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422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灯具,特别涉及一种防止在透镜面上产生水雾的车辆用灯具。
例如,汽车的前照灯等灯具在灯体的前面开口处安有透镜,灯室内部接近密封状态,因此,在熄灯后灯室内的温度降低时,饱和水蒸汽便在透镜的内面上结露,使透镜的内面产生水雾,使灯具的外观形象不佳。为了防止产生这种水雾理象,人们早就提出了防结露构造,即在灯体上开通气孔,通过该通气孔使外部空气循环到灯室内部,从而防止了上述结露现象。例如,图4便是这种防结露灯具的一个例子之剖视简图,在灯体1的前面开口11上安装透镜2便构成灯室3,在该灯室3内设置反射镜4,通过电灯泡插座5将作为光源的电灯泡6安在反射镜4上。此外,还设有灯罩7,把上述电灯泡6向前方射出的光遮住。而且,还在上述灯体的背面或侧面设有开口18,该开口18起着排气孔和通气孔作用,使上述灯室3与外部连通。
可是,从汽车设计上的要求出发,近年来汽车用灯具被设计成不是单纯的圆形或方形而是呈复杂形状,灯体的角部多在狭小的区间里,而在这些狭小区间内空气难以充分进行循环,因此这种灯具难以利用上述通气孔取得有效地防止水雾的效果。特别是如图4所示的例子,上述反射镜4必须可以调整电灯泡6的光轴、而且与灯体1不是一体形式的,又由于要调整光轴,所以灯体1内是可以倾动的。这种结构的灯具,为了能进行这种倾动,灯体1的内面与反射镜4的前缘部4a之间需要确保间隙S,为了使该间隙S显露在外部、而且不影响灯体外观,设有伸出部8X。因此,该伸出部8X是沿着灯体1的前面开口11的内面延伸设置的,而且是沿着透镜2的周边内面配置成靠近内面的状态,故如图所示,在透镜2的边部和角部靠近透镜内表面的部位y处容易出现空气循环不良的问题,空气在该y区间内滞留,容易在透镜2的内面上结露,难以有效地防止产生水雾现象。此外,在离电灯泡6较远的透镜2的下边区间、特别是透镜下边的两侧区间内,由于受电灯泡6加热的效果比其他区间的小,所以这些区间的温度比其他区间的低,容易结露,易产生水雾现象,而且很明显。因此,防止透镜2的下边及两侧区间产生水雾是比较困难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这种灯具设有伸出部,可以有效地防止透镜上产生水雾。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灯具设有伸出部,该伸出部将灯体的内面与反射镜之间的间隙掩盖起来,另外,在该车辆用灯具的伸出部上设有开口部,使透镜内面的附近区间与伸出部的背后区间连通。该开口部是在伸出部的下框部上形成的,该下框部不会透过上述透镜显露在外部。上述开口部最好分别设在下框部的左右两侧位置上。此外,最好在上述灯体上设通气孔,该通气孔设在与该开口部相对的位置上,将灯体内外连通起来,而且沿着通气孔和开口部之间形成壁(shroud),将空气流导向上述灯体的内面。
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前照灯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现有前照灯的一个例子的纵向剖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将本发明涉及的灯具用作汽车前照灯的实施例之局部剖开后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在树脂制的灯体1的前面开口11上形成有密封槽12,利用密封剂22把设在透镜2的周缘部上的密封脚21安装在密封槽12上,以便将前面开口11盖住,从而构成前照灯的灯室3。在该灯室3内设有反射镜4,其有效反射面被做成抛物面,利用图中未示出的调节机构可在上下、左右方向上调整光轴位置。另外,在上述反射镜4的背面开口的插座安装孔41上安装有电灯泡插座5,通过该电灯泡插座5可将作为光源的电灯泡6保持在反射镜4的焦点位置上。上述电灯泡6及电灯泡插座5,可通过在灯体1的背面开口的电灯泡插通孔13安装或卸下。又,在上述电灯泡的前侧位置上,配设有灯罩7,以防止电灯泡6发出的光直接照射正前方。
此外,在上述灯室3内,为了防止反射镜4的前缘部4a与灯体1的内面之间产生的缝隙S通过透镜2显露在外部,沿着上述反射镜4的前缘部4a设有框状伸出部8,该伸出部被支承固定在灯体1的内面上。该伸出部8是用树脂成形而制成的,并在其表面上进行了与反射镜4的反射面一样的镀铝或蒸镀铝,通过透镜2从外部看灯室3内部时,上述反射镜4和伸出部8呈现一体状的外观,不会因为上述缝隙S而影响外观美。虽然上述伸出部8的上下、左右的各边部是分别靠近透镜2的内面而设置的,但仍可确保与透镜2之间的微小间隙SS。
又,在伸出部8的下边部8a的左右位置上设有开口部9,该开口部分别将伸出部的前面侧与里面侧连通。特别是在该实施例中,在不能通过透镜2显露的状态下,用于将伸出部8支承在灯体1上的下框部8A在上述伸出部8的下边部8a的里面是沿着内侧下方延伸的,下边部8a和下框部8A构成y字形断面形状。而且还在位于下边部8a与下框部8A的交叉位置上的下框部8A上设有开口部9。因此,即使在下框部8A与灯体1的下侧内面接触的状态下支承上述伸出部8时,上述伸出部8的下边部8a亦可通过开口部9,使下框部8A的前侧空间与后侧空间连通。此外,开口部9可使下边部8a与下框部8A交叉部分的树脂体积减小,可防止树脂成形时在下边部8a表面产生“缩孔”。
