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45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器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一般地涉及电子设备,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显示器及相关背光结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诸如计算机和蜂窝电话的电子设备具有显示器。一些显示器,诸如等离子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具有产生光的显示像素阵列。在这种类型的显示器中,背光是不必要的,因为显示像素本身产生光。其他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包含无源显示像素。在液晶显示器中的像素可以改变通过显示器的光量来为用户显示信息,但是不产生光。因此,通常需要为液晶显示器提供背光。在用于诸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器的典型背光结构中,导光板被用于分配由诸如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光源产生的背光。诸如漫射层和亮度增强膜的光学膜可以布置在导光板之上。反射器可以形成在导光板下方来提高背光效率。为了提供满意的背光,可能期望在导光板的顶边和底边上布置发光二极管灯带。顶边和底边发光二极管灯带通常固定至金属机架上。为了适应沿其边缘之一附接到金属机架的导光板的热膨胀,传统设计在发光二极管和导光板之间加入了相对较大的气隙(例如,大约0.6_的间隙)。使用这么大的间隙对背光效率可能具有不利的影响。差的背光效率进而可能降低功耗效率并可能降低电子设备中的电池寿命。因此,期望能够提供具有改进的显示器和背光的电子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改进的显示器和背光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具有带有背光结构的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背光结构可以产生穿过显示器中的多个层的背光。背光结构可以产生穿过显示器的背光。显示器可以具有显示层,诸如滤色器层、液晶层、薄膜晶体管层以及偏光器层。背光结构可以具有导光板,其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边缘。导光板和其他显示结构可以组装在诸如金属机架和塑料机架的支撑结构中,以形成显示模块。在显示模块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可以在相对于金属机架浮动的位置处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可以在相对于金属机架固定的位置处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发光二极管可以通过窄缝与导光板的所述边缘分开来提高背光效率。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层,具有用于显示和成像的结构;以及用于产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的背光的背光单元,其中背光单元包括支撑结构、导光板、分别在导光板的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处耦接至导光板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处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固定的位置。根据另一实施例,支撑结构包括矩形环形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矩形环形机架包括金属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矩形环形塑料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包括液晶显示薄膜晶体管层。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基板,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该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其中该基板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根据另一实施例,基板包括柔性印刷电路。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第一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并且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连接到第二基板。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基板包括第一柔性印刷电路,而第二基板包括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粘合剂,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借助该粘合剂耦接至导光板。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将第二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支撑结构的结构。根据另一实施例,将第二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支撑结构的结构包括胶带。根据另一实施例,胶带包括白反射胶带。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机架;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及导光板,具有用于分别接收来自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的光的相对的第一和第二边缘,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在第一边缘处附接至导光板并且具有相对于机架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机架和第二边缘固定的位置。