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647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知ー种投影机,包含光源装置、调制从此光 源装置出射的光束以形成对应于图像信息的图像光的光调制装置和将此图像光扩大投影到屏幕等的投影透镜。其中,在光源装置采用超高压水银灯等的放电型的发光管的情况很多,发光管在发光时成为高温状态。并且,发光管上部容易成为高温,如果持续高温状态,会产生白化,并且,发光部的下部过度成为低温的情况下,会产生黑化。由于任ー个的情况下,都是失透的原因,所以冷却发光管的上部,并且,进行冷却使得下部也不会成为过于低温是必要的。在特许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包含在内部收纳发光管和主反射镜的壳体,壳体包含设置在主反射镜的光出射前方侧的包围发光管的筒体;和在筒体外面设置的使得空气在筒体的圆周方向流通的风道部件,在筒体的上面部,形成用于将经由风道部件的空气导入到筒体的上侧导入ロ,上侧导入ロ,形成在从上方来看时上侧导入ロ的中心位置相对于发光管的中心轴,向风道部件中的空气的上游侧偏置的位置。根据此结构,由于能够使得风道部件的流路变短,能够减小空气在风道部件流通时的阻力,能够充分确保经由上侧导入ロ向发光部送风时的空气的流速和/或流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特开2010-212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解决的问题根据专利文献1,使用I个上侧导入口进行了发光管的冷却。因此,由于发光管(发光部)的发光效率逐年增高,能够更有效率的冷却发光管的光源装置的结构成为课题。因此,期望能够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的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是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的发明,能够作为以下的应用例实现。本应用例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出射光束的发光部的发光管;固定发光管,将光束向被照明区域侧反射的反射镜;以及通过收纳反射镜,形成使冷却发光管的冷却风流动的空间区域的外壳,在外売,并列设置向空间区域内排出冷却风的3个排出口,从铅垂方向来看的情况下,3个排出口中的第一排出ロ的中心,设置为与发光管的光轴大致一致,从铅垂方向来看的情况下,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分别并列设置在第一排出ロ的相对于光轴的两侧。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从并列设置于与发光管的光轴大致一致地设置的第一排出ロ的两侧的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以使得从两侧夹持从第一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的方式流动,由此能够使冷却风的排出方向(流动方向)一定。由此,由于如果将第一排出ロ设置为和发光管的光轴大约一致,则能够使得冷却风向发光管的上部流动,能够有效率地冷却发光管。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从铅垂方向来看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使冷却空气产生分支向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流动的流路,向第一排出ロ倾斜形成。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通过使得使冷却空气产生分支向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流动的流路,向第一排出ロ的方向倾斜形成,能够使得从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与从第一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冲撞混合。由此,能够成为包含对冷却有效的乱流的冷 却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闻发光管的冷却效率。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从铅垂方向来看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第ニ排出ロ、第三排出ロ,向第一排出ロ倾斜形成。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在将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向第一排出ロ的方向倾斜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成为包含对冷却有效的乱流的冷却风。因此,能够进一歩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从铅垂方向来看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第ニ排出ロ、第三排出ロ,相对于第一排出ロ大致对称形成。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通过将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相对于第一排出ロ大致对称形成,能够使从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与从第一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冲撞混合。