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8200阅读:10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智能城市照明建设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的照明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市政工程,照明故障将会给城市建设及管理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目前城市的照明管理系统较为复杂,不同路段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例如,在一些行人或车辆较少的路段,一般设置较弱的灯光,当行人及车辆路过时,通过光感或者声控调高路灯的亮度。这有利于电能的节省,且有利于照明的管理。但现有技术中的控制方式设置的不够合理,导致灯光的控制较为突兀,不能体现出智能城市的智能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包括控制中心、多个基站及多个路灯,所述多个基站分布于城市的不同地方,所述多个路灯设置于道路的侧边;所述基站能够向控制中心发送数据信息,所述控制中心能够向基站发送数据信息,所述基站能够控制所述路灯的开启及关闭;所述路灯包括灯杆及灯头,所述灯头连接于所述灯杆,所述灯头内具有第一照明灯及第二照明灯,所述路灯开启后所述第一照明灯处于常亮状态,所述灯头内还具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比较模块和感应模块;所述感应模块用于感应外部环境得到感应参数值;所述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感应参数值与预设阈值比较,当所述感应参数值达到所述预设阈值时产生控制信号;所述电源模块用于响应所述控制信号并为所述第二照明灯提供工作电能,所述第二照明灯发光工作。

可选地,所述灯头包括外壳及透光板,所述透光板连接于所述外壳的下部;所述灯头内还具有第一灯罩、第二灯罩及罩壳,所述第一灯罩与罩壳同轴设置且第一灯罩位于罩壳内,所述第二灯罩有两个,第二灯罩位于第一灯罩及罩壳之间,且两个第二灯罩关于所述第一灯罩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照明灯设置于所述第一灯罩内,所述第二照明灯有两个且分别设于两个第二灯罩内;所述第一灯罩的轴线垂直于所述透光板。

可选地,所述灯头内还具有上遮光板及下遮光板,所述上遮光板及下遮光板平行设置且位于罩壳与透光板之间,所述上遮光板及下遮光板均为圆形且与所述第一灯罩同轴设置;所述上遮光板及下遮光板的中心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灯罩直径一致的透光孔,所述上遮光板上具有沿其径向对称设置的第一透光区及第二透光区,所述下遮光板上具有沿其径向对称设置的第三透光区及第四透光区;所述第一透光区与所述第三透光区沿上遮光板的径向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透光区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及第三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及第三透光部均为通透的扇环形,所述第三透光部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透光部宽度的三倍,且第三透光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照明灯的直径,第一透光部及第三透光部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弧线上;所述第二透光部为喇叭形;所述上遮光板及下遮光板还开设有多个小孔;

所述上遮光板及下遮光板连接于同一个电机,且所述电机工作时能够带动上遮光板及下遮光板沿相反的方向并以同样的角速度转动。

可选地,所述电机设于灯头内并位于所述罩壳的外侧部,所述电机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上间隔设有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上遮光板的外周设有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的传动齿;所述上遮光板的外周设有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传动齿;所述上遮光板与第一齿轮的直径比等于所述下遮光板与第二齿轮的直径比;所述第二照明灯未工作时,所述第一透光区与第三透光区相错开;所述第二照明灯发光工作时所述电机正向转动,且当第一透光区与第三透光区的重合面积最大时所述电机停止转动,且此时所述第三透光部位于所述第二照明灯的正下方。

可选地,所述上遮光板通过上连接环连接于所述第一灯罩的底部,所述下遮光板通过下连接环连接于所述透光板的上方;所述上连接环与下连接环的结构一致;