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小于0.2mm的间隙与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分开,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小于0.2mm的间隙与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分开。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粘合剂,导光板借助该粘合剂在第二边缘处安装至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包括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其中粘合剂将导光板附接至柔性印刷电路基板,显示器还包括将柔性印刷电路基板附接至机架以使得第二边缘具有相对于机架固定的位置的胶带。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任一如上所述的显示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提供了具有改进的显示器和背光的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其性质和各种优点将从附图和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具体描述而更加清楚。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有背光显示器的示例性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示例性背光显示器的截面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示例性显示器背光结构的顶视图,示出了两个发光二极管灯带可以如何用于为显示器提供背光。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在具有背光结构的显示模块中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已经附接有发光二极管灯带的导光板的截面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在附接发光二极管灯带之后的导光板的上边缘的透视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在附接发光二极管灯带之前的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的截面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图7的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的截面侧视图,其中发光二极管灯带已经被放置以便为导光板的底边缘提供背光照明。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图8的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的截面侧视图,其中发光二极管灯带已经使用反光带在固定位置附接至该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接至导光板的顶边缘的发光二极管灯带的截面侧视图。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在安装具有图10的发光二极管灯带的导光板的顶边缘的过程中金属机架结构的顶边缘的截面侧视图,从而导光板的顶边缘和发光二极管位于相对于金属机架浮动的位置。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在安装和附接导光板的底边缘的过程中图9的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的截面侧视图。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有导光板和相关发光二极管的金属机架的顶边缘部分的透视图。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有导光板和相关发光二极管的金属机架的底边缘部分的透视图。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在具有导光板和相关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模块中的金属机架和相关塑料机架的顶边缘部分的截面侧视图。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有导光板的相关二极管的显示模块中的金属机架和相关塑料机架的底边缘部分的截面侧视图。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在白色墨层已经形成在发光二极管柔性电路基板上以作为反射层的布置中金属机架的顶边缘部分和导光板和相关发光二极管的截面侧视图。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组装具有双边发光二极管配置的显示器的显示结构所涉及的示例性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12月13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3/324,862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显示器可以设置有背光结构。背光结构可以为显示器产生背光,用来帮助设备的用户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光条件下观看显示器上的图像。具有背光的显示器可以设置在任何适当类型的电子设备中。图1中示出了可以设置有背光显示器的这种类型的示例性电子设备。图1的电子设备10可以是计算机,诸如集成在诸如计算机监视器的显示器中的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诸如腕表设备的更小的便携式设备、悬挂设备、或其他可佩戴的或微型设备、蜂窝电话、媒体播放器、平板计算机、游戏设备、导航设备、计算机监视器、电视、或其他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设备10可以包括背光显示器,例如显示器14。显示器14可以是触摸屏,其包括电容性触摸电极或其他触摸传感器部件,或者可以是非触摸敏感的显示器。显示器14可以包括由液晶显示(IXD)部件或其他适当显示像素结构形成的图像像素。在此,有时将使用液晶显示像素形成的显示器14的布置作为示例来描述。然而,这仅是示例性的。如果愿意,任何类型的显示技术都可以用于形成显示器14。设备10可以具有壳体,例如壳体12。壳体12,有时被称作机壳,可以由塑料、玻璃、陶瓷、纤维复合材料、金属(例如,不锈钢、铝等)、其他适当材料、或这些材料中任意两种或多种的组合来形成。壳体12可以使用一体式配置来形成,其中,部分或全部壳体12作为单个结构被机械加工或模制,或者壳体可以使用多个结构(例如,内部框架结构、形成外部壳体表面的一个或多个结构等等)来形成。