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2832发布日期:2019-10-13 01:18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车灯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灯模组,属于车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公开日为2018年7月31日、公开号为CN207674345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聚光器和车灯模组,其公开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1)聚光器为类“L”形结构且聚光结构设置在下部,这使得车灯模组对应的光源也相应性地设置在下部,散热性能仍受到一定限制,因为按照自然规律,热能是向上传播的;(2)该车灯模组的透镜为平凸透镜,其光学性能,比如色散和太阳光聚焦等还有待改进,而且在体积、重量和成本上也有待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灯模组,在维持聚光器作为一级光学元件的车灯模组的性能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光学性能和散热性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模组整体尺寸、重量和成本降低。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灯模组,包括光源1、由透明材质制成并作为一级光学元件的聚光器2、作为二级光学元件的透镜3;所述聚光器2的截面呈L形,其聚光部 2a位于上端,出光部2e位于前端,使聚光器2的导光通道为先自上而下再转为自后向;所述透镜3设置于所述聚光器2的前部。上述将所述聚光器2做成向上弯折的类“L”形的结构,可以将对应的车灯光源也设置到车灯模组的上部,这样就使得车灯模组的光源位于了整个总成的上部,使得光源发出的热量自然向上传播,利于车灯模组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聚光器2还包括光上下传输部2b、全反射部2c、光前后传输部2d和出光部,所述光上下传输部2b沿上下纵向延伸,所述光前后传输部2d沿前后横向延伸且其前端端面为所述出光部2e,所述光上下传输部 2b相对所述光前后传输部2d向上弯折,所述聚光部2a设置于所述光上下传输部2b的上部末端,所述光上下传输部2b和所述光前后传输部2d的弯折处为所述全反射部2c。光源1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聚光部2a进入所述聚光器2,然后向上在所述光上下传输部2b内继续传播,然后照射到所述全反射部2c,经其全反射后向前在所述光前后传输部2d内继续传播,经所述出光部2e射出所述聚光器2,最后进入所述透镜3,经所述透镜3折射后向前射出,形成车灯的光形。

更进一步的,所述聚光部2a的开口朝下设置,所述光上下传输部2b和所述光前后传输部2d的夹角≥45度,所述光源1设置于所述聚光部2a的上部。

更进一步的,所述全反射部2c为平面或弧面,所述出光部2e为平面或弧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出光部2e的上侧或下侧的边线设置为截止线形状,以形成带有截止线的车灯光形。截止线的形状为本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不再作进一步解释。不同的截止线形状可以形成不同的车灯功能,比如近光、远光、辅助近光、辅助远光和角灯等,对应形成的模组即为近光车灯模组、远光车灯模组、辅助近光车灯模组、辅助远光车灯模组和角灯车灯模组等。

进一步的,所述聚光器2的零件材料为透明材质的塑料、硅胶或玻璃。

更进一步的,所述全反射部2c设置有增反膜。

更进一步的,所述光前后全反射部2d的上部面和/或下部面设置有增反膜;所述出光部2e的表面设置有增透膜;所述光源1为LED光源或激光光源;所述透镜3为双凸透镜;所述透镜3后部的入光面或前部的出光面设置有增透膜。

更进一步的,所述聚光部2a的个数至少具有1个,所述光源1的个数小于等于所述聚光部2a的个数,且所述光源1和所述聚光部2a对应设置;多个光源时,每个光源对应分散的聚光部进行设置,这样热源就被分散开了,这种形式的车灯模组,其散热性能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将车灯模组中的聚光器设计成向上弯折的“L”形,使得车灯模组作为热源的光源相应地设置在上部,发出的热能自然向上传递,使得车灯模组的散热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2)由于聚光器向上弯折的“L”形结构设计,散热性能的改善,使得散热器的尺寸也随之可以减小,相应地,散热器重量减少,体积减小,模组的重量、体积减小,成本降低。

3)由于将车灯模组的透镜设置为双凸透镜,使得透镜及其车灯模组的尺寸和重量减小,另外,这种车灯模组的截止线色散更好,太阳光聚焦风险更低,这是双凸透镜的光学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车灯模组的立体图。

图2是车灯模组的拆解剖视图。

图3是聚光器的示意图。

图4是聚光器另一示意图。

图5是聚光器与透镜的光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一种车灯模组,如图1-2所示,该车灯模组的光学元件包括光源1、聚光器2和透镜3,其中,光源1为LED光源,聚光器2的零件材料为透明材质的塑料,透镜3为双凸透镜,聚光器2作为一级光学元件,透镜3作为二级光学元件,光源1设置于聚光部2a的上部,透镜3设置于聚光器2的前部。

如图3-4所示,聚光器2还包括聚光部2a、光上下传输部2b、全反射部2c、光前后传输部2d和出光部2e,光上下传输部2b沿上下纵向延伸,光前后传输部2d沿前后横向延伸且其前端端面为出光部2e,光上下传输部 2b相对光前后传输部2d向上弯折,聚光部2a设置于光上下传输部2b的上部末端,光上下传输部2b和光前后传输部2d的弯折处为全反射部2c,聚光部2a的开口朝下设置,光上下传输部2b和光前后传输部2d的夹角为45 度,

如图3-4所示,全反射部2c为平面,出光部2e为弧面。出光部2e的下侧的边线设置为截止线形状,以形成带有截止线的车灯光形。

如图3和4所示,聚光部2a的个数为4,光源1的个数也为4,且光源1和聚光部2a一一对应。

如图5所示,光源1发出的光线经聚光部2a进入聚光器2,然后向上在光上下传输部2b内继续传播,然后照射到全反射部2c,经其全反射后向前在光前后传输部2d内继续传播,经出光部2e射出聚光器2,最后进入透镜 3,经透镜3折射后向前射出,形成车灯的光形。

本实用新型用于汽车的照明,置于汽车前照灯内。相比于现有的车灯模组,通过特定的聚光器结构优化及其系统的光学、结构设计,使得车灯模组的重量、体积、成本、散热性能和光学性能等得以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前后、上下与所述远近光一体车灯模组所在的前照灯安装于车身上时的车身坐标系的前后、上下一致。透镜光轴所在方向为前后方向,聚光器所在一侧的方向为后部。附图1中具有方向标示。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