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民充电路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9395发布日期:2022-11-26 09:13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民充电路灯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户外路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民充电路灯。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为了节省资源,越来越多人使用电动汽车,相应的,充电桩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而路灯,可以说是城市建设最为密集的基础设施之一,其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可以说只有车通过的地方,就会有路灯的存在,因此利用路灯搭载充电桩,形成密集的充电桩网络,为电动汽车及时提供动力,是路灯目前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3.例如申请号为“cn202121770353.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具备充电报警功能的灯杆塔,其在塔杆本体上设置控制柜,在控制柜上设置有充电机构,用于为手机与汽车充电,并且在控制柜的外壳上开设有连通内部的散热口进行散热。这虽然能起到充电桩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明显发现,在风雨天气中,外界的雨水会从散热口进入控制柜内,使得控制柜内可能会出现积水,容易对控制柜内部的充电机构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避免雨水侵蚀充电模块的便民充电路灯。
5.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便民充电路灯,包括灯杆、位于灯杆顶部的照明设备及安装在灯杆上的充电模块,所述灯杆一侧设置有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上设置有将保护壳体分隔为缓冲腔与安装腔的隔板,所述充电模块安装在安装腔内,所述隔板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散热区、阻隔区、第二散热区,所述阻隔区与第二散热区之间设置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端部朝着缓冲腔底部延伸,所述缓冲腔与隔板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挡板,且该侧壁上设置有与阻隔区相对的第三散热区以及位于侧壁下端的排水孔,所述第二挡板端部延伸至第一散热区下方,所述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第三散热区均包括若干散热孔。
7.更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腔底部朝着排水孔的方向倾斜设置,且最低端与排水孔底部相接。
8.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区下方设置有挡水区,所述挡水区下端与保护壳体密封连接。
9.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还是设置有一键报警模块,所述灯杆上还设置有摄像头、环境检测装置及显示屏。
10.更进一步地,所述灯杆呈方形设置,且灯杆包括呈上下关系设置的固定杆与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下端设置有与固定杆可拆卸连接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一侧及底部均开口设置,且定位部包覆在固定杆外侧,所述定位部靠近活动杆一端与固定杆铰接,且活动杆能绕铰接点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所述活动杆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杆位于固定杆正上方,所述活动杆位于第二位置时,活动杆与固定杆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照明设备固定在活动杆顶部,所述保护外壳、环境检测装置、摄像头、显示屏均位于固定杆未被定位部包
覆一侧。
11.更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部内侧转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限位槽,所述活动杆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槽下端相抵,所述活动杆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槽上端相抵。
12.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内部中空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固定杆上开设有与安装空间连通的安装槽,安装空间内壁对称设置有位于安装槽两侧的l型竖板,2块l型竖板与安装槽壁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滑块为工字型滑块型滑块,所述活动杆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杆完全回缩至第二限位槽内,且安装部与固定杆外壁相贴。
1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块底部带动第二滑块竖直向下移动的驱动装置。
14.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滑块底部连接的第一钢丝绳、导向轮及滑轮组,所述滑轮组包括与固定杆内壁固定连接的定滑轮、动滑轮及连接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第二钢丝绳,第一钢丝绳另一端依次绕过导向轮、动滑轮与固定杆内壁连接,所述动滑轮上设置有并排设置的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所述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分别位于第一滑道、第二滑道内,且第二钢丝绳的活动端与一可拉动第二钢丝绳以带动动滑轮上下移动的驱动件连接。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
