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加湿一体化的台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269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台灯,具体涉及照明加湿一体化的台灯。



背景技术:

台灯是人们生活中用来照明的一种家用电器。它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立柱式,一种是有夹置式。它的功能是把灯光集中在一小块区域内,便于工作和学习。一般台灯用的灯泡是白炽灯、节能灯泡以及市面上流行的护眼台灯,部分台灯还有“应急功能”即自带电源,用于停电时照明应急。

加湿器是一种可以增加房间湿度的家用电器,加湿器可以给指定房间加湿,也可以与锅炉或中央空调系统相连给整栋建筑加湿。根据热、湿交换理论,在实际工程中将加湿器分为以下两种:1、等焓加湿器:即利用水吸收空气的显热进行蒸发加湿,其在焓、湿图上的变化为近似等焓过程。2、等温加湿器:即利用热能将液态水转化成蒸汽与空气混合进行加湿,其在焓、湿图上的变化为近似等温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台灯大多不具备加湿功能或者仅仅是将加湿器与台灯进行简单的组合,能源利用率低,不环保,目的在于提供照明加湿一体化的台灯,解决利用照明光源的热量进行取暖加湿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照明加湿一体化的台灯,包括灯座,灯座位于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灯罩中,所述圆台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球面,所述灯罩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其中上部为金属件,下部为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灯座上还连接有灯泡。将常见的圆台形台灯的平面型的顶部替换为向下凹陷的球面,在凹陷的球面中可以注入适量的水,在灯泡点亮时,散发出的热量对球面中盛放的水进行加热,水蒸发到空气中实现加湿的功能,由于灯泡是通过凹陷的球面对水进行加热,因此,球面部分应采用导热性较好的金属件,而其他部分采用传统的高分子件可防止热量散失,节约能源。

所述灯泡为红外线石英加热灯泡。红外线石英加热灯泡是将钨丝伸入充气的石英管中构成。钨丝在交流电压作用下发热并加热石英管中的气体,由此产生红外线电磁波。红外线向外辐射,可以用来加热。

所述灯座上还设置有LED灯珠。当不需要加湿时使用灯泡较为费电,且灯泡发热较为严重,因此,在灯座上安装LED灯珠,在不需要加湿时使用LED灯珠进行照明更加舒适节约。

所述上部金属件内侧壁做镜面抛光处理。将上部金属件对着灯座的一侧做镜面抛光处理,射向顶部的光都反射到其他方向上,使台灯的能源利用率最大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照明加湿一体化的台灯,将台灯与加湿功能进行有机整合,使灯泡的发热不在是一种能源浪费,环保节能;

2、本发明照明加湿一体化的台灯,具有单独的LED光源,可以在不需要加湿时使用LED光源,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下部,2-上部,201-球面,3-灯座,4-LED灯珠,5-灯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照明加湿一体化的台灯,包括灯座3,灯座3位于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灯罩中,所述圆台的高度为50cm,顶部直径为25cm,底部直径为45cm,所述圆台的顶部中心向下凹陷7cm形成球面201,所述灯罩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其中上部2为距圆台顶部10cm以内的部分,为不锈钢金属件,下部1为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灯座3上还连接有灯泡5,所述灯泡5为红外线石英加热灯泡。将常见的圆台形台灯的平面型的顶部替换为向下凹陷的球面,在凹陷的球面201中可以注入适量的水,在灯泡5点亮时,散发出的热量对球面中盛放的水进行加热,水蒸发到空气中实现加湿的功能,由于灯泡5是通过凹陷的球面201对水进行加热,因此,球面201部分应采用导热性较好的金属件,而其他部分采用传统的高分子件可防止热量散失,节约能源。红外线石英加热灯泡是将钨丝伸入充气的石英管中构成。钨丝在交流电压作用下发热并加热石英管中的气体,由此产生红外线电磁波。红外线向外辐射,可以用来加热。所述灯座3上还设置有百色LED灯珠4。当不需要加湿时使用灯泡5较为费电,且灯泡5发热较为严重,因此,在灯座3上安装LED灯珠4,在不需要加湿时使用LED灯珠4进行照明更加舒适节约。所述上部2金属件内侧壁做镜面抛光处理。将上部2金属件对着灯座3的一侧做镜面抛光处理,射向顶部的光都反射到其他方向上,使台灯的能源利用率最大化。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