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49014发布日期:2021-06-08 12:57阅读:93来源:国知局
灯体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灯体。


背景技术:

2.以往,在尾灯等车辆用的灯体中,已知有组合光源和导光体的结构。在这些灯体中,为了在薄型化的同时表现深度感,提出了各种通过使来自光源的光在内部多次反射而使来自发光面的光看起来有立体感的技术。
3.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201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导光体的结构,所述导光体具有:将来自光源的光中的一部分光朝向一个方向射出的导光出射面;供从导光出射面射出的光入射的导光入射面;以及将来自光源的光中的另一部分光或从导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反射到发光面侧的导光反射面。导光反射面配置成在一个方向上以不同的高度排列。
4.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能够在避免大型化的同时,通过由高度不同的各导光反射面反射而朝向发光面侧的光使发光面的发光看起来有立体感。
5.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表现进一步的深度感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体,能够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能够进一步表现出深度感。
7.本发明的灯体具有以下结构。
8.(1)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灯体(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灯体1)具有:光源(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光源5);导光体(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导光体6),其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光l)进行导光以使发光面(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发光面45)发光;反射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反射器7),其将从所述导光体的导光出射面(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导光出射面65b、66b)射出的所述光反射到所述发光面侧;以及半透半反镜(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半透半反镜4),其与所述反射器相对配置,具有将由所述反射器反射的所述光反射到所述反射器侧的反射区域(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反射区域a1)、和使所述反射的光透过的透射区域(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射区域a2),所述导光体具有:第一导光透镜(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导光透镜61),其对来自所述光源的所述光沿第一方向进行导光;以及第二导光透镜(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导光透镜62),其具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射出所述光的所述导光出射面,所述第一导光透镜和所述第二导光透镜以相互接触的状态配置。
9.(2)在(1)的方式的灯体中,可以是,所述导光体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反射器和所述半透半反镜之间。
10.(3)在(1)或(2)的灯体中,可以是,所述导光体具有实施了微细切割的图案形成部
(例如,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案形成部269)。
11.(4)在(3)的方式的灯体中,可以是,所述图案形成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光透镜上,所述第二导光透镜插入在所述反射器和所述半透半反镜之间。
12.(5)在(1)~(4)中任一方式的灯体中,可以是,所述反射器与所述半透半反镜的距离尺寸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逐渐变化。
13.(6)在(5)的方式的灯体中,可以是,所述反射器具有向所述半透半反镜侧凸出的凸曲面(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凸曲面71)。
14.(7)在(1)~(6)中任一方式的灯体中,可以是,所述半透半反镜形成为如下的所述反射区域和所述透射区域呈格子状地配置,所述反射区域由蒸镀在透明板(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明板40)上的镀层(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镀层41)形成,在所述透射区域中所述镀层被除去。
15.发明效果
16.根据(1)的方式,灯体具备相互对置的反射器和半透半反镜、以及使光入射到反射器和半透半反镜间的导光体。由此,能够使来自光源的光在反射器和半透半反镜之间多次反射,使在发光面发出的光具有深度感。能够使灯体的沿入射到发光面的光的入射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17.导光体具有以相互接触的状态配置的第一导光透镜及第二导光透镜。导光体引导来自光源的光以使发光面发光。由此,例如第一导光透镜使来自光源的光扩散及收敛而使发光面发光,并且显示栅格图案。另一方面,第二导光透镜由于与第一导光透镜接触,因此使透过了第一导光透镜的光扩散及收敛而使发光面发光。通过设置第二导光透镜,能够更清楚地显示栅格图案,能够强调深度感。这样,灯体通过第一导光透镜及第二导光透镜清楚地显示栅格图案。由此,能够进一步强调在反射器和半透半反镜之间反射光而产生的深度表现,并显示在发光面上。
