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发光吊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1269发布日期:2020-01-21 19:3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智能发光吊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装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发光吊顶。



背景技术:

吊顶,是指房屋居住环境的顶部装修的一种装饰。简单的说,就是指天花板的装饰,是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常见的吊顶具有保温,隔热,隔声,吸声的作用,也是电气、通风空调、通信和防火、报警管线设备等工程的隐蔽层。

通常,吊顶上会设置大灯、吸顶灯等照明设备,而这些照明设备通常亮度较高,不适合夜间使用。为在夜间提供缓和、舒适的照明光线,目前最常采用的方案是在室内布置夜灯。但是夜灯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且需要用户手动打开,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智能发光吊顶,旨在提供一种可智能发光的吊顶,以节约室内空间,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智能发光吊顶,包括

龙骨架,通过挂件吊设于层顶下方;

反光板,设于所述龙骨架,所述反光板背向层顶的一侧设有反射层;

透光板,设于所述反光板的下方,所述透光板朝向所述反光板的一侧设有漫反射层;

围板,围合于所述反光板和所述透光板周侧,并与所述透光板及所述反光板围合形成光传播腔;

光源,设于所述围板,并以预设角度朝向所述反射层设置;

感光模块,用以感应室内光亮强度;以及

控制模块,与所述感光模块及所述光源均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以获取所述感光模块所检测到的室内光亮强度,并在所述室内光亮强度低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光源以第一预设亮度点亮。

可选地,所述智能发光吊顶还包括本地时间模块,所述本地时间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以通过所述本地时间模块获取本地时间,并在在所述室内光亮强度低于预设值、且所述本地时间超过预设时间段后,控制所述光源以第二预设亮度发光,其中,所述第二预设亮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亮度。

可选地,所述智能发光吊顶还包括日出时间模块,所述日出时间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以通过所述日出时间模块获取日出时间,并在所述本地时间超过所述日出时间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光源以第三预设亮度点亮。

可选地,所述透光板包括第一透光层、液晶层和第二透光层,所述第一透光层具有所述漫反射层,所述第二透光层与所述第一透光层相对设置,所述液晶层夹持于所述第一透光层和所述第二透光层之间,所述液晶层用以通过内部液晶的偏转,以调整所述透光板的透光率。

可选地,所述透光板背向所述漫反射层的一侧设有磨砂层,且所述透光板相对两侧的所述围板均设有所述光源;

所述智能发光吊顶还包括反射板,所述反射板设于所述围板,并与所述光源相邻设置,所述反射板以所述预设角度朝向所述反射层设置。

可选地,所述预设角度大于等于30°,小于等于60°。

可选地,所述智能发光吊顶还包括散热板,所述光源通过所述散热板安装于所述围板。

可选地,所述围板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贯穿所述围板;

所述散热板包括第一夹板、安装板和第二夹板,所述安装板自所述第一夹板以所述预设角度倾斜延伸,并穿过所述安装口,所述光源安装于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二夹板自所述安装板末端向所述第一夹板的方向倾斜延伸,用以与所述第一夹板配合夹持所述围板。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反光板、透光板、围板围合形成光传播腔,使得光源点亮时,光线能够在光传播腔内连续反射和漫反射,而使整个光传播腔充满光线。这其中,由于光线在光传播腔内不停地进行反射与漫反射,因此仅需较低功率的光源便可得到较大强度的光照,有利于节约能源。同时,光线在光传播腔内的漫反射,也使得透出透光板的光线能够更为柔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而通过感光模块与控制模块的配合工作,能够在室内光亮强度低于预设值时,自动点亮智能发光吊顶,无需用户手动打开与设置,节约了设置夜灯所需的时间与空间,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可见,与现有的吊顶相比,本申请的智能发光吊顶具有节约能源、节约室内空间,光线均匀、用户使用体验佳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智能发光吊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控制模块与感光模块的结构框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透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细节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发光吊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智能发光吊顶包括龙骨架10、反光板20、透光板30、围板40、光源50、感光模块60以及控制模块70。其中,龙骨架10通过挂件吊设于层顶100下方,反光板20设于龙骨架10,该反光板20背向层顶100的一侧设有反射层21,该透光板30设于反光板20的下方,且透光板30朝向反光板20的一侧设有漫反射层31,该围板40围合于反光板20和透光板30周侧,并与透光板30和反光板20围合形成光传播腔41。光源50设于围板40,并以预设角度朝向反射层21设置。感光模块60用以感应室内光亮强度,控制模块70与感光模块60及光源50均电连接,该控制模块70用以获取感光模块60所检测到的室内光亮强度,并在室内光亮强度低于预设值时,控制光源50以第一亮度点亮。

