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光一体的车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1523发布日期:2018-10-02 17:53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车灯结构,尤指一种利用单一组灯具以产生远光及近光一体的车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头灯的内部结构中通常会设计有多组灯具,例如:远光灯具及近光灯具。再者,现有技术的头灯的内部结构通常还会设置一可移动的遮光板。藉由控制遮光板的移动,以实行远光灯具及近光灯具的切换。

然而,设置多组灯具不仅会增加头灯构件上的费用,且头灯体积较大,以致车体需预留较大的空间来摆设头灯,容易产生兼容性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将提供一种利用单一组灯具以产生远光或近光的车灯结构,不仅可以减少车灯构件上的成本,且能够有效缩小车灯的体积,将会是本发明欲达到的技术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远近光一体的车灯结构,其利用单一组灯具即可产生远光及近光的效果,藉以大大较低车灯构件上的成本,并有效缩小车灯的体积以更容易地兼容在车体上。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远近光一体的车灯结构,其利用一具有多个主反射镜的主反射装置以及一具有平面镜及凸面镜的副反射装置进行光线的反射,以在车灯操作在近光模式时能够发出亮度均匀的光线,或者车灯操作在远光模式时能够发出高亮度的光线。

为了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远近光一体的车灯结构,包括:一基座;一发光二极管模块,设置在基座上;一主反射装置,其设置在基座上,包括有多个主反射镜,主反射镜设置在发光二极管模块的发光路径上,用以反射发光二极管模块所发出的光源;一灯罩,其一端连接该基座而另一端连接主反射装置,其中,灯罩的前侧安装有一透镜,透镜设在车灯的出光路径上;及一副反射装置,设置在基座上,用以将主反射镜所反射的光线反射至透镜,其中该反射装置包括一第一副反射镜及一第二副反射镜,第一副反射镜接收主反射镜的反射光,以反射出一近光模式的光线,第二副反射镜接收主反射镜的反射光,以反射出一远光模式的光线。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主反射装置具有一第一主反射镜、一第二主反射镜及一第三主反射镜。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主反射镜、第二主反射镜及第三主反射镜的反射面分别具有相同的曲率或不同的曲率。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主反射镜、第二主反射镜及第三主反射镜分别为一凹面镜。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副反射镜为一平面镜,第二副反射镜为一凸面镜。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副反射装置是以一倾斜角度设置第一副反射镜的镜面。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副反射装置为一可移动的反射装置,当副反射装置移动至一第一位置时,发光二极管模块所发出的光源经由主反射镜反射至第一副反射镜上,第一副反射镜将主反射镜反射的光线反射至透镜;当副反射装置移动至一第二位置时,发光二极管模块所发出的光源经由主反射镜反射至第二副反射镜上,第二副反射镜将主反射镜反射的光线反射至透镜。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车灯结构还包括有一可动式的遮光片,遮光片设置在第二副反射装置与透镜间,经由遮光片的移动以遮挡第一副反射镜或第二反射镜所反射出的光线,以将车灯切换为近光模式或远光模式。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模块为一可移动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当发光二极管模块移动至一第一位置时,发光二极管模块所发出的光源经由主反射镜反射至第一副反射镜上,第一副反射镜将主反射镜反射的光线反射至透镜;当发光二极管模块移动至一第二位置时,发光二极管模块所发出的光源经由主反射镜反射至第二副反射镜上,第二副反射镜将主反射镜反射的光线反射至透镜。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透镜的直径尺寸范围为50-70mm之间,厚度范围为13-17mm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灯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灯的立体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灯的第一反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灯的第二反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灯操作在近光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灯操作在远光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透镜、遮光片及发光二极管模块间之相对位置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车灯操作在近光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车灯操作在远光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车灯的照度分布图。

图11是本发明车灯照度的实测值及计算值间的比对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车灯10壳罩