图2中示出了显示器14的截面侧视图。如图2所示,显示器14可以包括背光结构(背光单兀)18。背光结构18可以包括诸如发光二极管光源14的光源、诸如导光板22的导光板、光学膜42、以及诸如反射器20的反射器。在工作过程中,发光二极管光源24可以将光50发射至导光板22中。导光板22可以由矩形的透明塑料片形成。光50可以由于全内反射原理在导光板22内传播。从导光板22的上表面逸出的光可以沿方向Z通过其上的显示层,并且可以作为用于显示器14的背光。从导光板22的下表面逸出的光可以被发射器20反射回到向上的方向。反射器20可以由诸如白色塑料(作为示例)的反射材料形成。光学膜42可以包括亮度增强膜层、漫射膜层以及补偿膜层(作为示例)。显示器14可以具有诸如偏光器层34的上偏光器层,以及诸如偏光器层26的下偏光器层。偏光器层26可以使背光50偏振。薄膜晶体管层28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电路层和相关像素电极的阵列。柔性电路电缆40可以将图像数据提供至显示驱动集成电路38。作为响应,显示驱动集成电路38可以控制层28中的薄膜晶体管电路,从而诸如薄膜晶体管结构的像素结构和薄膜晶体管层28上的像素电极阵列中的相关像素电极产生对应于将被显示的图像数据的电场。由薄膜晶体管层28上的每个电极产生的电场将液晶层30的相关部分中的液晶的取向调节相应量。当光通过显示器14时,液晶取向的调节调节了已经通过层30的光的偏振。当该光到达上偏光器34时,光的每个像素的偏振态被削弱与其偏振成比例的量,从而产生用户可视的图像。滤色器层32可以包括有色像素(例如红色、蓝色和绿色滤色元件)阵列,用于为显示器14提供形成彩色图像的能力。密封剂36可以用于将液晶层30密封在显示器14内。如果愿意,另外的层可被包括在显示器14中(例如触摸传感器层等)。可选的透明玻璃或塑料层可以用于为显示器14提供保护盖,如图2的覆盖层14C所示。为了提供足够强度和均匀的背光照明,可能希望从导光板22的多于一个边缘将光50发射至导光板22中。如图3的导光板22的顶视图所示,例如,光50可以使用诸如沿导光板22顶边缘的发光二极管24T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被发射至导光板22中,以及使用沿导光板22底边缘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24B被发射至导光板22中。随着背光通过在背光单元18上方的显示层的像素结构(图2),这些像素结构为设备10的用户显示图像。图4是可以用于形成显示器14的显示模块的显示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如图4所示,显示器14可以包括诸如支撑结构46和48的支撑结构。诸如顶发光二极管灯带24T的顶发光二极管灯带可以安装在诸如柔性电路44T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柔性电路”)上,而诸如底发光二极管灯带24B的底发光二极管灯带可以安装在柔性电路44B上。诸如柔性电路44T和44B的柔性印刷电路可以由聚酰亚胺片或其他聚合物层形成,并且可以包括封装好的发光二极管所焊接到的图案化金属布线。显示器14可以包括安装在诸如支撑结构48和46的支撑结构内的光学膜42、导光板22、反射器20、发光二极管24T (以及相关柔性电路44T)和发光二极管24B (以及相关柔性电路44B)。诸如图2的偏光器层26和34、薄膜晶体管层28以及滤色器层32的显示层也可以安装在支撑结构48和46中(例如,通过将这些层放置在支撑结构48内部且位于层42的上方)。支撑结构48和46有时可以被称作机架部件或机架结构,并且可以由诸如塑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或其他适当材料的材料形成。例如,机架46可以由矩形金属环形成,其有时被称作金属机架或m-机架,而机架48可以由矩形塑料环形成,其有时被称作塑料机架或P-机架。如果愿意,显示器14可以通过将发光二极管24T和24B、光学膜42、以及其他显示结构直接安装在壳体12内或通过将发光二极管24T和24B、光学膜42、以及其他显示结构安装在其他形状的支撑结构内来形成。在图4的示例性结构中,矩形环形P-机架48和矩形环形m-机架46被用于形成用于显示器14的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可以安装在壳体12中并且在诸如图2的显示覆盖层14C的显示覆盖层之下。如果愿意,可以使用其他安装结构。为了帮助提高背光效率,可能期望最小化发光二极管和导光板22之间的间隙,同时保证得到的结构能够适应在热和冷环境中使用设备10的过程中导光板22的热膨胀和收缩。使用一种适当的布置,发光二极管24T沿导光板的顶边缘附接至导光板22而不附接至周围的支撑结构。这使得发光二极管24T能够在热膨胀和收缩事件期间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同时保持发光二极管24T和导光板22之间的小的间隔。在导光板22的相对侧的底边缘,导光板22和发光二极管24B可以以不允许发光二极管24B相对于m_机架46浮动的固定布置附接至诸如m-机架46的支撑结构。如同导光板22的浮动顶边缘,发光二极管和导光板22之间的间隙可以在导光板22的固定底边缘和发光二极管24B处最小化。图5是在顶发光二极管24T附近的显示器14的一部分的截面侧视图。如图5所示,发光二极管24T可以附接至导光板22,从而来自发光二极管24T的光50可以有效地从发光二极管24T跨过间隙61发射至导光板22的相邻边缘60中。间隙61可以充满空气或粘合剂,并且可以(对于至少一些发光二极管24T而言)用大约0.2mm (例如,小于0.6mm,小于0.5mm,小于0.4mm,小于0.3mm,小于0.2mm,或小于0.1mm)的间隙宽度G来表征。类似这些的小间隙宽度可以被实现是因为,由于边缘60和发光二极管24T相对于m-机架46的浮动位置,不必使间隙G大到足以适应板22的热膨胀。[0063]发光二极管24T可以在沿维度X的灯带内延伸(在图5的方位中进入页面),并且可以电连接至柔性电路44B中的金属布线63。发光二极管24T例如可以使用焊料65焊接至柔性电路44B的上表面上的布线63中的金属焊盘。在设备10工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布线63将电力提供至发光二极管24T。发光二极管24T和导光板22之间沿横向维度Y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将导光板附接至柔性电路44B而固定。如图5所示,导光板22可以使用诸如光学透明的粘合剂52的粘合剂附接至柔性电路44B。诸如印刷白色墨的反射层或诸如白胶带反射层54的白胶带可以夹置在光学透明粘合剂52和柔性电路44B之间以帮助将光50反射至导光板22中。白胶带反射层54可以通过粘合层56 (例如,在白胶带反射层54底面上的粘合剂)附接至柔性电路44B。顶发光二极管灯带24T可以使用柔性电路44B (如图5所示)和/或通过使用夹在边缘58和60之间的粘合剂附接至导光板22的顶边缘60。导光板22的透视图在图6中示出,示出了发光二极管24T和柔性电路44B可以如何附接至导光板22的顶边缘60。在图7、8、9、10、11和12的显示结构的截面侧视图中示出了用于在诸如m_机架46的支撑结构中安装导光板22和发光二极管24的示例性过程。