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5422发布日期:2018-10-19 20:4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固态光源及主动散热的车用灯泡。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已被普遍的应用,并且已被应用于车用灯泡。为着解决LED车用灯泡的散热需求,通常设有风扇及散热鳍片。LED车用灯泡的风扇及散热鳍片通常设置在灯泡的后端,并且位于车灯壳体的外界,散热鳍片往往具有相当大的直径。此种设计,导致散热鳍片不易安装,而且,外界的灰尘容易进入风扇轴承或是沾在散热鳍片上而造成散热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用固态光源灯泡,解决已知LED车用灯泡安装不便的问题,并且可以避免外界杂物影响风扇及散热鳍片,以延长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使用寿命。

为达上面所描述的目的,依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用固态光源灯泡,能安装于一车灯壳体。车用固态光源灯泡包括一本体、一风扇容置室、至少一回风道、一出风道、一固态光源模块及一风扇。所述本体具有一组装段、及一出光部;所述出光部位于所述组装段的前端;所述风扇容置室,所述风扇容置室连接于所述组装段的后端;所述至少一回风道连通所述风扇容置室;所述出风道连通所述风扇容置室至所述出光部;所述固态光源模块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出光部上,且位于所述出风道的流经路径上;所述风扇收容于所述风扇容置室,所述风扇由至少一所述回风道吸入气流进到所述风扇容置室,并且驱动气流进入所述出风道并导向所述固态光源模块,从而限制散热气流在车灯壳体内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风扇设置在后方的风扇容置座内部,风扇容置座与车灯壳体的外界隔绝,因此可以隔绝外界的灰尘,避免灰尘沉积于风扇或散热鳍片,可以延伸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寿命。此外,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后端的直径可以大幅缩小,后端的直径因为少了散热鳍片的体积,可以缩小直径,更方便安装。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一实施例组装于车灯壳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二实施例组装于车灯壳体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三实施例组装于车灯壳体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可供安装于一车灯壳体9(如图5所示)内,车灯壳体9的尺寸比例被缩小,仅示意表达。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包括一本体10、一风扇容置室13、一固态光源模块20、及一风扇30。本体10具有一组装段11及一出光部12。出光部12位于组装段11的前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项特点在于,具有一对回风道A1及一出风道A2,可在车灯壳体9内循环。在本实施例中,回风道A1及出风道A2形成于本体10上。其中一对回风道A1各自位于出风道A2的两侧,每一回风道A1的前端邻近固态光源模块2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其中回风道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一个或多个。

风扇容置室13连接于组装段11的后端,并且形成一空腔。本实施例的回风道A1连通至风扇容置室13的空腔,出风道A2连通风扇容置室13至出光部12。固态光源模块20固定地设置于出光部12上,且位于出风道A2的流经路径上。风扇30收容于风扇容置室13。本实施例中的风扇30可以是离心式风扇,风扇30的侧面具有一出风口31,出风口31连接于出风道A2。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风扇30也可以是轴流式风扇,可以利用其他结构,例如漏斗状结构,将气流导至出风道A2即可。

请参阅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的本体10为金属材料制成,一种较佳可行的方式为铝挤制成型。本实施例的本体10为圆筒形,但不限制于此。本体10在各每一回风道A1形成一散热部h1、h2。每一散热部h1、h2具有一横隔板113及多个散热鳍片114。两个横隔板113平行地置于圆筒形的本体10内,而形成出风道A2。散热鳍片114由横隔板113的表面向外延伸,这些散热鳍片114不仅可以协助散热,还将每一回风道A1分隔成多个小型通道,可以稳定气流。本实施例的散热鳍片114靠近固态光源模块20的部分外露,可增加进气量。补充说明,本实施例的风扇30的出风口31固定于两个横隔板113之间。一对回风道A1位于本体10的横隔板113的外围。

请参阅图2及图4,风扇容置室13具有一筒部130及一后盖132,筒部130的前端连接于组装段11,后盖132盖住于筒部130的后端。风扇容置室13的筒部130可以是与本体10一体连接,或者分开的而组装一起。风扇30固定于筒部130的内部。后盖132供电线(图略)穿过以连接风扇30及固态光源模块20。

