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均匀的氛围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0004发布日期:2019-01-08 22:02阅读:19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光均匀的氛围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氛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导光均匀的氛围灯。



背景技术:

氛围灯是营造气氛的一种装饰灯。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照明需要(如颜色、温度、亮度和方向等)来设定自己喜欢的情景照明效果,根据各自要求、场景情况,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选择并控制光的亮度、灰度、颜色的变化。

目前制造氛围灯常用的做法是用光纤导光,这种常用的做法存在导光效率低、亮度低且表面出光不均匀以及随着导光条离光源距离的增加,在导光条内传输的光线强度变弱等缺陷。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导光均匀的氛围灯,在提高其导光效率和亮度的同时还能使其表面出光均匀,以满足人们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均匀的氛围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它包括一内部开设有容置腔的灯壳、嵌装于容置腔的导光条以及装设在灯壳一端的光源,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中心设置有一沿导光条的长轴方向分布的透光条,所述透光条内设置有用于将导光条射出的光线聚集在透光结构上方的微棱镜结构,所述导光条的底面上铺设有若干个导光点,所述导光点的铺设密度随着与所述光源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所述光源的内端与容置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导光点由白色反光油墨丝印在导光条的底面上。

优选地,所述微棱镜结构由若干个开设于透光条上表面的弧形凹槽呈直线连续排列而成。

优选地,所述透光条的上表面设置为向外凸的弧形面,所述弧形凹槽开设于弧形面的顶部中心。

优选的,所述微棱镜结构由若干个设置于透光条上表面的弧形凸起呈直线连续排列而成。

优选的,所述光源为LED灯。

优选的,所述灯壳包括一底面开口的壳体以及用于封装壳体底面的底板,所述容置腔由壳体与底板对位装配而成。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为由反光材料制成的反光面或为铺设有反光膜的反光面。

优选的,所述容置槽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为由反光材料制成的反光壁或为铺设有反光膜的反光壁。

优选的,所述容置槽与光源相对的端壁为由反光材料制成的反光壁或铺设有反光膜的反光壁。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铺设于导光条的底面上的导光点与导光条上方的透光条进行配合,使导光条内的光线经透光条向上射出;并利用导光点21的铺设密度随着与光源3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从而实现从透光条射出的光线均匀分布的效果;同时通过微棱镜结构把折射出导光条的光线聚集在透光条上方,从而最终达到导光率高且导光均匀的氛围灯的效果。基于此,其结构简单紧凑,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棱镜结构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光路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棱镜结构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光路原理示意图;

图中:1、灯壳;10、透光条;100、弧形面;101、微棱镜结构;11、壳体;12、底板;120、反光面;2、导光条;21、导光点;3、光源;a、容置腔;a1、容置腔的后侧壁;a2、容置腔与光源相对的端壁;b、弧形凹槽;c、弧形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均匀的氛围灯,它包括一内部开设有容置腔a的灯壳1、嵌装于容置腔a的导光条2以及装设在灯壳1一端的光源3,灯壳1的上表面中心设置有一沿导光条2的长轴方向分布的透光条10,透光条10内设置有用于将导光条2射出的光线聚集在透光条10上方的微棱镜结构101,导光条2的底面上铺设有若干个导光点21,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导光点21设置为形状大小不一的结构,或者设置为形状大小一致的结构,导光点21的铺设密度随着与光源3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光源3的内端与容置腔a相连通。

基于以上结构,该氛围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装设在灯壳1一端的光源3照射导光条2,使光源3产生的光线射入导光条2内,射入导光条2内的大部分光线在经过导光条2的外表面的全反射向导光条2的另一端传播,而少部分光线经过导光条2的外表面的折射向外发散;在这个过程中,利用铺设于导光条2的底面上的导光点21,在当射入导光条2内的光线照射在导光条2的底面上的导光点21上时会产生漫反射,从而破坏反射条件,使光线经导光点21后向导光点21上方的各个方向反射,其中部分反射光从透光条10区域向外射出进行发光;利用导光点21的铺设密度随着与光源3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从而随着与光源3的距离的增加,逐步增加导光点21的面积(即可进行漫反射的面积),使导光条2内逐步地有更多的光线可以经导光点21向导光点21上方的各个方向反射,逐步地使更多反射光从透光条10区域向外射出进行发光,但导光条2内传播的光线会随着与光源3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少,两种情形相互抵消下,最终使从透光条10区域向外发射的光是均匀分布的,不会因随着与光源3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实现了氛围灯导光均匀的效果。同时可利用设置于透光条10上方的微棱镜结构101将导光条2射出的光线聚集在透光条10上方,实现在透光条10上方不同距离处,利用聚集的光线,营造不同的氛围灯照明效果。