由此,能够容易的控制冷却风的流动方向,进ー步稳定流动方向,使冷却风直行前迸。因此,能够进ー步高效地冷却发光管。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3个排出口,形成为从第一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在第一排出口和发光部之间的空间区域,与从第ニ排出ロ、第三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冲撞。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通过使得从第一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与从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在第一排出口和发光部之间的空间区域冲撞混合,由此,能够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稳定,能够成为包含对冷却有效的乱流的冷却风。而且,通过将此冷却风与发光部直接接触,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发光部。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3个排出口,形成为冷却风冲撞的位置,是比连接第一排出口和发光部的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一排出ロ侧的位置。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由于冲撞位置,是比连接第一排出口和发光部的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一排出ロ侧的位置,由此使得从第一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与从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在空间区域的更上游侧冲撞,能够进ー步稳定空间区域内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发光部。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外壳还具有设置为与3个排出ロ相对于通过光轴的水平面大致对称的另外3个排出ロ。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不管是搭载到桌等的设置面的正置姿势、还是与正置姿势上下相反地固定到天花板等的吊顶姿势的任一个姿势,都能够使用3个排出口冷却发光管。因此,能够不考虑光源装置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地高效地冷却发光管。由此,能够实现光源装置的长寿命化。本应用例的投影机,其特征在干包含所述的任一光源装置,和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装置出射的光束的光调制装置。根据如此的投影机,通过包含能够提高发光管的 冷却效率的光源装置,能够长时间投影预定辉度的图像光。并且,能够与投影机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没有关系地起到此效果。


图I是示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示意表示光源装置主体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表示光源装置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从上方来看光源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表不第一固定框体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第一固定框体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表示从上方来看光源装置的情况下的冷却风的流动的图。图8是示意表示从侧方来看光源装置的情况下的冷却风的流动的图。符号的说明I投影机、5光源装置、5A光源装置主体、7固定框体、7A第一固定框体、8风道、51发光管、52反射镜、57外壳、341液晶面板、511发光部、711第一排出ロ、712第二排出ロ、713第三排出口、A照明光轴、Ar、Ar I、Ar2、Ar 3、Ar 4冷却风、S空间区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实施方式。投影机的结构图I是示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I的概略结构的图。投影机I,形成对应于图像信息的图像光井将该图像光投影到屏幕(省略图示)上。投影机1,如图I所示,大致由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设置在外装壳体2内部的光学单元3,以及冷却风扇4等构成。光学单元的结构光学単元3,基于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的控制,根据图像信息(图像信号)形成图像光进行投影。光学単元3,如图I所示,包含光源装置5,和具有透镜阵列311、312,偏振变换元件313,重叠透镜314、以及平行化透镜315的照明光学装置31。并且,光学単元3,包含具有分色镜321、322,以及反射镜323的色分离光学装置32,和具有入射侧透镜331、中继透镜333,以及反射镜332、334的中继光学装置33。并且,光学単元3,包含具有作为光调制装置的3个液晶面板341、3个入射侧偏振板342、3个出射侧偏振板343、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交叉分色棱镜344的光学装置34,和作为投影在光学装置34形成的图像光的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透镜35。