可以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反光板20、透光板30、围板40围合形成光传播腔41,当光源50被点亮时,由于光源50设于围板40,且以预设角度朝向反射层21设置,因此光线自光源50发出后,会直射到反射层21,光线到达反射层21后,会被全部反射至透光板30的漫反射层31,然后,光线在漫反射层31发生漫反射。由于透光板30具有可透光性,因此,被反射至透光板30的光线,一部分会漫反射回反光板20,另一部分则从透光板30的另一侧透出,而点亮室内。而反射回反射层21的光线则会继续被反射回漫反射层31。如此,光线就能够在光传播腔41内连续传播,而使整个光传播腔41充满光线。这其中,由于光源50的光线在光传播腔41内不停地进行反射与漫反射,因此仅需较低功率的光源50便可得到较大强度的光照,有利于节约能源。同时,光线在光传播腔41内的漫反射,也使得透出透光板30的光线能够更为柔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而光源50是设于围板40上的,而非设于透光板30或反光板20,这样设置能够避免光源50在透光板30上形成阴影,使光线在光传播腔41内能够更为均匀的传播,提升光线的均匀性与发光吊顶点发光的观感。并且,通过感光模块60与控制模块70的配合工作,能够在室内光亮强度低于预设值时,自动点亮智能发光吊顶,以提供柔和舒适的光线。如此,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夜间低亮度照明的使用需求,且无需用户手动打开与设置,节约了设置夜灯所需的时间与空间,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可见,与现有的吊顶相比,本申请的智能发光吊顶具有节约能源、节约室内空间,光线均匀、用户使用体验佳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预设角度为光源50与围板40的夹角,即光源50相对于围板40向反光板20所在一侧转动的角度,而围板40则是上下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室内光亮强度低于预设值,其可以是夜晚时刻,用户关闭所有照明灯具或大部分照明灯具时的室内环境亮度,也可是室内自然光亮度低于预设值,而触发智能发光吊顶点亮。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智能发光吊顶,用户也可通过手动的方式开启或关闭。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光源50为led灯条。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感光模块60为光线传感器,控制模块70可为核心处理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智能发光吊顶还包括本地时间模块80,该本地时间模块80与控制模块70电连接,控制模块70还用以通过本地时间模块80获取本地时间,并在室内光亮强度低于预设值、且本地时间超过预设时间段后,控制光源50以第二预设亮度发光,其中,第二预设亮度低于第一预设亮度。可以理解,控制模块70通过本地时间模块80获取本地时间后,判断本地时间是否超过预设时间段,若本地时间超过了预设时间段,则控制光源50以第二预设亮度发光,且该第二预设亮度低于第一预设亮度。可以预见,当光源50以第二预设亮度发光后,智能发光吊顶所发出的光线更为柔和,而更有利于用户进入睡眠状态。这样设置,更符合人类普遍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帮助用户进入睡眠状态,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预设时间段可设置为22:00、22:10、22:20、22:30、22:4、22:40、22:50、23:00、23:10、23:20、23:30、23:40、23:50、00:00等。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本地时间模块80可为具有时间功能的内置时钟、外置时钟等。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智能发光吊顶还包括日出时间模块90,该日出时间模块90与控制模块70电连接,控制模块70还用以通过该日出时间模块90获取日出时间,并在本地时间超过日出时间预设时长后,控制光源50以第三预设亮度点亮。可以理解,控制模块70通过日出时间模块90获取日出时间后,与本地时间进行对比,当本地时间超出日出时间预设时长后,则控制光源50以第三预设亮度点亮。这样,能够在太阳光线进入室内前,提升室内光亮,以满足用户起床时的照明需求。并且,室内光线亮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便于用户起床后,适应室外光线亮度,使用户获得更为舒适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预设时长可设置为0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35min、40min、45min、50min、55min、60min、70min、80min、90min、100min、110min、120min、200min等。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日出时间模块90可通过与服务器连接,以获得当地的日出时间。

