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及光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22638发布日期:2022-05-16 22:11阅读:89来源:国知局
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及光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及光源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的大功率舞台灯光光源逐渐被大功率led光源取代,另外,大功率舞台灯还包括对led光源的光束进行处理的准直/收光结构,匀光结构,汇聚透镜等。其中准直/收光结构上的透镜单元与led光源的led芯片一一对应,从而对led芯片发出的光线进行准直/收光,并准直/收光成近平行光线,近平行光线经过汇聚透镜汇聚后,形成聚焦光斑。这种类型的光源发光效果较为单一,从而无法使舞台灯呈现不同的光效,如果需要改变光效,则需要更换整个光源模组或者准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灯具交替使用,耗时耗力,且成本较高,无法较好地满足当前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及光源系统,用于解决现有的舞台灯光源发光效果较为单一,通常无法实现不同光效,如果需要改变光效,则需要更换整个光源模组或者准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灯具交替使用,耗时耗力,且成本较高,无法较好地满足当前需求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用于向汇聚透镜出光,以及至少两个光效不同的发光组件,以及倾斜设于两相邻或相对的发光组件之间且能够发生位移的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与各发光组件均呈夹角设置;当所述反射组件位移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与各发光组件的光路错位;当所述反射组件位移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位于至少一个发光组件的光路上,且引导相应发光组件的光束至预设的出光方向上。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发光组件包括:直接朝向汇聚透镜出光的中心发光组件,以及设于中心发光组件侧边,且与中心发光组件的光效不同的侧部发光组件;所述反射组件倾斜设置于中心发光组件和侧部发光组件之间;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与中心发光组件和侧部发光组件均呈夹角设置;当所述反射组件位移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与中心发光组件以及侧部发光组件的光路错位;当所述反射组件位移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位于中心发光组件和/或侧部发光组件的光路上。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组件包括倾斜设置的反射镜,以及驱动反射镜发生位移的驱动结构。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丝杆和驱动丝杆转动的正反转电机,所述反射镜与所述丝杆连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组件还包括对反射镜的倾斜角度进行定位和/或
对反射镜的位移进行导向的导向定位结构。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定位结构为轴杆,所述反射镜上设有与所述轴杆配合的轴套。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发光组件和侧部发光组件垂直设置,且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与中心发光组件和侧部发光组件的夹角均为45
°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部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发光组件和第二发光组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和第二发光组件分别位于中心发光组件的两相对侧;所述反射组件包括第一反射组件和第二反射组件,第一反射组件倾斜设置于中心发光组件和第一发光组件之间,第二反射组件倾斜设置于中心发光组件和第二发光组件之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为对光线进行全反射的反射面或对光线进行部分反射的反射面。
14.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光源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以及用于对中心发光组件和侧部发光组件的光线进行处理的匀光装置和汇聚透镜,所述匀光装置设于中心发光组件和汇聚透镜之间。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发光组件、匀光装置及汇聚透镜同轴设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发光光效不同的至少两个发光组件,从而使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能够发出不同的光效,并且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相邻或相对的发光组件之间设置倾斜的且可发生位移的反射组件,用以反射引导发光组件发出的光束至预设的出光方向,从而实现不同光效的切换。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19.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的另一侧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22.图5为图4的另一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24.图7为图6的另一视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三。