16.本发明提供的便民充电路灯,将充电模块安装在安装腔内,外界气体通过第三散热区缓冲腔内,在进入缓冲腔时,会受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阻挡,使得其中携带的雨水部分直接下坠,部分上升撞击在第二挡板上,然后坠落至缓冲腔底部或者掉落在第一挡板上,沿着第一挡板滑落至缓冲腔底部,而落在缓冲腔底部的水,则能顺着排水孔直接排出保护壳体外,而气体则通过第一散热区或第二散热区进入安装腔内对充电模块进行辅助降温,从而在辅助降温的同时,也能避免外界雨水侵蚀充电模块,对充电模块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活动杆位于第一位置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保护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隔板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第三散热区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活动杆位于第二位置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活动杆与定位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第二限位槽结构示意图;
24.图8第二滑块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26.图10是动滑轮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01-固定杆,1011-第二限位槽,1012-l型竖板,102
‑ꢀ
活动杆,103-定位部,1031-第二限位杆,1032-第二滑块,1033-第一钢丝绳,1034-导向轮,1035-定滑轮,1036-动滑轮,10361-第一滑道, 10362-第二滑道,1037-第二钢丝绳,1038-驱动件,2-照明
设备,3-环境检测装置,4-显示屏,5-摄像头,6-保护壳体,601-安装腔,602-缓冲腔,603-第一散热区,604-阻隔区,605-第二散热区,606-挡水区, 607-第一挡板,608-第二挡板,609-第三散热区,610-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如图1-10所示的,一种便民充电路灯,与现有的路灯一样,包括灯杆、位于灯杆顶部的照明设备2及安装在灯杆上的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可为汽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方便市民出行,本实施例的路灯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灯杆一侧设置有保护壳体6,所述保护壳体6 上设置有将保护壳体6分隔为缓冲腔602与安装腔601的隔板,所述充电模块安装在安装腔601内,所述隔板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散热区 603、阻隔区604、第二散热区605,第二散热区605与缓冲腔602底部留有一定距离,所述阻隔区604与第二散热区605之间设置第一挡板 607,所述第一挡板607端部朝着缓冲腔602底部延伸,但是与保护壳体6之间留有一定距离,所述缓冲腔602与隔板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挡板608,且该侧壁上设置有与阻隔区604相对的第三散热区609以及位于侧壁下端的排水孔610,所述第二挡板608端部延伸至第一散热区603下方,且与隔板之间保留有一定距离,即整个缓冲腔602是连通成一个整体的,所述第一散热区603、第二散热区605、第三散热区609 均包括若干散热孔,上散热孔可以设置为横向的长条孔,当然阻隔区604 是完全无孔的,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挡板607、第二挡板608对外界进入的水进行阻挡与引流,使其无法通过第一散热区603与第二散热区605进入安装腔601内,从而对充电模块进行保护,另外第一挡板 607、第二挡板608的设置方式,也能根据热气上升、冷气下沉的原理对离开或者进入安装腔601的气体进行引导。
29.其中,为了提升缓冲腔602的排水效果,所述缓冲腔602底部朝着排水孔610的方向倾斜设置,且最低端与排水孔610底部相接,从而使得进入缓冲腔602的水能通过排水孔610快速排出。
30.另外为了更好地充电模块进行保护,所述第二散热区605下方设置有挡水区606,所述挡水区606下端与保护壳体6密封连接,即挡水区 606是完全无孔的,可以通过焊接或密封胶的方式完全与保护壳体6密封连接,避免液体渗入保护壳体6内。当然,为了方便安装,保护壳体 6远离安装腔601一侧的侧壁与保护壳体6的主体是可拆卸连接的,其可以是通过螺栓的方式与主体进行连接,而隔板可以分为上板与下板,上板为挡水区606,上板包括剩余部分,下板与上板直接可以通过螺栓进行连接,而下板与保护壳体6则通过密封胶或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31.另外,为了丰富路灯的功能,还可以在壳体内设置一键报警模块,在灯杆上还设置摄像头5、环境检测装置3及显示屏4等部件,当然在壳体内可以设置一控制器,上述各部件均与控制器连接,以便进行控制。
32.而在路灯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有效照亮指定区域,灯杆一般具有一定高度,例如常见的6米、8米、12米等高度,但是灯泡难免会因为使用寿命或外来伤害而无法工作,此时就需要工人对灯泡进行更换,工人更换灯泡时,需要攀爬到灯杆顶部,即工人需要进行高空作业,这使得工人不仅需要携带大量的专用工具,也具有极大的风险,同时也无法凭一个人完成换灯操作,需要多人进行辅助,是极为不便的。对此,本实施例对灯杆进行了改进,使得
灯泡的更换更为方便,同时也无需多人操作,一人就可搞定,节省资源,并且也无需进行高空作业,工人的安全更有保障。具体来说,所述灯杆呈方形设置,且灯杆包括呈上下关系设置的固定杆101与活动杆102,所述活动杆102下端设置有与固定杆 101可拆卸连接的定位部103,所述定位部103一侧及底部均开口设置,且定位部103包覆在固定杆101外侧,所述定位部103靠近活动杆102 一端与固定杆101铰接,且定位部103能绕铰接点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例如通过销轴连接定位部103与固定杆101,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进行连接,只要使定位部103与固定杆101转动连接即可。其中,所述活动杆102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杆102位于固定杆101正上方,整体形成笔直的灯杆结构;所述活动杆102位于第二位置时,活动杆102与固定杆10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照明设备2固定在活动杆102顶部,即在活动杆102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活动杆102及定位部 103绕着铰接处旋转,使得活动杆102顶部翻转至靠近地面,方便工作人员直接对照明设备2进行更换,所述保护外壳、环境检测装置3、摄像头5、显示屏4等均位于固定杆101未被定位部103包覆一侧,即在活动杆102转动时,并不会对这些部件造成影响。
