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安装结构、灯具及灯具组合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09971发布日期:2022-08-20 03:22阅读:43来源:国知局
灯具安装结构、灯具及灯具组合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具安装结构、灯具及灯具组合体,属于照明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2.在智能化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增加了智能模块来实现各种功能,灯具也不例外,wifi调控、蓝牙互联、语音控制等等功能均可加入到灯具产品上,但这样的需求给产品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不同功能的智能模块在出厂时设计、生产以及型号和尺寸都存在差异,且灯具产品的尺寸以及结构也存在差异,故当需要进行不同灯具的智能调控互换或者外形结构件互换时,会因为不同智能模块的结构和尺寸的差异而导致无法互换,必须选择匹配的结构件,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还使得用户体验感差。
4.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灯具结构提出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安装结构、灯具及灯具组合体,该灯具安装结构内集成有智能组件,且该智能组件能够实现在不同灯具之间的互换。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灯具安装结构,包括底盘及位于底盘中心区域的电源盒,所述电源盒配置为可与光源模块电性连接并为光源模块供电,及配置为可与设置于安装基础的固定座进行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盒和/或底盘上安装有智能组件,所述智能组件设有对接口,该对接口配置为与所述电源盒电性连接,以驱动所述光源模块。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盒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组装配合的电源盖以及收容在由所述底座和所述电源盖形成的收容空间内的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分别与所述智能组件和所述光源模块电性连接,以为所述光源模块供电。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与所述底盘组装固定。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与所述底盘一体成型设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盖的外侧壁上凹设有供收容所述智能组件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内设置有插接口,当所述智能组件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时,所述智能组件的对接口与所述插接口相互插接配合。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智能组件通过锁紧件锁紧固定在所述收容槽内。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的靠近固定座一侧凹设有供收容所述智能组件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内设置有插接口,当所述智能组件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时,所述智能组件的对接口与所述插接口相互插接配合。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盘上设有供收容所述智能组件的收容槽,所述电源盒设有与驱动模块相连并引出至电源盒外部的引线,所述引线的末端连接有插接
口,所述插接口插入所述智能组件的对接口,以电性连接所述智能组件和所述驱动模块。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源模块配置为固定于所述底盘并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收容槽设于所述光源模块的外侧,所述引线从其中两个光源模块之间的间隙穿过。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智能组件通过锁紧件与所述底盘锁紧固定。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智能组件配置为可通讯接收指令,并根据指令控制所述驱动模块调节所述光源模块的电流或电压。
