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智能照明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37635发布日期:2022-07-30 01:26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无线智能照明扶手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扶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线智能照明扶手。


背景技术:

2.扶手是通常设置在楼梯、栏板、阳台等处的兼具实用和装饰的凸起物,是栏杆或栏板上沿(顶面)供人手扶的构件,作行走时依扶之用。对于居家老人而言,需要在墙上、门上或柜体上布置扶手,以避免老人在行走的过程中跌倒。
3.但是,介于老人的生活特点,在居室内因照明不够而跌倒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老人节俭不舍得开灯,开了灯又忘记关灯的特性,导致老人行动依然存在不便以及电能浪费的问题,并且普通照明需要电路配置,增加居改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智能照明扶手,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扶手在居家安全性和节约能源上依然存在不足,并且普通照明需要电路配置,增加居改难度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智能照明扶手,该无线智能照明扶手包括:扶手主体,所述扶手主体上设置有灯带、红外感应器、感应控制器和供电电池模块;
6.所述红外感应器用于探测设定范围内的人体活动情况;
7.所述感应控制器与所述红外感应器和所述灯带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红外感应器传输的信号并控制所述灯带亮灯或熄灯;
8.所述供电电池模块用于向所述灯带、红外感应器和感应控制器供电。
9.进一步的,扶手主体上还设置有光敏感应器,所述光敏感应器与所述感应控制器电性连接;
10.所述光敏感应器用于监测当前环境下的光线强度,当光线强度高于设定值时向所述感应控制器发送灭灯信号,所述感应控制器接收所述灭灯信号后控制所述灯带熄灯。
11.进一步的,红外感应器设于所述扶手主体的正面。
12.进一步的,灯带设于所述扶手主体的背面并沿所述扶手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13.进一步的,扶手主体的背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灯带铺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的开口处通过透明封条进行封闭。
14.进一步的,扶手主体的两端设置有端托,所述端托用于将扶手主体固定在承重载体上。
15.进一步的,供电电池模块设置为充电电池和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充电电池电性连接,所述扶手主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充电模块电性连接的充电接口。
16.进一步的,扶手主体上或端托内开设有电池槽,所述充电电池设于所述电池槽内,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感应控制器电性连接。
17.进一步的,充电电池与所述电池槽可拆卸连接。
18.进一步的,充电接口设置为usb充电接口或type-c充电接口。
1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扶手主体,所述扶手主体上设置有灯带、红外感应器和感应控制器;所述红外感应器用于探测设定范围内的人体活动情况;所述感应控制器与所述红外感应器和所述灯带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红外感应器传输的信号并控制所述灯带亮灯或熄灯,供电电池模块用于向所述灯带、红外感应器和感应控制器供电,达到了在人靠近扶手主体时,红外感应器向感应控制器输入控制信号,由感应控制器控制灯带亮灯进行照明,在人离开扶手主体一段时间后,感应控制器控制灯带熄灯,以供电电池模块向各个部件进行无线供电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由扶手主体在夜间提供辅助支撑的同时,兼顾照明,并且能在人离开后自动熄灭,节约电能,并且采用无线的电池供电的方式,省去电路开槽布线的施工,提高了使用灵活性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扶手在居家安全性和节约能源上依然存在不足,并且有线照明设备的居改难度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扶手主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扶手主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其中,1扶手主体,2红外感应器,3光敏感应器,4感应控制器,5端托,6透明封条,7灯带,8安装槽,9usb充电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
