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仿真蜡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41530发布日期:2022-11-26 09:56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电子仿真蜡烛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子蜡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仿真蜡烛。


背景技术:

2.在电光源照明时代之前,蜡烛是照明的主要工具。现如今,人们已经不再使用蜡烛照明,但是,在某些场合,人们仍然喜欢使用蜡烛来妆点环境,给环境增加复古、浪漫元素。由于传统蜡烛发热、影响环境的清新度、存在安全隐患且发光时间短等缺陷,因此,电子蜡烛应运而生,电子蜡烛即为采用圆柱形电源筒模拟烛身并采用电发光源(如led灯珠)模拟烛焰的电子发光产品,电子蜡烛具有安全环保、不发热、避免火焰着火、美观大方以及持续发光的优点,既可当小夜灯用于照明,也可用于环境装饰。对于现如今的电子蜡烛,一般采用裸露的led光源直接模拟烛焰,而且与烛身中的电源连接部分暴露于外,防水能力差,不适合用于户外,而且一旦水分进入极容易导致短路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水效果佳的电子仿真蜡烛。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仿真蜡烛,其包括下壳和上壳,所述上壳为透光材料,所述上壳整体具有火焰造型结构,所述上壳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开口部;所述下壳为长条形结构,用于容置电源提供件,所述下壳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处套设有一绝缘盖帽,所述盖帽包括帽顶和与所述帽顶连接的帽身,所述帽顶的中部设置有一穿过所述帽顶的套筒,所述套筒包括位于所述帽顶上方的第一段和位于所述帽顶下方的第二段,所述上壳的第一开口部套设在所述第一段上,且所述上壳与所述第一段之间具有干涉力;所述下壳内的第二开口部处设置有电光模块,所述电光模块包括固定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座内的发光源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发光源电性连接,所述固定座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下壳密封连接,所述发光源位于所述套筒的第二段内,当所述固定座被安装到所述下壳内时,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电源提供件电性连接。
5.较佳地,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源模块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柱,所述下壳内还设置有与所述电源提供件电性连接的电源转接板,所述电源转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电柱相适配的第二导电柱,当所述固定座被安装到所述下壳内时,所述第一导电柱与所述第二导电柱抵接。
6.较佳地,所述电源转接板上设置有一凹槽,所述第二导电柱设置于所述凹槽中,且所述第二导电柱与所述凹槽的底壁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
7.较佳地,所述帽身包括与所述帽顶连接并环包所述下壳的基础部和自所述基础部周侧不同位置向下延伸的若干长短不同的条形柱,所述条形柱的末端呈水滴状。
8.较佳地,所述下壳为圆柱形,所述条形柱的内侧面为与所述下壳的外壁相适配的弧面,以使得所述条形柱无缝贴附在所述下壳上。
9.较佳地,所述电源提供件包括可充电电池。
10.较佳地,所述电源提供件还包括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模块。
11.较佳地,所述下壳的尾端还设置有磁铁块。
12.较佳地,所述电光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内的调光模块,所述调光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发光源电性连接,所述调光模块用于调节所述发光源的光色。
13.较佳地,所述电光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内并与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调光模块电性连接的无线遥控模块。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子仿真蜡烛,包括用于模拟烛身的下壳和用于模拟烛头的上壳,而且,下壳开口处还设置一盖帽,通过该盖帽密封下壳的腔体,用作烛芯的发光源位于设置在盖帽中部的套筒中,且上壳与套筒的上半部分以干涉方式套接,由此可知,当有水落到上壳或下壳上时,由于上下壳之间的连接部分都被密封,且发光源位于下壳内部,有效防止水分进入下壳内而影响到电光模块的正常工作,从而大幅提升仿真蜡烛的防水能力;另外,本发明中的上壳为透光的火焰造型结构,模拟了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形状,使得仿真蜡烛更加逼真。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仿真蜡烛的平面结构图。
16.图2为图1的剖面图。
17.图3为图2中c部的放大图。
18.图4为图1中下壳的立体图。
19.图5为图1中上壳的立体图。
20.图6为图1中盖帽的平面结构图。
21.图7为图6中盖帽的立体结构图。