26.图9为图8的另一视图。
27.附图标记:10、中心发光组件;20、侧部发光组件;21、第一发光组件;22、第二发光组件;30、反射组件;31、反射镜;32、驱动结构;321、丝杆;322、正反转电机;33、导向定位结构;331、轴杆;332、轴套;34、第一反射组件;35、第二反射组件;40、匀光装置;50、汇聚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28.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29.本实施方式的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用于向汇聚透镜出光,包括至少两个光效不同的发光组件,以及倾斜设于两相邻或相对的发光组件之间且能够发生位移的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与各发光组件均呈夹角设置;当所述反射组件位移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与各发光组件的光路错位;当所述反射组件位移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位于至少一个发光组件的光路上,且引导相应发光组件的光束至预设的出光方向上。
30.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发光光效不同的至少两个发光组件,从而使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能够发出不同的光效,并且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相邻或相对的发光组件之间设置倾斜的且可发生位移的反射组件,用以反射引导至少一个发光组件发出的光束至预设的出光方向,从而实现不同光效的切换。
31.本实施方式以至少两个发光组件包括直接朝向汇聚透镜出光的中心发光组件10和至少一个侧部发光组件20为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发光组件可以仅包括相邻或相对设置的侧部发光组件,而不包括中心发光组件。
32.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包括:中心发光组件10,设于中心发光组件10侧边,且与中心发光组件10的光效不同的侧部发光组件20,以及倾斜设置于中心发光组件10和侧部发光组件20之间且能够发生位移的反射组件30;所述反射组件30的反射面与中心发光组件10和侧部发光组件20均呈夹角设置;当所述反射组件30位移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反射组件30的反射面与中心发光组件10以及侧部发光组件20的光路错位;当所述反射组件30位移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反射组件30的反射面位于中心发光组件10和/或侧部发光组件20的光路上。
33.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发光光效与中心发光组件10不同的侧部发光组件20,从而使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能够发出不同的光效,并且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中心发光组件10和侧部发光组件20之间设置倾斜的且可发生位移的反射组件30,从而当反射组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可仅中心发光组件10发出光束;当反射组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反射组件30用以反射侧部发光组件20和/或中心发光组件10发出的光束,从而实现不同光效的切换。
34.具体地,当反射组件30处于第一位置时,由于此时反射组件30的反射面与中心发光组件10以及侧部发光组件20的光路错位,则反射机构不位于中心发光组件10以及侧部发光组件20的光路上,不对中心发光组件10以及侧部发光组件20的光束进行遮挡或是反射,此时启动中心发光组件10,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发出第一光效。当反射组件30处于第二位置时,关闭中心发光组件10,启动侧部发光组件20,侧部发光组件20的光束经过反射组件30反射后,从出光装置出射并发出第二光效。另外,若反射组件30选择可以实现部分反射的组件,则当反射组件30处于第二位置时,可以同时开启中心发光组件10和侧部发光组件20,中心发光组件10未被反射的光束可穿过反射组件30出射,与侧部发光组件20经反射组件30反射后的光束合并,共同从出光装置出射并发出第三光效。
35.本实施方式所述反射组件30包括倾斜设置的反射镜31,以及驱动反射镜31发生位移的驱动结构32。驱动结构32驱动反射镜31位移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36.具体地,所述驱动结构32包括丝杆321和驱动丝杆321转动的正反转电机322,所述反射镜31与所述丝杆321连接。当正反转电机322实现了丝杆321的正转和反转,从而实现与丝杆321连接的反射镜31的往复运动,可以实现反射镜31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完成