图7中示出了在安装显示结构之前的m-机架46的底边缘46B的截面侧视图。如图 所示,底边缘46B可以具有诸如沟槽46B-1的沟槽。在组装过程中,诸如导光板22的显示层的边缘可以被接纳在沟槽46B-1中。沟槽46B-1可以由形成在后壁46R、端壁(侧壁)46B-3以及悬伸壁46B-2之间的m_机架46中的凹槽形成。相应的沟槽可以沿m_机架46的顶边缘形成来接纳导光板22的顶边缘。一开始,底发光二极管灯带24B可以被放置在沟槽46B-1中,如图8所示。发光二极管24B可以焊接至柔性电路44B。柔性电路44B可以使用粘合剂层附接至壁46-R,或如图9所示,可以使用白反射胶带 54附接至壁46-R。胶带54可以在其底面上具有粘合剂64,从而胶带54将粘结至柔性电路44B的上表面,并且将粘结至m-机架46的后壁部分46R的表面。在使用胶带54将发光二极管24B和柔性电路44B固定至m_机架46的底边缘46B以使得发光二极管24B的位置相对于机架46固定之后,反射器20可以附接至m-机架46。例如,反射器20可以使用粘合剂(例如参见双面胶带62)附接至胶带54。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发光二极管的下灯带(即,底发光二极管24B)和底柔性电路44B附接至m-机架46并且不相对于m_机架46移动。在后续的组装操作中,导光板22可以相对于底发光二极管24B和底柔性电路44B固定地被安装,从而导光板22的位置相对于机架46固定。为了适应导光板22中的热收缩和膨胀,导光板上边缘以固定关系附接至顶发光二极管24T,而不将发光二极管24T、柔性电路44T或导光板22的上边缘附接至m_机架46。显示器14的底边缘因此可以具有相对于机架46处于固定位置的导光板和发光二极管背光源,而显示器14的顶边缘可以具有相对于机架46处于浮动位置的导光板和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图10是导光板22的上端的截面侧视图,示出了在准备在m-机架46中安装导光板22的顶边缘时,顶发光二极管24T和柔性电路44B可以如何附接至导光板22的顶边缘。如结合图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24T和柔性电路44B例如可以使用粘合剂52 (例如,在室温下热固化的光学透明粘合剂)附接至导光板22。在如图10所示的将顶发光二极管灯带附接至导光板22之后,导光板22的顶边缘和所附接的发光二极管可以沿方向66插入m-机架46的顶沟槽46T-1中,如图11所示。可以让柔性电路44T不与m-机架46附接,从而柔性电路44T可以在m_机架46中自由滑动来适应导光板22的热膨胀和收缩(即,导光板22的顶边缘和所附接的发光二极管24T以及柔性电路44T可以在沟槽46T-1中相对于m-机架46浮动)。在将导光板22的顶边缘22T滑入顶m_机架沟槽46T-1中之后,导光板22的相对侧的底边缘22B可以沿方向68插入底m-机架沟槽46B-1中,如图12所示。在将底边缘22B插入沟槽46B-1的过程中,导光板22可以相对于m-机架46移动,而先前已附接至m_机架46的结构,例如底发光二极管24B、底柔性电路44B以及底反射胶带54,相对于m_机架46保持固定。一旦导光板22的下边缘部分22B已经倚靠着底发光二极管24B,导光板22就可以沿方向72被向下压。当沿方向72被按压时,粘合剂70可以将导光板22附接至机架46(经由介于其间的结构,例如反射胶带54和柔性电路44B)。粘合剂70例如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剂。当以该方式附接时,导光板22将在图11的导光板22的顶边缘22T处相对于m_机架46浮动,并且将在图12的导光板22的底边缘22B处相对于m-机架46固定。在沿方向72向下按压以将导光板22附接至m-机架46之前,通过允许边缘22B接触发光二极管24B的至少一些暴露表面,可以使得导光板22的下边缘与至少一些发光二极管24B的边缘之间的间隙G的大小被最小化。例如,对于大部分或全部发光二极管24B,G的大小可以小于0.6mm,小于0.5mm,小于0.4mm,小于0.3mm,小于0.2mm,小于0.1mm,或其他适当尺寸。图13是在插入导光板22的顶边缘部分22T和顶发光二极管灯带24T之后m_机架46的顶部分46T的透视图。图14是在插入和附接导光板22的底边缘部分22B和底发光二极管灯带24B之后m-机架46的底部分46B的透视图。在将导光板22和发光二极管24安装在m_机架46中之后,p_机架48可以被附接至m-机架46,如图15和16所示。图15和16的显示层72 (例如,偏光器层、薄膜晶体管层、滤色器层和图2中示出的类型的其他显示层)然后可以被安装在P-机架48的矩形内开口中来形成显示器14的显示模块。如果愿意,可以使用诸如图17的白色墨86的白色墨来提供白反射胶带54的反射性质。白色墨86可以使用丝网印刷或其他适当沉积技术沉积在其上安装有发光二极管24的诸如柔性电路44B的柔性电路上。白色墨86可以印刷在上柔性电路44T上(例如,用于代替图5的白反射胶带54)。如图17所示,柔性电路44B可以使用诸如双面胶带84的粘合剂附接至m-机架46。图18中示出了组装显示器14中所涉及的示例性步骤(例如,用于形成显示模块或使用诸如m-机架46和P-机架48的支撑结构或其他支撑结构形成的其他显示结构的组装操作)。在步骤90,底柔性基板44B和安装在基板44B上的发光二极管灯带24B可以附接至m-机架46。底柔性基板44B例如可以使用反射胶带54 (图9)、使用双面胶带或使用其他适当附接机制(例如,粘合剂、紧固件等)附接至m-机架46。在将柔性基板44B和发光二极管24B在m_机架46的底沟槽中附接至m_机架46之后,如步骤92,反射器20可以附接至m-机架46 (例如,使用粘合剂,诸如图9的双面胶带62或其他附接机制)。在步骤94,可以准备导光板22的上端以便安装至m-机架46。具体地,发光二极管24T和柔性基板44T可以附接至导光板22的顶边缘部分22T,如图10所示。在步骤96,导光板22的顶部(例如,顶部分22T和所附接的柔性基板44T以及顶发光二极管灯带24T)可以滑入m-机架46的U形沟槽46T-1中(图11)。在步骤98,导光板22的底部(例如底部分22B)可以沿图12的方向68滑动,直到导光板22的部分22B接触到底发光二极管24B (例如,从而导光板22的边缘与一些或所有发光二极管24B之间的间隙G小于0.6mm、小于0.5mm、小于0.4mm、小于0.3mm、小于0.2mm、或小于0.1mm)。一旦导光板22已经倚靠着下发光二极管灯带,导光板部分22就可以沿方向72 (图12)被向下压,以使用光学透明粘合剂70 (图12)将导光板22附接至m-机架46。粘合剂70可以热固化(例如,在室温下),从而固定导光板22相对于底发光二极管灯带和m-机架46的位置。导光板22的顶边缘不附接至m-机架46(8卩,导光板22的顶边缘浮动),从而可以适应热膨胀和收缩事件。将顶发光二极管24T附接至导光板边缘22T的过程(步骤94)和在使导光板倚靠着发光二极管24B之后将导光板22附接至柔性电路44B (进而m-机架46)的过程可以有助于最小化在发光二极管24与导光板22的上和下边缘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大小G。特别是在具有小G (例如,当G小于0.2mm或小于0.1mm时)的配置中,发光二极管24和导光板22之间的耦合效率可以增强。