可以包括Al、Ni、Cu、Ag以及Sn中的至少一种。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在发光模块130和吸热构件140之间可以设置散热板 (未示出)。该散热板(未示出)可以由诸如导热硅垫或导热带等的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形成,并且能够将发光模块130产生的热量有效传递到吸热构件140。<电源控制器>电源控制器150包括支撑板151和安装在支撑板151上的多个部件153。所述多个部件153包括例如将由外部电源供应的AC电力转换为DC电力的DC转换器、控制发光模块130的驱动的驱动芯片、以及用于保护发光模块130的静电放电(ESD)保护装置等。然而,不限于这些部件。电源控制器150可以包括从支撑板151向外突出或连接到支撑板151的电极针 150a。电极针150a可以穿过形成于吸热构件140的圆柱形上部分141中的第三孔141c, 并且可以插入到发光模块130的过孔131b中。电极针150a将电力从电源控制器150供应到发光模块130。〈内壳〉内壳160可以包括插入到吸热构件140的收容凹部140a中的插入部分161以及电连接到外部电源的连接器163。内壳160可以由具有优异的绝缘性和耐久性的材料形成,例如树脂材料。插入部分161具有带有中空内部的圆柱形形状。插入部分161插入到吸热构件 140的收容凹部140a中并防止电源控制器150和吸热构件140之间的电气短路。因此,能够提高照明装置100的耐受电压。插入部分161可以包括紧固孔160a。紧固孔160a可以形成在插入部分161的内表面中。已经从吸热构件140的第一孔141a中穿过的第一螺钉120a插入并固定到紧固孔 160a。插入部分161可以包括引导件161a。引导件161a可以形成为从插入部分161的外周表面突出。当插入部分161插入到吸热构件140的收容凹部140a中时,引导件161a 支撑吸热构件140的收容凹部140a的侧端。连接器163可以形成为从插入部分161延伸。连接器163可以联接到插座170。< 插座 >插座170联接到内壳160的连接器163并电连接到外部电源。
8
<电源控制器和内壳之间的机械以及电气连接结构>电源控制器150可以设置在吸热构件140的收容凹部140a中。电源控制器150的支撑板151可以相对于基板131的一侧垂直地设置,从而空气在内壳160中平滑地流动。因此,与支撑板151相对于基板131的一侧水平地设置的情况相比,空气由于对流而在内壳160中上下流动,从而提高了照明装置100的散热效率。同时,支撑板151可以与内壳160的纵向方向垂直地设置在内壳160中。对于如何设置支撑板151没有限制。电源控制器150可以通过第一配线150b电连接到插座170并且可以通过电极针 150a电连接到发光模块130。具体地,第一配线150b连接到插座170,然后能够被供应有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而且,电极针150a穿过吸热构件140的第三孔141c并能够将电源控制器150和发光模块130电连接。图9是用于描述图2所示的插座和内壳的联接关系的视图。参考图9,内壳160能够通过插座170的旋转而联接到插座170。例如,当内壳160 的连接器163的外表面包括螺纹163a并且插座170的内表面包括与螺纹163a对应的螺旋凹槽170a时,内壳160能够通过该螺纹和螺旋凹槽的联接而联接到插座170。这里,内壳 160的连接器163的外表面可以包括螺旋凹槽,而插座170的内表面可以包括对应于螺旋凹槽的螺纹。内壳160的连接器163的直径“dl”小于内壳160的插入部分161的直径“d2”。 而且,插座170的直径“d3”小于内壳160的插入部分161的直径“d2”。这旨在允许照明装置100具有能够替代传统照明装置的形状。虽然内壳160包括插入部分161和具有比插入部分161的直径小的直径的连接器 163,但也允许插入部分161和连接器163作为一个本体而具有相同的直径。在该情况下, 螺纹或螺旋凹槽形成在连接器163的外表面上,然后连接器163联接到插座170。这种结构提高了该照明装置的可组装性,并使得更易于对设置在内壳160中的结构体(如电源控制器150)进行维修。图IOa至图IOh是用于描述图2所示的照明装置的组装过程的视图。参考图10a,电源控制器150插入到内壳160的插入部分161中。这里,虽然未示出,但引导件凹槽(未示出)可以形成在内壳160的内表面中,从而电源控制器150的支撑板151以滑动方式联接到内壳160的内表面。该引导件凹槽(未示出)可以形成在内壳 160的纵向方向上。接下来,参考图10b,保持器155位于内壳160的插入部分161的端部并密封所述内壳160,从而,设置在内壳160的插入部分161中的电源控制器150的电极针150a被牢牢固定并且电联接到发光模块130。这里,保持器155包括具有通孔的突出部分155a,从而允许电极针150a穿过该通孔。保持器155还包括辅助孔155b,从而允许将吸热构件140紧固到内壳160的第一螺钉120a穿过辅助孔15恥。由于保持器155用作牢牢固定并支撑电极针150a的装置,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使用保持器155。接下来,参考图10c,由内壳160和电源控制器150组成的组件联接到吸热构件 140。在该情况下,内壳160的插入部分161插入到图3所示的吸热构件140的收容凹部 140a中。通过第一螺钉120a来固定内壳160和吸热构件140。这里,电源控制器150的电极针150a穿过吸热构件140的第三孔141c并突出。参考图10d,插座170联接到内壳160的连接器163。通过配线连接,插座170电连接到设置在内壳160中的电源控制器150。