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单向指示标志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8725发布日期:2019-07-17 05:29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地埋式单向指示标志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指示灯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单向指示标志灯具。



背景技术:

处于公共安全考虑,在大型公共区域内如大型购物中心、博览中心、会议中心、博物馆、医院、体育场馆、大型酒店、地铁、机场、高铁站、学校、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等,需设置消防疏散指示设备,用于在发生火灾等灾难性突发事件时,为建筑内的人员疏散提供更安全、准确、迅速的疏散指引。消防疏散指示设备中包括应急照明灯、墙壁指示标志以及单向指示标志灯。

现有的地埋式指示标志灯具的安装结构多为通过多组螺钉将上灯盖和下灯壳紧固在一起,在安装和过后期灯具内部需要维修时须将所有螺钉全部拧出才可以将上灯盖打开,其所需要的操作重复繁琐,且螺钉头部处于外部环境中,需要进行特殊的防锈防腐处理,增加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安装拆卸和维修,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地埋式单向指示标志灯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地埋式单向指示标志灯具,其中,所述地埋式单向指示标志灯具包括上压盖组件和下灯壳,所述上压盖组件固定扣合在下灯壳的上端,所述上压盖组件包括顶环盖、压环底板和多组按压卡接组件,所述压环底板固定设置于顶环盖内部底面上,多组所述按压卡接组件均布固定夹设于顶环盖和压环底板之间,所述按压卡接组件与顶环盖和压环底板之间固定设置防水垫。

进一步地,所述按压卡接组件包括上套筒、下套筒、卡接杆、弹簧和按压组件,所述上套筒和下套筒相互对接设置,所述下套筒的内侧壁面上均布固定设置多组限位凸条,所述按压组件穿设于下套筒内部,所述卡接杆上设有环状突起,所述卡接杆穿设于上套筒和下套筒内部,所述弹簧套设于上套筒和环状突起之间的卡接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按压组件包括转轮A和转轮B,所述转轮B部分穿设于转轮A的底部,所述转轮A的底部设置为三角形齿状结构,所述转轮B的外侧壁面上设置多组斜齿突起,所述斜齿突起和三角形齿状结构的数量相同,所述转轮A和转轮B上相对应均布设置多组导轨通槽,所述多组导轨通槽的数量和限位凸条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斜齿突起的斜面与水平位置所成的夹角大于arctanμ,μ为转轮A和转轮B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进一步地,每两组所述导轨通槽之间设有一组斜齿突起。

进一步地,所述下灯壳上端内侧壁面上均布开设多组卡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下灯壳外侧壁面上固定设置有导向块,所述顶环盖内侧壁面上固定设置有导向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顶环盖和压环底板之间设置按压卡接组件,可通过按压卡接组件来与下灯壳之间进行限位卡接来实现灯具整体的紧固安装,由于通过直接按压转轮A即可将卡接杆的头部穿入或抽出下灯壳内的卡接孔中,从而实现上压盖组件在下灯壳上的卡紧和解锁,减少了拆装的工作量,方便后期的安装维修;

同时按压卡接组件设置在顶环盖和压环底板之间,并不需要特殊的防腐防锈处理,且大部分的零件均可由塑料制品代替会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后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转轮A和转轮B之间的受力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转轮A和转轮B的正视图。

图6是卡接杆缩回时按压卡接组件内部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卡接杆伸出时按压卡接组件内部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中:上压盖组件1,顶环盖10,导向槽101,安装凹槽102,按压卡接组件11,下套筒110,限位凸条1101,上套筒111,转轮A112,三角形齿状结构113,导轨通槽114,转轮B115,斜齿突起116,卡接杆117,环状突起118,弹簧119,压环底板12,下灯壳2,导向块21,卡接孔22,透明圆板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7所示,地埋式单向指示标志灯具包括上压盖组件1和下灯壳2,上压盖组件1通过按压卡接组件11固定扣合在下灯壳2的上端,上压盖组件1包括顶环盖10、压环底板12和多组按压卡接组件11,压环底板12通过多组螺钉固定于顶环盖10内部底面上,且压环底板12和顶环盖10之间夹设有强化透明圆板3,透明圆板3上画设指示标志,多组按压卡接组件11均布固定夹设于顶环盖10和压环底板12之间,顶环盖10和压环底板12上均开设有安装凹槽102,安装凹槽102用于放置夹设按压卡接组件11,按压卡接组件11与顶环盖10和压环底板12之间固定夹设防水垫,防水垫用于放止外部的水进入灯具内。

