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触控式原竹调光台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8055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触控式原竹调光台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竹材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触控式原竹调光台灯。



背景技术:

我国是竹子资源的“王国”与强国,不仅竹林面积、竹资源储量、竹材种类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中国的竹材科学研究、竹制品加工工艺与竹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全球领先。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竹藤组织(INBAR)也在中国。圆竹由于材纤维致密,轻质高强,常常被直接作为一种天然的工程结构材料。我国常见建筑用竹种的密度为500-900kg/m3,抗拉强度为110-300MPa,抗压强度大多在50MPa以上,抗弯强度为80-200Mp抗剪强度为6-18MPa抗弯弹性模量为9000-20000MPa。原竹经竹匠艺人车的削加工后,有独特美丽的纹理,还兼有优异的电学、声学性能,但原竹在电器壳制品方面特别是非接触式台灯方面的应用鲜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触控式原竹调光台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非触控式原竹调光台灯,包括配置有红外发射与接收传感器、LED灯的天然亚麻透光灯罩与原竹底座,所述原竹底座由一原竹筒及其上端的侧压板补平盖构成,所述LED灯包括灯座、安装在灯座上端的配置有LED灯板的灯泡,所述天然亚麻透光灯罩通过卡环旋转固定在所述灯座上方,所述灯座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原竹底座上端,所述红外发射与接收传感器内嵌安装在所述灯泡的上顶端,所述原竹底座上端还安装有一音频线插座,该音频线插座通过电源线连接有一集成电路板芯片IC,且该集成电路板芯片IC通过电源线电性连接有一电源插头,所述红外发射与接收传感器通过音频线连接有一音频线插头,该音频线插头与所述音频线插座配合使用。

优选地,所述电源插头内嵌安装在所述原竹底座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原竹筒上端开设有一深度为2-5mm、宽度为1/3竹壁厚的用于安装侧压板补平盖的圆周凹榫槽。

优选地,所述侧压板补平盖采用直径为100mm-4/3竹壁厚的圆形结构,由厚度为2-5mm的侧压竹集成材料碳化后激光定位切割而成。

优选地,所述侧压板补平盖上中心处开设有一直径为8mm的圆孔,用于连接原竹底座与灯座;距离边缘5mm-15mm处,开设有一直径为2.5mm的圆孔,用于安装音频线插头。

优选地,所述灯泡与所述灯座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炭化的竹筒作为底座,并在底座内置封装集成芯片,充分发挥了原竹特殊的中空结构,结合非接触式红外感应与集成芯片控制LED光源。通过手扫等非接触的方式引起红外发射器的光信号反射回接收传感器后的信号强弱变化后,再通过电线将信号传输给集成电路芯片。通过集成芯片自动控制LED电流的有/无及变化,从而可实现灯的开/关与明暗度调节功能。通过碳化工艺与植物木蜡油涂饰解决圆竹外壳的开裂发霉等问题,采用标准化的原竹开孔槽设计与LDE光源的模块化连接装配,提高了加工效率,整个制造工艺简单、性能稳定、操作灵敏、且可靠性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竹材维管束-薄壁细胞梯度变化的美丽纹理具有鲜明的特色,产品易于保养,可进行个性化定制,符合绿色壳制品材料的要求,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非触控式原竹调光台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去天然亚麻透光灯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原竹底座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触控式原竹调光台灯,包括配置有红外发射与接收传感器、LED灯的天然亚麻或天然微薄竹透光灯罩1与原竹底座2,所述原竹底座2由一原竹筒21及其上端的侧压板补平盖22构成,所述LED灯包括灯座3、安装在灯座上端的配置有LED灯板4的灯泡,所述天然亚麻或天然微薄竹透光灯罩1通过卡环旋转固定在所述灯座上方,所述灯座通过螺栓5安装在所述原竹底座2上端,所述红外发射与接收传感器6内嵌安装在所述灯泡的上顶端,所述原竹底座2上端还安装有一音频线插座7,该音频线插座7通过电源线连接有一集成电路板芯片IC8,且该集成电路板芯片IC8通过电源线电性连接有一电源插头9,所述红外发射与接收传感器6通过音频线连接有一音频线插头10,该音频线插头10与所述音频线插座7配合使用。所述电源插头内嵌安装在所述原竹底座的一侧。所述原竹筒上端开设有一深度为2-5mm、宽度为1/3竹壁厚的用于安装侧压板补平盖的圆周凹榫槽。

所述侧压板补平盖采用直径为100mm-4/3竹壁厚的圆形结构,由厚度为2-5mm的侧压竹集成材料碳化后激光定位切割而成。所述侧压板补平盖上中心处开设有一直径为8mm的圆孔,用于连接原竹底座与灯座;距离边缘5mm-15mm处,开设有一直径为2.5mm的圆孔,用于安装音频线插头。所述灯泡与所述灯座通过螺纹连接。

