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长转换装置和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3888发布日期:2019-03-05 20:49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波长转换装置和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波长转换装置以及使用该波长转换装置的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



背景技术:

近年来,激光光源已经成为投影光源和照明光源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在众多的激光光源的产品中,主流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rgb三色激光技术,另一种是激光荧光粉技术。

三色激光技术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激光模组,其优点是可以独立进行r、g、b的三色分量的调节,其激光光能的利用率达到100%。但是,该技术方案中,投射出来的画面中容易出现“散斑”缺陷,人眼长时间观看有散斑缺陷的画面,很容易伤害眼睛,损伤视力。

而激光荧光粉技术的技术方案将蓝色激光会聚到一个高速旋转的荧光轮上,通过荧光轮上的波长转换材料如荧光粉等,将蓝色激光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如红绿光,以获得彩色输出光。其优点是没有散斑问题,而且高速旋转的荧光轮有利于热量的散失。但是,由于该技术方案对荧光轮的依赖,限制了其在频繁振动的环境下的应用(如车载设备),也降低了产品可靠性。

因此,一种可靠性高、具有高流明密度光输出能力的发光装置的技术方案亟待开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期望提供一种全新的波长转换装置以及采用该封装结构的激光激发荧光材料光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包括封装壳体和荧光组件,所述荧光组件含有荧光材料并且能够将入射光转换成不同波长的出射光。所述封装壳体被形成为长方体状且具有四个侧面和一个封闭端面,所述封装壳体的与所述封闭端面相对的另一端是开口的出射端,所述封装壳体的所述四个侧面之中的相对的两个侧面是光入射面并且形成有用于透过入射光的入射光窗口,所述入射光窗口的表面设置有允许特定光束透过的光学膜,并且所述四个侧面之中的除所述光入射面之外的另两个侧面的内表面和所述封闭端面的内表面为镜面反射表面;所述荧光组件设置在所述封装壳体内部的空腔中,所述荧光组件被形成为薄片状且一端连接至所述封闭端面,所述入射光窗口面对所述荧光组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所述荧光组件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朗伯反射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荧光组件是由复相荧光陶瓷构成的。优选地,所述复相荧光陶瓷材料为yag:ce和al2o3的复相陶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荧光组件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封装壳体的长度的3/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荧光组件的厚度范围为200~500μm,长度范围为8~15mm,宽度范围为1.5~4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封装壳体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朗伯反射层的厚度范围为30~60μm,宽度范围为1~2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布置在所述荧光组件的所述上表面或所述下表面上的各所述朗伯反射层的总面积为所述荧光组件的所述上表面或所述下表面的面积的1/4~1/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荧光组件的所述上表面的所述朗伯反射层与位于所述荧光组件的所述下表面的所述朗伯反射层是交错布置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允许特定光束透过的所述光学膜是角度选择滤光膜,所述角度选择滤光膜仅能够透过预定波长范围内的以预定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光束。例如,所述角度选择滤光膜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蓝色光束的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可替代地,允许特定光束透过的所述光学膜包括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和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所述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仅能够透过第一波长范围内的以预定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光束,所述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仅能够透过第二波长范围内的以所述预定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光束,并且所述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隔着所述空腔与所述荧光组件的表面的未设置有所述朗伯反射层的区域相对,所述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隔着所述空腔与所述朗伯反射层相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蓝色光束的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所述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红色光束的角度选择红光透射膜,并且所述荧光组件是由黄色荧光陶瓷构成的;或者所述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蓝色光束的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所述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绿色光束的角度选择绿光透射膜,并且所述荧光组件是由橙色荧光陶瓷构成的。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荧光组件还可以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荧光层、粘接反射层和第二荧光层,各所述朗伯反射层布置在所述第一荧光层和所述第二荧光层的表面上,所述粘接反射层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粘接至所述第一荧光层和所述第二荧光层,并且能够分别反射来自所述第一荧光层和所述第二荧光层的光束。在一些情况下,所述第一荧光层和所述第二荧光层可以是相同的荧光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荧光层和所述第二荧光层的厚度范围均为200μm~500μ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荧光层的表面上的所述朗伯反射层与位于所述第二荧光层的表面上的所述朗伯反射层是相对布置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荧光组件具有如上所述的多层结构时,允许特定光束透过的所述光学膜包括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和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所述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仅能够透过第一波长范围内的以预定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光束,所述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仅能够透过第二波长范围内的以所述预定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光束,并且所述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隔着所述空腔与所述荧光组件的表面的未设置有所述朗伯反射层的区域相对,所述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隔着所述空腔与所述朗伯反射层相对。