33.其中,在固定杆101及定位部103上可以开设相互配合的螺纹孔,在安装时,直接通过螺栓将固定杆101与定位部103锁紧,即使活动杆 102稳定保持在第一位置,而在需要更换照明设备2时,则取下螺栓,轻微推动定位部103,在重力作用下,其便会自动旋转,使活动杆102 转动至第二位置,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更换。当然对于定位部103 的复位而言,可以是外接绳子与电机来进行控制,即每次更换灯泡时,外带电机及绕线轴与绳子即可,更换结束后,只需要启动电机即可拉动定位部103回到原位,只是这样的方式,每次需要外带设备进行连接,并不方便,同时也难以控制活动杆102的转动角度,容易使照明设备2 与灯杆或地面发生碰撞,从而损坏照明设备2。对此,本实施例进行了如下设置,以有效控制活动杆102的转动角度,对照明设备2及灯杆上的设备进行保护,具体来说,所述定位部103内侧转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杆1031,所述第二限位杆1031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032,所述固定杆101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限位槽1011,所述活动杆 10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限位杆1031与第二限位槽1011下端相抵,所述活动杆10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限位杆1031与第二限位槽1011 上端相抵,即通过滑槽能有效对定位部103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从而对活动杆102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
34.当然,也可以是在活动杆102与固定杆101之间设置部件进行位置限制,比如,在固定杆101未被定位部103包覆一侧转动设置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活动杆102上设置有沿活动杆10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滑块位于第一限位槽内且与第一限位槽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杆102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滑块与第一限位槽一端相抵,从而通过第一限位槽与第一滑块对活动杆102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同时也能在更换灯泡时形成三角支撑结构,对活动杆102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35.当然,上述两种限位的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或同时设置,但是最好设置在定位部103与固定杆101之间,能采用如下结构将第二限位杆 1031隐藏住,从而使得灯杆外部更为美观,即,使固定杆101内部中空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固定杆101上开设有与安装空间连通的安装槽,安装空间内壁对称设置有位于安装槽两侧的l型竖板1012,2块l型竖板 1012与安装槽壁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1011,所述第二滑块1032为工字型滑块型滑块,所述活动杆102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杆1031 完全回缩至第二限位槽1011内,且安装部与固定杆
101外壁相贴,从而在定位部103包覆在固定杆101外时,完全将第二限位杆1031遮挡住,使其无法外露,同时外界灰尘等杂物,也无法进入第二限位槽1011 内。并且,由于第二滑块1032延伸至灯杆内部,此时还可以在灯杆内设置带动第二滑块1032竖直向下移动的驱动装置,例如伸缩电缸、液压油缸等可推动第二滑块1032上下移动的装置。不过虽然,灯杆是空心的,但是其仍然具有100多斤的重量,活动杆102只是灯杆上端一部分,其至少也有几十斤的重量,直接使用电缸等物进行驱动,也需要具有较大的功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滑块底部连接的第一钢丝绳1033、导向轮1034及滑轮组,所述滑轮组包括与固定杆 101内壁固定连接的定滑轮1035、动滑轮1036及连接定滑轮1035与动滑轮1036的第二钢丝绳1037,其中,定滑轮1035与动滑轮1036的数量,可以根据活动杆102的重量进行选择性设置,例如各1个、隔2个等,此处以定滑轮1035、动滑轮1036各设置一个为例,第一钢丝绳1033 另一端依次绕过导向轮1034、动滑轮1036与固定杆101内壁连接,其中,动滑轮1036始终位于导向轮1034上方,导向轮1034位于第二滑块1032下方,所述动滑轮1036上设置有并排设置的第一滑道10361与第二滑道10362,所述第一钢丝绳1033、第二钢丝绳1037分别位于第一滑道10361、第二滑道10362内,且第二钢丝绳1037的活动端与一可拉动第二钢丝绳1037以带动动滑轮1036上下移动的驱动件1038连接,驱动件1038可以为一小型电机,也可以为手动装置,比如一个绕线轴,使第二钢丝绳1037端部缠绕在绕线轴上,绕线轴固定在灯杆内部,可以设置一延伸至灯杆外的转轴,也可以在灯杆上开设一个门扇,每次调整时,打卡门扇,在绕线轴内部插入一转动轴带动绕线轴转动即可,即可以在绕线轴内部设置键槽,而转动轴上设置连接键,每次直接对准插入即可,且这样的方式,也无需为绕线轴设置锁止结构,即每次松开定位部103与固定杆101之间用于固定的螺栓后,绕线轴可以随着活动杆 102的转动而自动旋转,放开钢丝绳,在需要复位时,再转动绕线轴即可,使用极为方便,同时每次调整后直接关闭门扇并上锁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