27.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8.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此外,术语“设置”、“设有”、“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
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另外,术语“多个”的含义应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2.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智能照明扶手,该无线智能照明扶手包括:扶手主体1,扶手主体1上设置有灯带7、红外感应器2、和供电电池模块和感应控制器4;
33.红外感应器2用于探测设定范围内的人体活动情况;
34.感应控制器4与红外感应器2和灯带7电性连接,用于接收红外感应器2 传输的信号并控制灯带7亮灯或熄灯;
35.所述供电电池模块用于向所述灯带、红外感应器和感应控制器供电。
36.本实施例中,该无线智能照明扶手主要由扶手主体1、灯带7、红外感应器2和感应控制器4组成。其中扶手主体1整体呈长条形结构,可固定在墙上或其他承重载体上作为人行走的辅助支撑结构,可根据居室实际状况,横向或竖向安装。灯带7固定在扶手主体1上,可受控的开启或关闭。在开启时能够对扶手主体1周围的环境进行照明。本技术为便于在夜间对老人的行走进行照明以及在不需要时自动关闭,采用红外感应器2配合感应控制器4来实现。供电电池模块安装在扶手主体1或端托5内用于向扶手主体1上的各个部件进行无线供电,降低对于老旧房屋的居改难度。
37.具体的,红外感应器2安装在扶手主体1上,可监测设定范围内是否有人活动。在本技术中红外感应器2的监测范围是角度为100度,半径为3米的扇形范围。当人活动至该范围内时,红外感应器2被触发并向感应控制器4输入控制信号,感应控制器4接收该控制信号后随即控制灯带7亮灯,从而实现照明。
38.当红外感应器2未监测到监测范围内有人体活动时,红外感应器2将不向感应控制器4输入控制信号,此时感应控制器4将自动控制灯带7熄灯。在本技术中感应控制器4控制灯带7熄灯的方式还可配置为,在亮灯一段时候后自动熄灭的方式,亮灯时间可设置为30秒左右,或按需设置亮灯时间。
39.本技术达到了在人靠近扶手主体1时,红外感应器2向感应控制器4输入控制信号,由感应控制器4控制灯带7亮灯进行照明,在人离开扶手主体1一段时间后,感应控制器4控制灯带7熄灯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由扶手主体1在夜间提供辅助支撑的同时,兼顾照明,并且能在人离开后自动熄灭,节约电能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扶手在居家安全性和节约能源上依然存在不足的问题。
40.如图1所示,对于白天或光线充足的环境而言,扶手主体1上的灯带7不需要亮灯,因此本本实施例中在扶手主体1上还设置有光敏感应器3,光敏感应器3与感应控制器4电性连接;
41.光敏感应器3用于监测当前环境下的光线强度,当光线强度高于设定值时向感应控制器4发送灭灯信号,感应控制器4接收灭灯信号后控制灯带7熄灯,从而进一步节约电能。
42.为便于红外感应器2准确的监测人体的活动情况,红外感应器2设于扶手主体1的
正面。为便于灯带7更好的进行照明,灯带7设于扶手主体1的背面并沿扶手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
43.如图1至图2所示,为便于灯带7在扶手主体1上的安装以及提高扶手的使用舒适度,扶手主体1的背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8,灯带7铺设于安装槽8内,安装槽8的开口处通过透明封条6进行封闭。透明封条6设置为弧形,使得安装在安装槽8上后,能够与扶手主体1的表面贴合,不影响抓握。灯带7可采用led灯带7,使用方便,也便于控制。
44.如图1所示,为便于将扶手主体1安装在墙上,扶手主体1的两端设置有端托5,端托5用于将扶手主体1固定在墙面上或其他具有承重能力的载体上,两头端托5底部预留螺丝孔和墙面固定。
45.为降低扶手主体1的施工难度,供电电池模块为设于扶手主体1或端托5 内的充电电池和充电模块,充电模块与充电电池电性连接,扶手主体1上开设有与充电模块电性连接的充电接口。
46.充电电池可向扶手主体1上的各个电子器件供电,充电模块则可用于在连接外部电源后向充电电池充电。充电电池采用可充电式锂电池,无需墙面开槽电路布线施工,解决老旧房屋电路布线难之痛点。
47.为便于充电电池的安装,扶手主体1上开设有电池槽,充电电池设于电池槽内,充电电池与感应控制器4电性连接。具体的,充电电池安装在靠近感应控制器4的端托5内,当然也可以安装在感应控制器4下方的扶手主体1内。
48.进一步的,充电电池与电池槽可拆卸连接,使得在电池没电时可直接更换新的充电电池。为便于对充电电池充电,充电接口设置为usb充电接口9或 type-c充电接口。
4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