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手电筒调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8385发布日期:2020-06-05 19:47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手电筒调焦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电筒,尤其是一种结构简单、耐冲击、方便调节定位的新型的手电筒调焦结构。



背景技术:

手电筒是一种常用的户外活动设备,人们在黑暗环境下用其来照明,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对光亮也有不同的需求,依据光学原理,通过改变透镜和光源之间的距离,即焦距的改变,就能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产生汇聚或者散射,从而实现光亮的调节。在现有的调节焦距的结构中,通常采用螺纹或者旋转卡槽来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式来变焦,这些结构复杂,在调节过程中不能感应到是否调节到位,没有手感,不能很好的调节定位,而且这样的结构使得灯头的强度变弱,在跌落时也容易摔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耐冲击、方便调节定位的新型的手电筒调焦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的手电筒调焦结构,包括筒身、旋转设置在筒身上的灯头组件,所述筒身的前端设置有安装光源的灯座,所述灯座沿筒身的径向向外延伸有一圈突出平台,所述突出平台对应于筒身尾部的一面设有与其相抵靠的套设在筒身上的弹簧,所述突出平台对应于筒身头部的一面是成正弦曲线状的第一正弦曲面,所述第一正弦曲面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灯头组件沿第一正弦曲面转动变焦并在灯头组件上匹配设有与第一正弦曲面相对应的第二正弦曲面,所述第二正弦曲面上设有能匹配卡合在凹槽内的凸起;一圆筒形的筒头套设在所述弹簧、灯座和灯头组件外,所述筒头的一端将弹簧限位在筒头内,筒头的另一端与灯头组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设置在第一正弦曲面的波峰和波谷位置,所述凸起设置在第二正弦曲面的波峰位置,且所述第一正弦曲面和第二正弦曲面具有相同的波峰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筒头对应于弹簧的一端是从中部向端部收缩的成漏斗状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端部的口径小于弹簧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灯头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攻击头、透镜、反光杯、中空的调焦轮,所述第二正弦曲面是调焦轮尾端对应于灯座的端面,所述反光杯的尾部从调焦轮中穿出套设在光源上,所述调焦轮的头部、反光杯的头部、透镜均嵌入攻击头中,所述筒头固定套在调焦轮和攻击头的外部。

作为优选,所述筒头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调焦轮外壁的中部和攻击头的尾部均设有外螺纹,所述筒头与调焦轮和攻击头螺纹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调焦轮上外螺纹距其前端的距离不小于反光杯与攻击头内壁相接触位置到攻击头尾端的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筒头内壁与调焦轮和攻击头的连接处、透镜和反光杯之间均设置有防水圈。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的两端均设置有垫片。