参考图10e,导热膏134被涂敷在所设置的发光模块130的基板131的底表面上。 发光模块130包括多个光源单元133。光源单元133相对于形成于基板131的中心处的通孔131a彼此对称地设置。具体地,光源单元133相对于形成于基板131的中心处的通孔 131a在基板131上对称地设置在上、下、左、右侧。虽然光源单元133能够以各种形式设置在基板131上,但为了提高从光源单元133发射的光的均勻特性,推荐的是,光源单元133 应该相对于通孔131a对称地设置。参考图10f,发光模块130以及包括内壳160、电源控制器150和吸热构件140的组件通过使用第二螺钉120b彼此联接。这里,第二螺钉120b穿过形成于发光模块130的中心部分处的通孔131a并穿过吸热构件140的第二孔141b,从而将所述发光模块固定到该组件。参考图log,连接器135连接到两个发光模块130的各一个过孔131b,从而将两个发光模块130彼此电连接。这里,电源控制器150的电极针150a以电连接到发光模块130 的基板131的方式焊接。参考图10h,外罩110以覆盖发光模块130的方式被硅结合(silicon-bonded)并联接到所述吸热构件。由于照明装置100具有能够替代传统白炽灯泡的结构,因此,能够使用用于传统白炽灯泡的设备而不需使用用于新照明装置的机械连接结构,或者无需对组件进行改进。图11是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透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照明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13是图11所示的照明装置的截面图。参考图11至图13,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00可以包括外罩210、发光模块 230、吸热构件M0、电源控制器250、内壳沈0以及外壳270。外罩210包围发光模块230并保护所述发光模块230免受外部冲击。外罩210还使发光模块230产生的光分布到照明装置200的前方或后方(顶部或底部)。吸热构件240把由于照明装置200的驱动而从发光模块230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吸热构件240通过与发光模块230尽可能多地表面接触来提高散热效率。外壳270收容所述吸热构件对0、电源控制器250以及内壳260等。外壳270以及外罩210 —起决定了照明装置200的外观。这里,也可以不使用外壳270。在下文中,将关注于照明装置200的构成来详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00。〈外罩〉外罩210具有带有开口 “G1”的灯泡形状。外罩210的内表面可以涂覆有乳白色颜料。该颜料可以包括扩散材料,从而通过外罩210的光能够在外罩210的整个内表面上扩散。外罩210可以由玻璃形成。然而,玻璃容易因为重量或外部冲击而损坏。因此,能够使用塑料、聚丙烯(PP)以及聚乙烯(PE)等作为外罩210的材料。这里,也能够使用具有优异的耐光性、优异的耐热性以及优异的耐冲击属性的聚碳酸酯(PC)等作为外罩210的材料。
<发光模块>发光模块230可以包括基板231以及安装在基板231上的多个光源单元233。基板231和光源单元233可以与图4所示的基板131和光源单元133相同。可以用上文的描述来替代其详细的描述。多个发光模块230可以设置在吸热构件240的上部241的一个平坦表面上。具体地,三个发光模块230可以设置成两行。即,两个发光模块230可以设置在第一行中,而一个发光模块230可以设置在第二行中。三个发光模块230可以整体上设置为三角形的形式。多个发光模块230能够以一定间隔彼此分离地设置在吸热构件MO的一个表面上,优选地,可以设置为彼此相邻。虽然发光模块230设置为彼此相邻,但发光模块230的光源单元233能够以规则的间隔彼此分离地均勻设置。此外,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发光模块 230中的光源单元233能够以规则的间隔彼此分离地均勻设置。结果,基本上,从整个发光模块230发射的光都能够具有均勻特性,就好像是从一个发光模块230产生的光一样。从多个发光模块230发射的光的色温可以彼此不同。这能够通过改变包括在发光模块230的光源单元233中的荧光材料的种类来实现。当从多个发光模块230发射的光的色温彼此不同时,能够实现感性照明。发光模块230的数目和设置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示例,而是可以根据吸热构件 240的尺寸、发光模块230的光量以及包括在发光模块230中的光源单元233的数目来改变。例如,虽然实施例示出了多个发光模块230在吸热构件240中设置为两行,但发光模块 230可以在吸热构件MO中设置为随着吸热构件MO的尺寸增加而成为两行或更多行。此外,发光模块230的数目也可以增加。图11至图13所示的发光模块230能够用作图1至图3所示的发光模块130〈吸热构件〉吸热构件240包括收容凹部240a,电源控制器250和内壳260插入到该收容凹部 240a 中。吸热构件240可以包括其上设置有多个发光模块230的一个表面“P”。该一个表面“P”可以如图所示地为平坦的,或者弯曲成具有预定曲率。该一个表面“P”也可以如图所示地是圆形的或者可以是多边形或椭圆形的。该一个表面“P”可以包括将至少一个发光模块230安放于其内的安放凹部Mlb。 该一个表面“P”也可以包括通孔Mla,第一配线250a穿过该通孔Mia。第一配线250a将多个发光模块230与电源控制器250电连接。通孔Mla可以设置在该一个表面“P”的中心。