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LED冷光源聚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0113发布日期:2018-08-31 21:39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腔镜微创手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led冷光源聚光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设备快速发展的今天,微创手术在外科手术中越来越普及,在微创腔镜手术中,医用冷光源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微创腔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及稳定的照明。

但目前的医用led冷光源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led冷光源直接照射,光形较散,无法凝聚成平行光照射。

2.光行散,光线不均匀,导致光的亮度不高,腔内手术照射面不够清晰,无法满足手术的要求,在微创腔镜手术中,普通led冷光源芯片是安装在led芯片支架上,其透镜为直接封装在led芯片表层,与led芯片形成一个整体,其发光角度为120度,因而导致光行散,无法聚光,腔内照射面不够清晰,影响手术的正常有效的进行。

3.聚光不明显,出光效率低,无法提供冷光。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医用led冷光源聚光装置。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医用led冷光源聚光装置,包括前镜筒、中镜筒、后镜筒、第一聚光透镜、第二聚光透镜、第三聚光透镜、第四聚光透镜、led冷光源、第一隔片、第二隔片和第三隔片。

所述前镜筒的一端设置通孔,通孔与所述前镜筒共轴,所述led冷光源设于所述通孔处,前镜筒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镜筒的一端连接,中镜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后镜筒的一端连接,所述前镜筒、中镜筒和后镜筒呈一字型排列,且相互共轴,所述led冷光源向前镜筒内发光的发光角度为110~130度。

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第二聚光透镜和第一隔片均设置在所述前镜筒内,且第一隔片处于所述第一聚光透镜和第二聚光透镜之间,所述第一聚光透镜固定在所述通孔上,所述第三聚光透镜、第二隔片和第三隔片均处于中镜筒内,且第三聚光透镜处于所述第二隔片和第三隔片之间,所述第二隔片与所述第二聚光透镜上的远离第一聚光透镜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聚光透镜设于后镜筒内,所述第四聚光透镜与所述第三隔片上的远离第三聚光透镜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第一隔片、第二聚光透镜、第二隔片、第三聚光透镜、第三隔片和第四聚光透镜按照顺序依次排列并抵紧连接,且均与所述前镜筒共轴,所述后镜筒上的远离前镜筒的一端设有出光孔,所述出光孔与所述前镜筒共轴。

所述第一隔片、第二隔片和第三隔片的中心部位均分别用于光穿过的通光孔。

进一步的,所述前镜筒和中镜筒之间相互螺合连接或者过盈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中镜筒和后镜筒之间相互螺合连接或者过盈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的形状为半圆球状,进光面为平面,出光面为半圆球状,所述第一聚光透镜上的进光面处于通孔内,接收led冷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第一聚光透镜的光线折射率为70~90度,所述第一聚光透镜上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隔片相互抵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的进光面为平面,其外径与所述前镜筒的内径相匹配,出光面为弧形面,第二聚光透镜的进光面朝向第一聚光透镜的出光面,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的光线折射率为50~70度,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的进光面抵紧所述第一隔片,出光面抵紧所述第二隔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聚光透镜的外径与所述中镜筒的内径相匹配,第三聚光透镜的进光面和出光面均为弧形面,第三聚光透镜进光面朝向第二聚光透镜的出光面,所述第三聚光透镜的光线折射率为20~30度,所述第三聚光透镜的进光面抵紧所述第二隔片,出光面抵紧所述第三隔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聚光透镜的进光面为弧形面,出光面为平面,第四聚光透镜的进光面朝向第三聚光透镜的出光面,所述第四聚光透镜的出光面发出的光为平行光,第四聚光透镜的进光面抵紧所述第三隔片,出光面与所述后镜筒的内壁相互抵紧,第四聚光透镜的出光面处于所述后镜筒的出光孔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片的外径与所述前镜筒的内径相匹配,第一隔片中心的通光孔为喇叭状,且其大口径一端处于远离第一聚光透镜的一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医用led冷光源聚光装置,其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通过设置前镜筒、中镜筒、后镜筒、第一聚光透镜、第二聚光透镜、第三聚光透镜、第四聚光透镜、led冷光源、第一隔片、第二隔片和第三隔片的组合形式,第一聚光透镜、第二聚光透镜、第三聚光透镜、第四聚光透镜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排列,所述的led冷光源通过前镜筒的通孔进入第一聚光透镜,经过第一聚光透镜完成一级聚光,将led光源折射之后,再经过第二聚光透镜完成二级聚光,再经过第三聚光透镜完成三级聚光,最后经过聚第四聚光透镜完成第四级聚光,凝聚成一道平行光经由后镜筒将光传输出去,经过导光束与内窥镜连接,为腔内手术提供平行光照明,经过四次聚光之后,光形集中,便于凝聚成平行光照射,且光线均匀,光的亮度大大提高,使腔内手术照射面清晰,满足手术的要求,且能够提供冷光,聚光明显,出光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一种医用led冷光源聚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其中图1为本发明中的一种医用led冷光源聚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b-b向剖视图。