并且,光学单元3,包含将各个光学部件3广34收纳到在内部设定的照明光轴A上的预定位置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6。光学単元3,通过所述结构,将从光源装置5出射的经过了照明光学装置31的光束,在色分离光学装置32分离为R光,G光,B光的3个色光。并且,分离了的各个色光,在各个液晶面板341,根据图像信息被调制。被调制后的各个色光,在交叉分色棱镜344被合成作为图像光,经由投影透镜35被投影到屏幕。并且,关于光学部件3广35,因为能够作为各种一般性的投影机的光学系统被使用,所以,省略具体的说明,以下,仅仅说明光源装置5的结构。光源装置的结构图2是示意表示光源装置5A主体的纵向剖视图。
并且,说明本实施例的以下的附图,为了说明的方便,使用XYZ正交坐标系表示。详细的,在将投影机I作为正置姿势的情况下,将沿着从光源装置5出射的光束的方向,也就是沿着光源装置5的光轴A的方向作为Y方向,将光束的行进方向作为+Y方向。并且,将沿着从投影机I出射的光束的方向作为X方向,来自投影机I的光束的出射方向作为+X方向。进ー步的,将与Y方向以及X方向垂直的铅垂方向作为Z方向,将上方向(对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Z方向。并且,将+Y方向作为前方向(-Y方向为后方向),+X方向为左方向(-X方向为右方向),+Z方向为上方向(-Z方向为下方向),合适的使用。光源装置5,如图I所不,包含具有发光管51和反射镜52的光源装置主体5A,和平行化透镜54,此外,还包括将这些收纳到内部的外壳57。发光管51,如图2所示,具有鼓出为大约球状的发光部511,和夹着发光部511的、在从发光部511的两端相互分离的方向延伸的ー对密封部512,513。并且,以下,为了说明的方便,在ー对密封部512,513中,记载前方侧的密封部512为前侧密封部512,记载后方侧的密封部513为后侧密封部513。在发光部511的内部,配置ー对电极El,E2,在ー对的电极El,E2之间,形成封入了包含水银、惰性气体、以及少量卤素的发光物质的放电空间。在各个密封部512,513内部,插入与电极El,E2分别电连接的钥制的金属箔5121,5131,在各个密封部512,513的与发光部511侧相反侧的端部,由玻璃材料等密封。在这些各个金属箔5121,5131,分别连接延伸到发光管51的外部的电极引出线514,515,对于这些电极引出线514,515施加电压时,发光部511内部发光。并且,在设置于前侧密封部512的电极引出线514,连接与配置于光源装置5外部的连接器(省略图示)连接的引线516的一端。反射镜52,反射入射的光束,使其聚焦到预定的焦点位置。并且,发光管51中,以发光部511的发光中心位于反射镜52的焦点位置的方式,将后侧密封部513通过粘接剂(省略图示)部分固定在反射镜52的圆筒状的开ロ部521。图3是表示光源装置5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3 Ca)是从前方的上方来看光源装置5的立体图,图3 (b)是将风道8从图3 (a)所示的光源装置5取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光源装置5表示了在投影机I以正置姿势设置的情况下的光源装置5的姿势状态。光源装置5,如上所述,包含光源装置主体5A和平行化透镜54和外壳57。外壳57,不仅将光源装置主体5A收纳固定在内部,还支撑平行化透镜54。外壳57,如图3所示,大致包含固定框体7和风道8。固定框体7,包含第一固定框体7A和第二固定框体7B。第一固定框体7A,通过固定风道8构成冷却风的流路。并且,第一固定框体7A,支支撑固定平行化透镜54。第二固定框体7B,通过覆盖反射镜52的背面侧(后侧),保护使得使用者不直接接触到从后侧密封部513延伸的电极引出线515。并且,第二固定框体7B,螺钉固定在第一固定框体7A,—体化为固定框体7。并且,在第二固定框体7B,设置用于在反射镜52的外面侧流动空气以进行冷却的开ロ部7B1。并且,在第二固定框体7B,设置在卸除光源装置5时进行把持的把持部7B2。风道的结构风道8,如图3所示,被安装在固定框体7 (详细的,后述的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底面部72、以及右侧面部73)。风道8使得从冷却风扇4 (參照图I)排出的冷却风,在第一固定框体7A的内部流动。
风道8相对于通过照明光轴A的XY平面大约对称,构成为大致U字状。风道8,如图3 (b)所示,构成为内部开放的中空的状态,通过被固定在第一固定框体7A,构成流路。并且,在风道8中,在上侧,向左侧(+X方向)延伸的部分被称为第二风道部82,在下侧,向左侧(+X方向)延伸的部分被称为第三风道部83,形成开ロ部811、连接第二风道部82和第三风道部83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部分被称为第一风道部81,以下,合适的使用。在风道8内部,面对开ロ部811,设置被支撑为转动自由的的板状的流动切换部85。流动切换部85,以ー对支撑轴(省略图示)为中心自由转动,由于自身的自重成为向重力方向转动倾斜(本实施方式中对于Y方向大约45度傾斜)的状态。流动切换部85通过转动,成为阻塞下方的流路的状态。因此,不管投影机是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的任一个的姿势,从开ロ部811流入的冷却风,冲撞流动切换部85,向相对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方)流动。风道8,如图3 (b)所示,从第一固定框体7A的右侧面部73的方向(-X方向)向左侧面部74的方向(+X方向)滑动,通过螺钉固定,与固定框体7 (第一固定框体7A)成为ー体。详细的,使风道8的第二风道部82沿着后述的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的开ロ部71A,使风道8的第三风道部83沿着第一固定框体7A的底面部72的开ロ部(省略图示),从右方(-X方向)向左方(+X方向)滑动。