1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灯具安装结构以及设置于灯具安装结构内的光源模块,其中,所述灯具安装结构为前述的灯具安装结构。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具还包括面罩,所述面罩与所述灯具安装结构组装固定并形成光学空间,所述光源模块收容于所述光学空间,所述面罩配置为将所述光源模块的出射光自所述面罩射出。
1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灯具组合体,包括:
20.固定座,设置于安装基础,所述固定座设有机械配合部及与市电连接的电连接部,该电连接部配置为与光源模块电性连接并为光源模块供电;
21.灯具安装结构,配置为与所述固定座进行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灯具安装结构为前述的灯具安装结构;
22.光源模块,设置于灯具安装结构内并与电源盒电性连接;
23.面罩,与所述灯具安装结构组装固定并形成光学空间,所述面罩配置为将所述光源模块的出射光自所述面罩射出。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智能组件设置在电源盒和/或底盘上,同时通过在智能组件上设置对接口,从而可利用该智能组件的对接口来与电源盒电性连接,继而驱动光源模块。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智能组件上设置对接口,从而能够在不同的灯具之间进行智能组件的互换。
附图说明
25.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灯具组合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图1所示灯具组合体的分解图。
27.图3是图2中底盘和光源模块的分解图。
28.图4是图2中电源盒的分解图。
29.图5是图2中电源盒的底座与固定座的分解图。
30.图6是图5中底座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31.图7是图6所示底座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32.图8是图5中固定座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33.图9是图2中电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是图4中电气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是图10所示电气连接部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36.图12是图4中电气连接部与驱动模块相互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3是图2中底座与底盘一体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4是图2中电源盒与底盘组装后的配合图。
39.图15是图14中电源盒与智能组件的分解图。
40.图16是图15中智能组件的另一种安装方式结构示意图。
41.图17是图15中智能组件的又一种安装方式结构示意图。
42.图18是图17中电源盒与智能组件的连接配合图。
43.图19是利用nfc模块对图14所示的电源盒进行控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0是图19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46.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灯具组合体100,包括用于安装至安装基础(未图示)的固定座10以及与固定座10组装配合的灯具,固定座10预先安装到屋顶或天花板之类的基体上。所述灯具包括与固定座10适配结合的底盘20、位于底盘20中心区域的电源盒50、固定在底盘20上并与电源盒50电性连接的光源模块30以及与底盘20组装固定的面罩40。其中,电源盒50收容在面罩40内,配置为可与光源模块30电性连接并为光源模块30供电,及配置为可与设置于安装基础的固定座10进行机械及电性连接,固定座10内设置有与市电相连的电连接部11,从而可利用该电连接部11与电源盒50的电性连接,及电源盒50与光源模块30的电性连接来为光源模块30供电,使灯具点亮;面罩40内形成有光学空间,光源模块30收容于光学空间,面罩40配置为将光源模块30的出射光自面罩40射出。
47.本实用新型的灯具优选为圆形吸顶灯,对应地,固定座10、底盘20、光源模块30、面罩40及电源盒50也都对应的设置成圆形或圆环形;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灯具也可为方形吸顶灯或其他形状的吸顶灯,此时,只需对固定座10、底盘20、光源模块30、面罩40及电源盒50的形状及具体的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即可。为了方便描述,以下说明书部分将以圆形吸顶灯为例进行举例说明,但不应以此为限。