例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蓝色光束的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所述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红色光束的角度选择红光透射膜,并且所述第一荧光层和所述第二荧光层是由黄色荧光陶瓷构成的;或者所述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蓝色光束的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所述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绿色光束的角度选择绿光透射膜,并且所述第一荧光层和所述第二荧光层是由橙色荧光陶瓷构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所述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包括激光装置和上述的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激光装置用作所述波长转换装置的入射光源,所述激光装置发出的激光光束能够从所述封装壳体的相对的两个所述光入射面透过所述光学膜照射至所述荧光组件的表面。根据需要,所述激光装置发出的所述激光光束可以仅照射至所述荧光组件的表面上的未设置有所述朗伯反射层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荧光组件的固定式封装,摒弃了色轮等需要马达驱动的运动式封装装置,从而在发光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抗震性。另外,由于能够通过控制朗伯反射层的面积占比,根据需要使蓝色激光或红色激光经过朗伯面反射后合光,因此能够便利地调节出射光的色坐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和激光激发荧光材料光源通过将荧光组件设置在封装壳体内的空腔中,使封装壳体的两个侧面上的入射光窗口分别面对荧光组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将封装壳体的其余两个侧面及封闭端面设置为镜面反射面,使得入射光能够从荧光组件的两个表面入射而发生光转换,并且此后经不断反射从封装壳体的开口的出射端出射,从而在开口的出射端获得高流明密度的出射光。另外,本发明在荧光组件的上下表面设置有朗伯反射层,在消除了光的相干性从而克服图像中的散斑缺陷的同时,减少了光反复进入荧光组件的次数,因而还减少了光损失,进一步提高了出射光的流明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了在图1所示的波长转换装置中朗伯反射层在荧光组件表面的布置图案的平面示意图。

图3至图5分别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中朗伯反射层在荧光组件表面的布置图案的变型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图6中所示的波长转换装置中的激光入射窗口的布置图案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各具体实施例。需要强调的是,附图中的所有尺寸仅是示意性的并且不一定是按照真实比例图示的,因而不具有限定性。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横截面图。波长转换装置100包括封装壳体110和荧光组件102。如图1所示,封装壳体110被形成为内部具有空腔的长方体,包括四个侧面和一个封闭端面103。这里,将图1中的水平方向称为封装壳体110和荧光组件102的长度方向,将图1中的垂直方向称为封装壳体110和荧光组件102的厚度方向,将图1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称为封装壳体110和荧光组件102的宽度方向。封装壳体110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相对侧面表面(图中为上表面和下表面)被用作接收入射光的光入射面并且设置有入射光窗口104。封装壳体110的与入射窗口垂直的两个端面中的一端是形成有封闭端面103的封闭端。封装壳体110的与封闭端面103相对的另一端是开口的并且被用作出射光的出射端。封装壳体110是由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形成的。例如,封装壳体110可以是由铝或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的,也可以是高热导率的陶瓷材料制成。封装壳体110的内表面具有98%以上的高反射率,因而能够对入射其上的光束形成镜面反射或近似镜面反射。例如,封装壳体110的除光入射面之外的另两个侧面的内表面被形成为接近镜面的高反射层或者设置有高反射膜。