作为优选,所述筒头的外壁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凹陷部。

作为优选,所述灯座和筒身是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实用新型在灯座上设置一圈第一正弦曲面,并在该曲面上设置凹槽,灯头组件上设置对应于第一正弦曲面的第二正弦曲面,并在该曲面上设置凸起,在将灯头组件安装在灯座上后,两个正弦曲面相叠合,转动灯头组件或筒身时,两个正弦曲面间沿着正弦曲线的轨迹产生相互移动,从而使得灯头组件对应于光源的位置发生变化,就实现了焦距的调节,结构简单,不会影响各自的结构强度,同时两曲面形成了大的接触面从而使得产品的受力面积变大,耐冲击性能得以增强,在调节到需要的焦距时,通过两曲面上的凹槽和凸起的匹配卡合就实现了调焦后的定位,在两者的卡合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手感,能直接感觉到焦距调节已经到位,解决了调焦后的定位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未安装筒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筒身2-灯头组件20-第二正弦曲面21-凸起22-攻击头23-透镜24-反光杯25-调焦轮3-灯座30-突出平台300-第一正弦曲面301-凹槽4-弹簧5-筒头50-限位部51-凹陷部6-防水圈7-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加图示的方向,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本发明必须具有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图1至图3中所示,一种新型的手电筒调焦结构,包括筒身1、旋转设置在筒身1上的灯头组件2,灯头组件2用来保护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向某一方向予以聚焦或散射出去,筒身1则同传统手电筒一样集合了手电筒的电路结构、电源、开关等。所述筒身1的前端设置有安装光源的灯座3,光源则采用节能的led灯安装在灯座3上,灯座3在筒身1前端的安装可以是可拆装的连接,比如通过螺纹或卡合结构的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化的结构,一体化就减少了灯座3和筒身1之间的连接机构,保证了其结构强度,也方便了生产组装,提高生产效率,光源则同传统手电筒一样安装在灯座的中间位置,方便照明,优选灯座3和筒身1是一体的结构。所述灯座3沿筒身1的径向向外延伸有一圈突出平台30,也就是说突出平台30是围绕筒身1一周的,此时突出平台30的两个底面是分别对应着筒身1的尾部和头部的,所述突出平台30对应于筒身1尾部的一面设有与其相抵靠的套设在筒身1上的弹簧4,所述突出平台30对应于筒身1头部的一面是成正弦曲线状的第一正弦曲面300,该正弦曲面可依据使用的需求设置成一个或多个完整的正弦曲线形状,所述第一正弦曲面300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301;所述灯头组件2沿第一正弦曲面300转动变焦并在灯头组件2上匹配设有与第一正弦曲面300相对应的第二正弦曲面20,两曲面相匹配就意味着两个曲面具有相同的波峰高度保证了转动的顺畅进行,以及两曲面间的良好接触。在将灯头组件2安装在灯座3上后,两个正弦曲面相叠合,转动灯头组件2或筒身1时,两个正弦曲面间沿着正弦曲线的轨迹产生相互移动,从而使得灯头组件2对应于光源的位置发生变化,就实现了焦距的调节,结构简单,不会影响各自的结构强度,同时两曲面形成了大的接触面从而使得产品的受力面积变大,耐冲击性能得以增强,所述第二正弦曲面20上设有能匹配卡合在凹槽301内的凸起21,这样在调节到需要的焦距时,两曲面上的凹槽301和凸起21相匹配卡合就实现了调焦后的定位,在两者的卡合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手感,能直接感觉到焦距调节已经到位,方便了使用,两者相卡合后就避免了两者之间的相对移动,解决了调焦后的定位问题;而为了方便凹槽301和凸起21的相卡合保持稳定的结构,所述凹槽301设置在第一正弦曲面300的波峰和波谷位置,所述凸起21设置在第二正弦曲面20的波峰位置,这样在凸起21与处在第一正弦曲面300波谷位置的凹槽301相卡合后,第二正弦曲面20的波谷位置就抵靠在第一正弦曲面300的波峰位置,灯头组件2与光源间的距离最短,在凸起21与处在第一正弦曲面300波峰位置的凹槽301相卡合后,第二正弦曲面20的波谷位置与第一正弦曲面300的波谷位置相对,灯头组件2与光源间的距离最远,为了实现不同距离间的焦距调节,就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来设置不同波峰高度的曲面。一圆筒形的筒头5套设在所述弹簧4、灯座3和灯头组件2外,所述筒头5的一端将弹簧4限位在筒头5内,筒头5的另一端与灯头组件2固定连接,筒头5和灯头组件2的固定连接就实现了筒头5和灯头组件2的同步运动。在需要调焦时,向上拉筒头5,筒身1和灯头组件2上的两正弦曲面相互分开,此时弹簧4在筒头5向上的压力下处于压缩状态,筒身1和灯头组件2之间就能够相对的转动,转动筒头5而筒身1不动,或者转动筒身1而筒头5不动,两者间就沿着正弦曲面相对移动,灯头组件2和光源间的距离就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调焦的目的,而在释放掉对筒头5的拉力后,弹簧4上也就没有了压力就从压缩状态伸展,筒头5在弹簧4的弹力作用下向下运动,筒身1和灯头组件2上的两正弦曲面相互抵靠,在两曲面上的凹槽301和凸起21相卡合后,灯头组件2和筒身1之间就被定位不能产生相对的转动,也就说明焦距调整到位,若凹槽301和凸起21没有卡合,那么凸起21就会抵靠在第一正弦曲面300的表面,灯头组件2和筒身1之间还是可以产生相对转动的,就说明了焦距的调整还不到位。而为了避免弹簧4在反复的压缩伸开过程中对筒头5和突出平台30造成损坏,所述弹簧4的两端均设置有垫片7,而为了方便对筒头5的握持转动,所述筒头5的外壁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凹陷部51,凹陷部51在手握持在筒头5上时就增大了手与筒头5间的摩擦,便于了筒头5的转动调节。