然后,螺钉固定。通过此组装,如图3 (a)所示,由风道8覆盖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和底面部72和右侧面部73。详细的,第一固定框体7A的右侧面部73由第一风道部81覆盖,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由第二风道部82覆盖,第一固定框体7A的底面部72由第三风道部83覆盖。此结果是,由右侧面部73和第一风道部81构成流路,由上面部71和第二风道部82构成流路,由底面部72和第三风道部83构成流路。由此,从开ロ部811流入的冷却风能够在流路内流动。第一固定框体的结构图4是从上方来看光源装置5的俯视图。并且,取下了第二固定框体7B和风道8。图5,图6是表不第一固定框体7A的立体图。并且,图5是,从前方(+Y方向)的上方(+Z方向)来看第一固定框体7A的立体图,图6是,从后方(-Y方向)的下方(-Z方向)来看第一固定框体7A的立体图,第一固定框体7A,保持固定光源装置主体5A以及平行化透镜54。第一固定框体7A,如图5所示,构成为具有大致四角棱柱的箱型形状。详细的,第一固定框体7A,具有位于上下方向的上面部71以及底面部72,和位于左右方向的右侧面部73以及左侧面部74。并且,具有位于前后方向的前面部75以及后面部76。并且,第一固定框体7A,在后面部76固定反射镜52,在前面部75保持平行化透镜54,形成使冷却发光管51的冷却风流动的空间区域S (參照图7)。在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形成在右方以及上方开放的开ロ部71A。开ロ部71A,由所述的风道(第二风道部82)闭塞。如此,将在风道8 (第一风道部81和第二风道部83)内流动的冷却风,导入到第一固定框体7A内。前面部75,如图5所示,形成有使从被收纳在第一固定框体7A内的 光源装置主体5A出射的光束向前方透过的大概八角形状的开ロ部751。在开ロ部751的前方外面,形成具有大致八角形状的内面形状的引导部752。将平行化透镜54从前方(+Y方向)插入到此引导部752。将平行化透镜54插入到引导部752之后,如图3所示,将由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具有弹性而形成的、在中心部具有开ロ部5411的平行化透镜固定框541,从平行化透镜54的前方按压,在形成于第一固定框7A的前面部75的上下方向(上面部71、底面部72)的突起挂住。由此,将平行化透镜54支撑固定在第一固定框体7A的前面部75。在第一固定框体7A(上面部71)的开ロ部71A内,如图4,图5所示,形成被设置为从上方(铅垂方向)来看中心与照明光轴A大致一致的第一排出ロ 711以及分别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出ロ 711的相对于所述光轴A的两侧的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的3个排出ロ。详细的,设置第一排出ロ 711,使得在通过照明光轴A的垂直面上,中心大致一致,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被形成为对于第一排出ロ 711大致对称。并且,3个排出ロ,从右侧(-X方向)开始,按照第二排出ロ 712,第一排出ロ 711,第三排出ロ 713的顺序设置。并且,在开ロ部71A内,如图4,图5所示,包含使在风道8 (第二风道部82)内流动的冷却风向3个排出ロ分支而分别流动的3个流路。详细的,作为3个流路,包含向第一排出ロ 711流动的第一流路711A,向第二排出ロ 712流动的第二流路712A,向第三排出ロ 713流动的第三流路713A。第二流路712A,具有壁部7121和槽部7122。壁部7121,通过遮挡在第二风道部82内流动的冷却风,使预定流量的冷却风流动到槽部7122,被引导到第二排出ロ 712。第一流路711A,构成为具有壁部7111和槽部7112,并且,还具有构成第二流路712A的壁部7121。壁部7111,通过遮挡在第二风道部82内流动、跨越了壁部7121的冷却风,使预定流量的冷却风流动到槽部7112,被引导到第一排出ロ 711。第三流路713A,构成为具有壁部7131和槽部7132,并且,还具有构成第一流路711A的壁部7111。壁部7131,通过遮挡在第二风道部82内流动、跨越了壁部7121,7111的冷却风,使预定流量的冷却风流动到槽部7131,被引导到第三排出ロ 713。并且,壁部7131,作为密封风道8 (第二风道部82)的前端部的壁行使功能。第二流路712A的壁部7121和槽部7122,以及第三流路713A的壁部7111和槽部7132,如图4所示,在从上方来看的情况下,形成为对称于照明光轴A,向第一排出ロ 711的方向倾斜形成。通过如此结构,两侧的2个排出口(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也向第一排出ロ 711倾斜形成。详细的,第二排出ロ 712以及第三排出ロ 713,从垂直方向(Z方向)来看上面部71的情况下,以照明光轴A为中心,分别具有角度α倾斜形成。根据所述结构,第一流路711Α,如图4所示,壁部7111和壁部7121,成为随着向第一排出ロ 711的方向行进变窄的状态。如此,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的冷却风,成为比从两侧的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排出的冷却风压カ高的喷流而被排出。在第一固定框体7Α的底面部72也形成与开ロ部71Α大致相同地向右方以及下方开放的开ロ部(省略图示)。开ロ部,由风道8 (第三风道部83)闭塞。如此,在投影机I为吊顶状态吋,经由风道8的开ロ部811,在风道8 (第一风道部81和第三风道部83)内流动的冷却风,被导入到第一固定框体7Α内。并且,在底面部72的开ロ部,在通过照明光轴A的水平面(XY平面)对称地形成有 与在上面部71的开ロ部71Α形成的流路以及排出ロ同样的结构。如此,对应于3个排出口(第一排出ロ 711、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对称地形成另外的3个排出ロ(第四排出口、第五排出ロ、第六排出ロ(任一个都是省略图示))。