18.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灯体,能够抑制大型化的同时,能够进一步表现深度感。
19.根据(2)的方式,导光体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反射器和半透半反镜之间。由此,能够使来自光源的光从导光体的导光出射面射出到反射器与半透半反镜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在反射器和半透半反镜之间反射光,能够表现深度感。
20.根据(3)的方式,导光体具有实施了微细切割的图案形成部。由此,通过使光从导光体内透射,能够在发光面上显示对应于微细切割的形状的、具有悬浮感的图案。通过将由图案形成部形成的图案的悬浮感、和使光在反射器与半透半反镜之间反射而产生的深度感组合,能够形成进一步强调了深度感的灯体。
21.根据(4)的方式,图案形成部设置在第二导光透镜上,第二导光透镜插入在反射器和半透半反镜之间。由此,能够有效地将由图案形成部形成的图案产生的悬浮感、和在反射器与半透半反镜之间反射光而产生的深度表现组合。由于能够在表现了深度的空间内显示具有悬浮感的图案,因此能够强调发光面上的图案的悬浮感。因此,能够有效地表现深度感及悬浮感。
22.根据(5)的方式,由于反射器与半透半反镜的距离尺寸沿着第二方向逐渐变化,因此能够对应于距离尺寸表现出弯曲的深度感。与距离尺寸阶段性地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沿着深度方向连续的深度表现。因此,能够得到设计性优异、提高了发光时的外观品质
及表现的自由度的灯体。
23.根据(6)的方式,反射器具有向半透半反镜侧凸出的凸曲面。这样,通过在反射器侧设置凸曲面而使反射器的反射面弯曲,由此能够使反射器与半透半反镜的距离尺寸逐渐变化。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沿着深度方向表现弯曲的深度感。
24.根据(7)的方式,半透半反镜形成为呈格子状地配置通过蒸镀在透明板上的镀层而形成的反射区域、和除去了镀层的透射区域。这样,通过对透明板的一部分实施镀层,能够近似地形成半透半反镜。例如通过改变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比例,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期望的透射率的半透半反镜。因此,能够制成制造容易且设计自由度高的半透半反镜。
附图说明
25.图1是从后方观察搭载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灯体的车辆的立体图。
26.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灯体的外观立体图。
27.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灯体的剖视图。
28.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透半反镜的结构的说明图。
29.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灯体的发光情况的主视图。
30.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灯体的发光情况的立体图。
31.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灯体的剖视图。
32.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灯体的发光情况的主视图。
33.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灯体的发光情况的立体图。
34.图10是参考方式的灯体的剖视图。
35.图11是表示参考方式的灯体的发光情况的主视图。
36.图12是表示参考方式的灯体的发光情况的立体图。
37.标号说明
38.1:灯体;
39.4:半透半反镜;
40.5:光源;
41.6:导光体;
42.7:反射器;
43.40:透明板;
44.41:镀层;
45.45、345:发光面;
46.61:第一导光透镜;
47.62、262、362:第二导光透镜;
48.65b、66b:导光出射面;
49.71:凸曲面;
50.269:图案形成部;
51.a1:反射区域;
52.a2:透射区域;
53.l、l1~l6、l21、l22、l31:光。
具体实施方式
5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55.(第一实施方式)
56.(灯体)
57.图1是从后方观察搭载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灯体1的车辆10的立体图。
58.灯体1例如适用于在车辆10的后端部设置的尾灯或刹车灯。灯体1朝向车辆10的后方发光。
59.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灯体1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灯体1的剖视图。
60.如图2所示,灯体1形成为以沿着车辆10的前后方向的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沿着灯体1的轴线c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与轴线c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轴线c的方向称为周向。有时将轴向上的光的照射方向称为轴向的后方,将其相反侧称为轴向的前方。