荧光组件102设置在封装壳体110内的空腔中,用于将入射的处于某波长范围内的激发光转换成处于其它波长范围内的受激光,从而实现波长转换。荧光组件102可以由复相荧光陶瓷构成。这里,复相陶瓷是指陶瓷基复合材料,其是“复合材料”大范畴下的一个小分支。所谓“复相”主要是指材料组分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故又称“多相陶瓷”。在由这样的复相荧光陶瓷材料构成的荧光组件102的内部具有较多的散射相。这里,“散射相”是指有别于主相材料的第二相材料,其功能是对入射的激发光形成一种散射效果,从而提升激发光的吸收率,进而提升对激发光的光转换效率。因此,陶瓷主相和散射相共同组成复相陶瓷材料,并且散射相作为第二相物质弥散在陶瓷主相中。由于存在大量的这样的散射相,所以光束在荧光组件102内部传播时会被多次散射。复相荧光陶瓷材料可以是已知的任何合适的复相荧光陶瓷材料,例如yag:ce(或luag:ce)和al2o3构成的复合陶瓷,其中al2o3为陶瓷主相,yag:ce作为发光中心的同时作为散射相,当然,可以理解,可以在主相材料和第二相材料的基础上增加第三相作为独立的散射相。yag:ce和al2o3的复相陶瓷是优选的,其蓝光吸收率在85%~95%之间。本发明优选复相荧光陶瓷材料是由于该材料优异的耐高温性能、散热性能和发光性能。如果选择一般led照明中的硅胶等有机物封装的荧光粉层,首先其无法在较薄的厚度实现高流明密度的发光,随着入射光功率的提高,即使不考虑老化/热解等情况,其发光效率也将渐渐落后于复相荧光陶瓷;其次,其机械性能、耐高温性能远逊于复相荧光陶瓷。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荧光组件102也可以由荧光玻璃构成。例如,荧光玻璃102可以是由荧光粉、玻璃粉和有机载体混合烧结形成的,使得荧光粉嵌入在形成连续相的玻璃中,其中,玻璃粉优选采用具有高折射率和高热稳定性的玻璃,例如硼硅酸盐无铅玻璃。当然,也可以选择已知的其它荧光玻璃。

如图1中所示,荧光组件102被形成为长方体的薄片状。荧光组件102在厚度方向上的厚度范围为200~500μm,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8~15mm,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为1.5~4mm。荧光组件102的长度小于封装壳体110的长度。优选地,荧光组件102的长度不大于封装壳体的长度的3/4,以使得出射光在从出射端出射前能够通过更多次的反射达到光分布均匀化的效果。荧光组件102的长方体薄片的一个端面牢固地连接至封装壳体110的封闭端面103的内表面。荧光组件102与封装壳体11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已知的低热阻的任何连接方式,例如焊接、高热导率粘接剂粘接等。

在荧光组件102的与封装壳体110的入射光窗口104相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朗伯反射层105。这里,“朗伯反射(lambertianreflectance)层”是指表面为朗伯面的反射层。因而,当入射幅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朗伯反射层的表面时,其反射亮度为一个常数。换言之,其表面的亮度是各向同性的且发光强度遵守朗伯余弦定律。至少一个朗伯反射层105按照预定的图案排列。当布置有多个朗伯反射层105时,各朗伯反射层105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上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与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下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是交错排列的,也就是说,各朗伯反射层105隔着荧光组件102与入射光的入射表面相对。该排列方式可以使得荧光组件102沿长度方向的各个部位都能够被入射光照射,从而提高了荧光组件102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光出射效率。每个朗伯反射层105的厚度为30-60μm,并且在荧光组件102的宽度方向上的布置长度(或称为朗伯反射层的长度)等于荧光组件的整个宽度,在荧光组件102的长度方向上的布置宽度(或称为朗伯反射层的宽度)的范围为1~2mm。如图1中所示,各朗伯反射层105的面积至少应大于隔着荧光组件102与其相对的入射光的光斑面积。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上表面(下表面)上的多个朗伯反射层105的总面积占荧光组件102的上表面(下表面)面积的1/4~1/2,该面积占比兼顾了荧光组件102的发光利用率和朗伯反射层105的反射利用率,在使得荧光组件102具有足够高的发光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利用朗伯反射层105避免光过多次地进入荧光组件102。朗伯反射层105在荧光组件102表面上的设置方式例如可以是任何已知的合适的涂覆方式,例如点胶机点涂或喷涂。