48.如图5与图9所示,固定座10包括具有一圆柱状腔体的收容部101及环设于收容部101的外侧壁上的定位部102,定位部102与收容部101的外壁面相连并设于收容部101的外壁面的中间位置处。收容部101上开设有让位孔103,电连接部11收容在收容部101的腔体内,并通过让位孔103与市电连接。电连接部11为接线盒,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分布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圆柱状的第一对接部111、设置在第一对接部111内并与第一对接部111平行等高的圆柱状的第二对接部112、以及设置在第二对接部112内并与第二对接部112平行等高的圆柱状的第三对接部113,第一对接部111与第二对接部112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一收容槽114,第二对接部112与第三对接部113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二收容槽115,第三对接部113的中央设置有圆形的第三收容槽116。进一步地,第一收容槽114用于收容l电极(未图示)、第二收容槽115用于收容n电极(未图示)、第三收容槽116用于收容接地极(未图示),以此来实现接线盒11与市电的连接。当然,接地极也可以省略,只设置l电极和n电极,也能实现接线盒11的通电。
49.如图3所示,底盘20的中心区域设有安装孔21和安装部22,该安装孔21贯穿底盘20设置,以使得底盘20整体呈圆环状。电源盒50组装固定在安装孔21内,光源模块30固定在底
盘20内并环绕在电源盒50的外围,如此不仅保证电源盒50与光源模块30之间能够电性连接,而且电源盒50与光源模块30的布局紧凑、合理,不会增大圆形吸顶灯的厚度,满足轻薄化的需求。
50.光源模块30包括光源板31和固定在光源板31上的灯珠32,灯珠32在光源板31上均匀分布,以保证出光均匀。本实施例中,光源模块30设置有三个且相互组合形成一圆环状的整体,该整体全部与底盘20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模块30也可以直接呈圆环状设置,无需分成多个,只要能够实现均匀出光即可。
51.结合图4至图11所示,电源盒50包括底座51、电源盖53、集成于底座51内并与光源模块30电性连接的驱动模块521和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521电性连接的电气连接部522及位于电气连接部522外周的机械连接部,所述机械连接部及电气连接部522配置为与设置于安装基础的固定座10上的机械配合部和电连接部11进行机械及电性连接,以为光源模块30供电并驱动光源模块30。
52.具体来讲,电源盖53与底座51组装配合,底座51和电源盖53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驱动模块521和控制模块均收容在该收容空间内。机械连接部设置于底座51的背离驱动模块521的一侧,机械连接部配置为与固定座10采用旋转卡扣或直推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具体地,机械连接部包括设于底座51的底端面内侧的第一结合部514,以与固定座10内的第二结合部104通过轴向旋转的方式卡扣固定。底座51包括主体部501和自主体部501朝向固定座10突伸的环状固定部502,第一结合部514设于环状固定部502的内侧并与主体部501之间留有第一间隙503。第一结合部514为悬伸于环状固定部502的内侧壁底端的第一定位块,第二结合部104为设于收容部101内侧的第二定位块,且第二定位块的下表面与固定座10的底面之间留有第二间隙105,从而在将底座51组装到固定座10上时,可先将底座51推入收容部101的圆柱状腔体内,然后旋转底座51,使得第一结合部514进入第二间隙105、第二结合部104进入第一间隙503,释放底座51后,第一结合部514与第二结合部104相互抵接定位,此时即实现了底座51与固定座10的组装固定。
53.较佳地,固定座10的底部还设有与第二间隙105相对应并连通的定位槽12,从而在组装底座51与固定座10时,该定位槽12能够为第一结合部514提供装配空间,为第一结合部514的弹性形变提供了可能,保证底座51与固定座10之间能够顺利装配。
54.进一步的,机械连接部还包括设于主体部501并位于环状固定部502外侧的第三结合部513,以与固定座10内的第四结合部106抵接固定。具体地,第三结合部513为设于主体部501的搭接部511下表面的限位块,第四结合部106为设于定位部102上的一能够发生形变的结构,从而在底座51与固定座10组装完成后,可利用第三结合部513与第四结合部106的相互抵接,来限制底座51相对于固定座10随意滑动,使得底座51与固定座10的连接稳定性较佳。
55.总结来讲,电源盒50上的机械连接部主要包括第一结合部514和第三结合部513,固定座10上的机械配合部主要包括第二结合部104和第四结合部106,如此,可利用电源盒50的机械连接部与固定座10的机械配合部的相互配合来实现电源盒50与固定座10的机械连接。
56.电气连接部522位于底座51的中心区域,包括与底座51相连的绝缘部523及固定于绝缘部523并由外向内依次分布的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及第三导电端子
