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48622发布日期:2022-03-20 03:0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


背景技术:

2.随照明市场发展,led灯具趋向于灯体更小、更薄、光效更高等方向发展。在现有技术中,主要使用点光源(cob光源等)的led灯具进行照明,为达到更好光效的目的,点光源(cob光源等)的led灯具一般需要应用光源透镜,但目前市面上的灯具无法控制打出来的光斑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灯具无法控制打出来的光斑效果的问题。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包括罩壳、设置于罩壳内的点光源透镜、光源、锁圈和散热后盖;
6.所述锁圈可拆卸固定于所述罩壳的前端,所述点光源透镜的两端分别抵紧于所述锁圈的内圈和光源,所述散热后盖安装于所述罩壳的后端;
7.所述点光源透镜的前侧设有聚光腔,所述点光源透镜的后侧设有入光腔,所述入光腔与聚光腔的位置相对应;
8.所述聚光腔内设置有通孔、透镜体和第一反光部;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聚光腔的中部;所述透镜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通孔;所述第一反光部包括多个导光片,所述导光片之间相互拼接并成鱼鳞状结构;所述第一反光部环绕于所述透镜体的外周;
9.所述入光腔的内侧壁设有第二反光部。
10.所述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中,所述通孔位于入光腔一侧设有多个环状凸纹,所述若干个环状凸纹与通孔同心设置;
11.所述环状凸纹的外侧为弧面。
12.所述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中,所述锁圈的内圈设有向内圈伸出的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的内面间隔设有多个安装块,所述点光源透镜抵紧于所述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之间的间隔构成进气通道。
13.所述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中,所述透镜体为凸透镜,且所述透镜体的凸面朝向所述聚光腔一侧;
14.所述透镜体的凸面为珠面、磨砂面或圈纹面。
15.所述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中,所述导光片呈六棱面形状、四棱面形状或方形面形状。
16.所述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中,所述第二反光部为菱形反光面,所述菱形反光面由多个菱形反光面组合形成。
17.所述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中,所述入光腔的腔面到所述入光腔的开口处的高度范围为1~8mm。
18.本实用新型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可以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所述灯具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通过设置的点光源透镜可有效提高出光效率和改善出光效果;而且,罩壳尾部的散热后盖可将灯具产生的热量从散热后盖排出,达到散热的效果;并且散热结构不容易在外部观察到。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点光源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点光源透镜的剖面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锁圈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罩壳1、点光源透镜2、光源3、锁圈4、散热后盖5;聚光腔21、入光腔22;透镜体23、第一反光部24、第二反光部25、环状凸纹26;环形凸缘41、安装块42。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请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点光源透镜的灯具,包括罩壳1、设置于罩壳1内的点光源透镜2、光源3、锁圈4和散热后盖5;
30.所述锁圈4可拆卸固定于所述罩壳1的前端,所述点光源透镜2的两端分别抵紧于所述锁圈4的内圈和光源3,所述散热后盖5安装于所述罩壳1的后端;
31.所述点光源透镜2的前侧设有聚光腔21,所述点光源透镜2的后侧设有入光腔22,所述入光腔22与聚光腔21的位置相对应;