并且,与此一井,还分别形成流路(省略图示)。如图6所示,在第一固定框体7Α的后面部76,形成向后方(-Y方向)开放的大致矩形状的开ロ部76Α。在矩形状的开ロ部76Α内部,具有通过凹陷一阶而在内面侧形成的保持部767。使反射镜52的包含了前端角部的前端部抵接于此保持部767,来保持光源装置主体5Α。如图6所示,在开ロ部76Α的上方(发光管51的上側),露出在保持部767的下侧并列设置的3个排出ロ(第一排出ロ 711、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如图6所示,3个排出口(第一排出ロ 711、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形成在光束透过的开ロ部751的外側。換言之,3个排出ロ,在由反射镜52反射后的光束透过的区域的外侧形成。并且,第四排出ロ、第五排出ロ、第六排出ロ也是同样地形成的。如图5,图6所示,在从开ロ部751向右侧面部73侧延伸的壁的铅垂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矩形状的开ロ部731。开ロ部731,是用于将在风道8 (第一风道部81)流动的冷却风的一部分排出到第一固定框体7Α内部(空间区域S),将排出的冷风,如图2所示,主要吹到发光管51 (前侧密封部512)的电极引出线514和金属箔5121的连接部而进行冷却的开□。如图6所示,在第一固定框体7Α的左侧面部74的壁的铅垂方向大致中央,形成矩形状的排气ロ 741。排气ロ 741,是用于将在空间区域S流动、被加热了的冷却风从第一固定框体7Α (外壳57)向外部排出的开ロ。冷却风的流动图7是示意表示从上方来看光源装置5的情况下的冷却风Ar的流动的图。图8是示意表示从侧方(+X方向)来看光源装置5的情况下的冷却风Ar的流动的图。并且,在图7中,由从上方来看的图表示第一固定框体7Α和光源装置主体5Α,由概略剖视图表示3个排出ロ周边的第一固定框体7Α和光源装置主体5Α。并且,图8中,由以通过照明光轴A的YZ平面切断出的剖视图表示光源装置5。并且,在图7,图8中,由箭头示意表示冷却风Ar的流动。以下,关于冷却以正置姿势设置投影机I的状态下的冷却光源装置5的冷却风Ar的流动进行说明。从冷却风扇4 (參照图I)排出的冷却风(记为冷却风Ar)经由风道8的开ロ部811流入风道8内。并且,冷却风Ar,由于因为自重而转动的流动切换部85(參照图3),朝向上方(+Z方向),在第一风道部81内流动,流入连接的第二风道部82。并且,从开ロ部811流入的冷却风Ar的一部分,经由开ロ部731 (參照图5)被排出到空间区域S内。此冷却风,如上所述,通过被主要吹到图2所示的发光管51 (前侧密封部512)的电极引出线514和金属箔5121的连接部,冷却连接部,进行了冷却而被加热的冷却风,从排气ロ 741被排出到外壳57外部。流入到第二风道部82内的冷却风Ar,如图7所示,由第一流路711A、第二流路 712A、第三流路713A分支流动,从第一排出ロ 711、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被排出到空间区域S。此处,从第一排出ロ 711被排出的冷却风为冷却风Arl。并且,从第二排出ロ 712被排出的冷却风为Ar2。并且,从第三排出ロ 713被排出的冷却风为Ar3。并且,因为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以及第二流路712A、第三流路713A,如上所述,向第一排出ロ 711的方向倾斜(以照明光轴A为中心,以角度α傾斜)形成,如图7所示,冷却风Ar2、Ar3,从垂直方向(Ζ方向)来看上面部71的情况下,以倾斜角度α (在水平面(XY平面)的角度α)被排出。并且,冷却风Arl,从垂直方向来看上面部71的情况下,在沿着照明光轴A的方向被排出。并且,如图8所示,冷却风Arl、Ar2、Ar3,在从侧方(X方向)来看的情况下,因为上下方向的3个排出口设置的位置大致相同,所以,铅垂平面(YZ平面)的从排出的冷却风ArU Ar2, Ar3的侧方来看的情况下的对于照明光轴A的角度大致相同,在向着发光部511的方向被排出。因为从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被排出到空间区域S的冷却风Ar2、Ar3,对于冷却风Arl倾斜角度α,如图7所示,在第一排出ロ 711和发光部511之间,与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到的冷却风Arl冲撞。冲撞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是由符号B表示的区域。详细的,如图8所示,区域B,是设定为比表示第一排出ロ 711和发光部511的中间位置的线C,靠近第一排出ロ 711侧的位置。因为冷却风Ar2、Ar3,对于冷却风Arl从两侧冲撞,3股冷却风(冷却风Arl、Ar2、Ar3)成为混合了的状态。并且,混合了的冷却风(将此冷却风作为Ar4),如图7,图8所示,向着发光部511流动,吹到发光部511的上部。由于此冷却风Ar4,是3股冷却风(冷却风Arl、Ar2、Ar3)混合了的冷却风,产生对冷却有效的乱流成分,促进冷却风Ar4在发光部511的上部冲撞时的热交換。并且,因为冷却风成为直线状流动,流动方向稳定,冷却风成为向着发光部611的上部。并且,通过使区域B在比表示第一排出部711和发光部511的中间位置的线C靠近第一排出ロ 711侧的位置冲撞,控制冷却风Arl (冷却风Ar4)的流动方向使得其稳定在空间区域S的更上游侧。通过将冷却风Ar4吹到发光部511的上部,冷却发光部511的上部。并且,冷却风Ar4,一部分也流动到发光部511的下部侧,也冷却发光部511的下部。并且,也通过冷却风Ar4,冷却空间区域S内部全体。并且,冷却了各个部分而被加热的冷却风Ar4,从排气ロ 741(參照图6)以及反射镜52的开ロ部521 (參照图2)向外壳57的外部排出。并且,所述中,关于用于冷却以正置姿势设置投影机I的情况下的光源装置5的冷却风Ar的流动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用于冷却以吊顶姿势在天花板等设置投影机I的情况下冷却光源装置5的冷却风Ar的流动,也是同样的流动。