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镭射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4543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镭射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镭射灯,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太阳能镭射灯。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镭射灯一般做为观赏性的灯光供人们欣赏,因此镭射灯多应用于舞台、大楼、公园、广场和剧场等地方,并且由于镭射灯的灯光具有颜色鲜艳、亮度高、指向性好、射程远和易控制等优点,可以使得设置有镭射灯的场地更加美观、漂亮,同时又由于镭射灯的光束不会发散,使镭射灯的光束可以照射到几公里外,可以使镭射灯的发出点引人注目成为焦点。

现有的镭射灯基本上是采用市电供电,市电供电的镭射灯布线较为麻烦,而且耗费较多市电的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布线、无需耗费市电的太阳能镭射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太阳能镭射灯,包括灯壳、控制电路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和镭射灯,所述灯壳内具有容腔,所述控制电路组件和所述镭射灯均设置于所述容腔内,所述控制电路组件包括控制电路,所述镭射灯通过引出的导线与所述控制电路上的相应电路元件电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置于所述 灯壳的外侧,所述蓄电池设置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依次与所述控制电路、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以可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灯壳相连接,或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以可转动的方式独立设置。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灯壳上设置有连接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连接座之间以可调整角度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所述固定座包括固定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上的支撑板和固定筒,所述固定筒通过螺杆铰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连接座包括固定于所述灯壳上的支撑板和连接筒,所述连接筒通过螺杆铰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固定筒和所述连接筒的自由端分别对应与一连接臂的两端相插接。

所述固定座和所述连接座分别由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组成,相对设置的所述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通孔,且所述通孔相对设置,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对应所述通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相对应的所述通孔相适配,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通孔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螺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有定位管,此定位管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尖锥部。

所述固定座包括固定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上的支撑板和固定筒,所述固定筒通过螺杆铰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固定筒的自由端与所述定位管相插接。

所述固定座由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组成,两个所述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大小、形状相适配的通孔,两个所述通孔相对设置,所述定位管的一端对应所述通孔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和两个所述通孔均相适配,所述安装孔和两个所述通孔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 内螺纹,所述螺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所述灯壳上设置有旋转筒,所述旋转筒与所述固定筒相插接。

所述灯壳呈半球状、喇叭状、方形状或圆柱状。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镭射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太阳能电池组件与镭射灯结合,省去布线的麻烦,而且无需耗费市电的电能。

进一步地,可通过定位管或连接臂使得太阳能电池板能够自由转动,使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在180度范围内以某一角度吸收太阳光,同时镭射灯亦可在任意角度上进行照射;或者亦可以直接通过导线将太阳能电池板进行自由移动,且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远离镭射灯吸收太阳能,使太阳能电池板与镭射灯无需固定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中,

1-灯壳 11-灯壳座

111-通孔 2-太阳能电池板

21-定位管 211-安装孔

22-导线 3-固定座

31-支撑板 311-第一通孔

32-支撑板 321-第二通孔

33-螺栓 34-固定筒

35-螺杆 4-连接座

41-支撑板 411-第三通孔

42-支撑板 421-第四通孔

43-螺栓 44-连接筒

5-连接臂 51-第一安装孔

52-第二安装孔 6-旋转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镭射灯,如图1-7所示,包括灯壳1、控制电路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和镭射灯,灯壳1内具有容腔,控制电路组件和镭射灯均设置于容腔内,控制电路组件包括控制电路和驱动电机,镭射灯通过引出的导线与所述控制电路上的相应电路元件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太阳能电池板2和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板2设置于灯壳1的外侧,蓄电池设置于容腔内,太阳能电池板2通过引出的导线22依次与控制电路的相应电路元件和蓄电池电连接。

并且,如图7所示,太阳能电池板2用于将吸收的太阳光转换成电能,此电能通过控制电路为蓄电池充电,使用时,蓄电池通过控制电路放电给镭射灯,为镭射灯提供工作电源。

在本实用新型中,太阳能电池板2安装时,通过设置定位管21或连接臂5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板2的受光面的角度调整,以实现太阳能电池板2最大程度的吸收太阳光,延长蓄电池的供电时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灯壳1呈喇叭状,太阳能电池板2设置于灯壳1的外侧,以太阳能电池板2的受光面为太阳能电池板2的上侧面,太阳能电池板2的下侧面上设置有固定座3,固定座3以可调整角度的方式连接定位管21。