61.如图3所示,灯体1具备壳体2、基座3、半透半反镜4、光源5、导光体6和反射器7。
62.如图2及图3所示,壳体2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壳体2形成灯体1的外周部。
63.基座3配置在比壳体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基座3具有主基座30、外侧副基座31和内侧副基座32。
64.主基座30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在从径向观察的剖视图(图3的剖视图)中,主基座30形成为向轴向的后方凸出的u字状。具体而言,主基座30具有底壁35、外侧壁36和内侧壁37。底壁35面向轴向并且形成为环状。外侧壁36与底壁35的外周部连结,向轴向的前方延伸。内侧壁37与底壁35的内周部连结,向轴向的前方延伸。这样形成的主基座30形成灯体1的轴向的前方部分。
65.外侧副基座31在径向上配置在主基座30的外侧壁36与壳体2之间。外侧副基座31沿轴向延伸。外侧副基座31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
66.内侧副基座32形成为外径尺寸比外侧副基座31小的环状。内侧副基座32配置在比主基座30的内侧壁37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内侧副基座32沿轴向延伸。内侧副基座32与轴线c设置在同轴上。内侧副基座32形成灯体1的内周部。
67.灯体1由壳体2、主基座30及内侧副基座32形成为朝向后方开口的圆环框状。形成灯体1的外周部的壳体2的一部分沿径向延伸,并且与车体连接。由此,灯体1被安装在车体上。
68.半透半反镜4封闭由壳体2、主基座30以及内侧副基座32形成的开口。半透半反镜4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半透半反镜4形成灯体1的轴向的后方部分。半透半反镜4中的朝向轴向的后方的面被设为发光面45。
69.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透半反镜4的结构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半透半反镜4表面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70.半透半反镜4具有在玻璃板等透明板40的规定部位蒸镀铝等金属材料而形成的镀层41。半透半反镜4具有由蒸镀在透明板40上的镀层41形成的反射区域a1和除去了镀层41的透射区域a2。透射区域a2形成为格子状。反射区域a1设置在透射区域a2之间。反射区域a1形成为矩形形状。半透半反镜4通过将相邻的反射区域a1的间距p以及透射区域a2的宽度尺
寸w设定为规定的值,从而被设定为期望的透射率。
71.返回图3,半透半反镜4详细来说与后述的反射器7相对配置。半透半反镜4反射由反射器7反射的光l的一部分,并且使反射的光l的剩余的一部分向发光面45侧透射。即,半透半反镜4使由反射器7反射的光l中的、入射到反射区域a1的光l再次向反射器7侧反射。半透半反镜4使由反射器7反射的光l中的、入射到透射区域a2的光l透射,使发光面45发光。
72.在由这样形成的半透半反镜4、壳体2、主基座30以及内侧副基座32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光源5、导光体6以及反射器7。
73.光源5配置在分别设置于主基座30的外侧壁36与外侧副基座31之间、以及设置于主基座30的内侧壁37与内侧副基座32之间的空间内。光源5分别安装在主基座30的外侧壁36和内侧壁37上。光源5朝向轴向的后方发出光l。光源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安装在外侧壁36上的光源5和安装在内侧壁37上的光源5设置于在周向上相互对应的位置上。
74.导光体6对来自光源5的光l进行导光,使位于比光源5靠轴向后方的位置的发光面45发光。导光体6具有第一导光透镜61和第二导光透镜62。
75.第一导光透镜61设置在比光源5靠轴向的后方且在径向上与光源5同等的位置。第一导光透镜61具有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和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
76.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筒状。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配置在主基座30的外侧壁36与外侧副基座31之间。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沿轴向延伸。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向后方引导来自安装在主基座30的外侧壁36上的光源5的光l。
77.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筒状。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配置在主基座30的内侧壁37与内侧副基座32之间。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沿轴向延伸。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向后方引导来自安装在主基座30的内侧壁37上的光源5的光l。
78.在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及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中的、光源5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导光反射面63a、64a。导光反射面63a、64a相对于轴向倾斜约45
°

79.这样形成的第一导光透镜61通过使来自光源5的光l扩散或收敛,而使沿径向的栅格状的光显示在发光面45上(也参照图5)。
