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休息防眩两用吸顶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15604发布日期:2022-10-14 22:1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照明休息防眩两用吸顶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照明休息防眩两用吸顶灯。


背景技术:

2.卧室中现有安装的吸顶灯,通常只有一种直接朝下方地面发光的照明方式,这种照明方式对于在卧室中正常工作起居使用基本能满足要求,但是生活中往往有人喜欢开灯躺在床上休憩或有人喜欢开灯睡觉,针对此种应用场景中,现有的吸顶灯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容易造成人们直视灯的强光,产生高度眩光,造成视觉疲劳,引起厌恶、不舒服甚至丧失明视度。现有的吸顶灯在灯光类型方面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中国电力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的《照明设计手册》中相关内容指出,统一眩光指数(ugr)的值为19(或19以下)时对应不舒适眩光主观感受是“轻微眩光,可接受”;统一眩光指数(ugr)的值为10(或10以下)时对应的不舒适眩光主观感受是“无眩光”。而市面上现有上述采用朝下方面地面发光照明方式的吸顶灯,最多只能控制在ugr值为19左右,但对于在卧室内躺在床上休憩或喜欢开灯睡觉的人群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将ugr值控制为10或10以内,这才是达到真正的防眩光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休息防眩两用吸顶灯,意在提供一种能同时提供正常照明和防眩光照明两用的吸顶灯。
5.一种照明休息防眩两用吸顶灯,包括灯具本体,灯具本体上设置有:
6.直下光源组件,用于提供在吸顶灯被安装到天花顶面处时朝着地面方向的主照明;
7.侧向光源组件,用于提供在吸顶灯被安装到天花顶面处时朝着侧向方向的防眩光照明。
8.进一步的,所述直下光源组件包括第一led灯条和扩散板,第一led灯条的发光穿透过扩散板后投射到吸顶灯的底向外部。
9.进一步的,所述侧向光源组件包括第二led灯条和配光体,第二led灯条的发光穿透过配光体后投射到吸顶灯的侧向外部,配光体被用于对第二led灯条的发光做光形的二次处理。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led灯条的发光穿过配光体后形成发光角度为10至20度范围的侧向光束。
11.进一步的,所述侧向光束的中心线为朝着水平偏斜上方向,所述侧向光束的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形成偏向夹角。
12.进一步的,所述偏向夹角的角度为3度。
13.进一步的,所述灯具本体上还包括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对直下光源组件和侧向光源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吸顶灯中设置直下光源组件和侧向光源组件,增加吸顶灯照明方式的选择多样性,更重要是侧向光源组件可以提供真正的防眩光照明。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及侧向发光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卧室中的安装应用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灯具本体;2、直下光源组件;3、侧向光源组件;11、底盘;12、型材边框;13、转接件;14、电源;21、第一led灯条;22扩散板;31、第二led灯条;32、配光体;33、侧向光束;34、偏向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21.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照明休息防眩两用吸顶灯,包括灯具本体1、直下光源组件2和侧向光源组件3,吸顶灯形状整体呈四边形扁平状结构体。
22.灯具本体1由底盘11、型材边框12、转接件13和电源14组成,具体地,四个相同的型材边框首尾分别连接至四个相同连接件13上形成四边形结构框架,所述底盘11的四边通过螺丝锁紧方式固定在四个型材边框12的内侧,电源14固定于底盘11的凹型面处。