所述上连接环为环形,其包括上连接板、内支撑板及下支撑板,所述上连接板及下支撑板相平行设置,所述内支撑板垂直地连接上连接板及下支撑板,所述上连接板及内支撑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支撑板与内支撑板卡接;所述下支撑板为环形,下支撑板的内侧间隔设置有多个竖直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具有卡孔,所述内支撑板的内侧具有多个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孔卡接;所述下支撑板的上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滚珠,所述滚珠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下支撑板内侧,所述滚珠能够绕其中心转动,所述滚珠的中心位于所述下支撑板上表面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灯杆的高度为4米-5米,所述第一照明灯的功率为40w,每一个所述第二照明灯的功率为100w。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其路灯照明方式更为智能,不仅节约能源,且更加人性化。照明系统控制方式更加快捷、智能,基站可控制周围片区的路灯,控制中心可以控制所有基站的运行,使得整个城市的路灯能够更加智能地被控制,更加高效,有利于智能城市的建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灯头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罩壳内部的仰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上遮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下遮光板与上遮光板第一透光部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下遮光板与上遮光板第二透光部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下遮光板与上遮光板第三透光部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上连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上连接环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中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汇总:控制中心11、基站12、路灯13、灯杆14、灯头15、第一照明灯16、第二照明灯17、电源模块18、比较模块19、感应模块20、外壳21、透光板22、第一灯罩23、第二灯罩24、罩壳25、上遮光板26、下遮光板27、第一透光区28、第二透光区29、第三透光区30、第四透光区31、第一透光部32、第二透光部33、第三透光部34、小孔35、电机36、转轴37、第一齿轮39、第二齿轮40、传动齿轮41、传动齿42、上连接环43、下连接环44、上连接板45、内支撑板46、下支撑板47、连接片48、卡孔49、卡块50、滚珠51、透光孔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1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其路灯照明方式更为智能,不仅节约能源,且更加人性化。照明系统控制方式更加快捷、智能,基站可控制周围片区的路灯,控制中心可以控制所有基站的运行,使得整个城市的路灯能够更加智能地被控制,更加高效,有利于智能城市的建设。

这种智能城市道路路灯照明系统包括控制中心11、多个基站12及多个路灯13,多个基站12分布于城市的不同地方,多个路灯13设置于道路的侧边;基站12能够向控制中心11发送数据信息,控制中心11能够向基站12发送数据信息,基站12能够控制路灯13的开启及关闭;路灯13包括灯杆14及灯头15,灯头15连接于灯杆14,灯头15内具有第一照明灯16及第二照明灯17,路灯13开启后第一照明灯16处于常亮状态,灯头15内还具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模块18、比较模块19和感应模块20;感应模块20用于感应外部环境得到感应参数值;比较模块19用于将感应参数值与预设阈值比较,当感应参数值达到预设阈值时产生控制信号;电源模块18用于响应控制信号并为第二照明灯17提供工作电能,第二照明灯17发光工作。

如图1所示,控制中心11控制整个城市的照明,一个控制中心11、多个基站12、多个路灯13组成了城市的照明系统。基站12设置在城市的不同区域,根据区域的大小以及路灯13的密集程度设置基站12,每个基站12覆盖其附近的路灯13。工作人员能够采集获取基站12附近路灯13的参数,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控制数据,开启或关闭路灯13。基站12内设置电脑终端,能够将数据反馈发送给控制中心11,控制中心11收到基站12发送的数据,对各个基站12的运行进行监控,对不合适的控制数据可以进行修正,使得整个照明系统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

如图2所示,路灯13为感应式,其具有感应模块20,感应模块20可以是声控式也可以是红外控制,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夜幕降临时,基站12控制打开这一区域的路灯13,路灯13开启后第一照明灯16即开启,处于常亮状态。第二照明灯17为感应灯,当有行人或者车辆经过时才会打开。使得路灯13比较省电、智能。

控制系统用来控制第二照明灯17的开启与关闭,例如当采用声控时,当感应模块20采集到外界声音时,比较模块19发出控制信号至电源模块18,电源即给第二照明灯17提供工作电脑,第二照明灯17发光工作。当一段时间后,且感应模块20为采集到外界声音时,第二照明灯17就停止工作。

第一照明灯16的功率较小,因此其常亮也不会耗费太多的电能,且行人或者车辆从远处过来时也有微弱的光线可以提供照明,使行人及能够安全地行驶。第二照明灯17的功率较大,能够发出更为强烈的光,其开始发光后使得路面更为明亮,行人能够更为安全地路过。且第二照明灯17只有在短时间内工作,因此不会耗费太多电能。这样使得整个路灯13耗能较少,比较节能。

灯头15包括外壳21及透光板22,透光板22连接于外壳21的下部;灯头15内还具有第一灯罩23、第二灯罩24及罩壳25,第一灯罩23与罩壳25同轴设置且第一灯罩23位于罩壳25内,第二灯罩24有两个,第二灯罩24位于第一灯罩23及罩壳25之间,且两个第二灯罩24关于第一灯罩23的轴线对称设置;第一照明灯16设置于第一灯罩23内,第二照明灯17有两个且分别设于两个第二灯罩24内;第一灯罩23的轴线垂直于透光板22。