526。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及第三导电端子526均包括电性导通部5201及与电性导通部5201相对设置的电性结合部5202,且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及第三导电端子526的电性导通部5201均在高度方向上延伸超出绝缘部523与驱动模块521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及第三导电端子526的电性结合部5202也延伸超出绝缘部523与固定座10电性连接;第三导电端子526固定于绝缘部523的中心位置处,第一导电端子524和第二导电端子525围设在第三导电端子526的外周。当底座51组装入固定座10时,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和第三导电端子526的电性结合部5202分别容纳于第一收容槽114、第二收容槽115以及第三收容槽116中并与对应收容槽中的电极电性连接,从而实现电源盒50的电气连接部522与固定座10的电连接部11之间的电性连接。
57.进一步地,第一导电端子524和第二导电端子525的电性结合部5202为分别与第一收容槽114、第二收容槽115的大小和形状相适配的金属环,第三导电端子526的电性结合部5202为与第三收容槽116的大小和形状相适配的金属针。通过这种环形电气连接的设置,增大了第一收容槽114、第二收容槽115和第三收容槽116与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和第三导电端子526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电气连接部522与电连接部11能够在任何相对旋转定位方向上都能够实现电性连接,同时由于第一对接部111、第二对接部112和第三对接部113将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和第三导电端子526完全间隔绝缘,从而提高了用电的安全性。
58.本技术中,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及第三导电端子526的电性结合部5202均延伸超出绝缘部523,以与固定座10内的第一对接部111、第二对接部112和第三对接部113电性接触;当然,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及第三导电端子526的电性结合部5202也可以设置在绝缘部523内部,此时固定座10内的第一对接部111、第二对接部112和第三对接部113则对应设置成突出的结构,也能实现电性结合部5202与对应对接部的电性接触。
59.此外,本技术的电气连接部522位于底座51的中心区域,机械连接部位于电气连接部522的外周,以此来实现电源盒50与固定座10的电性及机械连接。为了保证电源盒50与固定座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以在底座51的朝向固定座10一侧设置弹性抵接元件57,使得底座51和固定座10相互挤压,以此来增加底座51和固定座10之间的结合稳固性,防止底座51从固定座10上松脱。当然,该弹性抵接元件57也可以设置在固定座10上,或者在底座51和固定座10上都设置有弹性抵接元件57,进一步增加底座51和固定座10之间的稳固性。所述弹性抵接元件57可以是橡胶柱或弹性垫片等结构,可以组装至固定座10和底座51并设置有弹簧增加弹性,此处不作限制。
60.底座51内形成有供收容驱动模块521的收容腔515和供收容电气连接部522的收容孔516,收容孔516位于底座51的中心区域,收容腔515环绕收容孔516设置;对应的,驱动模块521的中心位置处开孔并环设于电气连接部522的外部。这样设置,减小了驱动模块521与电气连接部522之间的高度差,满足灯具轻薄化的需求。本技术中,驱动模块521为电源板,该电源板上还集成有控制模块,以控制光源模块30的点亮、熄灭、亮度调节、色温调节及其他。
61.本技术中,电源盒50与底盘20组装固定,且底盘20具体配置为利用外部锁紧件穿过安装部22和底座51的外侧边缘,将底盘20与底座51锁紧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底
盘20也可配置为与底座51卡扣固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底座51配置为穿过安装孔21并与安装部22连接,电气连接部522固定在底座51内并分别与光源模块30和固定座10内的电连接部11电性连接,以为光源模块30供电。较佳地,安装孔21位于安装部22的内侧,底座51上设有与安装部22搭接配合的搭接部511,组装时,底座51的搭接部511搭接在安装部22上并与安装部22限位连接。
62.底盘20上还设有穿孔23和限位孔24,穿孔23贯穿安装部22设置,限位孔24开设在安装部22上并与安装孔21连通。底座51上对应设有收容孔512和第三结合部513,第三结合部513收容于限位孔24,收容孔512与穿孔23相对应,从而可利用外部锁紧件穿过穿孔23并收容于收容孔512,来将底盘20和底座51锁紧固定。当然,也可以将穿孔23和限位孔24设置在底座51上,此时收容孔512和第三结合部513则对应设置在底盘20上,也能实现底盘20和底座51的锁紧固定。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收容孔512自搭接部511的靠近固定座10一侧向内凹陷形成,第三结合部513突设于搭接部511的靠近固定座10一侧,外部锁紧件为螺钉。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底盘20与底座5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固定,比如:卡接固定、过盈配合、焊接固定、粘贴固定等等,此处不再举例说明。