22.图8为图6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2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仿真蜡烛,通过电子发光源模拟蜡烛的燃烧发光,如图1至图8,该仿真蜡烛包括用于模拟烛身的下壳2和用于模拟烛头的上壳1。上壳1为透光材料,可为无色透光材料,也可为有色透光材料,本实施例中的上壳1优选为玻璃或塑胶材料,为真实模拟蜡烛的燃烧状态,上壳1整体具有火焰造型结构,也即上壳1整体轮廓呈流线型火苗状,上壳1的直径自下向上逐渐变小,并在上壳1的顶端形成一尖端,上壳1的下端还设置有第一开口部10。
25.下壳2为长条形结构,以模拟烛身,并用于容置电源提供件3,下壳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开口部20。第二开口部20处套设有一绝缘盖帽4,盖帽4包括帽顶40和与帽顶40连接的帽身41,帽顶40盖设置在第二开口部20,帽身41贴附在下壳2的外周壁上。
26.帽顶40的中部设置有一穿过帽顶40的套筒5,该套筒5与盖帽4可为一体结构,也可为分体结构,套筒5包括位于帽顶40上方的第一段50和位于帽顶40下方的第二段51,上壳1的第一开口部10套设在第一段50上,且上壳1与第一段50之间具有干涉力,以实现上壳1与
套筒5的密封连接。
27.下壳2内的第二开口部20处设置有电光模块,电光模块包括固定座60以及设置于固定座60内的发光源61和电源模块62,电源模块62与发光源61电性连接,该发光源61用于模拟蜡烛的烛芯,电源模块62包括驱动发光源61工作的驱动电路。固定座60以可拆卸方式与下壳2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固定座60与下壳2螺接,也即,固定座60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下壳2内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
28.发光源61位于套筒5的第二段51内,以使得发光源61发出的光经由套筒投射到上壳1内,从而使得上壳1发出光亮度。当固定座60被安装到下壳2内时,第电源模块62与电源提供件3电性连接,使得发光源61的导电通路连通。
29.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仿真蜡烛,首先,由于在上壳1与下壳2之间设置有一盖帽4,并将发光源61装配在位于盖帽4中部的套筒5中,上壳1与套筒5密封连接,从而将上壳1与下壳2之间的空腔完全密封,有效避免水或湿气进入到上壳1和下壳2的内部而影响上壳1的透光效果以及电工模块的工作性能,也即,上述结果的仿真蜡烛防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次,上壳1为透光的火焰造型结构,模拟了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形状,使得仿真蜡烛更加逼真。
30.可选地,如图3,固定座60上设置有与电源模块62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柱a,下壳2内还设置有与电源提供件3电性连接的电源转接板7,电源转接板7上设置有与第一导电柱a相适配的第二导电柱b,当固定座60被安装到下壳2内时,第一导电柱a与第二导电柱b抵接。本实施例中,当固定座60安装到位时,第一导电柱a与第二导电柱b抵接,使得电源提供件3提供的功率电源经由电源转接板7输入到电源模块62,从而使得电源模块62得电。当固定座60从下壳2内取出时,电源模块62与电源提供件3自动断开。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柱a位于固定座60的中心位置,以避免第一导电柱a与第二导电柱b发生错位。
31.为确保第一导电柱a和第二导电柱b的抵接,进一步地,电源转接板7上还设置有一凹槽70,第二导电柱b设置于凹槽70中,且第二导电柱b与凹槽70的底壁之间通过弹性件71连接,从而可自动调节第二导电柱b凸出电源转接板7的高度。本实施例中,当固定座60完全安装到位时,第一导电柱a与第二导电柱b抵接,且第二导电柱b处于凹槽70内的最低位置,此时,凹槽70内的弹性件71处于压缩状态,这样,如果固定座60未完全安装到位,由于第二导电柱b被弹性件71向上顶起,也能使得第一导电柱a与第二导电柱b抵接,从而避免发生接触不良的现象。
32.如图1以及图6至图8,为进一步模拟蜡烛的燃烧状态,帽身41包括与帽顶40连接并环包下壳2的基础部410和自基础部410周侧不同位置向下延伸的若干长短不同的条形柱411,条形柱411的末端呈水滴状。本实施例中,通过若干条形柱411的设置,有效模拟了蜡烛燃烧时向下流落的烛水在烛身上凝固的形态,从而使得仿真蜡烛的仿真度更高。
33.进一步地,条形柱411的内侧面为与下壳2的外壁相适配的弧面,以使得条形柱411无缝贴附在下壳2上,避免水汽经由条形柱411与下壳2之间的缝隙进入下壳2内。
34.可选地,如图2,电源提供件3包括可充电电池30,当然,也可使用一次性电池。
35.进一步地,为方便充电,电源提供件3还包括与可充电电池30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模块31,从而,在使用过程中,无线电源充电线即可对可位于下壳2内的可充电电池30充电。
36.可选地,为方便固定,下壳2的尾端还设置有磁铁块8,从而可将仿真蜡烛直接吸附在磁性件(例如铁板、铁块等)上,而且不易倾倒。
37.可选地,如图3,电光模块还包括设置于固定座60内的调光模块63,调光模块63与电源模块62和发光源61电性连接,调光模块63用于调节发光源61的光色。本实施例中,可将上壳1可优选为无色透明材料结构,这样,可根据现场环境,通过调光模块63调节发光源61发出的光的颜色,进而调节上壳1的光色。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发光源61优选为rgb led光源。
38.另外,为方便操控调光模块63,电光模块还包括设置于固定座60内并与电源模块62和调光模块63电性连接的无线遥控模块64,这样,只需通过相配套的遥控器即可调节当前发光源61发出的光的颜色,使用方便。本实施例中的无线遥控模块64可为蓝牙遥控、红外遥控等遥控模块64。
39.以上所披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