出光部12包括一对固持臂122,该对固持臂122分别连接于组装段11,该对固持臂122各形成一插槽123,固态光源模块20插设于插槽123而位于该对固持臂122之间。本实施例的固态光源模块20具有一金属电路基板21及两个固态光源芯片22,两个固态光源芯片22分别位于金属电路基板21的两侧面。本实施例的固态光源芯片22为LED芯片,但不限制于此。金属电路基板21插设于插槽123内并接触于出光部12,因此可有助于热传导及散热。补充说明,本实施例的插槽123可以向后延伸至本体10,也可以向前延伸至出光部12。

请参阅图3及图4,本实施例还包括一前置散热座14,前置散热座14连接于出光部12的前端,金属电路基板21可以延伸至前置散热座14。前置散热座14具有一对前置横板141、及多个前置鳍片142,多个前置鳍片142连接于前置横板141。出风道A2可以延伸至该对前置横板141与金属电路基板21之间。由另一角度描述,本体10的部分被移除而形成出光部12以供置放固态光源模块20并且提供出光空间,出光部12的两侧各形成组装段11与前置散热座14。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配合不同的车灯壳体9,还可以包括一转接座40及一固定环50,转接座40套接于组装段11,固定环50具有一内环51及一外环52,内环51的卡槽510卡接于转接座40的卡块410。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上述转接座40及固定环50,视车灯壳体而定,可以更换不同的固定环,甚至可以省略转接座,而将固定环直接固定在本体上。

请参阅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车灯壳体9内的示意图。为显示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的内部结构及其气流状况,缩小车灯壳体9。本实用新型的气流循环方式在于,风扇30从回风道A1吸入气流进到风扇容置室13,并且驱动气流进入出风道A2从而导向固态光源模块20以散发固态光源模块20的余热。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的优点在于,风扇30设置在后方的风扇容置座13内部,风扇容置座13与车灯壳体9的外界隔绝,风扇容置座13的空腔不会与车灯壳体9外部的空气接触。换句话说,散热气流在车灯壳体9内循环,因此不会有外界的灰尘等进入风扇30的轴承或是沾在散热鳍片上造成散热效果降低。车灯壳体9内的热空气可以在车灯壳体9的透明罩91与外界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

从另一角度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其中风扇容置座13的空腔只透过进入的回风道A1与流出的出风道A2和车灯壳体9的内部相通,所以后方的风扇30通过流出的出风道A2,将气流导向前方固态光源模块20的芯片与散热鳍片,将散热鳍片的热量带走,然后再经由进入的回风道A1导回灯泡后方的空腔内,周而复始成为一完整循环。固定环50固定于车灯壳体的反射壁R。风扇容置室13可以局部的外露于防水盖R,风扇容置室13外露于车灯壳体外面的部分呈密闭状。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不需要由灯泡的后端散热,风扇容置室13更可以完全位于防水盖R内,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6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第二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的本体10’省略了散热部,亦即组装段11’的横隔板113并没有延伸散热鳍片,回风道A1位于本体10的横隔板113的外围。如图8所示,转接座40的后半段套接于风扇容置室13,转接座40与风扇容置室13之间较佳可设一密封圈S。回风道A1位于横隔板113与转接座40之间,组装段11’部分也延伸至风扇容置室13内。组装段11’另外两侧形成弧面而抵接于转接座40的内侧面。本体10’内部形成出风道A2。如图6及图8所示,风扇30连接于本体10’的末端,风扇30的出风口31连通于本体10’的出风道A2。出光部12的前端同样地设有前置散热座14。

此外,出光部12包括一中隔板125,中隔板125的两侧各形成一插槽123。本实施例具有两个固态光源模块20’,每一固态光源模块20’具有一金属电路基板21及一固态光源芯片22。金属电路基板21插设于插槽123内并且各自抵接于中隔板125。