在步骤100的操作中,显示模块组装操作可以通过如图15和16所示的附接P-机架48和m-机架46,以及通过将光学膜42和其他显示层(例如参见图2中的层)包括在显示模块中(例如,作为图15和16中的层72)来实现。所组装的显示模块然后可以被安装在设备10中作为显示器14(例如,通过将显示结构安装在诸如图2的覆盖层14C的显示覆盖层之下)。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层,具有被配置用于显示和成像的结构;以及背光单元,被配置用于产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的背光,其中背光单元包括支撑结构、导光板、在导光板的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处耦接至导光板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处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固定的位置。根据另一实施例,支撑结构包括矩形环形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矩形环形机架包括金属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矩形环形塑料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包括液晶显示薄膜晶体管层。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基板,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该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其中该基板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根据另一实施例,基板包括柔性印刷电路。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第一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并且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连接到第二基板。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基板包括第一柔性印刷电路,而第二基板包括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粘合剂,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借助该粘合剂耦接至导光板。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将第二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支撑结构的结构。根据另一实施例,将第二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支撑结构的结构包括胶带。根据另一实施例,胶带包括白反射胶带。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形成利用背光结构进行背光照明的显示器的方法,该背光结构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导光板以及机架,该方法包括:将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而不将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附接至机架,以使得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机架浮动的位置;将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附接至机架;朝着附接至机架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移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以及在朝着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移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之后,将第二导光板的第二边缘附接至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机架包括矩形环形的金属机架,其中附接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包括:使用胶带将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附接至金属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包括柔性印刷电路上的发光二极管,其中附接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包括:使用胶带将该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附接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包括:使用粘合剂将导光板的第二边缘附接至柔性印刷电路。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机架;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及导光板,具有被配置用于分别接收来自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的光的相对的第一和第二边缘,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在第一边缘处附接至导光板并且具有相对于机架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机架和第二边缘固定的位置。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小于0.2mm的间隙与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分开,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小于0.2mm的间隙与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分开。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粘合剂,导光板借助该粘合剂在第二边缘处安装至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包括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其中粘合剂将导光板附接至柔性印刷电路基板,显示器还包括将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机架以使得第二边缘具有相对于机架固定的位置的胶带。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示例性描述,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修改。上述实施例可以单独或任意组合地实施。