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中所示,筒头5是套在弹簧4外部的,而为了避免弹簧4从筒头5中脱落以及保证弹簧4的功能,则需要对弹簧4进行限位,所述筒头5对应于弹簧4的一端是从中部向端部收缩的成漏斗状的限位部50,所述限位部50端部的口径小于弹簧4的直径,这样由于弹簧4的直径是大于限位部50的口径的,弹簧4就不会进入该部位,也就不会从筒头5中脱落,在装配时先将弹簧4套在筒身1上,然后使筒身1尾端从筒头5的前端穿入,之后将筒头5向筒身1头部移动,将弹簧4限位在限位部50和灯座3上的突出平台30之间,此时限位部50的尾端也即筒头5的尾端就匹配的套在筒身1上。

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中所示,所述灯头组件2包括依次连接的攻击头22、透镜23、反光杯24、中空的调焦轮25,所述第二正弦曲面20是调焦轮25尾端对应于灯座3的端面,所述反光杯24的尾部从调焦轮25中穿出套设在光源上,所述调焦轮25的头部、反光杯24的头部、透镜23均嵌入攻击头22中,所述筒头5固定套在调焦轮25和攻击头22的外部,这样在保证手电筒灯头正常功能的同时还使得灯头组件2和筒头5能同步转动实现调焦。所述筒头5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调焦轮25外壁的中部和攻击头22的尾部均设有外螺纹,所述筒头5与调焦轮25和攻击头22螺纹连接固定,这样筒头5在与调焦轮25连接固定的同时也与攻击头22连接固定着,就使得调焦轮25和攻击头22与筒头5同步转动实现调焦。所述调焦轮25上外螺纹距其前端的距离不小于反光杯24与攻击头22内壁相接触位置到攻击头22尾端的距离,也即是说调焦轮25上的外螺纹距离其前端是有一段距离的,该外螺纹是处于调焦轮25的中部的,在反光杯24、透镜23都嵌入攻击头22内后,为了使得调焦轮25的头部即其前端也能嵌入攻击头22,那么在反光杯24与攻击头22内壁相接触位置到攻击头22尾端也就会有另一段距离,只有前一段的距离大于后一段的距离,调焦轮25的前端才会紧紧抵靠在反光杯24上,稳固了反光杯24和透镜23在攻击头22内的安装,若前一段距离小于后一段的距离,在调焦轮25的前端还未抵靠在反光杯24上时,就会由于攻击头22的尾端抵在调焦轮25的外螺纹上而导致调焦轮25和反光杯24之间存在空隙,反光杯24和透镜23在攻击头22内就安装不稳定,造成产品的组装缺陷。所述筒头5内壁与调焦轮25和攻击头22的连接处、透镜23和反光杯24之间均设置有防水圈6,筒头5内壁与调焦轮25和攻击头22连接处的防水圈6可设置在攻击头22外螺纹的前端,或者是调焦轮25上外螺纹的前端,在调焦轮25和攻击头22与筒头5螺纹连接后,该防水圈6就紧贴着筒头6的内壁,有效防止了使用中水进入灯头组件内对产品造成损坏。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