不同光效的切换。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31上设有与丝杆321配合的配合孔,反射镜31则相当于丝杆321螺母副中的螺母,当丝杆321转动时,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驱动反射镜31的位移。
37.本实施方式所述反射组件30还包括对反射镜31的倾斜角度进行定位和对反射镜31的位移进行导向的导向定位结构33。
38.具体地,本实施方式所述导向定位结构33为轴杆331,所述反射镜31上设有与所述轴杆331配合的轴套332。轴杆331与轴套332穿插配合,且轴杆331与轴套332间隙配合;一方面可对反射镜31的倾斜进行定位,防止反射镜31在位移过程中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轴杆331与轴套332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当反射镜31发生位移时,轴杆331不会阻碍反射镜31位移,且对反射镜31的位移进行导向,防止位移过程晃动,影响装置的精密性。
39.本实施方式所述中心发光组件10和侧部发光组件20垂直设置,便于装配。且反射组件30的反射面与中心发光组件10和侧部发光组件20的夹角均为45
°
,即反射镜31与中心发光组件10和侧部发光组件20的夹角均为45
°
。从而当侧部发光组件20的光束入射至反射面后,反射为垂直于中心发光组件10的发光面的方向,即与中心发光组件10的光路重合或部分重合,便于后续出光装置的设置,同时保证出光效果。
40.本实施方式所述反射面为对光线进行全反射的反射面或对光线进行部分反射的反射面。即本实施方式所述反射镜31为全反射镜31或部分反射型反射镜31。
41.具体地,如图4-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部发光组件20的数量为两个,即所述侧部发光组件20包括第一发光组件21和第二发光组件22,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1和第二发光组件22分别位于中心发光组件10的两相对侧,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发光组件21、第二发光组件22与中心发光组件10的光效互不相同为例。反射组件30的数量与侧部发光组件20的数量匹配,即所述反射组件30包括第一反射组件34和第二反射组件35,第一反射组件34倾斜设置于中心发光组件10和第一发光组件21之间,第二反射组件35倾斜设置于中心发光组件10和第二发光组件22之间。具体为,第一反射组件34的反射镜31与中心发光组件10及第一发光组件21的夹角均为45
°
,第二反射组件35的反射镜31与中心发光组件10及第二发光组件22的夹角均为45
°

42.如图4-图5所示,当第一反射组件34和第二反射组件35均位于第一位置时,即第一反射组件34和第二反射组件35均不位于中心发光组件10的光路上,此时启动中心发光组件10,发出第一种光效;如图6-图7所示,当第一反射组件34位于第二位置,第二反射组件35位于第一位置时,即第一反射组件34的反射镜31倾斜地位于中心发光组件10以及第一发光组件21的光路上,此时启动第一发光组件21,则第一发光组件21发出的光束经第一反射组件34反射后向出光装置出射,得到第二种光效;如图8-图9所示,当第二反射组件35位于第二位置,第一反射组件34位于第一位置时,即第二反射组件35的反射镜31倾斜地位于中心发光组件10及第二发光组件22的光路上,此时启动第二发光组件22,则第二发光组件22发出的光束经第二反射组件35反射后向出光装置出射,得到第三种光效。
43.由于反射组件30的反射镜31可以为全反射镜31,也可以为部分反射型的反射镜31,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各发光机构之间的光效比例实现不同的效果。
44.本实施方式中的反射镜31采用二向色镜(属于部分反射型反射镜31的一种),且以中心发光组件10发射白光(蓝光和黄光的混合光,由蓝光芯片+黄粉实现),第一发光组件21
发射蓝光(蓝光芯片实现),第二发光组件22发射粉红光(蓝光和红光的混合光,由蓝光芯片+红粉实现),第一反射组件34的反射镜31为反蓝二向色镜,第二反射组件35的反射镜31为反蓝、红二向色镜为例进行说明。
45.当开启中心发光组件10和第一发光组件21,且第一反射组件34的反射镜31位移至第一位置时,则经过反蓝二向色镜的反射后,出射第一发光组件21的蓝光和中心发光组件10的黄光的混合光,相比于中心发光组件10出射的白光,此种出射方式的蓝光和黄光的比例可调,即通过调整第一发光组件21蓝光芯片的数量就可以调整蓝光的强度,因此可以实现色温可调的白光。
46.同理,当开启中心发光组件10和第二发光组件22,第二反射组件35的反射镜31位移至第二位置时,则经过反蓝、红二向色镜的反射后,出射中心发光组件10的黄光、第二发光组件22的蓝光和红光的混合光,可以得到高显指的白光。因此本实施方式可通过调整各发光组件之间的光效比例实现不同的光效。
47.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光源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光效可切换的光源装置,以及用于对中心发光组件10和侧部发光组件20的光线进行处理的匀光装置40和汇聚透镜50,所述匀光装置40设于中心发光组件10和汇聚透镜50之间。本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40和汇聚透镜50设于中心发光组件10的出光光路上,由于本实施方式侧部发光组件20经过反射组件30的反射后,其光束与中心发光组件10的出光光路重合或部分重合,故也能够通过匀光装置40和汇聚透镜50出射。
48.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所述中心发光组件10、匀光装置40及汇聚透镜50同轴设置,以保证光效。
49.具体地,所述匀光装置40包括复眼透镜对和透镜压环。
50.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