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灯带的驳接接头和驳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35896发布日期:2022-10-26 01:45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LED灯带的驳接接头和驳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一种led灯带的驳接接头和驳接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灯具,具体公开了一种led灯带的驳接接头和驳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led灯带的驳接结构参考图6。为便于观察,图中led灯带03相对实际安装位置旋转了90度。现有led灯带03包括外皮031,外皮031内包覆有电路板032,电路板032上焊接有led灯珠033,电路板032端部设置有凸出于电路板032表面的连接凸点034。现有驳接接头包括底壳01,底壳01两端开设有灯带槽011,两灯带槽011内侧设置有插针012,灯带槽011上设置有灯带罩013。两段led灯带03驳接时,led灯带03伸入灯带槽012中,所述两个插针012从led灯带03端面插入,分别与两个连接凸点034电接触,所述灯带罩013采用卡扣与底壳01扣接,将led灯带固定在灯壳上。由于led灯带03容易受到纵向拉力,而现有驳接接头的插012针沿纵向插入led灯带03中,与led灯带03的受力方向一致,两者容易松脱,导致电接触不良;同时采用现有驳接接头还需要在电路板032上预先制作连接凸点034,这又增加了led灯带03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连接可靠且led灯带制造成本低的led灯带驳接接头和驳接结构。
4.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led灯带的驳接接头,包括底壳,底壳两端设置有灯带槽,底壳底部安装有至少两条导电体,导电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两个灯带槽中,导电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竖直于灯带槽底部的尖刺,底壳上还覆盖有u形面罩,面罩上侧设置有灯带压条,所述灯带压条位于尖刺外侧并与尖刺相互交错。
5.本实用新还公开一种led灯带的驳接结构,包括两段led灯带和将两段led灯带连接的驳接接头,所述led灯带包括电路板和安装在电路板上的led灯珠,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电源电路,所述驳接接头包括底壳,底壳两端设置有灯带槽,底壳底部安装有至少两条导电体,导电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两个灯带槽中,导电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竖直于灯带槽底部的尖刺,底壳上还覆盖有u形面罩,面罩上侧设置有灯带压条,所述灯带压条位于尖刺外侧并与尖刺相互交错,所述led灯带安装在所述灯带槽中,所述尖刺从led灯带底部穿透至其顶部,并与其电路板上的电源电路电连接,所述灯带罩和底壳将led灯带夹持固定。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面罩包括中罩和位于中罩两端的灯带罩,中罩与灯带罩柔性连接,所述灯带压条设置在所述灯带罩上侧;底壳中部两侧设置有第一卡扣,中罩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一卡孔,所述中罩通过所述第一卡扣和第一卡孔固定在底壳中部;所述灯带槽两侧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灯带罩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扣配合的第二卡孔。所述导电体两端各设置有两个沿导电体纵向排列的两个所述尖刺,所述灯带罩上侧对应所述两个尖刺内侧和外侧均设置有所述灯带压条。所述灯带罩端面设置有与灯带外形相适应的灯带压板。所述底壳中部两侧各设置第一限位筋和第二限位
筋,所述第一限位筋和第二限位筋合围成位于底壳两外侧的限位槽,所述第一卡扣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中罩安装在所述限位槽中。所述第一限位筋和第二限位筋延伸至灯带槽内。所述面罩由透明材料制造。所述面罩上侧设置有分别位于所述尖刺内侧和外侧的所述灯带压条。所述面罩由透明材料制造。所述尖刺抵接在其外侧的灯带压条内侧。