请参阅图8,本实施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的固定环50固定于车灯壳体的反射壁R。风扇容置室13可以局部的外露于防水盖R。本实施例的气流循环路径相同于上述实施例,风扇容置座13的空腔只透过进气的回风道A1与流出的出风道A2与车灯壳体9的内部相通,后方的风扇30通过上述流出的出风道A2,将气流导向前方固态光源模块20’的芯片与散热鳍片,将散热鳍片上的热量带走,然后再经由进入的回风道A1导回灯泡后方的空腔内,周而复始成为一完整循环。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的风扇容置室13也可以完全位于防水盖R内,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9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可以省略转接座及前置散热座,固定环50”固定于本体10”的组装段11”,例如可以用螺锁的方式锁固于本体10”。风扇容置座13具有一前端壁131,前端壁131与固态光源模块20相对地位于固定环50”的两侧,也就是说,前端壁131位于固定环50”的后侧。本实施例的特点在于,前端壁131形成多个通孔状的回风道A1,本实施例前端壁131的上半部及下半部各有三个通孔状的回风道A1,以供气流进入风扇容置室13。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是完全地安装在车灯壳体9内部,防水盖W将车用固态光源灯泡1”与外界隔绝。由此,本实施例可以将回风道A1直接形成于风扇容置座13上,也就是安排于固定环50”的右侧或后侧,与固态光源模块20相对。本实施例具有多个通孔状的回风道A1,优点在于可以提供更多回风气流的流通空间。换句话说,所述回风道A1形成于所述风扇容置座13的前端,回风道A1较短并且较远离热源,同时可以让更多空气被风扇30吸入风扇容置室13,使空气循环更顺畅。气流再由风扇30的出风口31进入组装段11”内的出风道A2,吹拂固态光源模块20。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12至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提供一对组装段11a,每一组装段11a是以金属板经过冲压而成。该对组装段11a相对地设置并且锁固于风扇容置室13。每一组装段11a设有一个固态光源模块20位于其前端的出光部(未标号)。为方便组装,此实施例的风扇容置室13分为容置室前座13a以及筒部13b。每一组装段11a的后端形成一组装部115。通过二根螺杆30S穿过容置室前座13a后端上方及下方的螺接部134,每一螺接部134具有一对侧螺孔1345,螺杆30S穿过螺接部134的侧螺孔1345及组装段11a的组装部115,使得组装段11a后端的组装部115连接于风扇容置室13的容置室前座13a。容置室前座13a并通过螺丝13S穿过筒部13b然后锁固于容置室前座13a的中螺孔1343。

本实施例的固定环50相似于第一实施例。回风与出风的情况如图14所示,类似于第一、第二实施例。因此不予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15至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提供一对组装段11a,每一组装段11a是以金属板经过冲压而成。每一组装段11a设有一个固态光源模块20位于其前端的出光部(未标号)。为方便组装,此实施例的风扇容置室13分为容置室前座13a以及筒部13b。组装段11a的组装方式相似于第四实施例。

固定环50a相似于第三实施例。固定环50a具有一对组装弯槽501,固定环50a可以被旋转并卡固于容置室前座13a的卡合柱135。

本实施例的回风与出风的情况如图17所示,类似于第三实施例。容置室前座13a形成一对长条状的回风道A1,回风道A1经过容置室前座13a以连通于风扇容置室13。换句话说,所述回风道A1形成于所述风扇容置座13的前端,回风道A1较短,同时可以让更多空气被风扇30吸入风扇容置室13,使空气循环更顺畅。回风道A1位于车灯R的后方而较远离热源。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优点在于,风扇30设置在后方的风扇容置座13内部,风扇容置座13与车灯壳体9的外界隔绝,因此可以隔绝外界的灰尘,避免灰尘沉积于风扇或散热鳍片,可以延伸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寿命。此外,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后端的直径可以大幅缩小,后端的直径因为少了散热鳍片的体积,可以缩小到22mm左右,更方便安装。若需要加强散热效果,可以将散热鳍片设计在前端,如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所示。此外,车用固态光源灯泡的直径可以符合车灯壳体后端防水盖的孔洞直径。本实用新型改善了习知散热方式的缺点,解决散热鳍片过大的问题,避免防水盖不易阖上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