为了增加导光点21的漫发射效果,进而提高氛围灯的出光亮度。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导光点21由白色反光油墨通过UV网版印刷技术丝印在导光条2的底面上。基于白色反光油墨的高反射率和高漫反射率的特性,当光线照射白色反光油墨上时,白色反光油墨能把入射光漫反射出去,漫反射出去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从而破坏反射条件,使最终通过导光条2顶面折射出去的光线变多,从导光条2顶面折射出去的光线越多,最终通过微棱镜结构101聚集起来的光线就会越多,从而整体上提高氛围灯的出光亮度。

为了实现微棱镜结构101的聚光效果,第一种实施例的微棱镜结构101由若干个开设于透光条10上表面的弧形凹槽b呈直线连续排列而成。由此,当光线经透光条10向外射出时,经设置于透光条10上表面的弧形凹槽b时会再次产生折射,部分光线在通过弧形凹槽b的凹面时,会向两侧发散,从而在透光条10上方的某距离处,与相邻的弧形凹槽b射出的光线聚集在一起,从而起到将透光条10向外射出的光聚集成一条条的光线的效果(其原理如图6所示);同时利用弧形凹槽b的凹槽深度的逐步加深,可使微棱镜结构101的聚光效果逐步增强,从而可将透光条10向外射出的光聚集在透光条10上方的特定距离处,起到营造不同的氛围灯照明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透光条10的聚光效果,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透光条10的上表面设置为向外凸的弧形面100,弧形凹槽b开设于弧形面100的顶部中心。由此,由导光条2折射出来的光线会先经过透光条10的弧形面100,由于弧形面100是向外凸的弧形面,因此经过弧形面100的光线会往中间汇聚,往中间汇聚的光线在通过微棱镜结构101的弧形凹槽b时会进一步地聚光,从而起到提高透光条10的聚光效果的目的。

为了实现微棱镜结构101的聚光效果,第二种实施例的微棱镜结构101由若干个设置于透光条10的上表面的弧形凸起c呈直线连续排列而成。这是本实施例的微棱镜结构101的另外一种结构形式,把微棱镜结构101设置成连续排列的弧形凸起c同样能起到把光线聚集起来(其原理如图7所示),从而起到将透光条10向外射出的光聚集成一条条的光线的效果;同时利用弧形凸起c的凸起高度的逐步增加,可使微棱镜结构101的聚光效果逐步增强,从而可将透光条10向外射出的光聚集在透光条10上方的特定距离处,起到营造不同的氛围灯照明效果。。

为了提高光源3的发光效率,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光源3为LED灯。

为了提高导光条2的导光率,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导光条2由亚克力材料(即有机玻璃)或PC材料制作而成。

为了方便组装及维护该导光均匀的氛围灯,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灯壳1包括一底面开口的壳体11以及用于封装壳体11底面的底板12,容置腔a由壳体11与底板12对位装配而成。由此,在组装该氛围灯时,只需将导光条2安装在容置腔a内,把光源3装设在灯壳1一端并与容置腔a相连通,再用底板12封装壳体11即可;当要维护时,通过拆卸底板12即可轻易的维护相关的组件。

为了增加导光条2的导光率,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底板12的上表面为由反光材料制成的反光面120或为铺设有反光膜的反光面120。由此,光线通过导光条2底面折射出去后,经过底板12上的反光面120的反射再次射入导光条2内,导光条2内的光线增多则会使通过导光点21上反射出去的光线增多,最终使折射出导光条2顶面的增多,从而达到提高导光条2导光率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导光条2的导光率,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容置腔a的前侧壁和后侧壁a1为由反光材料制成的反光壁或为铺设有反光膜的反光壁。

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导光条2的导光率,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容置腔a与光源3相对的端壁a2为由反光材料制成的反光壁或铺设有反光膜的反光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