32.所述聚光腔21内设置有通孔、透镜体23和第一反光部24;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聚
光腔21的中部;所述透镜体2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通孔;所述第一反光部24包括多个导光片,所述导光片之间相互拼接并成鱼鳞状结构;所述第一反光部24环绕于所述透镜体23的外周;
33.所述入光腔22的内侧壁设有第二反光部25。
34.点光源透镜2通过透镜体23和第一反光部24配合,汇聚光源3发出的光束并将光束射出。光源3设置于入光腔22中,光源3会发出光束,光束包括准直光束和非准直光束;透镜体23可拆卸连接于通孔,光束通过透镜体23,从入光腔22进入聚光腔21;其中,准直光光束直接通过透镜体23直接射出;非准直光束进入聚光腔21后,由于多个导光片相互拼接并成鱼鳞状结构围绕在透镜体23的外周,非准直光束从第一反光部24反射出,并导向所需要照明的方向,达到提高照射效果的目的。在实际过程中,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透镜体3,从而达到改变光束的光斑效果的目的。
35.所述灯具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通过设置的点光源透镜2可有效提高出光效率和改善出光效果;而且,罩壳1尾部的散热后盖5可将灯具产生的热量从散热后盖5排出,达到散热的效果;并且散热结构不容易在外部观察到。
36.具体地,所述通孔位于入光腔22一侧设有多个环状凸纹26,所述若干个环状凸纹26与通孔同心设置;所述环状凸纹26的外侧为弧面。
37.光源3位于在所述入光腔22的正后方,所述光源3的光束从入光腔22射入,光源3射出的准直光线通过入光腔22射入透镜体23,并从透镜体23的出光面射出。
38.所述环状凸纹26由透明状的pc(聚碳酸酯)或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其中,聚碳酸酯具高强度及弹性系数、高冲击强度、使用温度范围广,高度透明性,电气特性优,折射率高。请参照图3,所述环状凸纹26的外侧为弧面,使环状凸纹26的横截面呈齿状,且环状凸纹26的外侧向通孔一侧弯曲,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更好的集中光束,从而提高出光效率。环状凸纹26远离通孔一侧为环状凸纹26的外侧。
39.光源3射出的非准直光线通过环状凸纹26时,光线的方向会发出变化,非准直光束的角度发生改变后一部分光线射透镜体23中或由聚光腔21的内侧壁反射而透过透镜体23,光束被透镜体23会聚后再从透镜体23的出光面射出,另一部分光束可以在聚光腔21的内侧壁反射后,从聚光腔21的内侧壁或第一反光部24射出。从透镜体23的出光面、聚光腔21的内侧壁以及第一反光部24射出的光线在点光源透镜的外部连接结构的内壁发生反射,改变光线的方向,使得出射光束更加集中,光斑更均匀,提高出光效率。
40.具体地,所述锁圈4的内圈设有向内圈伸出的环形凸缘41,所述环形凸缘41的内面间隔设有多个安装块42,所述点光源透镜2抵紧于所述安装块42,所述安装块42之间的间隔构成进气通道。
41.本方案通过预留间隙的装配方式在灯杯和锁圈之间设置了进气通道,结合罩壳尾部的散热后盖,使轨道灯的内部构成对流散热结构,并且散热结构不容易在外部观察到。
42.具体地,所述透镜体23为凸透镜,且所述透镜体23的凸面朝向所述聚光腔21一侧;所述透镜体23的凸面为珠面、磨砂面或圈纹面。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透镜体23为凸透镜,且透镜体23的凸面朝向所述聚光腔21一侧为透镜体23的出光面,使得透镜体23能够聚集光束,提高出光效果。透镜体23凸面的常规结构为镜面,但镜面没有经过其他的处理的话,光源3经过点光源透镜射出
后,有可能存在黄圈、色散的问题。透镜体23的凸面为珠面、磨砂面或圈纹面中任一种时,光源发出的光,经过珠面、磨砂面或圈纹面中任一种后,使得光斑更加均匀,可以减少黄圈和色散。
44.具体地,所述导光片呈六棱面形状、四棱面形状或方形面形状。非准直的光束由入光腔22的内侧壁反射后从第一反光部24射出,导光片呈六棱面形状、四棱面形状或方形面形状,可以把非准直的光束打散,使得光斑更加均匀,可以减少黄圈和色散。
45.优选地,所述第二反光部25为菱形反光面,所述菱形反光面由多个菱形反光面组合形成。
46.同理地,第二反光部25为菱形反光面,可以把非准直的光线打散,使得光斑更加均匀,可以减少黄圈和色散。
47.可选地,所述入光腔22的腔面到所述入光腔22的开口处的高度范围为1~8mm。所述入光腔22的开口朝向光源,因为入光腔22的高度范围为1~8mm,使点光源透镜的厚度更薄,有利于led灯具朝更小和更薄的方向发展;而且,光源直接设置在基板27上,不需要通过导热柱进行导热,减低热阻,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48.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