具体的,如图1所示,固定座3由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1、32组成,两个支撑板31、32上分别设置有供螺栓33穿插的第一、第二通孔311、321,第一、第二通孔311、321亦相对设置,且第一、第二通孔311、321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内螺纹,第一、第二通孔311、321的大小、形状和设置的内螺纹纹路均一致,螺栓3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第二通孔311、321的内螺纹均相适配的外螺纹,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1、32之间通过螺栓33与定位管21固定安装,即定位管21的一端对应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通孔311、321的位置上设置有安装孔211,安装孔211的内表面设置有与螺栓33的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使螺栓33可依次旋入第一通孔311、安装孔211和第二通孔321内,并且固定座3的横向截面与定位管21形成一角度,通过改变定位管21相对固定座3横向截面的摆放角度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板2可在180度范围内以某一角度吸收太阳光;然后通过螺栓33将定位管21旋紧。其中,定位管21上设置有安装孔211的一端固定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1、32之间,同时定位管21的自由端设置成可容易插入地面的锥形,即定位管21的另一端为锥部。其中,定位管21可为伸缩杆,用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板2的高度,以方便太阳能电池板2更好的吸收太阳光。较佳的,为使得定位管21更加紧密的固定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1、32之间,螺栓33的一端依次旋入第一通孔311、定位管21的安装孔211和第二通孔321后,螺栓33的此端与螺母相配合旋紧。其中,灯壳1亦可呈半球状、方形状或圆柱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差别在于:固定座3与定位管21的连接方式不同。

如图2所示,固定座3还包括供定位管21的一端插入的固定筒34,支撑板31固定设置于固定筒34的端面上,支撑板32固定设置于太阳能电池板2的下侧面,安装时支撑板31、32相应面抵靠在一起,且支撑板31和支撑板32通过螺杆35相互铰接在一起,螺杆35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311、第二通孔321的内螺纹均相适配的外螺纹,并且以定位管21与固定筒34相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管21的连接端,固定筒34的横向截面与定位管21的连接端的横向截面相适配。较佳的,支撑板31、32的一侧上分别设置有呈波浪状的卡齿,支撑板31和支撑板32上的卡齿相互配合,以增大摩擦力使支撑板31相对支撑板32转动时不容易晃动;同时螺杆的一端设置把手,以方便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管21和固定筒34分别由塑料材质制成;定位管21的自由端设置成尖锥部。

安装时,将支撑板31上的第一通孔311与支撑板32上的第二通孔321对位,然后将螺杆35依次旋入第一通孔311、第二通孔321中,使支撑板31和支撑板32相互抵靠在一起,此时支撑板31上的卡齿与支撑板32上的卡齿相互交错,定位管21的连接端直接插入固定筒34内实现紧配合。此时,定位管21与太阳能电池板2形成一角度。当需要改变定位管21与太阳能电池板2之间的角度时,转动支撑板31即可。具体的,通过螺杆35上的把手旋转螺杆35,使支撑板31与支撑板32松开,然后手动转动太阳能电池板2,通过改变支撑板31相对支撑板32的角度变化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板2在180度范围内以某一角度吸收太阳光。当确定好太阳能电池板2的方向后,旋紧螺杆35即可再次固定太阳能电池板2。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筒34与支撑板31一体成型,同时还可以在固定筒34的端面上延伸出一延伸端,在此延伸端上设置与支撑板32的第二通孔321形状、大小相适配的通孔。

实施例三

为方便描述以图3所示的方位为参考方向,如图3所示,灯壳1呈喇叭状,太阳能电池板2设置于灯壳1的外侧,此时太阳能电池板2的上侧面为太阳能电池板2的受光面,太阳能电池板2的下侧面上设置有固定座3,灯壳1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座4,固定座3与连接座4之间通过一连接臂5以可调整角度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座、连接座的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中固定座的结构相同。