所述一种医用led冷光源聚光装置,包括前镜筒10、中镜筒20、后镜筒30、第一聚光透镜40、第二聚光透镜50、第三聚光透镜60、第四聚光透镜70、led冷光源80、第一隔片a、第二隔片b和第三隔片c。

所述前镜筒10的一端设置通孔11,通孔11与所述前镜筒10共轴,所述led冷光源80设于所述通孔11处,前镜筒10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镜筒20的一端连接,中镜筒20的另一端与所述后镜筒30的一端连接,所述前镜筒10和中镜筒20之间相互螺合连接或者过盈配合连接,所述中镜筒20和后镜筒30之间相互螺合连接或者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前镜筒10、中镜筒20和后镜筒30呈一字型排列,且相互共轴,所述led冷光源80向前镜筒10内发光的发光角度为110~130度。

所述第一聚光透镜40、第二聚光透镜50和第一隔片a均设置在所述前镜筒10内,且第一隔片a处于所述第一聚光透镜40和第二聚光透镜50之间,所述第一聚光透镜40固定在所述通孔11上,所述第三聚光透镜60、第二隔片b和第三隔片c均处于中镜筒20内,且第三聚光透镜60处于所述第二隔片b和第三隔片c之间,所述第二隔片b与所述第二聚光透镜50上的远离第一聚光透镜4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聚光透镜70设于后镜筒30内,所述第四聚光透镜70与所述第三隔片c上的远离第三聚光透镜6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聚光透镜40、第一隔片a、第二聚光透镜50、第二隔片b、第三聚光透镜60、第三隔片c和第四聚光透镜70按照顺序依次排列并抵紧连接,且均与所述前镜筒10共轴,所述后镜筒30上的远离前镜筒10的一端设有出光孔31,所述出光孔31与所述前镜筒10共轴。

所述第一隔片a、第二隔片b和第三隔片c的中心部位均分别用于光穿过的通光孔a1、a2、a3。

所述第一聚光透镜40的形状为半圆球状,进光面为平面,出光面为半圆球状,所述第一聚光透镜40上的进光面处于通孔11内,接收led冷光源80所发出的光线,第一聚光透镜40的光线折射率为70~90度,所述第一聚光透镜40上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隔片a相互抵紧,所述第二聚光透镜50的进光面为平面,其外径与所述前镜筒10的内径相匹配,出光面为弧形面,第二聚光透镜50的进光面朝向第一聚光透镜40的出光面,所述第二聚光透镜50的光线折射率为50~70度,所述第二聚光透镜50的进光面抵紧所述第一隔片a,出光面抵紧所述第二隔片b,所述第三聚光透镜60的外径与所述中镜筒20的内径相匹配,第三聚光透镜60的进光面和出光面均为弧形面,第三聚光透镜60进光面朝向第二聚光透镜50的出光面,所述第三聚光透镜60的光线折射率为20~30度,所述第三聚光透镜60的进光面抵紧所述第二隔片b,出光面抵紧所述第三隔片c,所述第四聚光透镜70的进光面为弧形面,出光面为平面,第四聚光透镜70的进光面朝向第三聚光透镜60的出光面,所述第四聚光透镜70的出光面发出的光为平行光,第四聚光透镜70的进光面抵紧所述第三隔片c,出光面与所述后镜筒30的内壁相互抵紧,第四聚光透镜70的出光面处于所述后镜筒30的出光孔31处。

所述第一隔片a的外径与所述前镜筒10的内径相匹配,第一隔片a中心的通光孔a1为喇叭状,且其大口径一端处于远离第一聚光透镜40的一方。

通过设置前镜筒、中镜筒、后镜筒、第一聚光透镜、第二聚光透镜、第三聚光透镜、第四聚光透镜、led冷光源、第一隔片、第二隔片和第三隔片的组合形式,第一聚光透镜、第二聚光透镜、第三聚光透镜、第四聚光透镜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排列,所述的led冷光源通过前镜筒的通孔进入第一聚光透镜,led冷光源的发光角度为120度最佳,经过第一聚光透镜完成一级聚光,将led光源折射为80度为最佳,再经过第二聚光透镜完成二级聚光,此时发光角度为60度最佳,再经过第三聚光透镜完成三级聚光,再次将发光角度折射为25度的冷光源,发光角度为25度时,为最佳状态,最后经过聚第四聚光透镜完成第四级聚光,凝聚成一道平行光经由后镜筒将光传输出去,经过导光束与内窥镜连接,为腔内手术提供平行光照明,经过四次聚光之后,光形集中,便于凝聚成平行光照射,且光线均匀,光的亮度大大提高,使腔内手术照射面清晰,满足手术的要求,且能够提供冷光,聚光明显,出光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