按压卡接组件11包括上套筒111、下套筒110、卡接杆117、弹簧119和按压组件,上套筒111和下套筒110相互对接设置,下套筒110的内侧壁面上均布固定设置多组限位凸条1101,按压组件穿设于下套筒110内部,卡接杆117上设有环状突起118,卡接杆117穿设于上套筒111和下套筒110内部,弹簧119套设于上套筒111和环状突起118之间的卡接杆117上。此按压卡接组件11的结构类似于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圆珠笔内部的按压结构,通过对按压组件的按压使得卡接杆117的头部实现伸出与缩回,从而实现上压盖组件1在下灯壳2上的锁合和解锁。

按压组件包括转轮A112和转轮B115,转轮B115部分穿设于转轮A112的底部,转轮A112的底部设置为三角形齿状结构113,转轮B115的外侧壁面上设置多组斜齿突起116,斜齿突起116和三角形齿状结构113的数量相同,转轮A112和转轮B115上相对应均布设置多组导轨通槽114,多组导轨通槽114的数量和限位凸条1101的数量相同。导轨通槽114用于穿设限位凸条1101,通过限位凸条1101依次穿入导轨通槽114和卡接在斜齿突起116上来实现卡接杆117的头部的伸出与缩回。

斜齿突起116的斜面与水平位置所成的夹角大于arctanμ,μ为转轮A112和转轮B115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此设置是为了保证转轮B115在转轮A112的压力下可按照规定的方向进行转动,保证按压卡接组件11的正常工作。转轮A112和转轮B115在上下竖向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如图4所示。

根据其受力情况可知:

如果把转轮B115上一周的斜齿突起116绕竖轴展开,显然就是一个斜面连续的斜面(见图4)。斜面与水平位置所成的夹角为θ,而转轮A112即可看成放在斜面上的滑块。当滑块A上端受到压力F时,A、B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图所示。其中:

NAB=F*cosθ

斜面最大静摩擦力

f=μ*NAB=μ*F*cosθ

当A、B即将相对移动时,对于B在t方向上:

Ft=f-F*sinθ=μ*F*COSθ-F*sinθ=F(μ*cosθ-sinθ)=0

∴μ*cosθ-sinθ=0,即:tanθ=μ

由以上结论可知,当摩擦角θ<arctanμ时,无论轴向力F有多大,A、B都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即常说的自锁现象。只有当θ>arctanμ时,斜面B总会相对A向t负方向滑移,即反自锁。还原到转轮A112和转轮B115上,滑动就成为相互之间的转动。但是由于转轮A112被限位凸条1101束缚住,不能饶轴转动,所以实际上就只有转轮B115在脱离限位凸条1101的限制时会自动绕轴向右转动,而不会向反方向转动,或保持竖向移动。

每两组导轨通槽114之间设有一组斜齿突起116。此设置可以保证在按压的过程中卡接杆117可以依次实现伸出缩回。

下灯壳2上端内侧壁面上均布开设多组卡接孔22,卡接孔22与卡接杆117相对应设置,可以时卡接杆117在伸出时可以穿入卡接孔22中实现卡位限制。

下灯壳2外侧壁面上固定设置有导向块21,顶环盖10内侧壁面上固定设置有导向槽101。通过导向槽101和导向块21之间的配合,使得卡接孔22与卡接杆117之间的定位,可以使得卡接杆117在安装时可以直接定位到相对应的卡接孔22中,方便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工作人员将多组按压卡接组件11安置在顶环盖10和压环底板12之间的安装凹槽102中,并在安装凹槽102和按压卡接组件11之间放置防水垫,然后再通过螺钉将压环底板12固定在顶环盖10内侧底部,然后按压转轮A112使得所有的卡接杆117均回缩到下套筒110内部,然后将顶环盖10扣合在下灯壳2上,且在扣合时使得导向槽101和导向块21之间相互配合在一起,将顶环盖10扣合在下灯壳2上后再通过针型工具按压转轮A112使得卡接杆117的端部伸出穿入卡接孔22中实现紧固。

卡接杆117的伸出过程:当在按压转轮A112后弹簧119会被压缩,此时转轮A112和转轮B115在压力的作用下一起向下运动,且此下降过程中随着转轮A112和转轮B115的下降,限位凸条1101在导轨通槽114的穿设长度逐渐变短,当转轮B115在脱离限位凸条1101的限制时会自动绕轴向右转动,而此时限位凸条1101会滑入下一个斜齿突起116中,由于相邻的两组斜齿突起116中只有一组上开设导轨通槽114,所以此时在限位凸条1101的卡顶下卡接杆117伸出;

卡接杆117的缩回过程:在下一次的按压同样会使得转轮B115上斜齿突起116脱离限位凸条1101的限制,从而向右转动,当限位凸条1101滑至下一个导轨通槽114内时转轮A112和转轮B115在弹簧119弹力的作用下一起向上运动,直至转轮A112的上表面接触至下套筒110的内壁面处转轮A112和转轮B115停止运动,此时卡接杆117缩回。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