图1中的101为通过入射光窗口104入射至荧光组件102的上下两个表面的入射光(在此例中入射光也是激发光)。入射光的入射位置与荧光组件102的表面上未设置有朗伯反射层105的位置相对应。例如,入射光101可以是由均匀排布的蓝色激光发光阵列发出的。蓝色激光发光阵列可以通过多个蓝光激光二极管阵列密排实现,也可以通过将多颗蓝光激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导入光纤,然后分别引导至各个入射光窗口,还可以是通过光整形装置将来自光源的光以特定的光分布引导至入射光窗口。根据入射光窗口104的透射性能和反射性能的设计需要,在入射光窗口104的表面可以镀有额外的光学膜,使得仅有特定的光束能够透过。例如,所述光学膜可以是角度选择滤光膜,其只能透过预定波长范围内的以预定范围的入射角入射的光束。例如,所述角度选择滤光膜可以是只能透过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蓝光的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应当理解,上述入射角度的范围仅仅是示例,也可以是其它的角度范围。理想情况下,控制入射光以近似0°角垂直入射到光入射面,光学膜也设置成仅允许0°入射的特定波长的光透射,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光从荧光组件102返回到入射光窗口104而逃脱出空腔,提高光输出效率。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工作时,从入射光源出射的入射光101透过位于封装壳体110的相对两侧的入射光窗口104照射至荧光组件102的上下表面。更确切地,入射光101照射至荧光组件102的上下表面上的未设置有朗伯反射层105的部分。入射光101在荧光组件102的表面光斑处形成一个发光中心。受激光以全角度从发光中心出射,其中一个2π方位角的受激光朝着荧光组件102外部出射,进入封装壳体110的内部空腔;另外一个2π方位角的受激光朝着荧光组件102的内部出射。由于荧光组件102的厚度非常薄,这部分受激光绝大部分被设置在荧光组件102的对侧表面的朗伯反射层105反射后从入射光101的入射表面出射,也进入封装壳体110的内部空腔。所有进入内部空腔的出射光无法透过入射光窗口104的光学膜,而是在空腔内被封装壳体的高反射内表面和设置于荧光组件102表面的朗伯反射层105多次反射,在经过充分的合光和匀光之后,最终从封装壳体110的开口的出射端(图1中的右端)出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在荧光组件102的表面上设置有朗伯反射层105,所以大大减少了在空腔内行进的光束重新进入荧光组件102内部的次数,减少了光损耗,提高了出光效率。

因此,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中的荧光组件被固定封装,并且能够使出射光在各个方向上更加均匀。

另外,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图1和图2示出的波长转换装置100中,每一个朗伯反射层105是沿着荧光组件10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并且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上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与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下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是交错排列的。但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中,朗伯反射层的布置图案不限于此,而是可以根据设计需要任意改变。例如,如图3所示,每一个朗伯反射层105可以沿着荧光组件10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上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与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下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是交错排列的。另外,如图4所示,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上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与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下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可以是部分重叠的。更特别地,如图5所示,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上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与布置在荧光组件102的下表面的各朗伯反射层105甚至可以是相互面对的。在此情况下,与图1中所示的情况不同,朝着荧光组件102的内部出射的一个2π方位角的受激光在到达荧光组件102的对侧表面时不被朗伯反射层105反射,而是直接从荧光组件102的另一侧出射。此后,与图1中所示的情况类似,在空腔中的出射光无法透过入射光窗口104的光学膜,而是在封装壳体的空腔内被封装壳体的高反射内表面和设置于荧光组件102表面的朗伯反射层105多次反射,在经过充分的合光和匀光之后,最终从封装壳体110的开口的出射端(图1中的右端)出射。与图1中的布置图案相比,虽然这样布置的朗伯反射层的利用率较低,但也能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本实施例中,入射光101仅入射至荧光组件102的表面上未设置有朗伯反射层105的位置。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入射光也可以部分入射至荧光组件的表面上设置有朗伯反射层的位置,该部分入射光直接被朗伯反射层反射,而后在封装壳体的空腔中多次反射后出射。该技术方案一方面减少了入射光在荧光组件的损耗,另一方面通过朗伯反射层直接对入射光消相干。