吸热构件240可以包括上部分241和下部分对3。上部分241可以具有圆柱形形状。圆柱形上部分241可以具有其上设置发光模块130的一个表面“ρ”。圆柱形上部分Ml 距离该一个表面“P”越远,其直径越大。因此,圆柱形上部分241具有一个表面“P”以及相对于一个表面“P”以锐角朝着圆柱形下部分243倾斜的表面。圆柱形上部分Ml的倾斜表面有利于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00的后部光的分散。下部分243可以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从圆柱形上部分241延伸。圆柱形下部分 243距离其底部越近,其直径越小。圆柱形上部分Ml的所述一个表面“P”的面积或圆柱形上部分Ml的高度可以根据发光模块230的总体积或根据电源控制器250的整体长度而改变。多个凹槽可以沿着圆柱形下部分M3的纵向方向形成在圆柱形下部分M3 的表面上。多个凹槽可以沿着圆柱形下部分对3的表面呈放射状地设置。圆柱形下部分M3的凹槽增大了吸热构件MO的表面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虽然在附图中多个凹槽仅形成圆柱形下部分243上,但是多个凹槽也可以设置在圆柱形上部分241的表面上。例如,多个凹槽可以形成为从圆柱形下部分243的表面延伸到圆柱形上部分Ml的表面。吸热构件MO由具有优异散热效率的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对吸热构件MO 的材料没有限制。例如,吸热构件MO的材料可以包括Al、Ni、Cu、Ag以及Sn中的至少一个。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在发光模块230和吸热构件240之间可以设置散热板 (未示出)。该散热板(未示出)可以由诸如导热硅垫或者导热带等的、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形成,并且能够将发光模块230产生的热量有效传递到吸热构件M0。〈电源控制器〉电源控制器250包括支撑板251和安装在支撑板251上的多个部件253。所述多个部件253包括例如将外部电源供应的AC电力转换为DC电力的DC转换器、控制发光模块 230的驱动的驱动芯片、以及用于保护发光模块230的静电放电(ESD)保护装置等。然而, 不限于这些部件。〈内壳〉内壳260可以包括插入到吸热构件MO的收容凹部MOa中的插入部分以及电连接到外部电源的连接器沈3。内壳260可以由具有优异的绝缘性和耐久性的材料形成,例如树脂材料。插入部分261具有带有中空内部的圆柱形形状。插入部分261插入到吸热构件 240的收容凹部MOa中并防止电源控制器250和吸热构件240之间的电气短路。因此,能够提高照明装置200的耐受电压。连接端子263可以例如连接到插座形式的外部电源。S卩,连接端子263包括在其末端处的第一电极、在其侧表面上的第二电极沈北、以及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2 之间的绝缘构件沈3(。电力从外部电源供应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沈北。这里, 由于连接端子263的形状根据照明装置200的设计而不同地改变,因此,对连接端子263的形状没有限制。<电源控制器和内壳之间的机械以及电气连接结构>电源控制器250可以设置在吸热构件MO的收容凹部MOa中。电源控制器250的支撑板251可以相对于基板231的一侧垂直地设置,从而空气在内壳沈0中平滑地流动。因此,与支撑板251相对于基板231的一侧水平地设置的情况相比,空气由于对流而在内壳沈0中上下流动,从而提高了照明装置200的散热效率。同时,支撑板251可以与内壳沈0的纵向方向垂直地设置在内壳沈0中。对于如何设置该支撑板251没有限制。电源控制器250可以通过第一配线250a电连接到发光模块230并且可以通过第二配线^Oa连接到内壳260的连接端子263。具体地,第二布线^Oa连接到第一电极和连接端子263的第二电极沈北,并且然后能够供应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而且,第一配线 250a穿过吸热构件240的通孔Mla并能够将电源控制器250与发光模块230电连接。〈外壳〉外壳270包围吸热构件M0。具体地,外壳270包围吸热构件240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外壳270可以与吸热构件240的侧表面以预定间隔分离地设置。这旨在防止来自吸热构件MO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外壳270。外壳270允许用户容易地握持该照明装置200并防止受到电击和由于吸热构件 240导致的灼伤事故。外壳270可以包括联接到内壳沈0的环形结构271、具有中心开口的锥形本体 273、以及将环形结构271和本体273物理地连接的连接部分275。本体273具有锥形形状。本体273的形状对应于吸热构件MO的圆柱形下部分 243的形状。本体273能够以预定间隔与吸热构件MO的圆柱形下部分243分离地设置。连接部分275可以由多个肋构成。开口 “G2”形成在多个肋之间。来自吸热构件 240的热量可以通过开口 “G2”散发到外部。外壳270可以由具有优异的绝缘性和耐久性的、例如树脂材料的材料形成。由于照明装置200具有能够替代传统白炽灯泡的结构,因此,能够使用用于传统白炽灯泡的设备而不需使用用于新照明装置的机械连接结构,或者无需对组件进行改进。图14是用于描述图12所示的照明装置的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联接的视图。