80.第二导光透镜62设置在第一导光透镜61的轴向的后端部。第二导光透镜62沿轴向的长度比第一导光透镜61沿轴向的长度短。第二导光透镜62具有外侧第二导光透镜65和内侧第二导光透镜66。
81.外侧第二导光透镜65设置在比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外侧第二导光透镜65以与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接触的状态来配置。从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内透射的来自光源5的光l入射到外侧第二导光透镜65。外侧第二导光透镜65具有导光出射面65b。导光出射面65b设置于外侧第二导光透镜65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上。导光出射面65b朝向径向的内侧且反射器7侧射出从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入射到外侧第二导光透镜65的光l。
82.内侧第二导光透镜66设置在比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内侧第二导光透镜66以与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接触的状态来配置。从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内透射的来自光源5的光l入射到内侧第二导光透镜66。内侧第二导光透镜66具有导光出射面66b。导光出射面66b设置在内侧第二导光透镜66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上。导光出射面66b朝向径向的外侧且反射器7侧射出从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入射到内侧第二导光透镜66的光l。
83.外侧第二导光透镜65及内侧第二导光透镜66配置成在径向上分离。
84.反射器7在轴向上设置在半透半反镜4与主基座30之间。反射器7安装在主基座30的底壁35。反射器7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反射器7与半透半反镜4相对配置。反射器7设置成相对于半透半反镜4隔开间隔。在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配置有第二导光透镜62。反射器7在径向上跨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和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而设置。
85.反射器7的朝向轴向后方的面为凸曲面71。凸曲面71形成为向半透半反镜4侧凸出。凸曲面71以在径向上的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和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之间的中间部m处最向轴向的后方突出的方式弯曲。由此,反射器7与半透半反镜4的距离尺寸沿着径向逐渐变化。反射器7的凸曲面71使从导光体6的导光出射面65b、66b射出的光l全反射到发光面45侧。
86.(光路)
87.接着,根据图3、图5及图6对在上述灯体1中从光源5射出的光l到达发光面45为止的光路进行说明。
88.如图3所示,首先,从光源5向轴向(权利要求中的第一方向)的后方射出光l。从光源5射出的光l通过第一导光透镜61而被沿轴向及周向导光。被沿轴向或周向导光的光l被第一导光透镜61的导光反射面63a、64a反射。此时,导光反射面63a、64a将从光源5沿着轴向引导的光l的行进方向改变为沿着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权利要求中的第二方向)的方向。所谓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是在径向上的朝向主基座30的底壁35侧的方向与轴向的朝向前方侧的方向之间的角度范围内、从斜后方向反射器7入射的方向。
89.从第一导光透镜61射出的光l入射到与第一导光透镜61接触配置的第二导光透镜62。之后,光l被从第二导光透镜62的导光出射面65b、66b向斜前方射出,而到达反射器7。
90.接着,光l通过反射器7而被朝向半透半反镜4侧全反射。被反射器7全反射而到达半透半反镜4的光l的一部分(光l1)透过半透半反镜4的透射区域a2而到达发光面45,使发光面45发光。被反射器7全反射而到达半透半反镜4的光l的剩余的一部分(光l2)被半透半反镜4的反射区域a1反射,且再次被反射器7全反射。
91.接着,第二次被反射器7全反射的光l2的一部分(光l3)在到达半透半反镜4后,透过半透半反镜4的透射区域a2到达发光面45,而使发光面45发光。另一方面,第二次被反射器7全反射而到达半透半反镜4的光l2的剩余的一部分(光l4)被半透半反镜4的反射区域a1反射,并再次被反射器7全反射。
92.这里,与第一次全反射而到达发光面45的光l1相比,第二次被反射器7全反射而到达发光面45的光l3在凸曲面71的径向的中间部m侧使发光面45发光。光l3的亮度比光l1的亮度低。
93.接着,第三次被反射器7全反射的光l4的一部分(光l5)在到达半透半反镜4后,透过半透半反镜4的透射区域a2而到达发光面45,使发光面45发光。另一方面,第三次被反射器7全反射而到达半透半反镜4的光l4的剩余的一部分(光l6)在半透半反镜4的反射区域a1被反射,并再次被反射器7全反射。
94.这里,与第二次被全反射而到达发光面45的光l3相比,第三次被反射器7全反射而到达发光面45的光l5在凸曲面71的径向的中间部m侧使发光面45发光。光l5的亮度比光l3的亮度低。
95.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灯体1的发光情况的主视图。图6是从斜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灯体1的发光情况的立体图。
96.如上所述,从光源5射出的光l在反射器7与半透半反镜4之间进一步重复进行第4次、第5次、