如图3及图4所示,外壳21及透光板22组成了灯头15的外部结构,透光板22设置在下方,使得光线能够透过。第一灯罩23用来罩在第一照明灯16外部,使第一照明灯16的光线汇聚。第二灯罩24设置在第二照明灯17外部,用来汇聚第二照明灯17的光线。罩壳25设置在第一灯罩23及第二灯罩24的外部,具有汇聚光线的作用,且还具有用来安装其他部件的作用。两个第二照明灯17设置在第一照明灯16的两个侧部,使得第二照明灯17发出的光线更加均匀,照射范围更大,且整个灯头15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灯头15内还具有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平行设置且位于罩壳25与透光板22之间,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均为圆形且与第一灯罩23同轴设置;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的中心均开设有与第一灯罩23直径一致的透光孔52,上遮光板26上具有沿其径向对称设置的第一透光区28及第二透光区29,下遮光板27上具有沿其径向对称设置的第三透光区30及第四透光区31;第一透光区28与第三透光区30沿上遮光板26的径向对称设置;

第一透光区28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透光部32、第二透光部33及第三透光部34;第一透光部32及第三透光部34均为通透的扇环形,第三透光部34的宽度为第一透光部32宽度的三倍,且第三透光部34的宽度等于第二照明灯17的直径,第一透光部32及第三透光部34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弧线上;第二透光部33为喇叭形;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还开设有多个小孔35;

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连接于同一个电机36,且电机36工作时能够带动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沿相反的方向并以同样的角速度转动。

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相互配合,使得第二照明灯17开始工作后光线能够循序渐进地投射向地面,使得行人开到的光线变化比较柔和,有利于保护行人的视力,也会使得一些胆小的行人不会因为突然的光线变强而感到害怕,同时又能够使得光线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更加美观。

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为板状,其平行于透光板22设置。在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上具有实体的遮光部以及虚体的透光部。遮光部不透光,透光部能够投射光线。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的中部均设置有与第一灯罩23直径一致的透光孔52,通过透光孔52,使得第一照明灯16的光线不会被遮挡。上遮光板26的第一透光区28及下遮光板27的第三透光区30相互配合来控制其中一个第二照明灯17光线的变化,上遮光板26的第二透光区29及下遮光板27的第四透光区31相互配合来控制另一个第二照明灯17光线的变化。

如图5所示,第一透光部32、第二透光部33及第三透光部34依次相连。三个透光部均为通透结构,且三者依次增大。第一透光部32及第三透光部34为扇环结构,其中心与上遮光板26的中心重合。第二透光部33为喇叭形结构,第二透光部33连接第一透光部32及第三透光部34,第二透光部33的两个边线为直线。

在初始状态下,上遮光板26的第一透光区28与下遮光板27的第三透光区30错开,使得第二照明灯17发出的光线只能通过小孔35向下投射,初始的光线较弱,行人能够比较容易接受。第二照明灯17开始工作后,电机36同步开始工作,带动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沿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一透光区28及第三透光区30的重合面积越来越大,第二照明灯17的光线能够越来越多的向下投射,行人看到的光线越来越亮,有助于行人安全地行走。

电机36设于灯头15内并位于罩壳25的外侧部,电机36连接有转轴37,转轴37上间隔设有第一齿轮39及第二齿轮40,第一齿轮39啮合连接有传动齿轮41,上遮光板26的外周设有与传动齿轮41啮合的传动齿42;上遮光板26的外周设有与第二齿轮40啮合的传动齿42;上遮光板26与第一齿轮39的直径比等于下遮光板27与第二齿轮40的直径比;第二照明灯17未工作时,第一透光区28与第三透光区30相错开;第二照明灯17发光工作时电机36正向转动,且当第一透光区28与第三透光区30的重合面积最大时电机36停止转动,且此时第三透光部34位于第二照明灯17的正下方。

如图3所示,电机36竖直地设置,使转轴37垂直于透光板22。转轴37上第一齿轮39带动上遮光板26、第二齿轮40带动下遮光板27,使得电机36工作时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同步工作,且一个电机36的设置,使得灯头15内结构紧凑。

第一齿轮39与上遮光板26之间设置有传动齿轮41,而第二齿轮40与上遮光板26是直接啮合的关系,使得上遮光板26与下遮光板27的转动方向相反。同时,上遮光板26与第一齿轮39的直径比等于下遮光板27与第二齿轮40的直径比,使得电机36工作时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能够以同样的角速度转动,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上的各透光区能够更流畅地重合或错开,使得光线投射的更加匀称、流畅。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上的传动齿42为非全齿结构,使得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