不同的是,由于光源装置5上下逆转,冷却风Ar,通过流动切換部85,在第一风道部81和第三风道部83内流动,被分别分支而排出到第四排出ロ、第五排出ロ、第六排出ロ。并且,因为第四排出ロ、第五排出ロ、第六排出ロ,如上所述,形成为相对于通过照明光轴A的水平面(XY平面),与第一排出ロ 711、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大致对称,所以与在空间区域S内部的冷却风Ar的流动同样,冷却动作也同样。因此,省略说明。根据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外壳57 (第一固定框体7A),具有向空间区域S内 排出冷却风的3个排出口,3个排出口,在发光管51的上侧形成为,第一排出ロ 711的中心与照明光轴A大致一致,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分别在第一排出ロ 711的两侧并列设置。并且,第二排出ロ 713、第三排出ロ 713以及第二流路712A,第三流路713A,被形成为对于第一排出ロ 711对称,倾斜角度α。由此,能够使从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与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的冷却风Arl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冲撞而混合。由此,能够成为包含对冷却有效的乱流的冷却风Ar4,并且,容易控制冷却风Ar4 (冷却风Arl)的流动方向,流动方向稳定,能够使冷却风直行。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发光管51(发光部511)。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因为外壳57(第一固定框体7A)的第一排出ロ 711,向着发光部511排出冷却风Arl,所以,能够直接冷却发光部511。并且,通过冲撞混合来自两侧的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的冷却风Ar2、Ar3,使得此混合的冷却风Ar4向发光部511流动,能够高效地冷却发光部511。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5中,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的冷却风Arl,由于从两侧的第ニ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在第一排出ロ 711和发光部511之间的空间区域S冲撞混合。并且,混合的位置,是比连接第一排出ロ 711和发光部511的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一排出ロ 711侧的位置(区域B)。由此,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的冷却风Ar I,通过从两侧的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口 713排出的冷却风Ar 2、Ar 3,直接冲撞混合,能够将冷却风Ar4 (冷却风Arl)的流动方向稳定在空间区域S的更上游侧。如此,冷却风Ar4的位置的调整更加容易。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发光部511。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5中,外壳57 (第一固定框体7A),具有设置为对于3个排出ロ(第一排出ロ 711、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在通过光轴的水平面(XY平面)大致対称的、另外的3个排出ロ(第四排出ロ、第五排出ロ、第六排出ロ)。由此,不管是搭载到桌等的设置面的正置姿势、还是与正置姿势上下相反地固定到天花板等的吊顶姿势的任ー个姿势,都能够使用成为发光管51的上侧的3个排出口冷却发光管51。因此,能够不考虑光源装置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高效地冷却发光管51。由此,能够实现光源装置5的长寿命化。本实施方式的的投影机1,如上所述,通过包含能够提高发光管51的冷却效率的光源装置5,能够长时间投影预定辉度的图像光。并且,能够与投影机I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没有关系地起到此效果。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因为通过包含能够提高发光管51的冷却效率的光源装置5,在提高了光源装置主体5A的辉度的情况下,能够极カ地抑制例如冷却风扇4的大型化和/或冷却风扇4的驱动电压的提高等,所以能够抑制投影机I的大型化,也能够抑制噪音。并且,在发光管51的发光效率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投影机I的小型化,也能够实现低噪音化。并且,能够与投影机I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没有关系地起到此效果。并且,没有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此主g的范围中,能够添加种种的变更和/或改良等而实施。以下描述变形例。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使从两侧的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与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的冷却风Arl冲撞混合。