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且防水的舞台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94515发布日期:2020-03-17 14:2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且防水的舞台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舞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且防水的舞台灯。



背景技术:

“散热”意味着舞台灯的内部空间应该与外部空间充分连通,以便更好地将热量传递至外部空间;而“防水”意味着舞台灯的内部空间紧密隔绝,以便更好地防止水进入内部空间。所以,现有的舞台灯一般只能兼顾其中的一个功能,要么散热性能好,要么防水性能好。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专利文《一种高效散热的防水舞台灯》(申请号201620690401.9)公开的舞台灯“包括光源组件、散热系统以及主壳体,所述主壳体为防水壳体,主壳体的后端设有开口,所述散热系统与所述开口密封连接,散热系统的一端置于所述主壳体内部,另一端置于所述主壳体外部,所述光源组件设在所述散热系统置于所述主壳体内部的一端上”。由此可见,该专利所公开的舞台灯将“散热功能”与“防水功能”相互分离开来,散热系统与主壳体进行密封连接,从而保证了舞台灯不仅散热而且防水。

但是,上述专利文所公开的舞台灯仍然存在有不足:(1)该舞台灯将散热部件和防水部件进行了分离,虽然各自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也只是达到了“1+1=2”的效果;(2)热量只能从密封连接处向散热系统传递,散热效率低;(3)散热部件与防水部件进行了分离,从而增大了舞台灯的整体体积,不便于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且防水的舞台灯,该舞台灯不仅能高效散热,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防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散热且防水的舞台灯,包括外壳、灯珠板、灯珠散热板、防水密封组件、防水框、防水盖板、散热装置以及控制板;所述灯珠板安装于所述灯珠散热板的上端面,所述灯珠散热板与所述外壳之间的间隙采用所述防水密封组件进行密封,从而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空腔和下空腔,所述上空腔为密封空间,安装光源组件;所述下空腔对应的外壳上开设有通风孔;

所述防水框的上端面开口与所述灯珠散热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水盖板用于封盖所述防水框的下端面开口,从而使得所述防水框围设的空间形成防水腔;所述灯珠散热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线孔,所述第一线孔用于供线材进入或伸出所述防水腔;所述防水框的框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线孔,所述第二线孔用于供线材进入或者伸出所述防水腔;所述控制板置于所述防水腔内;