另外,在上述灯体背面靠上边的位置上,设有将灯室3的内部与外部连通起来的排气孔14,同时还在灯体背面靠近下边的左右两侧位置上设有通气孔15,在本实施例中通气孔设在与上述伸出部8上的开口部9相对的位置上,其作用也是为了使灯室3的内外部连通。在该通气孔15上,嵌合有防止例如尘埃等进入的过滤器16。又,在上述灯体1的内面,与该灯体一体地形成有壁(shroud)17,该壁从通气孔15一直延长到上述伸出部8的背面侧的开口部9的附近位置,该壁17将上述灯室3内的一部分空间隔成向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区,这样隔成的槽状区将上述通气孔15与开口部9连通。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通气孔15及排气孔14使空气在灯体1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相互循环,由于是这种结构,故在灯室3内温度升高了的空气通过对流作用从排气孔14流到外部,反之,外面的空气从通气孔15流入灯室3内,灯室3内的空气进行循环,抑制透镜2的内面结露,可抑制透镜2上产生水雾。此外,由于上述灯具还配设有伸出部8,即使在特别大的范围内、在内面被覆盖的透镜2的下边乃至下边的左右区间内的空气循环功能降低,由于伸出部8下边的左右两侧设有开口部9,通过该开口部9可使伸出部8的前面侧与后面侧、即透镜2的附近区间Y与灯体1的内部连通,可提高这些区间的空气循环功能。因此,透镜2的下边左右区间、以及沿着伸出部8的下边部8a与该左右区间连通的透镜2的下边区间,空气均可充分进行循环,可防止这些区间的透镜2的内面产生水雾。又,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壁17,用于隔成槽状区间,该槽状区间将开口部9与通气孔15连通,因此开口部9与通气孔15之间的空气的流动性也非常好,在透镜2的下边区间乃至左右区间内,外部空气从通气孔15、沿着壁17迅速流入,可有效地防止这些区间的透镜上产生水雾。
上述开口部9是与用树脂成形方法形成伸出部8的同时形成的,因此可以特别防止下边部8a与下框部8A的交叉处产生缩孔,可防止缩孔显露在伸出部8的前面,可避免出现外观变差的问题。在不会出现缩孔,但是由于模具设计上的原因难以用树脂成形方法形成开口部的情况下,也可在形成伸出部之后再用别的方法设开口部。又,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伸出部的下边左右区间内分别设有开口部,但本发明不局限于在这个位置设开口部,可以设置在易产生透镜水雾的透镜面的对面的任意位置上。但,开口部要设在不会通过透镜显露在外部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取得以下效果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灯具设有覆盖灯体内面与反射镜之间的间隙的伸出部,在该伸出部上形成有将透镜内面的附近区间与伸出部的背后区间连通的开口部,因此可以确保靠近透镜内面的区间内的空气流通,可防止由于在透镜内面上结露而产生水雾。特别是由于上述开口部是在伸出部的下框部上形成的,不会透过透镜而显露在外部,故可有效地防止在易产生水雾的透镜之下边区间内产生水雾。此外,上述开口部是在下框部的左右两侧位置上分别形成的,故可确实防止在最易产生水雾的透镜的下边两个角落处产生水雾。又因为在灯体上与开口部相对的位置上,设有使灯体的内外部相连通的通气孔,而且沿着通气孔与开口部之间形成有将空气流导向灯体内面的壁,所以通过开口部及通气孔可将透镜内面附近的空气循环到灯体外部,可更有效地防止产生水雾。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灯具,包括灯体;安装在上述灯体的前面开口处、且间隔成灯室的透镜;装在上述灯室内的反射镜及光源;将上述灯体的内面与上述反射镜之间的间隙盖住的伸出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伸出部上形成有开口部,它使上述透镜内面的附近区间与上述伸出部的背后区间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部是在上述伸出部的下框部上形成的,该下框部不会透过上述透镜显露在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部是在上述下框部左右两侧位置上分别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1~3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灯体上的开口部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将灯体内外连通的通气孔,而且沿着上述通气孔与开口部之间形成有壁,该壁将空气流导向上述灯体的内面。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灯具,在覆盖灯体的内面与反射镜之间间隙的伸出部的下框部的左右两侧位置上设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将透镜内面的附近区间与伸出部的背后区间连通起来;在灯体上的开口部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将灯体的内外连通起来的通气孔;沿通气孔和开口部之间形成有壁,该壁将空气流导向灯体的内面,通过开口部可确保透镜的内面附近区间的空气流通,防止因透镜内面上结露而产生水雾,防止在易产生水雾的透镜的下边区间和透镜下边左右两侧区间产生水雾。
文档编号F21V31/03GK1210083SQ9811839
公开日1999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1997年9月2日
发明者芦泽和久, 田仲敏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