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面侧发光投光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5825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双曲面侧发光投光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投光灯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曲面侧发光投光灯。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LED灯具都是由正面比较大的面发光,真正的散热面只有背部一个面,严重影响产品的散热性能,且加工或装配复杂,需要相关的镙丝锁紧,直接影响美观度及生产效率,因此受生产工艺复杂及散热面积利用率底下的影响,致使其材料成本也无法得到合理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双曲面侧发光投光灯,采用新型的发光方式与结构特点,把壳体的散热面增加到两个面,且所述壳体设置了规则状波形凸起,取代传统笨重的散热筋,节省材料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大了散热面积,散热效率大大提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双曲面侧发光投光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一体化脱模制成,由两个曲面包围而成且前端开口、后端封闭的腔体,所述壳体前端设有截面与壳体开口匹配且前后贯通的前罩;所述前罩的内表面连接遮挡所述壳体前端开口的PC罩,所述壳体内设有光源,所述PC罩与所述光源之间设有反光杯;该设置把壳体的散热面增加到两个面,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

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曲面上设置连续的波形凸起,且所述波形凸起的波峰指向壳体的后端;设置波形凸起增长了曲面的包络长度进而在原有面的基础上增大了散热面积。

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活动连接有安装支架;设有安装支架方便该双曲面侧发光投光灯的安装使用。

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PC罩与所述反光杯之间设有密封圈;设置密封圈能有效防止灰尘,水分进入投光灯影响照明使用。

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源为阵列布置的LED灯;采用多组的LED灯作为光源能有效提高投光效果,且LED灯相对其他灯来说其使用寿命更长。

进一步技术方案中,为与所述光源相对应所述反光杯为阵列布置,且一体制成。

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设有弧形凸体,所述前罩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凸体配合的弧形凹糟;该设置便于前罩与壳体的安装。

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后端设有槽口用于安装防水电源接头。

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所述前罩上设有两个螺栓孔,以及与两个螺栓孔相配合的防水胶头;设置用防水胶头塞住螺栓孔,能有效防止连接螺栓生锈或腐蚀。

本实用新型沿壳体方向由前往后依次设置的PC罩、密封圈、反光杯均是由所述前罩紧固连接到所述壳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双曲面侧发光投光灯,采用新型的发光方式与结构特点,把壳体的散热面增加到两个面,延长了散热面的长度,并且壳体外表面上设有包络曲面,取代传统笨重的散热筋,节省材料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大了散热面积,散热效率大大提高;也就是说相同的功率下,产品的尺寸可以相对做得更小,材料成本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且装配简单、高效,生产效率得到成倍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爆炸视图。

图2为实施例的安装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是:1.壳体、2.前罩、3.PC罩、4.LED灯组、5.反光杯组、6.凸起、7.安装支架、8.密封圈、9.槽口、10.电源接头、11.防水胶头、101.圆弧凸体、201.螺栓孔、202.圆弧凹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曲面侧发光投光灯,包括一体化脱模制成的壳体1,所述壳体1由两个曲面包围而成且前端开口、后端封闭的腔体,所述壳体1前端通过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内六角螺栓,连接截面与所述壳体1前端开口相匹配且前后贯通的前罩2,为方便配合所述壳体1上设有弧形凸体101,所述前罩2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凸体101配合的弧形凹糟202;所述前罩内表面连接有遮挡所述壳体1前端开口的PC罩3,所述壳体1内通过六个螺栓固定有五组成一排布置的LED灯组4,为聚光照明所述PC罩3与所述LED灯组4之间设有五个成一排布置的反光杯组5,且五个反光杯一体制造;所述曲面上设置了连续的波形凸起6取代传统笨重的散热筋,节省材料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大了散热面积,散热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美观。

所述壳体1通过内六角螺栓701和相应的垫片703与弹簧垫圈702铰接有安装支架7,该设置方便双曲面侧发光投光灯的安装使用。

所述PC罩3与所述反光杯组5之间设有密封圈8;设置密封圈8能够有效防止灰尘,水分进入光源影响照明。

所述壳体后端中间设有槽口9用于安装防水电源接头10。

所述前罩2上对称地设有两个螺栓孔201,且设有与两个螺栓孔201相配合的防水胶头11;该设置用防水胶头塞住螺栓孔201,能有效防止连接螺栓生锈或腐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