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电筒尾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0224发布日期:2020-04-17 17:54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电筒尾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筒尾盖,尤其涉及一种兼具开关控制和外接充电器功能的多功能电筒尾盖。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和灯泡越来越小型化,电筒也来越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其各种功能的实现越来越集中,其中开关控制功能和充电功能就是重要的技术指标。

目前市场上的电筒,其控制开关有设置在筒体外壳上和尾盖上两种设置方式,对于设置在尾盖上的电筒,目前充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下电池单独充电,这种方式导致使用不便;另一种是在筒体外壳的前段设置充电接口,外接充电器充电,这种结构使电筒结构变得复杂,更重要的是导致防水性能下降,不利于用户在雨天或其它有水环境使用。同时,目前控制开关有设置在筒体外壳上的电筒,同样存在上述后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兼具开关控制和外接充电器功能的多功能电筒尾盖。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多功能电筒尾盖,包括尾盖外壳,所述尾盖外壳的前端与电筒的筒体外壳连接,所述尾盖外壳内的前段安装有第一导电弹簧,所述多功能电筒尾盖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尾盖外壳内的电路板、按钮式开关、第一电极体和第二电极体,所述第一导电弹簧的后端通过所述电路板与位于所述电路板后方的所述按钮式开关的第一端导电连接,所述按钮式开关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体位于所述按钮式开关的按钮的正后方且能够前后移动,所述第一电极体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或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体的前端与所述筒体外壳或所述第一导电弹簧导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体和所述第二电极体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体的后端和所述第二电极体的后端作为所述多功能电筒尾盖的两个充电端。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操作并提高绝缘性和密封性,所述第一电极体和所述按钮式开关均位于所述尾盖外壳内的中部,所述第一电极体为柱状导电体,所述第二电极体为筒状导电体,所述第一电极体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体内,所述第一电极体与所述第二电极体之间设有绝缘环和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电极体与所述尾盖外壳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加工和组装,所述第一电极体与所述第一导电弹簧之间通过导电条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体直接与所述尾盖外壳导电连接,所述尾盖外壳与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二电极体通过所述电路板与导电金属环连接,所述导电金属环安装于所述尾盖外壳内的前段且与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

具体地,为了便于组装,所述导电条穿过所述电路板上的通孔。

进一步,为了提高第一电极体的复位可靠性,所述导电条的后端与第二导电弹簧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弹簧套装于所述按钮式开关的后段,所述第二导电弹簧的后端与所述第一电极体的前端连接。

具体地,根据实际需要,所述按钮式开关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电路板与导电金属环连接,所述导电金属环安装于所述尾盖外壳内的前段且与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按钮式开关设于尾盖外壳内,并通过第一电极体实现后端式开关控制,同时通过设置第一电极体和第二电极体并对应导电连接至电池两端,所以能够同时具有控制电筒开关和外接充电器对电池充电的功能,同时,如果在第一电极体的后端和第二电极体的后端接上线控连接器,在按钮式开关断开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外接控制开关的功能,例如外接鼠尾线控功能,使其应用更加广泛。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对简单,且兼具开关控制、充电和外接开关控制功能,而且不需在筒体外壳上设置充电接口,利于提高防水性能,扩大了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电筒尾盖组装前的剖视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电筒尾盖组装后的剖视结构图,比例大于图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电筒尾盖包括尾盖外壳1和安装于尾盖外壳1内的电路板11、按钮式开关10、第一电极体2、第二电极体8,尾盖外壳1的前端与电筒的筒体外壳(图中未示)连接,尾盖外壳1内的前段安装有第一导电弹簧13,第一导电弹簧13的后端通过电路板11与位于电路板11后方的按钮式开关10的第一端导电连接,按钮式开关10的第二端通过电路板11与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具体连接方式是:按钮式开关10的第二端通过电路板11与导电金属环12连接,导电金属环12通过外螺纹安装于尾盖外壳1内的前段且与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在尾盖外壳1与筒体外壳连接后,筒体外壳的后端与导电金属环12紧密接触使其两者之间导电连接);第一电极体2和按钮式开关10均位于尾盖外壳1内的中部,第一电极体2为柱状导电体,第二电极体8为筒状导电体,第一电极体2位于第二电极体8内,第一电极体2与第二电极体8之间设有绝缘环6和第一密封圈3,第二电极体8与尾盖外壳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7,第一电极体2位于按钮式开关10的按钮9的正后方且能够前后移动,第一电极体2的前端与第二导电弹簧4的后端导电连接,第二导电弹簧4套装于按钮式开关10的后段,第二导电弹簧4的前端与导电条5的后端导电连接,导电条5的前端穿过电路板11上的通孔后与第一导电弹簧13的后端导电连接(第一电极体2的前端也可以与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第二电极体8的前端与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第二电极体8也可以与第一导电弹簧13导电连接),具体连接方式是:第二电极体8可以直接与尾盖外壳1导电连接,尾盖外壳1与所述筒体外壳导电连接,或者,第二电极体8也可以通过电路板11与导电金属环12连接;第一电极体2和第二电极体8之间相互绝缘,第一电极体2的后端和第二电极体8的后端作为所述多功能电筒尾盖的两个充电端。

如图1和图2所示,使用时,将尾盖外壳1通过螺纹与筒体外壳的后端连接,筒体外壳的前端与头部外壳连接,头部外壳内安装有光源和调焦装置,电池安装于筒体外壳内,电池的前端直接与光源的一个电源输入端连接,电池的后端与第一导电弹簧的前端连接。具体的工作原理根据三种使用功能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种功能:开关控制功能,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按下第一电极体2推动按钮式开关10的按钮9,实现对按钮式开关10的控制;电流通路为:电池的后端-第一导电弹簧13-电路板11-按钮式开关10-电路板11-导电金属环12-筒体外壳-光源-电池的前端。控制方式可以是通、断控制和色彩、强弱控制等。

第二种功能:充电功能,其工作原理是:将第一电极体2的后端和第二电极体8的后端与外接充电器连接,实现对电池的充电;电流通路为:电池的后端-第一导电弹簧13-导电条5-第二导电弹簧4-第一电极体2-充电器-第二电极体8-电路板11-导电金属环12(电路板11和导电金属环12可以直接采用尾盖外壳1)-筒体外壳-光源-电池的前端。

第三种功能:外接控制开关的功能,其工作原理是:将第一电极体2的后端和第二电极体8的后端与外接的线控连接器连接,实现通过外接的线控连接器控制电筒开关的功能,此时的按钮式开关10处于断开状态;电流通路为:电池的后端-第一导电弹簧13-导电条5-第二导电弹簧4-第一电极体2-线控连接器-第二电极体8-电路板11-导电金属环12(电路板11和导电金属环12可以直接采用尾盖外壳1)-筒体外壳-光源-电池的前端。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