101容置空间102中心区域

103周围区域11透镜

111透镜直径112透镜厚度

21基座22发光二极管模块

23主反射装置231第一主反射镜

232第二主反射镜233第三主反射镜

24副反射装置241第一副反射镜

242第二副反射镜243槽块

244螺孔245凹槽线

25遮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及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灯结构的立体图、立体剖面图、车灯的第一反射装置的立体图、车灯的第二反射装置的立体图、车灯结构操作在近光模式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车灯结构操作在远光模式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及透镜、遮光片及发光二极管模块间之相对位置的俯视图。如那些图所示,本发明车灯100为一车子的头灯,其包括一灯罩10、一基座21及一主反射装置23。主反射装置23设置在基座21之上,灯罩10的一端连接基座21而另一端连接主反射装置23。在灯罩10、基座21及主反射装置23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01,其用以摆置车灯100的相关零件。灯罩10的前侧安装有一透镜11,透镜11设在车灯100的出光路径上。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透镜的直径111尺寸范围为50-70mm之间,厚度112范围为13-17mm之间,但并不此本实施例所揭露的数值为限。

基座21上设置有一发光二极管模块22。主反射装置23包括有多个主反射镜,例如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一主反射镜232及第一主反射镜233。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二主反射镜232及第三主反射镜233亦可为一体成形或各自独立的设置在主反射装置23之上。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二主反射镜232及第三主反射镜233设置在发光二极管模块22的发光路径上,以接收发光二极管模块22所发出的光源以反射出光线。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二主反射镜232及第三主反射镜233分别为一凹面镜,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二主反射镜232及第三主反射镜233的曲面分别具有相同的曲率。或者,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二主反射镜232及第三主反射镜233的曲面分别具有不同的曲率。本发明主反射装置23是以三个主反射镜作为具体实施例,然,实际设计时,主反射装置23是可以有两个或四个以上的主反射镜。

基座21之上进一步设置有一副反射装置24。副反射装置24包括一第一副反射镜241、一第二副反射镜242及一对槽块243。第一副反射镜241及第二副反射镜242设置在两槽块243间。第二副反射镜242能够在两槽块243间进行前后或左右的移动,而第一副反射镜241的左右两侧止抵在槽块243上,因此,第一副反射镜241只能在两槽块243间进行前后的移动。又,槽块243上分别包括螺孔244及贯穿螺孔244的凹槽线245。一螺丝穿过螺孔244以将副反射装置24锁固在基座21之上。凹槽线245作为对位线,其用以增加副反射装置24组装在车灯100时的精准度。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副反射镜241为一平面镜,第二副反射镜242为一凸面镜,并且第一副反射镜241是以一倾斜角度设置镜面,而第二副反射镜242设置在第一副反射镜241的一侧边(如面向透镜11的侧边)。副反射装置24用以将主反射镜231、232或233所反射的光反射至透镜11,例如:第一副反射镜241接收主反射镜231、232或233所反射的光,以反射出一近光模式的光线至透镜11,而第二副反射镜242接收主反射镜231、232或233所反射的光,以反射出一远光模式的光线至透镜11。

再者,本发明车灯100结构尚包括一遮光片25。遮光片25为一可动式的遮光片,其设置在第二副反射装置24与透镜11之间。车灯100经由控制遮光片25的移动以遮挡第一副反射镜241或第二反射镜242所反射出的光线,以切换车灯100的操作模式为近光模式或远光模式。参阅图7所示,透镜11、遮光片25及发光二极管模块22是以一中心线102为基准设置。遮光片25设在透镜11及发光二极管模块22之间。遮光片25为一半弧形的结构,其凸面面向发光二极管模块22,而凹面面向透镜11。遮光片25的凸面上有一凸起结构251,凸起结构251位在中心线102的一侧且与中心线102之间存在有一斜角θ。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斜角θ可以是15度或45度,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副反射装置24为一可动式的反射装置。如第5图所示,当车灯100欲使用在近光模式时,副反射装置24经由驱动组件(如电磁阀或电磁铁)的驱使而向前移动至一第一位置a1时,第一副反射镜241将会接收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二主反射镜232及/或第三主反射镜233反射出的光线,同时间,遮光片25也会往上移动至一适当位置,例如:近光光线的起作用位置,以遮挡第一副反射镜241部分反射的光线,而令透镜11聚焦出近光模式的光线,例如具有明暗截止线的光线。如第6图所示,当车灯100欲使用在远光模式时,副反射装置24经由驱动组件的驱使而向后移动至一第二位置a2时,第二副反射镜242将会接收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二主反射镜232及/或第三主反射镜233反射出的光线,同时间,遮光片25也会往下移动至另一适当位置,使第二副反射镜242所反射的光线通过遮光片25上方而发射至透镜11,而令透镜11聚焦出远光模式的光线。