的多次反射。由此,产生多个光路,能够视觉辨认出具有深度感的立体性的光。具体而言,如图5及图6所示,反映反射器7的凸曲面71与半透半反镜4之间的距离尺寸,以亮度随着从灯体1的外周部及内周部朝向凸曲面71的径向的中间部m而降低的方式,整体朝向后方呈凸状发光。
97.如图5所示,通过形成为筒状的第一导光透镜61及第二导光透镜62收敛的光l与其他部位相比具有高亮度。由此,在发光面45上显示沿着径向呈放射状的图案。因此,通过在反射器7与半透半反镜4之间进行了多次反射的光l、和被第一导光透镜61及第二导光透镜62收敛的光l,形成了栅格状的图案。通过形成栅格状的图案,深度感得以被强调,能够视觉辨认出更立体的发光。
98.(动作、效果)
99.接着,对上述灯体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00.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灯体1,灯体1具备相互对置的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以及使光l入射到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的导光体6。由此,能够使来自光源5的光l在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进行多次反射,从而使在发光面45发出的光l具有深度感。能够使灯体1的沿着入射到发光面45的光l的入射方向(轴向)的尺寸小型化。
101.导光体6具有以相互接触的状态配置的第一导光透镜61和第二导光透镜62。导光体6对来自光源5的光l进行导光以使发光面45发光。由此,例如第一导光透镜61使来自光源5的光l扩散及收敛而使发光面45发光,并且显示栅格图案。另一方面,第二导光透镜62由于与第一导光透镜61接触,因此,使透过第一导光透镜61的光l扩散及收敛而使发光面45发光。通过设置第二导光透镜62,能够更清楚地显示栅格图案,强调深度感。这样,灯体1通过第一导光透镜61及第二导光透镜62而清楚地显示栅格图案。由此,能够进一步强调基于使光l在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反射的深度表现,并显示在发光面45上。
102.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灯体1,能够抑制大型化的同时,能够进一步表现深度感。
103.导光体6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导光透镜62)设置在反射器7与半透半反镜4之间。由此,能够使来自光源5的光l从导光体6的导光出射面65b、66b射出到反射器7与半透半反镜4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地使光l在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反射,从而表现深度感。
104.反射器7具有凸曲面71。由此,反射器7与半透半反镜4的距离尺寸沿着径向逐渐变化,因此,能够对应于距离尺寸而表现出弯曲的进深感。与距离尺寸阶段性地变化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沿着深度方向连续的(平滑的)深度表现。因此,能够得到设计性优异、提高了发光时的外观品质及表现的自由度的灯体1。
105.反射器7具有向半透半反镜4侧凸出的凸曲面71。这样,通过在反射器7侧设置凸曲面71而使反射器7的反射面弯曲,而能够使反射器7与半透半反镜4的距离尺寸逐渐变化。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沿着深度方向表现弯曲的深度感。
106.半透半反镜4形成为呈格子状地配置反射区域a1和透射区域a2,所述反射区域a1为由蒸镀在透明板40上的镀层41形成的区域,所述透射区域a2是除去了镀层41的区域。这
样,通过对透明板40的一部分实施镀层41,能够近似地形成半透半反镜4。例如通过改变反射区域a1和透射区域a2的比例,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期望的透射率的半透半反镜4。因此,能够制成制造容易且设计自由度高的半透半反镜4。
107.(第二实施方式)
108.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09.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灯体1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灯体1的发光情况的主视图。图9是从斜后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灯体1的发光情况的立体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对于图7~图9中未记载的标号,则请适当参照图1~图6。
110.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导光透镜62具有图案形成部269。
111.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光透镜262在径向上设置在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与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之间。第二导光透镜262沿径向的宽度尺寸形成为与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及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之间的距离尺寸相等。在从径向观察的剖视图中,第二导光透镜262形成为向轴向的后方凸出的u字状。第二导光透镜262的外周部与外侧第一导光透镜63接触。第二导光透镜262的内周部与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接触。第二导光透镜262插入在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