但是,不限于此,相邻设置的3个排出ロ(例如,第一排出ロ 711、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也可以是分别向发光部511排出冷却风,在途中不冲撞的结构。根据如此的结构,从两侧的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以从两侧夹持从中央的排出ロ排出的冷却风的方式流动,也能够使得冷却风的排出方向(流动方向)为一定。由此,能够控制冷却风的流动方向,能够使冷却风流向发光管51的上部,高效地冷却发光管51 (发光部511)。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的冷却风Arl,在比连接第一排出ロ 711和发光部511的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一排出ロ侧711的位置,与从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混合。但是,不限于此,冷却风Arl,也可以在第一排出ロ 711和发光部511之间的空间区域S,与冷却风Ar2、Ar3混合。在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框体7A中,第二排出ロ 712和第三排出ロ 713,对于第一排出ロ 711,以角度α倾斜形成。由此,从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对于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的冷却风I,在大致相同位置(区域B)冲撞混合。但是,第二排出ロ 712和第三排出ロ 713,第二流路712A和第三流路713A的相对于第一排出口 711的形成角度,也可以不同。换言之,第二排出ロ 712和第三排出ロ 713,第二流路712A和第三流路713A,也可以向第一排出ロ 711的方向倾斜形成。例如,也可以对于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的冷却风Arl,从两侧的第二排出ロ 712和第三排出ロ 713排出的冷却风Ar 2, Ar3在不同的位置与冷却风Arl冲撞,混合,在结果上,只要是使从第一排出ロ 711排出的冷却风Arl (混合而成的冷却风Ar4)能够向冷却对象流动就可以。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框体7A中,第二排出ロ 712和第三排出ロ 713,以及第二流路712A和第三流路713A两者,对于第一排出ロ 711,以角度α倾斜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仅是第二排出ロ 712和第三排出ロ 713对于第一排出ロ 711,以角度α倾斜形成,也可以仅仅是第二流路712Α和第三流路713Α以角度α倾斜形成。只要是设定为冷却风Ar2、Ar3与冷却风Arl冲撞,就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形成第二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使得从第ニ排出ロ 712、第三排出ロ 713排出到空间区域S的冷却风Ar2、Ar3的风量、风压大致相同。但是,不限于此,冷却风Ar2、Ar3的风量、风压也可以不同。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主体5A,构成为具有发光管51和反射镜52。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被固定在发光管51以覆盖发光部511的前侧密封部512的大致一半,将从发光部511出射到前侧密封部512的光束反射到反射镜52侧的所谓副反射镜,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包含平行化透镜54,但是也可以不包含。作为所述实施方式的发光管51,能够采用高辉度发光的种种的放电型的灯,例如,金属卤化物灯,高压水银灯,以及超高压水银灯等。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兀3,米用使用对应于R光、G光、B光的3个光调制装置(液晶面板341)的所谓的3板方式。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单板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并且,也可以追加采用用于提高对比度的光调制装置。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単元3,采用透过型的光调制装置(透过型的液晶面板)。但 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反射型的光调制装置。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単元3,采用液晶面板341作为光调制装置。但是,不限于此,一般的,只要是根据图像信息调制入射光束即可,例如,能够采用微镜型的光调制装置等其他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并且,作为微镜型的光调制装置,能够采用例如DMD (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 :数字微镜器件)。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単元3,作为使得从光源装置5出射的光束的照度均一化的照明光学装置31,采用包含透镜阵列311,312的透镜积分光学系统。但是,不限于此,也能够采用包含导光棒的积分棒光学系统。
权利要求