第二实施例

图6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波长转换装置2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大致相同。波长转换装置200包括封装壳体210和荧光组件202。封装壳体210被形成为内部具有空腔的长方体。封装壳体210的一端是形成有封闭端面203的封闭端,另一端开口。封装壳体210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相对表面设置有入射光窗口204。荧光组件202的一个端面牢固地连接至封装壳体210的封闭端面203的内表面。荧光组件20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设置有朗伯反射层205。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省略对波长转换装置200的与波长转换装置100大致相同的部件的说明。

第二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能够用于入射光为双色激光的情况。例如,如图6所示,除了作为激发光的蓝色激光201之外,还入射有红色激光206。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最大区别在于:封装壳体210的入射光窗口204在面对着朗伯反射层的区域和未面对朗伯反射层的区域设置有不同的光学膜,包括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和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图7示出了封装壳体210的入射光窗口204的表面上布置的不同光学膜的图案示例。如图6和图7所示,在入射光窗口204的与荧光组件202设置有朗伯反射层205的区域相面对的区域207内镀有只能透过例如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红光的角度选择红光透射膜;在入射光窗口204的与荧光组件202未设置有朗伯反射层205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208内镀有上述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即,角度选择红光透射膜隔着封装壳体210内部的空腔与朗伯反射层205相对。另外,可以通过调节各朗伯反射层205的总面积占荧光组件202的表面积的比来调节出射的混合白光中的红光成分的占比。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工作时,从入射光源出射的蓝色激光201和红色激光206分别透过位于封装壳体210的相对两侧的入射光窗口204照射至荧光组件202的上下表面。更具体地,蓝色激光201透过入射光窗口204的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区域208照射至荧光组件202的表面上的未设置有朗伯反射层105的部分;红色激光206透过入射光窗口204的角度选择红光透射膜区域207照射至荧光组件202的表面上的朗伯反射层105。一方面,蓝色激光201作为激发光在荧光组件202的表面光斑处形成一个发光中心。受激光以全角度从发光中心出射,其中一个2π方位角的受激光朝着荧光组件202外部出射,进入封装壳体210的内部空腔;另外一个2π方位角的受激光朝着荧光组件202的内部出射。由于荧光组件202的厚度非常薄,这部分受激光绝大部分被设置在荧光组件202的对侧表面的朗伯反射层205反射后从激发光201的入射表面出射,也进入波长转换装置200的内部空腔。另一方面,红色激光206照射在朗伯反射层205的表面,因而被均匀地散射至波长转换装置200的空腔内部。所有进入空腔的光束(包括从荧光组件202中出射的受激光和被朗伯反射层205反射的红色激光206)在空腔内被封装壳体的高反射内表面和设置于荧光组件202表面的朗伯反射层205多次反射,在经过充分的合光和匀光之后,最终从封装壳体210的开口的出射端(图6中的右端)出射。在第二实施例中,朗伯反射层205至少起着如下三种功能:(1)反射荧光组件202中的受激光;(2)反射入射的红色激光;(3)通过各向同性的散射,消除了红色激光的散斑缺陷。

另外,应当理解,设置在封装壳体210的入射光窗口204的角度选择滤光膜不限于上述的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和角度选择红光透射膜的组合,而是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采用能够透过其它颜色的光的角度选择滤光膜组合,只要它们能够分别透过第一波长范围内的光(对应第一角度选择滤光膜)和第二波长范围内的光(对应第二角度选择滤光膜)就可以了。此外,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类似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的荧光组件202的表面上的朗伯反射层的布置图案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布置。当朗伯反射层的布置图案改变时,设置于入射光窗口204的两种不同的角度选择滤光膜的布置图案也相应地进行改变,只要使其中一种角度选择滤光膜隔着空腔与荧光组件上的朗伯反射层相对即可。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能够实现根据需要调整出射白光中的特定颜色的光束(例如,红光、蓝光等)的成分占比,并且能够使不同颜色的光束在空腔内被均匀合光。此外,还能够消除入射激光的散斑缺陷。