63.收容腔515内形成有支撑件510,该支撑件510呈台阶状设置,用于支撑驱动模块521并对驱动模块521进行限位。电气连接部522锁紧固定在底座51上,驱动模块521也锁紧固定在底座51上,且驱动模块521围设在电气连接部522的四周并与电气连接部522电性连接,从而当电气连接部522与电连接部11电性连接后,能够将电源传递到驱动模块521上,继而为灯珠32供电,使灯珠32点亮。
64.结合图10与图11所示,收容孔516的旁侧设有固定部517,固定部517上开设有固定孔518,电气连接部522的绝缘部523上形成有锁紧部527,锁紧部527上开设有锁紧孔528,从而当电气连接部522收容在收容孔516内时,可以利用外部锁紧件穿过锁紧孔528和固定孔518,将电气连接部522的绝缘部523与底座51锁紧固定。当然,电气连接部522的绝缘部523也可以与底座51一体成型设置,此时电气连接部522同样位于底座51的中心位置处,驱动模块521围设在电气连接部522的外侧,也能实现驱动模块521与电气连接部522的电性连接。
65.如图12所示,驱动模块521上还连接有电源线525,该电源线525的一端与驱动模块521焊接固定、另一端与第一导电端子524、第二导电端子525及第三导电端子526的电性导通部5201焊接固定,如此,能够利用电源线525将驱动模块521和电气连接部522电性连接。
66.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电源盒50的底座51与底盘20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此时底座51即可作为底盘20的一部分使用,同样能够实现电源盒50与底盘20的固定。也就是说,不对底座51与底盘20的组合方式进行限定。
67.如图14与图15所示,所述电源盒50上还连接有智能组件54,该智能组件54配置为可通讯接收指令,并根据指令控制驱动模块521调节光源模块30的电流或电压等,进而控制光源模块30。优选的,智能组件54的通讯可以采用蓝牙、zigbee、wifi等,可受控于遥控器、app、云端等,此处不作限制。
68.该智能组件54与驱动模块521电性连接,以驱动光源模块30的点亮/熄灭/亮度调节/色温调节等等。具体地,智能组件54上设有与电源盒50电性连接的对接口(未图示),电源盖53的外侧壁上凹设有供收容智能组件54的收容槽531,收容槽531内设置有插接口532,当智能组件54收容在收容槽531内时,智能组件54的对接口与插接口532相互插接配合,以
此来实现智能组件54与电源盒50的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智能组件54通过锁紧件60锁紧固定在收容槽531内。
69.如图1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智能组件54通过锁紧件60锁紧固定在底座51/底盘20的靠近固定座10一侧,此时收容槽开设在底座51/底盘20的靠近固定座10一侧,收容槽内同样设置有插接口,以当智能组件54收容在收容槽内时,智能组件54的对接口能够与插接口插接配合,实现电性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还在于:方便用户更换智能组件54。
70.如图17和图18所示,当智能组件54功能需求导致体积较大,或者电源盒50体积较大无法满足直插(包含图14和图16的插接方式)时,也可以将智能组件54与驱动模块521采用外挂引线连接的方式来传输信号。具体为:将收容槽设置在底盘20的内侧(即朝向光源模块30的一侧),此时电源盒50设有与驱动模块521相连并引出至电源盒50外部的引线55,该引线55的末端连接有插接口532,使用时,直接将插接口532插入智能组件54的对接口541,即可实现智能组件54和驱动模块521的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收容槽设于光源模块30的外侧,因本技术中光源模块30设有三个,故引线55可以从其中两个光源模块30之间的间隙穿过,不仅排布紧凑、空间利用率高,而且不会对光源模块30造成遮挡,不影响出光效果。本实施例中,智能组件54也通过锁紧件60与底盘20锁紧固定。
71.总而言之,智能组件54的安装位置不固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只要能够实现与驱动模块521的电性连接即可,此处不作限制。
72.如图19和图20所示,驱动模块521上还集成有nfc模块(未标号),该nfc模块能够根据nfc编辑程序来对灯具的产品信息和控制方式进行编辑。比如:本技术的灯具为吸顶灯,采用数字电源,用户可以在终端设备(如手机70)上根据nfc编辑程序对数字电源/智能组件54进行读写产品信息、编辑灯具控制方式,如灯具亮灯色温比例调节、亮度调节、缓亮效果等等功能。具体操作时,用户可以打开面罩40进行nfc程序的刷新(如图19),也可以直接在灯外进行nfc程序的刷新(如图20)。
7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智能组件54设置在电源盒50和/或底盘20上,同时通过在智能组件54上设置对接口,从而可利用该智能组件54的对接口来与电源盒50电性连接,继而驱动光源模块30工作。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智能组件54上设置对接口,从而能够在不同的灯具之间进行智能组件54的互换。
7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