结合图1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透光板30包括第一透光层33、液晶层34和第二透光层35,其中,第一透光层33具有漫反射层31,第二透光层35与第一透光层33相对设置,该液晶层34夹持于第一透光层33和第二透光层35之间,该液晶层34用以通过内部液晶的偏转,以调节透光板30的透光率。可以理解,在第一液晶层34与第二液晶层34之间设置液晶层34,通过控制液晶层34内液晶的偏转,能够控制透光板30的透光率,从而能够实现对光线的无极调节,如此,能够获得更大的光亮度调节范围,而满足用户不同使用用需求,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透光板30背向漫反射层31的一侧设有磨砂层32。可以理解,通过磨砂层32能够进一步柔和光线,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所示,透光板30相对两侧的围板40均设有光源50。可以理解,这样设置能够为使光传播腔41内的光线分布的更为均匀,从而提升光线的柔和度,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智能发光吊顶还包括反射板42,该反射板42设于围板40,并与光源50相邻设置,该反射板42以预设角度朝向反射层21设置。可以理解,当光线自光源50发出后,光线会在光传播腔41内传播,并最终抵达光传播腔41的边界,即围板40所处的位置。而在围板40上设置反射板42,并将反射板42设置为以预设角度朝向反射层21设置,这样,反射板42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反射层21,从而增加光线的反射。如此,光反射相当于起到了光源50的作用,可减少光源50的使用,更加节约能源,并且还可提高光传播腔41内的光亮强度。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预设角度大于等于30°,小于等于60°。通过实验测试可知,当预设角度小于30°时,光源50所发出的光线相较于反射层21的入射角太小,导致光线在光传播腔41内分布不足,影响了透光板30的亮度。而当预设角大于60°时,光源50所发出的光线相较于反射层21的入射角过大,导致光线在光传播腔41内反射过多,而使透光板30过亮,容易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将预设角度设置为大于等于30°,小于等于60°是优选的方案。

可选地,该预设角度可设置为30°、35°、40°、45°、50°、55°、60°等。

结合图1与图5所示,该智能发光吊顶还包括散热板43,该光源50通过散热板43安装于围板40。可以理解,光源50的点亮会散发热量,通过散热板43以将光源50安装于围板40,能够辅助光源50散热,以保证光源50性能的稳定发挥。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围板40设有安装口401,该安装口401贯穿围板40。散热板43包括第一夹板431、安装板432第二夹板433。其中,安装板432自第一夹板431以预设角度倾斜延伸,并穿过安装口401,光源50安装于安装板432,第二夹板433自安装板432的末端向第一夹板431的方向倾斜延伸,用以与第一夹板431配合夹持围板40。可以理解,通过第一夹板431与第二夹板433的配合,能够实现对围板40的夹持,从而将散热板43固定于围板40上。而光源50安装于安装板432上,光源50的所发出的热量会通过安装板432分别传递至第一夹板431与第二夹板433,这其中,安装板432和第二夹板433均与围板40存在一定的间隙,有利于热量的散发,而第一夹板431设于围板40的背侧(即背向反光板20的一侧),具有更大的散热空间与散热面积,能够快速散发热量。因此,通过第一夹板431、安装板432及第二夹板433的配合,不仅能够实现光源50的快速安装,并且能够保证光源50的散热效率。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板431、安装板432及第二夹板433一体成型而成。这样,能够简化散热板43的制作工艺,降低散热板43的制作成本,并且有利于提高第一夹板431与第二夹板433之间的夹持力,从而提高散热板43安装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