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灯带槽底部设置有导电体,导电体两端设置有竖直于底壳底部的尖刺,底壳上覆盖有面罩,面罩上侧设置有位于尖刺内侧,并与尖刺交错的灯带压条,所述尖刺可刺穿led灯带的外皮与电路板电连接,并与灯带压条交错卡合,当led灯带受纵向拉力时,不容易从灯带槽中脱出,即使led灯带相对导电体产生少量纵向移位,也不影响电接触,具有电连接可靠的优点;同时电路板上不需要预先制造连接凸点,也可以降低led灯带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实用新型驳接接头的底壳与面罩的装配示意图。
9.图2为本实用新型驳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10.图3为本实用新型驳接接头与电源线和led灯带的装配示意图之一。
11.图4为本实用新型驳接接头与电源线和led灯带的装配示意图之二。
12.图5为图4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13.图6为现有led灯带的的驳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5.参考图1和图2。一种led灯带的驳接接头,包括u形的底壳1,底壳1两端设置有灯带槽10。底壳1底部安装有至少两条导电体2,导电体2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两个灯带槽10中,导电体2两端分别设置有竖直于灯带槽10底部的沿到导电体2纵向排列的两个尖刺21。底壳1中部两侧各设置第一限位筋11和第二限位筋12,所述第一限位筋11和第二限位筋12合围成位于底壳1两外侧的限位槽13。所述第一限位筋11和第二限位筋11延伸至灯带槽10内。底壳1两侧位于所述限位槽13内设置有第一卡扣1a,灯带槽10两侧设置有第二卡扣1b。所述导电体2为两条时,可以满足led灯带最基本的电源连接需要,当led灯带具有多个回路或控制电路时,所述导电体2也可以为三条以上。
16.所述底壳1上覆盖有由透明材料制造的面罩3,面罩3大致为u形,包括中罩30和位于中罩30两端的灯带罩31。所述中罩30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1a配合的第一卡孔3a,中罩30卡入底壳1中部两侧的限位槽13中,并通过第一卡扣1a和第一卡孔3a扣合固定在底壳1中部。所述灯带罩31上侧对应所述两个尖刺21外侧、内侧和两尖刺之间各设置有灯带压条311,所述灯带压条311与所述尖刺21相互交错;灯带罩31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扣1b配合的第二卡孔3b,其端面设置有与led灯带外形相适应的灯带压板312。所述中罩30与灯带罩31优选为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但两者之间为柔性连接,具体可以是两者通过厚度较薄且具有韧性的连接部连接。这样可以预先将中罩30安装在所述限位槽13中固定,驳接接头未与led灯带连接时,灯带罩31不与灯带槽10扣接,相对中罩30处于翻转状态,以方便安装
led灯带。当然,所述中罩30与灯带罩31也可以是刚性的一体结构,待在灯槽槽中安装led灯带后,再同时扣接在底壳1上。所述灯带罩31和中罩30也可以通过螺丝固定在底壳1上。
17.参考图3至图5。适用本实用新型led灯带包括超薄led灯带或裸板led灯带,裸板led灯带只有电路板和led灯珠,没有外皮。下面以超薄led灯带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所述led灯带4包括外皮41,外皮内包裹有电路板42,电路板42上安装有led灯珠43。首先将两段led灯带4分别放入所述两个灯带槽10中,两段led灯带4端面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一、第二限位筋11、12上定位,led灯带4底部朝下,其电路板42上的两条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两个导电体2上的尖刺21对齐;然后将灯带罩31扣接在底壳1上,灯带罩31上侧的灯带压条311和压迫在led灯带4上,所述尖刺21从led灯带4底部穿透至其顶部,并与其电路板42上的电源电路电连接;然后将灯带罩31两侧的第二卡孔3b卡入灯带槽10两侧的第二卡扣1b中固定。
18.所述尖刺21优选为抵接在其外侧的灯带压条311内侧,这样led灯带更不容易从灯带槽10中脱出;所述尖刺21优选为两个或以上,这样其与电路板的电连接更可靠;在所述尖刺的内外侧均设置灯带压条,尖刺21更容易刺穿led灯带4,安装更方便。所述面罩3优选为透明材料制造,这样,既可以让面罩3内的led灯珠43透光,也可以观察尖刺21是否刺穿led灯带4。
19.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灯带槽底部设置有导电体,导电体两端设置有竖直于灯带槽底部的尖刺,底壳上覆盖有面罩,面罩上侧设置有位于尖刺内侧,并与其交错的灯带压条,所述尖刺可刺穿led灯带的外皮与电路板电连接,并与灯带压条交错卡合,当led灯带受纵向拉力时,不容易从灯带槽中脱出,即使led灯带相对导电体产生少量纵向移位,也不影响电接触,具有电连接可靠的优点;同时电路板上不需要预先制造连接凸点,也可以降低led灯带的制造成本。
2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