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智能自行车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5352发布日期:2022-05-11 15:12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智能自行车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灯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智能自行车灯。


背景技术:

2.自行车灯即为安装在自行车上以供骑友夜骑的灯具。骑友多用手电加抱夹这样的组合来充当夜骑装备,最大优点是经济便携,缺点是泛光窄、盲区大、续航短、安全性差。而对于专业的骑友来说,他们装备的是专业自行车灯,这一类型的自行车灯具有续航时间长,泛光远射兼备,防水防汗,扛颠簸安全指数高等特点,但是其昂贵的造价也让普通骑友望而却步。在现实中,自行车灯中做的最多的防护措施便是防水,但是防护结构的设置通常会使得自行车灯不便于拆装,故由此提出如何在可以防水的情况下还能便于拆装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智能自行车灯,包括外壳、换装机构、防水机构、操作机构、固定机构和电池本体;换装机构包括卡接块、铰接座、铰接轴、旋转杆、弹簧和通槽;卡接块设置在外壳的下方;铰接座固定设置在外壳的底部;铰接轴水平的固定设置在铰接座远离外壳的一端;旋转杆与铰接轴铰接连接,旋转杆与外壳的底部存有间隙;弹簧设置在间隙上;通槽沿卡接块的长度方向开设在通槽的侧壁上。
4.优选的,防水机构包括盖子、卡槽和胶圈;盖子可旋转的设置在外壳的一侧,盖子与外壳螺纹配合;卡槽围绕外壳的轴线环绕的固定设置在外壳设有盖子的一侧;胶圈固定设置在卡槽的槽底。
5.优选的,操作机构包括按钮和保护组件;按钮设置在盖子远离外壳的一端上;保护组件设置在按钮上。
6.优选的,保护组件包括薄膜;薄膜包覆按钮固定设置在盖子上。
7.优选的,固定机构包括连接块和夹爪;连接块固定设置在卡接块的底部;夹爪固定设置在连接块的底部。
8.优选的,固定机构还包括有防滑层;防滑层固定设置在夹爪的内侧侧壁上。
9.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0.1.本技术通过设置卡接块、铰接座、铰接轴、旋转杆、弹簧和通槽,实现了智能自行车灯既可以防水也可以便于拆装。
11.2.本技术通过设置盖子、卡槽和胶圈,实现了在遇到下雨天时,电池不会被雨水侵入损坏。
12.3.本技术通过设置按钮和保护组件,实现了对智能自行车灯的操作调节功能。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技术的总装立体图一;
14.图2是本技术的总装立体图二;
15.图3是本技术的去除了固定机构的组装立体图;
16.图4是本技术的去除了部分防水机构的组装立体图一;
17.图5是本技术的去除了部分防水机构的组装立体图二;
18.图6是本技术的去除了旋转杆后的组装立体图。
19.图中标号为:
20.1-外壳;
21.2-换装机构;2a-卡接块;2b-铰接座;2c-铰接轴;2d-旋转杆;2e-弹簧;2f-通槽;
22.3-防水机构;3a-盖子;3b-卡槽;3c-胶圈;
23.4-操作机构;4a-按钮;4b-保护组件;4b1-薄膜;
24.5-固定机构;5a-连接块;5b-夹爪;
25.6-电池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7.如图1、图4-6所示,本技术提供:
28.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智能自行车灯,包括外壳1、换装机构2、防水机构3、操作机构4、固定机构5和电池本体6;换装机构2包括卡接块2a、铰接座2b、铰接轴2c、旋转杆2d、弹簧2e和通槽2f;卡接块2a设置在外壳1的下方;铰接座2b固定设置在外壳1的底部;铰接轴2c水平的固定设置在铰接座2b远离外壳1的一端;旋转杆2d与铰接轴2c铰接连接,旋转杆2d与外壳1的底部存有间隙;弹簧2e设置在间隙上;通槽2f沿卡接块2a的长度方向开设在通槽2f的侧壁上。
29.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可以防水的情况下还能便于拆装。为此,本技术外壳1为圆柱状结构,电池槽沿外壳1的轴线开设在外壳1的一侧,电池本体6设置在电池槽中。在外壳1设置有电池槽一侧上设置有防水机构3,防水机构3可以被打开,这样使得在电池本体6使用完了以后,可以被及时更换。防水机构3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在下雨的时候,外界的雨水从防水机构3与外壳1之间的连接处进入到外壳1的内部,从而使得设置在电池槽内的电池本体6被损坏,操作机构4设置在防水机构3上,操作机构4可以操作智能自行车灯进行亮度的调节。固定机构5设置在卡接块2a的下方,固定机构5可以将智能自行车灯固定在自行车的横杆上的。在初始状态下,本处的初始状态为智能自行车灯设置在自行车横杆上的时候,此时的旋转杆2d的长度方向与外壳1的轴线延伸方向平行,旋转杆2d的中间部分与较接座上的铰接轴2c铰接连接,弹簧2e设置在铰接座2b一侧,弹簧2e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旋转杆2d和外壳1上,在旋转杆2d远离弹簧2e的一端设置有斜切面凸块,旋转杆2d此时设置在卡接块2a上的通槽2f中,通槽2f的长度方向与旋转杆2d的长度方向平行,这是由于在弹簧2e的压力下,根据杠杆原理,当杠杆一端的受力上升时,那么杠杆另一端必然会下降。如此旋转杆2d便被紧紧的卡接在卡接块2a上的通槽2f中,当需要将外壳1取出时,此时使用者需要将旋转杆2d设有弹簧2e的一端按下,使得旋转杆2d设有弹簧2e的一端围绕铰接轴2c旋转,并逐渐向着外壳1靠近。这样便会使得旋转杆2d远离弹簧2e的一