具体的,固定座3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1、32组成,支撑板31、32上分别开设有供螺栓33旋入的第一、第二通孔311、321,连接座4由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41、42组成,支撑板41、42上分别开设有供螺栓43旋入的第三、第四通孔411、421,螺栓33、43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第二通孔311、321和第三、第四通孔411、421上的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连接臂5的右端对应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通孔311、321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安装孔51,连接臂5的左端对应相对设置的第三、第三通孔411、42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孔52,第一、第二安装孔51、52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与螺栓33、43的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1、32之间通过螺栓33与连接臂5的右端固定安装,相对设置的支撑板41、42之间通过螺栓43与连接臂5的左端固定安装,即螺栓35依次旋入第一通孔311、第一安装孔51和第二通孔321后对连接臂5的前端进行紧固;螺栓45依次旋入第三通孔411、第二安装孔52和第三通孔421后对连接臂5的后端进行紧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连接臂5与连接座4相连接的一端相对连接座4横向截面的摆放角度,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板2可在180度范围内以某一角度吸收太阳光;和/或通过改变连接臂5与固定座3相连接的一端相对固定座横向截面的摆放角度,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板2可在180度范围内以某一角度吸收太阳光。使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充分吸收太阳光,避免太阳能电池板无法充分吸收太阳光从而使蓄电池存储的电量不足。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差别在于:固定座3和连接座4与连接臂5连接方式的不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座3和连接座4的结构均与实施例二中固定座的结构一致。

具体的,固定座3包括两支撑板31、32和固定筒34,支撑板32固定于太阳能电池板1的下侧面,支撑板31固定于固定筒34的端面上,安装时支撑板31、32相应面抵靠在一起,且支撑板31和支撑板32通过螺杆35相互铰接在一起,螺杆35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311、第二通孔内的内螺纹均相适配的外螺纹;连接座4包括两支撑板41、42和连接筒44,支撑板41固定于连接筒44的端面上,支撑板42固定于外壳1的后端,安装时支撑板31、32相应面抵靠在一起,且支撑板41与支撑板42通过螺杆45相互铰接在一起,螺杆45上设置有与第三通孔、第四通孔421内的内螺纹均相适配的外螺纹。连接臂5两端的横向截面分别对应于固定筒34、连接筒44的横向截面相适配,使连接臂5的两端能够分别对应插入固定筒34、连接筒44的筒内并实现紧配合。较佳地,支撑板31与支撑板32和支撑板41与支撑板42的相应面上分别设置有呈波浪状的卡齿,并且支撑板31、32上的卡齿相互配合,支撑板41、42上的卡齿相互配合。其中,螺杆35、 45的安装方式与实施例二中螺杆的安装方式一致,因此不再展开叙述。当需要改变固定筒3、连接筒4分别与连接臂5之间的角度时,分别转动支撑板31、41即可,此转动的具体方式与实施例二所述的方式一致,因此不再展开叙述。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支撑板31相对支撑板32的角度变化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板2在180度范围内以某一角度吸收太阳光;和/或通过改变支撑板41相对支撑板42的角度变化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板2可在180度范围内以某一角度吸收太阳光。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灯壳1上装设有一可相对灯壳1旋转的旋转筒6。本实施例中旋转筒6与实施例二中的固定筒34相连接。旋转筒6的横向截面与固定筒34的横向截面相适配,使得旋转筒6可套设于固定筒34外进行紧密固定,或者使得旋转筒6插入固定筒34的筒内实现紧配合。

实施例六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板2与灯壳1亦可不需要固定座3和连接座4,直接将太阳能电池板2放置于灯壳1外合适的位置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中的镭射灯可直接安装于墙体或平地上,亦可以在灯壳1上设置支撑架进行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镭射灯采用常见的结构,其包括镭射片一、镭射片二、灯源一和灯源二,灯源一、灯源二同时依次穿射两块镭射片,灯源一、灯源二分别与控制电路上的相应元件电连接。灯壳1的前端设置有灯壳座11,此灯壳座11呈圆盘状,灯壳座11上对应旋转通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111,此通孔111靠近灯源一的一侧上贴设有镭射片二,灯源一、灯源二通过镭射片一和镭射片二使最终投射出来的 光可以进行图案的变化和色彩的改变。其中,镭射片设置的数量还可以与灯壳座11上开设的通孔数量相对应。

此外,还可以在灯壳座11上开设多个通孔,每个通孔对应设置成现有形状中的一种形状,例如蝴蝶形状、圆形,每个通孔上对应嵌入一灯源,各个灯源的颜色可各不相同,以此将各种形状和不同颜色进行搭配组合,以达到引人注目和美观的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亦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照明灯中。

较佳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座上的固定筒或旋转筒和连接座上的连接筒可以相互插接,或者通过连接臂进行插接。

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