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无线充电的拾音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60863发布日期:2022-09-07 18:3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可无线充电的拾音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氛围调节灯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拾音灯。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灯具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照明,灯具的功能变的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逐步完善,智能化的灯具也逐渐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比如拾音灯便是智能灯具中的重要类型,拾音灯可以随着音乐的律动而改变亮度、颜色和色温的新型氛围灯,其存在极大的提升了视觉和声觉体验;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拾音灯基本采用有线充电方式进行充电,使得拾音灯的充电十分不便,这极大的限制了拾音灯的使用;除此之外,拾音灯内部的结构比较复杂,光学驱动组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基本是与外壳相固定在一起,这导致拾音灯内部结构比较混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拾音灯,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拾音灯充电不便且内部结构混乱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拾音灯,包括:外壳,所述外壳透明;光学驱动组件,所述光学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光学驱动组件包括电池和控制电路板;支架,所述支架设于外壳内部,且所述光学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支架一侧;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安装在所述支架的相对于所述光学驱动组件的另一侧,且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中壳、顶盖和底盖,所述中壳两端设有开口,所述顶盖和底盖分别盖设于所述中壳两端。
6.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设有容置腔和安装槽,所述光学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设于所述安装槽中。
7.进一步地,所述底盖与所述支架连接,且所述底盖盖设于所述安装槽上。
8.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架周侧一周的挡环,所述挡环与所述中壳端部相抵。
9.进一步地,所述挡环上设有与所述中壳相对的插槽,所述中壳套设在所述支架外,且所述中壳插入所述插槽中。
10.进一步地,所述拾音灯还包括磁铁,所述磁铁设于所述支架朝向所述底盖的面。
11.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驱动组件还包括:灯罩,所述灯罩贴近所述外壳内侧,所述灯罩包括若干个发光单元,所述控制电路板设于所述灯罩和支架之间;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信号连接;发声单元,所述发声单元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12.进一步地,所述灯罩中部开设有内槽,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内槽中。
13.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开关为触碰式开关,所述触碰式开关包括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感应芯片,所述感应芯片贴近所述外壳。
14.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的在外壳内部的无线充电线圈与控制电路板连接,从而实现对电池无线充电,方便了对拾音灯的充电;且通过支架将光学驱动组件和无线充电线圈集成安装,再将支架安装固定在外壳的内部,使得拾音灯内部的结构有序且排列规律。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拾音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拾音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的一个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其中,本技术中的主要附图标记包括:
