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28765发布日期:2022-12-21 00:30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具,尤其涉及一种面板灯。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灯具在装入电源时板等电器元件时,通常采用外置打螺丝固定或直接内置的方式将电源板等电器元件装入在灯具内部,采用外置方式时需要人工打螺丝固定,效率低下,并且螺丝位会暴露在外,影响灯具的外观,而采用内置的方式时,电源板等电器元件则会影响出光效果,造成出光面出光不均匀,使用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5.一种面板灯,包括:灯壳,其具有开口向下的主腔体与子腔体,所述子腔体位于所述主腔体的旁侧,所述主腔体与所述子腔体之间设置有走线空位;灯体,其连接于所述主腔体内;电源板,其连接于所述子腔体内,所述电源板电连接于所述灯体;底框板,其内部围成与所述主腔体相互正对的出光口,所述底框板连接于所述灯壳的底侧,所述底框板遮盖所述子腔体的开口;扩散板,其位于所述底框板的顶侧,所述扩散板覆盖于所述出光口,所述底框板将所述扩散板压紧于所述灯壳上。
6.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在灯壳的内部形成主腔体与子腔体,灯体位于主腔体内,可直接透过扩散板向外出光,电源板则位于子腔体内,通过走线空位可穿过导线并与灯体实现电连接,在安装时,将底框板连接至灯壳的底侧,可直接利用底框板对子腔体进行遮盖,不需要在子腔体的开口处加装其他的遮盖结构,并且底框板还可直接将扩散板压紧固定在灯壳的底侧,如此简化了整个面板灯的组装工序,提高面板灯的生产效率,并且电源板与灯体分离安装,避免了对灯体出光的光线遮挡,提高使用体验。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壳的底侧连接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环绕所述主腔体设置有多个,所述底框板的顶侧正对所述第一卡扣的位置连接有第二卡扣,多个所述第一卡扣与多个所述第二卡扣一对一地配合连接。底框板通过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的配合连接相对固定于灯壳的底侧,使得底框板与灯壳之间拆装更加方便。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壳的外侧壁连接有外围板,所述外围板从所述子腔体的一侧环绕所述灯壳延伸至所述子腔体的另一侧,所述底框板的顶侧连接有向上延伸的内螺纹筒,所述外围板的顶侧正对所述内螺纹筒的位置穿插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配合连接于所述内螺纹筒内。外围板环绕设置于灯壳外侧,提高灯壳外侧的结构稳定性,并且与灯壳位于子腔体的位置连接,避免灯壳在子腔体的位置上过于向外突出的问题,提高整体外观。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子腔体的内侧壁设置有安装卡槽,所述安
装卡槽延伸至所述子腔体的开口,所述电源板的一侧边插入所述安装卡槽内。电源板通过与安装卡槽的配合连接可快速定位于子腔体内,极大地减少了灯具在移动或使用的过程中、电源板与子腔体内壁发生碰撞或摩擦而损坏的情况。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壳的内顶侧连接有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灯壳内部分隔形成所述主腔体与所述子腔体,所述第一分隔板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分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子腔体的高度,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底框板之间具有走线间隙,所述走线间隙为所述走线空位。竖直延伸的第一分隔板对灯壳内部进行分隔,子腔体内电器元件的连接导线可从第一分隔板与底框板之间的走线间隙进入至主腔体内,与灯体进行电连接。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灯壳的内顶侧连接有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灯壳内部分隔形成所述主腔体与所述子腔体,所述第二分隔板沿靠近所述子腔体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分隔板上设置有走线开口,所述走线开口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走线开口为所述走线空位。倾斜延伸的第二分隔板对灯壳内部进行分隔,子腔体内电器元件的连接导线延伸至走线开口处,从任一高度位置上均可穿过走线开口并进入至主腔体内,与灯体进行电连接。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灯壳内位于所述主腔体与所述子腔体之间设置有连通洞口,所述连通洞口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卡槽,两个所述定位卡槽均延伸至所述灯壳的底侧,两个所述定位卡槽之间穿插有第三分隔板,所述第三分隔板的顶侧设置有走线缺口,所述走线缺口为所述走线空位。灯壳内的主腔体与子腔体之间具有可相互连通的连通洞口,而在组装时,将第三分隔板的两侧分别插入连通洞口两侧的定位卡槽内,从而将灯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而子腔体内电器元件的连接导线延伸至走线缺口处,从走线缺口处进入至主腔体内,与灯体进行电连接。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框板的外侧边连接有向上延伸的外挡板,所述外挡板环绕所述出光口设置。外挡板可对底框板的四周进行遮挡,提高整体外观,并且加强底框板的结构强度,提高底框板的抗折弯能力。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框板的顶侧连接有加强凸筋,所述加强凸筋环绕所述出光口设置。加强凸筋可加强底框板中部的抗折弯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底框板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竖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灯壳内部实施例一立体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灯壳内部实施例二立体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灯壳内部实施例三立体图。