所述防水框靠近所述灯珠散热板的端面设有散热槽,所述散热装置安装于所述散热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片和散热风扇,所述散热片的上端面与所述灯珠散热板的下端面接触;所述散热风扇置于所述散热片下方,用于对所述散热片进行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孔包括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设于所述散热片对应的外壳侧壁上,所述第二通风孔设于所述外壳的底端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下端面还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所处的高度低于所述通风孔的所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盖板上还设置有防水透气盖,所述防水透气盖使得所述防水腔与所述下空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透气盖设置为两个,为第一防水透气盖和第二防水透气盖;所述第一防水透气盖对应的防水腔的位置还设有抽风风扇,所述抽风风扇将所述防水腔中的热空气通过所述第一防水透气盖抽送至下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线孔的出线端设置有电线密封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框的侧壁的内侧设有若干的卡线槽,所述卡线槽用于卡放所述防水腔内的线材。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密封组件包括防水胶条和防水板,沿所述灯珠散热板的上端面边缘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防水胶条设于所述环形凹槽内;对应地,所述防水板呈环形,其下端面封盖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口,上端面与所述外壳内壁的凸出部进行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框包括外侧壁和内侧壁,所述外侧壁与所述内侧壁之间围设成所述防水腔,所述防水腔呈环形,所述内侧壁围设成所述散热槽,所述灯珠散热板上的热量从所述散热槽扩散至所述下空腔内。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且防水的舞台灯,包括外壳、灯珠板、灯珠散热板、防水密封组件、防水框、防水盖板、散热装置以及控制板。其中,通过采用防水密封组件对灯珠散热板与外壳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密封的上空腔和与外界相通的下空腔。密封的上空腔对灯珠板与光源组件起到防水作用;下空腔开设的通风孔,使得壳内的热量得以传送至外界,以便散热。由于下空腔对应的外壳上设有通风孔,在下空腔靠近灯珠散热板的下端面设有防水框,防水盖板将防水框的下端面开口封住,以形成防水腔。线材与控制板置于防水腔中,以达到所需要的防水效果。为了保证散热的效率,防水框靠近灯珠散热板的端面还设有散热槽,该散热槽安装有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对灯珠散热板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的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散热部件和防水部件进行了巧妙的结合,首先,防水部件设于外壳的内部空间中,下空腔与外界相通,以使得散热的空间增大,从而提供了散热的效率;其次,防水部件置于外壳的内部空间直接对需要防水的部件进行防水保护,从而在散热的同时保证舞台灯的防水功能,而且外壳对防水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使得舞台灯能有效防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舞台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舞台灯沿a-a面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舞台灯的内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内部部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灯珠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防水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11、上外壳;111、凸出部;12、下外壳;2、灯珠板;3、灯珠散热板;31、第一线孔;32、环形凹槽;4、防水密封组件;41、防水胶条;42、防水板;5、上空腔;6、下空腔;7、防水框;71、第二线孔;72、外侧壁;73、内侧壁;8、防水盖板;9、防水腔;10、散热槽;13、散热装置;131、散热片;132、散热风扇;14、控制板;15、第一通风孔;16、第二通风孔;17、挡风板;18、第一防水透气盖;19、第二防水透气盖;20、抽风风扇;21、卡线槽;22、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且防水的舞台灯,包括外壳1、灯珠板2、灯珠散热板3、防水密封组件4、防水框7、防水盖板8、散热装置13以及控制板14。其中,灯珠板2安装于灯珠散热板3的上端面,灯珠散热板3与外壳1之间的间隙采用防水密封组件4进行密封,从而将外壳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空腔5和下空腔6,上空腔5为密封空间,安装光源组件;下空腔6对应的外壳1上开设有通风孔。防水框7的上端面开口与灯珠散热板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防水盖板8用于封盖防水框7的下端面开口,从而使得防水框7围设的空间形成防水腔9;灯珠散热板3上开设有若干第一线孔31,第一线孔31用于供线材进入或伸出防水腔9;防水框7的框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线孔71,第二线孔71用于供线材进入或者伸出防水腔9;控制板14置于防水腔9内;防水框7靠近灯珠散热板3的端面设有散热槽10,散热装置13安装于散热槽10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防水密封组件4对灯珠散热板3与外壳1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将外壳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密封的上空腔5和与外界相通的下空腔6。密封的上空腔5对灯珠板2与光源组件起到防水作用;下空腔6开设的通风孔,使得壳内的热量得以传送至外界,以便散热。由于下空腔6对应的外壳1上设有通风孔,在下空腔6靠近灯珠散热板3的下端面设有防水框7,防水盖板8将防水框7的下端面开口封住,以形成防水腔9。线材与控制板14置于防水腔9中,以达到所需要的防水效果。为了保证散热的效率,防水框7靠近灯珠散热板3的端面还设有散热槽10,该散热槽10安装有散热装置13。该散热装置13对灯珠散热板3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的效率。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将散热部件和防水部件进行了巧妙的结合,首先,防水部件设于外壳1的内部空间中,下空腔6与外界相通,以使得散热的空间增大,从而提供了散热的效率;其次,防水部件置于外壳1的内部空间直接对需要防水的部件进行防水保护,从而在散热的同时保证舞台灯的防水功能,而且外壳1对防水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使得舞台灯能有效防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且防水的舞台灯。该实施例舞台灯的外壳1包括上外壳11和下外壳12,上外壳11与下外壳12配合连接形成外壳1的内部空间。“灯珠散热板3和防水密封组件4”与上外壳11密封连接将外壳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空腔5和下空腔6。进一步地,防水密封组件4包括防水胶条41和防水板42,沿灯珠散热板3的上端面边缘开设有环形凹槽32,防水胶条41设于环形凹槽32内;对应地,防水板42也呈环形,其下端面封盖在环形凹槽32的槽口处,其上端面与上外壳11内壁的凸出部111进行抵接。该凸出部111、防水板42和灯珠散热板3三者通过紧固件固定于一起。如此一来,下空腔6内的水便不能从灯珠散热板3与上外壳11之间的间隙通过,进入上空腔5内,从而达到对灯珠板2和其他光源组件的防水要求。