参考图14,吸热构件240包括形成在圆柱形上部分Ml的一个表面“P”上并具有预定深度的安放部分Mlb。安放部分Mlb的深度可以与基板231的厚度相同。安放部分 241b的外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凹部(未示出)。 安放部分Mlb可以具有与基板231的形状对应的任何形状。形成在安放部分Mlb 的外周中的外侧凹部(未示出)可以相对于安放部分Mlb的外周向内或向外地设置。具体地,当吸热构件240的安放部分Mlb的外侧凹部(未示出)相对于安放部分 241b的外周向外地形成时,基板231的外周表面可以包括插入并固定到吸热构件MO的安放部分Mlb的外侧凹部(未示出)中的突出部分(未示出)。当吸热构件MO的安放部分Mlb的外侧凹部(未示出)相对于安放部分Mlb的外周向内地形成时,基板231的外周表面可以包括对应于吸热构件240的安放部分Mlb的凹部。上述联接结构防止了基板231旋转或分离。因此,能够提高吸热构件240和发光模块230之间的对准特性。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的引用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各处出现的这类短语不必都表示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当结合任何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 结构或特性时,都认为结合实施例中的其它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想到的。虽然已经参照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实施例,但应该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落入本公开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的许多其它修改和实施例。更具体地,在本公开、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主题组合布置结构的组成部件和/或布置结构方面的各种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除了组成部件和/或布置结构方面的变化和修改之夕卜,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替代用途也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吸热构件,所述吸热构件包括收容凹部和一个表面;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设置在所述吸热构件的所述一个表面上,并且所述发光模块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多个光源,其中,所述基板包括通孔和多个过孔;电源控制器,所述电源控制器包括电极针,所述电极针穿过所述过孔而电连接到所述发光模块;以及绝缘内壳,所述电源控制器收容在所述绝缘内壳中,并且所述绝缘内壳设置在所述吸热构件的收容凹部中,其中,所述光源包括发光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保持器,所述保持器联接到所述内壳以密封所述电源控制器,并且所述保持器包括用于将所述电极针与所述吸热构件绝缘的绝缘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包括插座,所述插座联接到所述内壳并电连接到所述电源控制器,其中,所述插座包括螺旋凹槽,并且所述内壳包括与所述螺旋凹槽对应的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内壳包括插入部分,所述插入部分设置在所述收容凹部中,并且所述内壳包括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连接到所述插座并包括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连接器的直径小于所述插入部分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插座的直径小于所述插入部分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吸热构件包括侧表面,还包括包围所述吸热构件的侧表面的外壳,并且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成与所述吸热构件的侧表面以预定间隔隔开,并且所述外壳包围所述吸热构件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发光器件被透镜覆盖并且所述透镜包括树脂和荧光材料,并且其中,所述荧光材料包括如下材料中的至少两种黄色荧光材料、绿色荧光材料、和/或红色荧光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从所述光源的中心到所述通孔的中心的距离大于从所述光源的中心到所述基板的边缘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基板的通孔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