权利要求1.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显示层,具有用于显示和成像的结构;以及 用于产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的背光的背光单元,其中背光单元包括支撑结构、导光板、分别在导光板的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处耦接至导光板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处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固定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矩形环形机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环形机架包括金属机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矩形环形塑料机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包括液晶显示薄膜晶体管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该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其中所述基板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柔性印刷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该第一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并且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连接到该第二基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 示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基板包括第一柔性印刷电路,并且第二基板包括第二柔性印刷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合剂,其中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借助该粘合剂耦接至导光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第二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支撑结构的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二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支撑结构的结构包括胶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带包括白反射胶带。
14.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 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及 导光板,具有用于分别接收来自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的光的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在第一边缘处附接至导光板并且具有相对于机架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机架和第二边缘固定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小于0.2mm的间隙与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分开,并且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小于0.2mm的间隙与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分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合剂,所述导光板借助该粘合剂在第二边缘处安装至机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包括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并且所述粘合剂将导光板附接至所述柔性印刷电路基板,所述显示器还包括将所述柔性印刷电路基板附接至机架以使得第二边缘具有相对于机架固定的位置的胶带。
18.一种电子设备,包 括如权利要求1 一 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和电子设备。显示器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层,具有用于显示和成像的结构;以及用于产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的背光的背光单元,背光单元包括支撑结构、导光板、分别在导光板的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处耦接至导光板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在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处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的位置,并且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固定的位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具有改进的显示器和背光的电子设备。
文档编号F21V17/10GK202929331SQ20122056782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3日
发明者朱文勇 申请人:苹果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