除了对灯珠板2和其他光源组件进行防水设置,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设置“防水框7”对置于下空腔6内的线材和控制板14等进行防水。本实施例中,防水框7包括外侧壁72和内侧壁73。外侧壁72与内侧壁73之间围设成防水腔9,围设而成的防水腔9呈环形。其中,内侧壁73围设成散热槽10,灯珠散热板3上的热量从散热槽10扩散至下空腔6内,热量从通风孔散发出去。该设计不仅很好地进行防水设计,还使得灯珠散热板3的热量能得到很好的散发。为了加速灯珠散热板3的散热速度,散热槽10安装有散热装置13,散热装置13包括散热片131和散热风扇132。其中,散热片131的上端面与灯珠散热板3的下端面接触;灯珠散热板3上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片131上。更进一步地,散热风扇132置于散热片131的下方,用于对散热片131进行快速降温,以提高散热的效率。本实施例巧妙地将散热部件和防水部件的位置进行布置,充分利用的外壳1的内部空间,使得舞台灯的整体体积不会太大,以便于运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的效率,本实施例的通风孔包括第一通风孔15和第二通风孔16。其中,第一通风孔15设于散热片131对应的外壳1侧壁上,第二通风孔16设于外壳1的底端壁上。散热风扇132对散热片131吹风降温,从散热片131散出的热空气,从第一通风孔15,进入外界;外界的低温空气通过第二通风孔16进入外壳1的内部空间;如此循环,加快外壳1内部空间的散热效率。为了确保散热片131散出的热空气直接被散热风扇132抽回,又进入散热片131,本实施例在散热片131的下端面设置有了挡风板17,该挡风板17所处的高度低于所述通风孔的所处高度。如此一来,从散热板散出的热空气由于挡风板17的阻隔,只能从第一通风孔15进入外界,而不会通过外壳1侧壁与防水框7之间的间隙向下被散热风扇132直接抽送会散热片131上,从而保证了对散热片131进行降温的空气来自于外界的低温空气。

更进一步地,为了灯珠散热板3的散热效率,本实施例在防水盖板8上设置了防水透气盖,该防水透气盖使得防水腔9与下空腔6连通。其中,防水透气盖设置为两个,为第一防水透气盖18和第二防水透气盖19;第一防水透气盖18对应的防水腔9的位置还设有抽风风扇20,抽风风扇20将防水腔9中的热空气通过第一防水透气盖18抽送至下空腔6。由于防水框7的上端面开口会与灯珠散热板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以,灯珠散热板3上的热量或多或少会传至防水腔9内。启动抽风风扇20,将防水腔9内的热空气向下空腔6抽送,下空腔6内的空气自然地进入防水腔9中,加快防水腔9内的空气流动,对防水腔9进行散热;由于防水腔9与上空腔5连通,所以防水透气盖也对密封的上空腔5起到了降温的效果。需要补充的是,防水透气盖的“既防水又透气”的原理借鉴于专利文《一种防水舞台灯》(申请号201410856773.x)所述的舞台灯中底端封盖的防水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累赘的复述。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透气盖对应的防水腔9的位置设有隔板22;该隔板22将该处的防水腔9分隔成两半,一半与第一防水透气盖18对应,另一半与第二防水透气盖19。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从第二防水透气盖19进入的冷空气,直接又被抽风风扇20抽出,从而保证防水腔9的气流循环,提高散热效率。

为了进一步保障防水效果,本实施例的第二线孔71的出线端设置有电线密封结构(图未示),防止水从第二线孔71进行防水腔9中。该电线密封结构借鉴专利文《一种用于电线的密封结构》(申请号201721271931.0)的技术方案。所以,本技术方案不再对电线密封结构进行累赘复述了。本实施例中,灯珠板2上的线材从第一线孔31,进入防水腔9,与控制板14相连,从控制板14延伸出的线材,通过第二线孔71和电线密封结构,伸出防水腔9。

为了便于后期维修,本实施例中的防水框7的侧壁的内侧设有若干的卡线槽21,所述卡线槽21用于卡放所述防水腔9内的线材。从灯珠板2延伸出的线材卡放于卡线槽21内,延伸至控制板14,与控制板14进行连接;其次,由控制板14延伸出来的线材也卡放于卡线槽21内,延伸至第二线孔71,从第二线孔71伸出,从而与其他零件或设备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线材合理、规整地布置于卡线槽21内,进而方便了工人对舞台灯的内部进行维修,提高工作的效率。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