在本实施例的变形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得部分蓝光与红光一同入射至朗伯反射层,该部分蓝光可以直接经多次反射后出射,并被消除相干性。

第三实施例

图8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300。波长转换装置300包括封装壳体310和荧光组件302,封装壳体310具有封闭端面303。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300是上述波长转换装置200的变型,能够用于入射多色激光的情况。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省略对波长转换装置300的与波长转换装置200大致相同的部件的说明。

波长转换装置300与波长转换装置200的最大区别在于:设置于封装壳体310内的荧光组件302具有多层结构。具体地,所述多层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荧光层3021、粘接反射层3023和第二荧光层3022。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荧光组件类似地,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也是由复相荧光陶瓷或荧光玻璃构成的。但是,根据入射光的颜色,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荧光层。例如,用于形成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的材料均可以是由yag:ce(或luag:ce)和al2o3构成的复合陶瓷。yag:ce和al2o3的复相陶瓷是优选的,其蓝光吸收率在85%~95%之间。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的厚度范围分别为200μm~500μm。粘接反射层3023是具有高反射率表面的粘接层,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分别粘接在粘接反射层3023的下表面和上表面。也即是,粘接反射层3023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能够反射来自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的光束,例如,粘接反射层3023可以是在上下表面均印刷有高反射层的具有高热导率的薄基板,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通过粘接剂被粘接至薄基板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由于设置了粘接反射层3023,在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中产生向荧光层的内部出射的受激光不是被设置于荧光组件对侧的朗伯反射层305反射,而是被粘接反射层3023反射。因此,如图8所示,设置于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表面上的朗伯反射层305可以是相对布置的。当然,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表面上的朗伯反射层305也可以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那样交错布置。此外,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类似地,设置于荧光组件302上的朗伯反射层以及设置于入射光窗口304上的光学膜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布置图案,只要其中一种光学膜隔着空腔与荧光组件上的朗伯反射层相对即可。

根据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300除了能够获得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200的各种效果之外,还能够用于多色激光入射的情况。例如,当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是相同的荧光层时,波长转换装置300能够实现与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波长转换装置200相同的效果。当第一荧光层3021和第二荧光层3022是不同的荧光陶瓷层或荧光玻璃层时,能够使入射激光的颜色组合有更多选择。例如,第一荧光层3021可以是黄色荧光陶瓷层,且从图8的下方入射的光束301a可以是蓝色激光,光束301b可以是红色激光;同时,第二荧光层3022可以是橙色荧光陶瓷层,从图8的上方入射的光束301a可以是蓝色激光,光束301b可以是绿色激光。在此情况下,设置于上方的入射光窗口304相对应地交替设置有只能透过例如以-8.5°至+8.5°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的绿光的角度选择绿光透射膜和上述角度选择蓝光透射膜。

应当理解,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说明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例如,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入射激光的颜色、对应的角度选择滤光膜和荧光组件材料的组合方案。例如,“蓝色激光+橙色荧光陶瓷(玻璃)+绿色激光”的组合显然也可以用于上述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还能够提供一种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根据本发明的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至少包括激光光源和波长转换装置。波长转换装置可以是如上所述的任意波长转换装置。激光光源发出的激光从波长转换装置的相对两侧透过入射光窗口的透射膜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内。借助于波长转换装置内的表面设置了朗伯反射层的荧光陶瓷,入射的激光在波长转换装置内经过波长转换和/或漫反射,合光成期望的出射光,然后从波长转换装置的端面出射。

尽管在上面已经参照附图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和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随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实质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改变、组合、次组合以及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