23.所述直下光源组件2由第一led灯条21和扩散板22组成,第一led灯条21由pcb板和通过smt方式贴在pcb板上的led灯珠组成,第一led灯条21固定于所述底盘11的凹型面处并电连接至所述电源14,所述扩散板22的四边卡持在四个型材边框12的内侧并位于第一led灯条21的发光方向一侧。所述扩散板22作为吸顶灯主照明功能的出光面,其面积基本上覆盖了吸顶灯扁平状结构体的整个底面,扩散板22的功能在于对第一led灯条21中的led灯珠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匀化处理,但无对光形进行二次处理的功能,即不改变发光角度,所以,从扩散板22出来的光线的发光角度依然是第一led灯条21中的led灯珠的发光角度,目前led行业中常规贴片式封装形态的led灯珠的发光角度一般为120度。
24.所述侧向光源组件3由第二led灯条31和配光体32组成,第二led灯条31由pcb板和通过smt方式贴在pcb板上的led灯珠组成,侧向光源组件3共4个并分布固定在吸顶灯的四个型材边框12上,具体地,第二led灯条31粘贴固定在型材边框12的侧向凹槽内并与所述电源14形成电连接;所述配光体32即为光学透镜,所述配光体32卡持固定在型材边框12的侧向部位并盖住所述第二led灯条31,在结构方面,所述配光体32的出光面为一平面,配光体32在与第二led灯条31靠近的一侧处设置有凹形槽,凹形槽正对着第二led灯条31上的led灯珠;所述第二led灯条31的发光穿透过配光体32后投射到吸顶灯的侧向外部。所述配光体32的功能在被用于将第二led灯条31中的led灯珠发出的光形光线进行二次处理,即对发光光束形状以及发光角度进行二次处理并形成有区别于led灯珠初始状态的发光光束,二次
处理的原理在于对进入到配光体内的光线形成在入光面处折射、壁面反射、最后在出光面处再折射的过程。
25.进一步的,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二led灯条31中的led灯珠发出的光线在经过配光体32的二次配光处理后在外侧形成侧向光束33,侧向光束33即为图3中a线包络范围之内的区域;由b线和c线组成的角表示为偏向光束33的发光角度,发光角度即对应图3中的a角,此处的发光角度是侧向光束33在沿着吸顶灯安装面的法线方向上发光角度,而d线是偏向光束的中心线也即是b线和c线形成夹角的中心线,e线为水平线,中心线d线在于水平线e线的斜上方且两者形成一个偏向夹角34。本实施例中,所述偏向夹角34的角度值为3度。通过对配光体32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侧向光束33的发光角度值达到最佳的15度,当然,发光角度也可以控制在10度至20度范围之间的其它任意值,这个取决于对于配光体32的结构设计控制,比如对配光体外侧壁的弧面度进行设计,或者对配光体中与led灯珠靠近一侧的凹形槽进行设计等。
26.进一步的,结合图4所示,吸顶灯通过安装部件固定在卧室天花顶面处。当只有直下光源组件工作时,直下光源组件中的发光产生光束见图4中的f线包络的光束,直接投射在吸顶灯的底向外部,此种工作状态作为卧室的主照明用途。当只有侧向光源组件工作时,由于偏向夹角的存在,偏向光束33的整体投射方向朝着安装天花顶面方向,偏向光束33投射到天花顶面后,部分光线被天花顶面吸收,部分光线被天花顶面反射到卧室的墙壁处,墙壁吸收部分光线亦反射部分光线,墙壁反射的部分光线又会投射到对向的墙壁上,进而形成墙壁之间的多次吸收和反射,最终在靠近地面的卧室空间区域内的光线会变得非常稀疏,此区域内的空间亮度会非常低,此种工作状态作为卧室的防眩光照明。
27.另外,在使用侧向光源组件作为防眩光照明时,观察者从图4中的c点位置(即平躺于床头位置,c点位置的水平高度b值约为0.75m)进行对灯具进行观察,而此时偏向光束不会直接投射到观察者的眼睛上。根据国家标准《建筑设计照明标准》(标准号:gb 50034)中关于统一眩光值(ugr)的衡量计算方式: ;
28.其中:为背景亮度;
29.为灯具在观察者眼睛方向的亮度;
30.为灯具发光部分对观察者眼睛所形成的立体角;
31.为灯具的位置指数。
32.按照标准中规定,p值在1至16范围之内,这里取最严酷的p值为1;吸顶灯侧向光源组件中的配光体出光面的宽度尺寸值较小,其值约为6cm*60cm,观察者眼睛到侧向光源组件出光面的距离值约为2m,那么折算出立体角ω值约为0.01;背景亮度值与灯具在观察者眼睛方向的亮度值相当;那么,上述计算方式可以简略为:。通过设计,值一般设定在3000左右,那么ugr值简略计算后为7左右,达到了ugr至在10或10以下真正的“无眩光”目的。
33.进一步的,所述灯具本体1还包括有控制装置(图中为标示出),控制装置与所述电源14形成电连接,控制装置被用于对直下光源组件和侧向光源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具体地,控制装置可以通过声控、按键控制或红外遥控等方式实现,选择直下光源组件和侧
向光源组件的中的第一led灯条21和第二led灯条31的开启工作或关闭工作,或者是调节led灯珠的亮度值,以达到需要的正常照明和休息防眩光照明进行选择切换使用的功能。
3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与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