中心,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光源相对于所述基板的通孔彼此对称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发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所述第一发光模块的基板和所述第二发光模块的基板设置成彼此相邻,并且其中,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的光源的中心到所述第一发光模块的通孔的中心的距离等于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的与所述第二发光模块相邻的光源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发光模块的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相邻的光源的中心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基板的通孔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中心,并且其中,所述基板的多个过孔相对于所述基板的通孔彼此对称地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发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并且包括将所述第一发光模块与所述第二发光模块电连接的连接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发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其中所述吸热构件的所述一个表面包括第一安放凹部和第二安放凹部,所述第一发光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安放凹部中,所述第二发光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安放凹部中,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安放凹部和所述第二安放凹部彼此部分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发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发光模块和所述第二发光模块发射白光,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发光模块的白光的色温不同于所述第二发光模块的白光的色温。
16.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设置有至少三个发光模块,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三个发光模块以“T”字形状设置在所述吸热构件的所述一个表面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吸热构件包括上部分和下部分,并且其中,所述上部分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具有所述一个表面,所述第二区域具有相对于所述一个表面倾斜的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内壳包括紧固孔,并且其中,所述吸热构件包括与所述紧固孔对应并贯穿所述一个表面的通孔,并且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穿过所述吸热构件的通孔并联接到所述内壳的紧固孔,从而将所述吸热构件固定到所述内壳。
19.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吸热构件包括侧表面,并且其中,所述吸热构件的侧表面包括如下项中的至少一个向外突出的翼片,和/ 或向内形成的凹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2、3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设置在所述光源上方,保护所述光源并具有扩散从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的材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吸热构件,该吸热构件包括收容凹部和一个表面;发光模块,其设置在吸热构件的所述一个表面上并且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该基板上的多个光源,其中该基板包括通孔和多个过孔;电源控制器,其包括与发光模块的过孔电连接的电极针;以及绝缘内壳,所述电源控制器收容在该绝缘内壳中,并且该绝缘内壳设置在所述吸热构件的收容凹部中。
文档编号F21S2/00GK102466160SQ20111034790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8日
发明者孙源振, 崔太荣, 李昇燕, 林东宁, 金天柱, 金成镐, 黄贞夏 申请人: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