端向方向转动,这便会使得旋转杆2d的长度方向不再与通槽2f的长度方向平行,通槽2f的高度要大于旋转杆2d的厚度,这样旋转杆2d才能在通槽2f中转动,当旋转杆2d设有斜切面凸块的一侧完全脱离卡接块2a时,此时使用者便可以将外壳1和换装机构2一同取下,当使用者松手以后,旋转杆2d又会在弹簧2e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样子。当需要将智能自行车灯再次装到自行车上时,只需拿着外壳1,使得设置在外壳1底部的旋转杆2d与通槽2f对齐,而后将旋转杆2d设置有斜切面凸块的一端插入通槽2f中,当旋转杆2d完全插入通槽2f中并从通槽2f的另一端出来时,此时便实现了对智能自行车灯的固定,如此便是实现了智能自行车灯既可以防水也可以便于拆装。
30.进一步的,如图3-4所示:
31.防水机构3包括盖子3a、卡槽3b和胶圈3c;盖子3a可旋转的设置在外壳1的一侧,盖子3a与外壳1螺纹配合;卡槽3b围绕外壳1的轴线环绕的固定设置在外壳1设有盖子3a的一侧;胶圈3c固定设置在卡槽3b的槽底。
32.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遇到下雨天时,如何保护电池不会被雨水侵入损坏。为此,本技术盖子3a的内部侧壁上设置有螺纹,外壳1设置有电池槽的一侧上设置有与盖子3a上螺纹箱配合的螺纹,盖子3a将电池本体6固定在外壳1的电池槽内。当盖子3a完全固定在外壳1上的时候,盖子3a靠近卡槽3b的一端与胶圈3c紧密贴合,胶圈3c会受到盖子3a的挤压,这样在下雨的时候,雨水就无法从盖子3a和外壳1之间的缝隙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从而保护了外壳1的内的电池本体6不会被雨水损坏。当需要将电池本体6取出时,只需要将盖子3a反方向旋出,即可将设置在外壳1内的电池本体6取出,并对电池本体6进行更换,如此便实现了在遇到下雨天时,电池不会被雨水侵入损坏。
33.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3所示:
34.操作机构4包括按钮4a和保护组件4b;按钮4a设置在盖子3a远离外壳1的一端上;保护组件4b设置在按钮4a上。
3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使用者可以方便对智能自行车灯进行操作调节。为此,本技术按钮4a在盖子3a完全拧入外壳1上后,会被电池本体6接通,进而使得按钮4a可以对智能自行车灯的亮度进行调节,按钮4a每被按下一次时,便会使得智能自行车灯的亮度发生一次变换,当按下多次以后,智能自行车灯的灯光便会关闭,智能自行车灯的灯光亮度是可以循环调节的,保护组件4b是用于保护按钮4a在下雨天的时候不会被雨水侵入,从而防止了发生短路的情况发生,如此便实现了对智能自行车灯的操作调节功能。
36.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
37.保护组件4b包括薄膜4b1;薄膜4b1包覆按钮4a固定设置在盖子3a上。
38.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保护组件4b是如何实现对按钮4a的保护的。为此,本技术薄膜4b1优选为耐腐蚀性柔性材料,薄膜4b1需要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同时薄膜4b1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是因为在使用者按动按钮4a时,会带动薄膜4b1发生弯曲,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使得使用者操作更方便。如此便实现了对按钮4a的保护,放置了雨水破坏按钮4a的情况发生。
39.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
40.固定机构5包括连接块5a和夹爪5b;连接块5a固定设置在卡接块2a的底部;夹爪5b
固定设置在连接块5a的底部。
41.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固定机构5可以方便使用者安装。为此,本技术连接块5a的形状任意,夹爪5b为圆弧状结构,夹爪5b为弹性机构,当需要将固定机构5卡接在自行车的横杆上的时候,由于夹爪5b的圆弧状结构,所以夹爪5b会有一侧设有开口,只需将夹爪5b设有开口的一端卡接进自行车的横杆上即可,如此便实现了固定机构5的安装,在想要拆卸下来的时候,只需抓住夹爪5b,并将夹爪5b往外提即可。
42.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
43.固定机构5还包括有防滑层;防滑层固定设置在夹爪5b的内侧侧壁上。
44.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保证在固定机构5安装在自行车横杆上后不会发生滑动。为此,本技术防滑层可以是涂料,或者是具有一定摩擦能力的材料,在夹爪5b卡接进自行车横杆中后,便会使得固定机构5无法旋转。
45.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