112.第二导光透镜262具有形成了微细凹凸(微细切割)的图案形成部269。图案形成部269形成在第二导光透镜262中的位于反射器7与半透半反镜4之间的部分。图案形成部269例如是形成为圆形状的切口等。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图案形成部269而显示在发光面45上的图案是大小不同的多个圆形形状的图案。
113.反射器7配置在比第二导光透镜262靠轴向前方的位置。反射器7的朝向后方的面形成为平面状。
114.如图7所示,从光源5射出的光l在第一导光透镜61的导光反射面63a、64a进行了反射后,主要向两个方向射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一光l21是在导光反射面63a、64a进行了反射后入射到第二导光透镜262,从第二导光透镜262的导光出射面262b斜着入射到反射器7的光。通过第一光l21,在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反复反射而形成多个光路。由此,可以目视辨认具有深度感的发光。第二光l22是在导光反射面63a、64a进行了反射后,沿着径向在第二导光透镜262内被导光的光。第二光l22在第二导光透镜262内导光的期间,通过设置在第二导光透镜262上的图案形成部269的切口而向发光面45侧反射,在发光面45上显示所希望的图案(参照图8及图9)。
115.因此,可以目视辨认具有深度感、和基于由图案形成部269形成的图案的悬浮感这两者的发光。
116.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光体6具有实施了微细切割的图案形成部269。由此,通过使光l22透过导光体6内,能够在发光面45上显示与微细切割的形状对应的具有悬浮感的图案。通过将由图案形成部269形成的图案的悬浮感、和通过使光l(l21)在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反射而产生的深度感组合,能够形成进一步强调了深度感的灯体1。
117.图案形成部269设置在第二导光透镜262上,第二导光透镜262插入在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由此,能够有效地将由图案形成部269形成的图案而产生的悬浮感、和通过在反射器7和半透半反镜4之间反射光l21而产生的深度表现组合起来。由于能够在表现了
深度的空间内显示具有悬浮感的图案,因此能够强调发光面45上的图案的悬浮感。因此,能够有效地表现深度感及悬浮感。
118.(参考方式)
119.接着,对本发明的参考方式进行说明。
120.图10是参考方式的灯体1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参考方式的灯体1的发光情况的主视图。图12是从斜后方观察参考方式的灯体1的发光情况的立体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对于图10~图12中未记载的标号,则请适当参照图1~图6。
121.本参考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半透半反镜4。
122.在本参考方式中,光源5设置在主基座30的外侧壁36上。第一导光透镜61设置在主基座30的外侧壁36与外侧副基座31之间。第二导光透镜362配置成与第一导光透镜61接触,并且在径向上延伸到与主基座30的内侧壁37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导光透镜362的朝向轴向后方的面设为发光面345。对第二导光透镜362实施了微细切割。以切入深度随着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而变化的方式形成微细切割。微细切割形成为:在被第二导光透镜362引导的光l通过微细切割扩散而使发光面345发光时,与径向的内侧相比,径向外侧的亮度变高(参照图11)。反射器7设置在第二导光透镜362与主基座30的底壁35之间。反射器7与第二导光透镜362相对配置。
123.如图10所示,从光源5射出的光l在第一导光透镜61的导光反射面63a进行了反射后,沿着径向被引导至第二导光透镜362内。被引导至第二导光透镜362内的光l31通过设置在第二导光透镜362上的微细切割而向发光面345侧反射。由此,发光面345以亮度随着从径向内侧靠向径向外侧而变高的方式发光。因此,可目视辨认具有深度感的发光。
124.根据本参考方式,如图11及图12所示,不使用半透半反镜4而能够表现深度感,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但是,在使光l在半透半反镜4和反射器7之间多次反射而能够进一步表现出深度感这方面上,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具有优越性。
125.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加以各种变更。
126.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主基座30的外侧壁36及内侧壁37双方设置光源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在外侧壁36设置光源5。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内侧第一导光透镜64。
127.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器7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组合。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反射器7也可以具有向半透半反镜4侧凸出的凸曲面71。该情况下,与对应于凸曲面71形状的连续的深度表现相结合,能够表现出由图案形成部269形成的图案的深度感。
128.通过图案形成部269而显示在发光面45上的图案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形状、直线状、曲线状等圆形形状以外的形状。
129.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