或者,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副反射装置24为一固定的反射装置,而发光二极管模块22选择为一可移动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如第8图所示,当车灯100欲使用在近光模式时,发光二极管模块22经由驱动组件的驱使而向后移动至一第一位置b1时,第一副反射镜241将会接收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二主反射镜232及/或第三主反射镜233反射出的光线,同时间,遮光片25也会往上移动至一适当位置,例如:近光光线的起作用位置,以遮挡第一副反射镜241部分反射的光线,而令透镜11聚焦出近光模式的光线,例如具有明暗截止线的光线。如第9图所示,当车灯100欲使用在远光模式时,副反射装置24经由驱动组件的驱使而向前移动至一第二位置b2时,第二副反射镜242将会接收第一主反射镜231、第二主反射镜232及/或第三主反射镜233反射出的光线,同时间,遮光片25也会往下移动至另一适当位置,使第二副反射镜242所反射的光线通过遮光片25上方而发射至透镜11,而令透镜11聚焦出远光模式的光线。

请参阅图10为本发明车灯的照度分布图。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车灯25米前屏幕的照度分布图,图中横轴代表车灯100为中心于前方25米处左右两侧的水平角度,而横轴代表上下角度,最下方刻度标示每一条线条所代表的光强度。本发明发光二极管模块22的光通量为1100lm,车灯100的屏幕光通量约为705lm,最大照度约为40.1lux,其发光效率约65%。由图10可知,于车灯100中增设副反射装置24的第二副反射镜242,光照射的中心区域102的光强度可以增强超过10烛光以上。而,在中心区域102外的周围区域103中,其表示设置有主反射装置23的第一主反射镜231后将具有可宽广的照明区域。另,请参阅图11为本发明车灯照度的实测值及计算值间的比对图。如图11所示,本发明车灯照度的实测值与模拟的计算值相近,证明出本发明所制作出的车灯100所呈现出的照明成果是与原设计概念一致的。

承上所述,当车灯100欲切换近光模式或远光模式时,可经由调整发光二极管模块22或副反射装置24的位置,以决定主反射装置23所反射的光线导引至第一副反射镜241及/或第二副反射镜242,并配合遮光片25配合上下移动,以使车灯100能够投射出近光模式的光线或远光模式的光线。则,本发明车灯100结构利用单一组灯具即可产生远光及近光的效果,藉以大大较低车灯构件上的成本,并有效缩小车灯的体积以更容易地兼容在车体上。再者,本发明主反射装置23设计有多个主反射镜231、232、233。当车灯100操作在近光模式时,这些主反射镜231、232、233接收发光二极管模块22的光源而反射多个光线至平面的第一副反射镜241上,平面的第一副反射镜241能够集中光线至透镜11,以便车灯100在近光模式时能够发出亮度均匀的光线;或者,当车灯100操作在远光模式时,这些主反射镜231、232、233接收发光二极管模块22的光源而反射多个光线至凸面的第二副反射镜242上,凸面的第二副反射镜242能够扩散光线至透镜11,以便车灯100在远光模式时能够发出高亮度的光线。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请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