如图6-图8所示,在电机36工作时,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反向转动,第一透光区28的第一透光部32首先与第三透光区30的第一透光部32重合,使得第二照明灯17的光线能够一定幅度地向下投射。电机36继续运转,第一透光区28的第二透光部33与第三透光区30的第二透光部33重合后,第一透光区28及第三透光区30具有更大的重合面积,第二照明灯17投射出的光线更多,路面更明亮;最后,第一透光区28的第三透光部34与第三透光区30的第三透光部34重合,此时第一透光区28及第三透光区30的重合面积最大化,第二照明灯17的光线能够全部透过第一透光区28及第三透光区30,并投射于地面,使得行人获得更明亮的光线。第二透光区29及第四透光区31能够以同样的方式运行,控制另一个第二照明灯17的光线的投射。

感应模块20获得感应后,第二照明灯17及电机36以上述方式开始工作。当感应模块20失去感应后,第二照明灯17失电,不再发出光线,同时电机36得电,反向转动,将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运行至初始位置,使得下一次工作时第二照明灯17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发出光亮。

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第二照明灯17的光线进行控制,使得第二照明灯17的光线能够逐渐地投射向地面,更加美观、多样化。且电机36及遮光布的这种光线控制结构相比于电路模块的控制方式,具有控制更稳定、使用寿命更长的特点,且灯光控制过程中电路模块发热量较小,不容易引起短路,使得其他电路结构具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提升整体寿命。且使得第二照明灯17可以采用冷光源,工作时发热量更小。

上遮光板26通过上连接环43连接于第一灯罩23的底部,下遮光板27通过下连接环44连接于透光板22的上方;上连接环43与下连接环44的结构一致;

上连接环43为环形,其包括上连接板45、内支撑板46及下支撑板47,上连接板45及下支撑板47相平行设置,内支撑板46垂直地连接上连接板45及下支撑板47,上连接板45及内支撑板46为一体式结构,下支撑板47与内支撑板46卡接;下支撑板47为环形,下支撑板47的内侧间隔设置有多个竖直的连接片48,连接片48上具有卡孔49,内支撑板46的内侧具有多个卡块50,卡块50与卡孔49卡接;下支撑板47的上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滚珠51,滚珠51的一部分位于下支撑板47内侧,滚珠51能够绕其中心转动,滚珠51的中心位于下支撑板47上表面的下方。

如图3、图9-图11所示,通过上连接环43及下连接环44的设置,使得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能够平稳地转动。连接上遮光板26的上连接环43设置在第一灯罩23的底部,连接上遮光板26的下连接环44设置在透光板22的顶部,使得上连接环43及下连接环44不会相互影响,且安装方便。

如图9-图11所示,上连接板45、内支撑板46及下支撑板47组成了下连接环44。上连接板45与内支撑板46是一体式结构,二者相连组成了截面为倒l型的结构件。上连接板45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一灯罩23的底部,由于下支撑板47与内支撑板46是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因此在连接上连接板45时较为方便,没有太多干扰的部件。上连接板45、内支撑板46、下支撑板47均为环形结构,下支撑板47的内侧竖直地设置有多个连接片48,连接片48上设置卡孔49,卡孔49能够卡接在内支撑板46内侧设置的卡块50上,通过卡块50与卡孔49的卡接关系使得内支撑板46与下支撑板47相卡接。在装配时先将上遮光板26与内支撑板46连接,再连接内支撑板46与下支撑板47,使得上遮光板26能够被限制在下支撑板47与上连接板45之间。内支撑板46的直径设置的与透光孔52的直径匹配,使得上遮光板26连接后不会晃动。

在下支撑板47上开设了球状的凹槽,滚珠51连接在凹槽内部,且滚珠51的中心位于下支撑板47的下方,使得滚珠51不会与下支撑板47脱落。滚珠51能够绕其轴线转动,使得上遮光板26在转动时与滚珠51产生滚动摩擦,摩擦力较小,转动更为顺畅。下遮光板27通过同样的方式与下连接环44相连。

通过上连接环43及下连接环44的设置,不仅使得上遮光板26及下遮光板27能够巧妙地连接,且装配结构合理,工作更为顺畅。

灯杆14的高度为4米-5米,第一照明灯16的功率为40w,每一个第二照明灯17的功率为100w。这种路灯13适合行人较少的道路,因此灯杆14设置的较矮,使得第一照明灯16及第二照明灯17可以采用较低功率的灯,更加节能。两个第二照明灯17共200w,使得第二照明灯17开始工作后亮度够强,道路更加明亮。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