19.1、外壳;11、中壳;12、顶盖;13、底盖;2、光学驱动组件;21、电池;22、控制电路板;23、控制开关;24、灯罩;25、内槽;26、发声单元;3、支架;31、容置腔;32、安装槽;33、挡环;34、槽体;4、无线充电线圈;5、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21.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拾音灯,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中的拾音灯主要由外壳1、光学驱动组件2、支架3以及无线充电线圈4组成,其中外壳1形状为矩形构造,外壳1的棱角处进行倒圆处理,支架3安装在外壳1的内部的靠底部位置,光学驱动组件2和无线充电线圈4分别安装在支架3的上下两侧位置,光学驱动组件2用于发光并且可根据声音的律动对光线做出适应性的改变,而无线充电线圈4可以与无线充电器相配合从而对光驱驱动组件进行充电。
23.进一步地,本技术中的外壳1主要包括中壳11、顶盖12和底盖13,中壳11设计为一个横截面近似为方形的筒状,即在中壳11的上、下两个端部上设置有开口,顶盖12盖设在中壳11的上部开口中,底盖13盖设在的中壳11的下端开口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组装外壳1,光学驱动组件2、支架3和无线充电线圈4均安装在外壳1的内部,只需要打开顶盖12或者底盖13即可安装或取下对应的零部件,这样设置的外壳1使得对拾音灯的安装和拆卸极为简便。
24.进一步地,光学驱动组件2包括有电池21、控制电路板22、控制开关23、灯罩24和发声单元26等结构;灯罩24设置为一个与外壳1内部形状相契合的矩形立体结构,灯罩24上端面上开设有一个内槽25,内槽25用于安装电池21和控制开关23等结构,其中电池21与内槽25的形状相契合,使得电池21可以嵌入安装在内槽25当中,这样可以使拾音灯内部的空间应用更加合理和紧凑,使拾音灯的体积更加精简,在灯罩24的周侧设置有若干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可以为led灯珠或灯条,发光单元的光线透过中壳11发散到外部,控制电路板22则安装在灯罩24的下端面,并且内槽25的底部开设有过线口,控制电路板22与电池21之间的连接电线穿过该过线口进行电连接,在安装时,灯罩24安装在支架3的上端,控制电路板22被夹持固定安装在支架3和灯罩24之间;控制开关23与控制电路板22也进行电性连接,其起到控制拾音灯开启的作用,在本技术中控制开关23优选用触碰式开关,触碰式开关主要包括一个感应芯片,感应芯片设置在电池21的上方,且感应芯片正对外壳1的顶盖12中心,当用户触碰到顶盖12的中心时,即可控制拾音灯开启;发声单元26集成安装在控制电路板22上,用于对外发声。
25.更进一步地,结合附图2、3所示,本技术中在支架3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容置腔31和一个安装槽32,光学驱动组件2安装在该容置腔31中,在安装光学驱动组件2时,先将控制电路板22放置在支架3上方的容置腔31中,然后再将灯罩24装入到该容置腔31中,这样灯罩24便可以配合容置腔31将电路板固定在容置腔31的底部上,且还可以在灯罩24的底部设置多根柱体,控制电路板22与这些柱体相抵持,柱体与控制电路板22抵持的端面上设有螺纹孔,当柱体将控制电路板22顶在容置腔31的底部的时候,可使用螺钉从支架3的下方穿过并旋入到螺纹孔中,以将控制电路板22进一步固定;而无线充电线圈4则安装在安装槽32当中,容置腔31和安装槽32之间通过开口连通,使无线充电线圈4可以通过这些开口进行电连接。
26.进一步地,本技术中的拾音灯还设有一组磁铁5,每组磁铁5包含有四块圆饼状的磁铁5,这些磁铁5设置在支架3的底部,且磁铁5分散安装在支架3底部的四个角上,支架3与之相匹配的是在支架3底面的四个角的位置均设置有圆形的用于容纳磁铁5的槽体34,将底盖13盖设在中壳11上后,底盖13将这些磁铁5隐藏,通过设置磁铁5,可以将拾音灯直接吸附在设有金属的墙壁或桌面上,便于固定和放置拾音灯,还可以将拾音灯与无线充电器进行磁吸,以更好的拜访拾音灯位置,从而对拾音灯进行无线充电。
27.另外,为更好的对支架3与壳体进行固定,本技术中的支架3还采用夹持的方式进行固定,具体是在沿支架3的周侧上设有一圈环形的凸出的挡环33,由于支架3的主体是套装在中壳11内部的,而挡环33的存在即可将支架3卡在中壳11的底部,这样就可以使支架3与中壳11的相对位置进行了相应的限制,避免支架3发生晃动;在将光学驱动组件2、支架3和无线充电线圈4装配完成之后,将装配体推入到中壳11中,无线充电线圈4正对底盖13,光学驱动组件2正对顶盖12,且支架3卡紧在中壳11的底部,然后将底盖13和顶盖12装好,其中顶盖12对准容置腔31,底盖13对准支架3的安装槽32,且顶盖12与灯罩24顶部通过卡扣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底盖13与支架3底部通过卡扣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组装外壳1的同时,顶盖12将光学驱动组件2进行封盖,底盖13还可以将无线充电线圈4以及磁铁5进行封盖,通过简单的卡扣连接即可将拾音灯装配到位,使拾音灯的安装程序得到简化,拾音灯的拆和装都变的十分便捷。
28.优选地,在支架3周侧一周还设有插槽,插槽设置在挡环33上,且插槽的槽口正对中壳11的端部,当中壳11套设在支架3上时,且中壳11插入插槽中并与挡环33相抵,便可以对支架3与外壳1的相对位置进行更多方向上的限制,支架3无法晃动,提高了拾音灯的装配紧密程度。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