21.附图中:100-灯壳、110-主腔体、120-子腔体、130-走线空位、140-外围板、150-内螺纹筒、160-第一卡扣、200-灯体、300-电源板、400-底框板、410-外挡板、500-扩散板、610-第一分隔板、620-第二分隔板、630-第三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23.参照图1与图2,一种面板灯,包括:灯壳100,其具有开口向下的主腔体110与子腔体120,所述子腔体120位于所述主腔体110的旁侧,所述主腔体110与所述子腔体120之间设置有走线空位130;灯体200,其连接于所述主腔体110内;电源板300,其连接于所述子腔体120内,所述电源板300电连接于所述灯体200;底框板400,其内部围成与所述主腔体110相互正对的出光口,所述底框板400连接于所述灯壳100的底侧,所述底框板400遮盖所述子腔体120的开口;扩散板500,其位于所述底框板400的顶侧,所述扩散板500覆盖于所述出光口,所述底框板400将所述扩散板500压紧于所述灯壳100上。
24.由上述可知,在灯壳100的内部形成主腔体110与子腔体120,灯体200位于主腔体110内,可直接透过扩散板500向外出光,电源板300则位于子腔体120内,通过走线空位130可穿过导线并与灯体200实现电连接,在安装时,将底框板400连接至灯壳100的底侧,可直接利用底框板400对子腔体120进行遮盖,不需要在子腔体120的开口处加装其他的遮盖结构,并且底框板400还可直接将扩散板500压紧固定在灯壳100的底侧,如此简化了整个面板灯的组装工序,提高面板灯的生产效率,并且电源板300与灯体200分离安装,避免了对灯体200出光的光线遮挡,提高使用体验。
25.为了实现底框板400可拆卸地装至灯壳100的底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灯壳100的底侧连接有第一卡扣160,所述第一卡扣160环绕所述主腔体110设置有多个,所述底框板400的顶侧正对所述第一卡扣160的位置连接有第二卡扣,多个所述第一卡扣160与多个所述第二卡扣一对一地配合连接。底框板400通过第一卡扣160与第二卡扣的配合连接相对固定于灯壳100的底侧,使得底框板400与灯壳100之间拆装更加方便。
26.在上述实施例中,灯壳100内围设形成有一个规则的腔体,腔体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而主腔体110与子腔体120直接将该规则的腔体内部进行分割,如此整个灯壳100的外观形状同样保持规则的形状,当子腔体120为一个从主腔体110的外侧直接外延凸起的结构,则会影响灯壳100的外观形状,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灯壳100的外侧壁连接有外围板140,所述外围板140从所述子腔体120的一侧环绕所述灯壳100延伸至所述子腔体120的另一侧,所述底框板400的顶侧连接有向上延伸的内螺纹筒150,所述外围板140的顶侧正对所述内螺纹筒150的位置穿插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配合连接于所述内螺纹筒150内。外围板140环绕设置于灯壳100外侧,提高灯壳100外侧的结构稳定性,并且与灯壳100位于
子腔体120的位置连接,避免灯壳100在子腔体120的位置上过于向外突出的问题,提高整体外观。
27.为了方便将电源板300快速定位在子腔体12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子腔体120的内侧壁设置有安装卡槽,所述安装卡槽延伸至所述子腔体120的开口,所述电源板300的一侧边插入所述安装卡槽内。电源板300通过与安装卡槽的配合连接可快速定位于子腔体120内,极大地减少了灯具在移动或使用的过程中、电源板300与子腔体120内壁发生碰撞或摩擦而损坏的情况。
28.如图3所示,作为灯壳100内部分隔形成主腔体110与子腔体120的实施例一,所述灯壳100的内顶侧连接有第一分隔板610,所述第一分隔板610将所述灯壳100内部分隔形成所述主腔体110与所述子腔体120,所述第一分隔板610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分隔板610的高度低于所述子腔体120的高度,所述第一分隔板610与所述底框板400之间具有走线间隙,所述走线间隙为所述走线空位130。竖直延伸的第一分隔板610对灯壳100内部进行分隔,子腔体120内电器元件的连接导线可从第一分隔板610与底框板400之间的走线间隙进入至主腔体110内,与灯体200进行电连接。
29.如图4所示,作为灯壳100内部分隔形成主腔体110与子腔体120的实施例二,所述灯壳100的内顶侧连接有第二分隔板620,所述第二分隔板620将所述灯壳100内部分隔形成所述主腔体110与所述子腔体120,所述第二分隔板620沿靠近所述子腔体120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分隔板620上设置有走线开口,所述走线开口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走线开口为所述走线空位130。倾斜延伸的第二分隔板620对灯壳100内部进行分隔,子腔体120内电器元件的连接导线延伸至走线开口处,从任一高度位置上均可穿过走线开口并进入至主腔体110内,与灯体200进行电连接。
30.如图5所示,作为灯壳100内部分隔形成主腔体110与子腔体120的实施例三,所述灯壳100内位于所述主腔体110与所述子腔体120之间设置有连通洞口,所述连通洞口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卡槽,两个所述定位卡槽均延伸至所述灯壳100的底侧,两个所述定位卡槽之间穿插有第三分隔板630,所述第三分隔板630的顶侧设置有走线缺口,所述走线缺口为所述走线空位130。灯壳100内的主腔体110与子腔体120之间具有可相互连通的连通洞口,而在组装时,将第三分隔板630的两侧分别插入连通洞口两侧的定位卡槽内,从而将灯壳100内部空间进行分隔,而子腔体120内电器元件的连接导线延伸至走线缺口处,从走线缺口处进入至主腔体110内,与灯体200进行电连接。
31.为了提高底框板400的结构强度与外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框板400的外侧边连接有向上延伸的外挡板410,所述外挡板410环绕所述出光口设置。外挡板410可对底框板400的四周进行遮挡,提高整体外观,并且加强底框板400的结构强度,提高底框板400的抗折弯能力。
32.进一步的,所述底框板400的顶侧连接有加强凸筋,所述加强凸筋环绕所述出光口设置。加强凸筋可加强底框板400中部的抗折弯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底框板400的结构强度。
3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