1.ー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具有出射光束的发光部的发光管; 固定所述发光管,将所述光束向被照明区域侧反射的反射镜;以及 通过收纳所述反射镜,形成使冷却所述发光管的冷却风流动的空间区域的外売, 在所述外壳,并列设置向所述空间区域内排出所述冷却风的3个排出口, 从铅垂方向来看的情况下,所述3个排出口中的第一排出ロ的中心,设置为与所述发光管的光轴大致一致, 从铅垂方向来看的情况下,第二排出ロ、第三排出ロ分别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出ロ的相对于所述光轴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铅垂方向来看所述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使冷却空气产生分支向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流动的流路,向所述第一排出ロ倾斜形成。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铅垂方向来看所述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向所述第一排出ロ倾斜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铅垂方向来看所述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向所述第一排出ロ倾斜形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铅垂方向来看所述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相对于所述第一排出ロ大致对称形成。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3个排出口, 形成为从所述第一排出ロ排出的所述冷却风,在该第一排出口和所述发光部之间的所述空间区域,与从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排出的所述冷却风冲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3个排出口,形成为 所述冷却风冲撞的位置,是比连接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发光部的中间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排出ロ侧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外壳,还具有形成为与所述3个排出ロ相对于通过所述光轴的水平面大致对称的3个排出口。
9.ー种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源装置;和 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束的光调制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从铅垂方向来看所述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使冷却空气产生分支向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流动的流路,向所述第一排出ロ倾斜形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干从铅垂方向来看所述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向所述第一排出ロ倾斜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干 从铅垂方向来看所述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向所述第一排出ロ倾斜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从铅垂方向来看所述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相对于所述第一排出ロ大致对称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干 所述3个排出口, 形成为从所述第一排出ロ排出的所述冷却风,在该第一排出口和所述发光部之间的所述空间区域,与从所述第二排出ロ、所述第三排出ロ排出的所述冷却风冲撞。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3个排出口,形成为 所述冷却风冲撞的位置,是比连接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发光部的中间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排出ロ侧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还具有形成为与所述3个排出ロ相对于通过所述光轴的水平面大致对称的3个排出口。
全文摘要
一种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本发明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将从发光管出射的所述光束向被照明区域侧反射的反射镜;以及通过收纳所述反射镜,形成使冷却所述发光管的冷却风流动的空间区域的外壳,在所述外壳,并列设置向所述空间区域内排出所述冷却风的3个排出口,所述3个排出口中的第一排出口的中心,设置为与所述发光管的光轴大致一致,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分别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出口的相对于所述光轴的两侧。
文档编号F21V29/00GK102866564SQ20121020832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4日
发明者田中克典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