本具体实施的非触控式原竹调光台灯通过以下方法制作:

S1、圆竹采伐与碳化加工:

S11、选择3-5竹龄、生长在陡峭山坡阳面的成年竹子,在春季之前采伐,此时竹材的含淀粉和糖分较春季采伐的要少,有利于碳化而不开裂和霉变;品种以资源量大的毛竹为主,其他竹种如刚竹、桂竹、巨龙竹等具体可根据空气净化个性化定制设计的需求来选择;

S12、将竹材截断成标准长度为200mm±1mm、直径为100mm±1mm、且一端含有竹节的圆竹筒;

S13、选择无明显缺陷的圆竹筒,置于清水中浸泡2-24h,融除竹材自身能融于水的有机物质,然后在50-120℃温度的干燥窑内干燥8-40h;再放入180-300℃的高压炭化锅炉中蒸气炭化处理12-60h,进一步去除竹材的自由水,杀螨除菌的同时使得竹材表面形成碳化微粒层,提高竹材的尺寸稳定性;

S14、将碳化后的圆竹筒在自然通风条件下风干处理1-3天,保证竹筒的含水率在8%以下;

S2、原竹灯底座的加工制作

S21、对风干后的碳化圆竹筒进行车削加工,使得竹筒的厚度从上下两边至中部逐渐变薄,从而使得竹筒上下两端成自然喇叭形状,车削量控制在0.2-2mm,且保证车削后最薄竹壁厚度大于3mm;

S22、利用铣刀在竹筒开口端的竹内壁上将自竹黄侧向竹青切削形成一个高度2-5mm、宽度为1/3竹壁厚的圆周凹榫槽,用于后续补盖板,加工精度在0.5mm以内;

S23、在竹筒侧面下方距离底部20-50mm部位,先用电动钻加工一个5-10mm直径的贯穿竹壁的孔,然后在竹壁内侧加出阶梯槽,便于后续安装恒压电源母插头用;

S3、补盖板的加工

S31、选择与圆竹筒母材外观颜色相近、厚度2-5mm的侧压竹集成材料,将其碳化后激光定位切割成直径为100mm-4/3竹壁厚的圆形;

S32、在上述圆形补盖板的中心激光或机械加工一个8mm直径的圆孔,用于连接原竹底座与灯座;

S33、在上述圆形补盖板距离边缘5mm-15mm处用激光或机械加工一个2.5mm直径的圆孔,用于安装音频线插头;

S4、天然亚麻或天然微薄竹透光灯罩的安装

S41、将灯座旋转去除PVC卡环后,将灯罩放在灯座上,再用卡环旋转固定灯罩;同时将装LED灯板的螺纹灯泡装入灯头内,并旋紧灯泡;

S42、然后将红外发射器与接收传感器固定所述螺纹灯泡上端;

S5、总装与测试

S51、将集成电路板芯片IC用快速固化胶固定在补盖板内侧;然后在补盖板预留孔位处插入2.5mm音频线插头,并用电源线将红外发射器与接收传感器与音频插头相连接;

S52、在原竹底座侧下方预留孔位处,安装DC5.5mm-2.1mm直流电插座;利用电源线将集成电路板芯片IC分别与电源插头、音频线插头及LED灯相连接;然后利用10*10mm空心螺栓将补盖板与E27灯座向连接;

S53、在原竹座底部的圆周凹槽内按照100-200g/m2涂刷冷固化环保型胶黏剂,将上述已按照好灯座的补盖板与原竹底座粘接一起,使之形成无肉眼缺陷的紧密结合并保持2-4h;

S54、通电测试

插上电源后,通过快速手扫灯罩上方引起光信号变化被红外接收器接到即可让集成电路开启台灯,再次快速手扫则台灯关闭,长时间持续缓慢移动手与灯罩的距离,可实现明暗亮度的调节;测试完成后,可根据客户需求在原竹壳体上激光雕刻上文字与图案。

S55、对上述加工好的原竹灯罩及灯底座圆竹筒进行去毛刺、采用不同目数的砂纸人工进行粗打磨和精打磨,并在原竹壳体内外喷涂哑光无色环保油漆,晾干1-2天。

本具体实施利用炭化的竹筒作为底座,并在底座内置封装集成芯片,充分发挥了原竹特殊的中空结构,结合非接触式红外感应与集成芯片控制LED光源。通过手扫等非接触的方式引起红外发射器的光信号反射回接收传感器后的信号强弱变化后,再通过电线将信号传输给集成电路芯片。通过集成芯片自动控制LED电流的有/无及变化,从而可实现灯的开/关与明暗度调节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